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每日分享》七十八(2017年3月)

7年前 [04-01 10:29 周六]

2017-3-1

岳升杰每日分享:爱的流动。《仇恨父母的“孝子”》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凝固,让我们看到了每个家庭成员的痛苦,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疗愈之难。李小芸老师义正辞严、铿锵有力、有理有据的话语引起小谢的反感;沈珊老师委婉地批评、形象地游戏、煽情地引导换来小谢“我没有感觉”;胡剑云老师反复规劝,只是让小谢将痛哭的母亲搀扶到沙发上,却换来小谢的沉默和无动于衷。在咨询和调解中,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当事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这正如电影和电视剧一样,好人得到好报,正义得到弘扬,坏人得到恶报,邪恶受到惩罚。但在现实中,这个过程应是很长、很复杂的。就“金牌调解”来说,每次播出时间大致为四十分钟,两期也不到一个半小时,即使是现场也只不过几个小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彻底解决陈年积案是不可能的,但它一定会起到点火、发酵的作用。本案例中,小谢的顽固不化、软硬不吃着实让调解员头疼,真有点“山穷水复疑无路”。不过,经过密室环节,在李小芸和寥喜玉两位老师的努力下,小谢有所醒悟、有所松动,谢家的爱开始流动,让人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些年,父母是辛苦了,只是我们沟通的方式、需要的东西不明确,所以导致这么多误会。曾经造成的伤害,我要用十倍、百倍的努力去挽回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小谢流着泪说。“儿子,对不起,希望以后对我们态度好一点,有什么事互相谅解,给我们商量一下。因为我们老了,很多事情想不到,对不起。”老谢主动站起身走到儿子面前,说了这些让人心酸、激动的话语。母亲也抱着儿子进行劝慰。胡老师再次支招:“今后划一条线,在他们能力之外,你不要责备他们;打电话要好言好语;划清教育和照顾的界限;这样,上一代的教育就不会在下一代延续。”最后,小谢搀扶着父母离开了现场。

2017-3-2

岳升杰每日分享:认识孩子。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我们吃饭不愁了。当我们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

这是陈默老师《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文章中的开篇语。从事家庭教育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说孩子“退化”了,不仅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更不符合互联网带给人类的进步;如果说他们很幸福,那么多抑郁、跳楼、自杀的孩子又该怎样解释?我曾用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行思考,温饱问题彻底解决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所没有的,这就标志着,出生在当代的孩子在喜怒哀乐等思想方面已与我们完全不一样。一言以蔽之,凡是抱着“一代不如一代”观点或已经把孩子折腾得不成样子的教育者,都是“盲人摸象”般的“瞎”教育者。

2017-3-3

岳升杰每日分享:独木难支。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孩子们太可怜了。

    的确,过去是“孩子多、家长少、条件差”,虽然孩子物质贫乏、得到家长的关爱少,但他们精神自由、与姐弟玩耍的时间多;现在是“孩子少、家长多、条件好”,虽然孩子物质富足、随时得到父母的关爱,但他们精神桎梏、独立成长的机会少。陈默老师从接受和回报爱的不对称分析,认为因孩子背负的情感债太重而独木难支。我则认为在这种成长环境中,由于溺爱包办,一方面形成孩子自我中心的心理,不懂得还要爱别人;一方面在温室中长大的幼苗,没有能力去爱别人。这些心理长不大的孩子,一旦生理上长大,家长就会寄予厚望,稚嫩的肩膀要扛起重担怎么能不痛苦?

2017-3-4

岳升杰每日分享:考试焦虑。我跟孩子们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我们看她在干吗?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我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现在咱们国家有多少学生因为在临考前焦虑不堪,学习成绩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目标呀!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就完了。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考试焦虑如“三高”一样成了当代的时髦病,特别是中考、高考前有的孩子就进不了学校。孩子的焦虑是怎么形成的?一些父母总是愁容满面地说:“我们没有给他施加压力呀,我们只是说,只要努力就行了。”从陈默老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焦虑主要是父母造成的。

2017-3-5

岳升杰每日分享:追求民主。“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孩子,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

  陈默老师这一观点振聋发聩、拨云见雾,她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孩子的闪光点。从咨询中、从与单位小同事的接触中,我意识到现代孩子追求民主的言行超过我们好多倍。有时我们笑他们不成熟,仔细反思,我们才是被封建独裁思想束缚得几乎窒息的可怜虫。追求民主、自由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过去曾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誓言,但至今我们民主了吗?看不见的封建“潜规则”制约着看得见的民主法治,以致造成人人那样做,人人有怨言。互联网、与国际接轨,为孩子的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这是潮流、这是进步,我们必须跟上,而绝不能嘲笑、打压。现在一些“问题孩子”包括抑郁、自杀、杀人很多都与孩子追求民主、反抗专制有关。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并不是看不到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弊端,而是我们只在那里埋怨毫无作用。它们不会因你的埋怨而改变,你的孩子也不会等到它们改变了再成长,况且在同样的环境和体制下,不同家庭出来的孩子却有不同的命运,其孩子成败的决定权在父母手中。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民主进程发展也非常缓慢,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家中对孩子实行民主,让孩子有话语权,让孩子的能量得到发挥。在家庭教育中,是不是应将中国的道德与西方的民主结合起来?

2017-3-6

岳升杰每日分享:文化反哺。“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各位在座的老师你不要生气,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都有光盘,他可以买来光盘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就会否定现在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教?我讲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教育要针对这些问题才能对未来的学生有用。”

   陈默老师描述的现象已形成共识,现在的孩子智商高、知识面广。在家庭中,人高马大的父母在小不点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打开