主页

儿童学前之心理杂谈的教育

13年前 [07-04 22:06 周日]

不管竞争还是谦让,都要有一个底线,这点everest昨天说得很好。竞争,不能到了随便抢夺别人东西的地步;谦让,也不能到了让自己吃不上而饿肚子的地步。现行的许多社会准则就是这个底线。至于底线之上的美德(倾向竞争和谦让都可以是美德,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可以培养,那是一种自由,我们可以严肃地说那是被培养者--孩子--的一种自由,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方向冷静地示范、引导,同时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不可以强行、拔苗助长地让孩子去拥有这种美德。因为强行施加的美德教育,本身就是不"美德"的一种行为。

  首先,是否应该和孩子讲道理?记得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我的导师陈帼眉教授曾经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实验研究的结果,这个研究是针对心理训练(讲道理)和肉体训练(体罚)对4岁和6岁孩子的教育效果的。研究表明,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肉体训练比心理训练效果好,也就是说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揍(当然是打屁股)可能比讲道理效果好,当然揍过之后要告诉他为什么会挨揍;而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心理训练的效果更好,就是讲道理比揍屁股的效果好。而且不会产生负面影响(揍屁股可能会使孩子在将来产生攻击性行为)。这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应该和孩子讲道理,而尽量不要用体罚的方式。这是一个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其次,怎样运用讲道理的方式?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这是一个比较难于把握的问题。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过分讲道理的效果不怎么好,可能消极的后果比较大。这是因为,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孩子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直接的活动而学习的。而讲道理更趋近于理性的思维,对孩子来说很难理解。特别是当成人长篇大论的时候,对孩子来说就似乎一种折磨,产生情绪上的厌烦。所以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切忌长篇大论

  不能长篇大论不等于不讲道理。在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规则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掌握不同场合的行为规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中,就离不开适当地讲道理。因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发自内心地接受规则,如果儿童迫于外界压力而屈从的行为(情境性顺从)不是真正的自控,只能是一种他控。而真正从内心接受规则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自控,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要让孩子接受规则就必须理解规则,因此,一般与孩子采取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了解每条规则建立的原因。这时候适当的给儿童讲道理是必要的,但最好还是让孩子去自己总结。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过后(情绪恢复平静后),也可以适当地和孩子讨论问题,让孩子进一步理解规则。

  什么时候不能讲道理?最忌讳的就是当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的时候讲道理。有些家长当孩子发脾气或苦恼的时候就讲道理,其实这是没效的,这时候由于孩子的情绪处于极端状态,什么都是听不进去的,反而会强化他的问题行为或消极情绪,他会觉得他这样做可以吸引家长的注意,可能会强化他的问题行为,所以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不理睬,等情绪过后再去关注。有时候也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的消极行为对他人已经产生了影响或侵犯了他人,这时不可能不理睬了,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就是强制执行,用身体控制孩子的行为使他们的不良行为不能进一步发展。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切忌说教,只是通过行动让孩子知道其行为是错误的,不被允许的。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