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有感于“中国式丁克”家庭(徐佳英)

14年前 [04-19 14:46 周一]
 

有感于“中国式丁克”家庭(徐佳英)

 在报上看到关于“中国式丁克”家庭的文章,心里似乎有什么东西  堵着,很想把它说出来。

 确实生活中我听到许多年长的家长在抱怨已成家的子女迟迟不把生儿育女安排在计划内,有这样抱怨的家长不乏事业有成的,有的也

一定是只有一儿或一女......有的家长还身兼数职,但他们说只要

子女孕育了下一代,就可以辞职照顾孙辈。

可怜天下父母心!你们体谅子女在外工作的压力,就独揽养育孙辈

的责任。可父母们你们知道吗,这样替子女照顾孩子,你们是不是已经越权了!只是这样的权利你们在教自己的子女时没有教与他们罢了!养育下一代是他们的责任,只是你们在养育他们时没有把这样的责任心教与!既然如此你们还打算养育孙辈吗?

你们不能替代孩子的父母,请把养育孩子的权利与责任还给他们!

一个人真正地成长是在他真真切切地成为父母后!请你们放手,子

女们考虑成熟后再要孩子也不迟!

将要做爸爸妈妈的“孩子”们,请你们先学习怎样做合格的父母!

 

 

附:萧山日报   2010.4.9

http://xsrb.xsnet.cn/html/2010-04/09/content_14836.htm  

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丁克”?

    ■本报记者 田琼

  题记:“丁克”通常指双收入、无子女的夫妻,强调独立、追求生活享受的年轻夫妇,但在中国传统伦理观与年轻人的新家庭观的碰撞下,却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式“丁克”。近年来,萧山不少家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结了婚,生了孩子,可是还是过着二人世界。这种新型“中国式丁克”家庭看似幸福,但是的确存在不少问题。

  

  丁克的名称来自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四个单词首字母D、I、N、K的组合——DINK的谐音, Double Income No Kids有时也写成Double Income and No Kid(Kids)。

  仅从单词字面意义解释,意思是:双收入,没有孩子。 那么被动选择不要孩子的就不叫丁克了吗?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因为被动的原因可能是生理上的,也可能是经济,个人发展或者家庭等等非生理因素。

  因此,最合理的定义是:双职业,能生但选择不生育,并且主观上认为自己是丁克的夫妇或者个体,称之为丁克。成为丁克的首要标准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其次,主观上对自己丁克身份接纳和认可——他们认为丁克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现实生活中,也正是这些认可自己是丁克角色的群体,能够较好坚持自己的选择,并经营与享受自己的丁克生活。


生了孩子照样是“丁克”?

  已为人父母的沈女士夫妇周末日程排得满满:周六和朋友们逛街、喝茶,周日沈女士就在家里上上网,看看片子,丈夫正在攻读心理咨询师,他们8个月的孩子托付给父母带,不用花一点心思,夫妻俩每天回到自己的小家后仍然过着“二人世界”。沈女士说:“我们是‘新式丁克’,现在和跟没生孩子前一样,还是两个人的世界。”“丁克”通常指双收入、无子女的夫妻,有了孩子为啥还自称“丁克”?社会学家解释,原本渴望“丁克”的年轻夫妇,在父母的压力下改变初衷,生下孩子由双方父母照看,自己则依然享受“两人世界”,他们属于“中国式丁克”。

  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已渐为人父母,步入了传统的中国式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生活轨迹。他们中间,尤其是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形成了中国的“四二一”式三代家庭模式,作为中间承上启下的一代,年轻的父母们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上与他们的父辈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他们中的一些人生育子女后,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照顾,而这些年轻的父母得以继续“丁克”地生活,成为“双收入、有子女、仍享受二人世界”的新式“丁克”一族。

只生孩子不带孩子?

  周末的晚上,劳芬芬一边吃零食,一边窝在沙发里看电视,她的丈夫王理则在另一间屋子里专注地玩着电脑游戏。刚过而立之年的王理和劳芬芬已经拥有了一个一岁半的女儿,因为女儿从6个月起就全托给保姆照顾,王理夫妻俩每天回到自己的小家后仍然过着“二人世界”。做生意的方先生的儿子2岁多了,孩子跟着外祖父母生活,常常一个月见不到父母一面。现在孩子见了爸爸往外婆背后躲,爸爸一抱他就哭,也不愿在父母家过夜。两老总是打电话给女儿和女婿,希望他们抽空带孩子出去玩玩,可是他们总是有事走不开,外婆很担心:“女儿、女婿忙于工作,根本不管孩子,孩子对父母也很陌生,甚至都不肯叫他们……”专家表示,“中国式丁克”看似自在,隐患不少,这种家庭模式不仅给家庭关系带来隐患,还可能影响孩子发育。

  去年,张女士夫妇带孩子上省儿保医院看病,儿子快上幼儿园了还不会走路,走不了几步就摔跤,总在地上爬。医生检查后发现,孩子骨骼发育正常、营养均衡,仔细询问才知,孩子从出生起就由六十开外的祖父母带,老年人腿脚不便,常抱着孩子看电视,很少带他走路,导致孩子3岁还没学会走路。张女士夫妇很懊恼:“我们本来准备做‘丁克’,拗不过父母才生下孩子,没想到隔代带孩子竟产生这种状况。”医生建议,孩子身体并无大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跟父母生活,接受“年轻的教育”。

已为人父母的“孩子”?

  在外企上班的杨女士,今年28岁,有一个4岁的女儿。她说:“虽然做了母亲,可是我心里还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没什么变化,我还是像以前一样看言情小说、看动画片,喜欢那些当红的明星。”在生活上摆脱了照顾孩子的琐碎事情,没有失去个人空间的年轻父母如何看待“父母”这个角色呢?他们对孩子的未来有没有规划?杨女士说:“虽然每天照常上班,有时还和丈夫一起出去吃饭约会,但是会觉得心里多了一份牵挂,每次出门都会想着要早点回家。”

  王理也表示,“当了爸爸之后,我觉得压力比以前更大了,虽然日常生活上没改变什么,但是我会觉得经济上压力更大了,会考虑孩子的未来,会希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希望他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弥补我自己的遗憾。想到这些,我觉得活得很累。至于细微到孩子学龄前教育什么的,我现在顾不上考虑这么多,以后孩子上幼儿园、上学接送,恐怕也要让外公外婆负责了。等以后我经济条件允许了,我再接回来。”

  “我现在虽然不能照顾他,可是我现在努力工作赚钱也是为了他啊,我觉得作为母亲的尽职与否不能只看在生活上有没有照顾孩子。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我从孩子出生前就想过了,我会尽力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孔女士对自己的母亲角色很自信。

  接受采访的大部分“丁克”父母也都表示孩子的幼儿阶段过后就会接回家来自己教育。但对于幼儿期的亲子关系培养,父母们则稍许地表示了自己的无奈。“孩子不跟我,也不听我的。”劳芬芬困惑地说,“孩子每天晚上只有外婆哄着才肯睡,我有时也想哄,可是刚一躺下,就被他哭着踢开了。他一看见他爸就吓得往外婆身后钻,也不叫爸爸。”当问到是否担心孩子以后会跟他们感情疏远的时候,劳芬芬说:“应该不会吧,孩子现在小,等他懂事了,自然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血缘关系是不会改变的。”

孩子该被谁养大?

  采访中,不少老人告诉记者,他们都主动要求为“丁克”子女照顾孙辈,既减轻子女压力,又享受天伦之乐。但一些老人也坦言,年纪大了带孩子力不从心。家住崇化小区的周阿婆说,她帮女儿女婿带了两年孩子,心脏病加重,而孩子常年把她的大腿当枕头,导致她右腿麻木,走路一瘸一拐,医生说很难痊愈。周阿婆有些苦恼:“我希望女儿女婿能继续享受‘两人世界’生活,可自己带孩子也实在吃不消。”

  据了解,现在给子女带小孩的这些父母普遍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经历了灾荒、文革、改革开放、分流下岗这一系列新中国初期的发展历程。现在这代人大多未满60周岁,却都退休在家了。一位铁路退休职工陈师傅说:“我们老两口都退休了,每月都有固定的退休金,日子很轻闲。给儿子、媳妇带带孩子也算给自己找点事做。孩子们工作都挺累的,给他们减少点负担,这是我们做父母惟一能帮他们的了。再说,我们自己也想抱孙子,老了,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嘛。”

  除了自身需求,对子女生活能力的不放心也成了他们照顾孙辈的主要理由。给女儿带孩子的方大妈感慨地说:“让我女儿自己带孩子,我哪放心啊,她会干什么啊,她从小就什么都不会干,娇生惯养的,自己还是个孩子呢。”

  不少收入较高的青年夫妇,甚至将孩子“全托”给保姆,每个月付出2000元甚至更多。今年47岁的沈女士,自从杭二棉下岗后,就帮过不少年轻夫妇带孩子。她说:“我现在带的这个孩子,来的时候只有8个月,父母都是做钢结构的生意人,一个月也难得来看一次孩子。现在孩子都2岁多了,不大认识自己的父母,他妈妈说带他回去,他就拼命哭。”

  有专家指出,年轻人把幼儿完全托付给祖父母或者保姆的做法不可取,孩子只有与年轻父母融洽相处,身心发育才会达到最佳;同时,老年人体力有限,难以承担起照顾孩子这样劳力伤神的事,年轻人应自己承担起抚育子女的重任;将孩子完全托给保姆,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更不够负责。

孩子是为父母生的?

  工作压力大、追求个人空间使很多现代青年选择“丁克”生活。那为什么又自行“打破”这种生活模式呢?王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婚前我和老婆商量过,不打算要孩子的,可是双方的爸妈都不同意啊,他们说‘我们帮你带,帮你养’。他们一直给我们做工作,所以我们才会有孩子的。”家住闻堰的孔女士今年不到30岁,3岁的儿子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她从周一到周五都住在单位里,只有周末才去看看孩子。孔女士也向记者表示,“不是我不愿意陪孩子,一是工作单位离家太远了,二是现在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平时,老公会到我这里来住,周末我们再一起去婆婆家看孩子。另外,我儿子很淘气,总是不停地跑,不停地闹,太吵了,我有时非常心烦。而且,他从小就跟他爷爷奶奶在一起,只听他们的话,我说什么他都不听,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不知道怎么办好,干脆就交给父母处理了。其实我不想生孩子,可是父母非催着我们要一个,这个孩子就是为他们生的。”

  “为父母生育子女”成了这类年轻群体的共性。在开发区某企业工作的邱女士说:“爸妈刚退休,一下子在心理上、生活上不能适应,就希望我快点生个宝宝给他们找点‘事’干。孩子出生后,我本来是想在空闲时把孩子接回去自己带的,但是又怕自己带不好。孩子哭了,我很着急,又没办法让他不哭,还有很多事,我都觉得束手无策。爸妈也怕我带不好。所以只好一直把孩子放在爸妈那里,交给他们照顾。”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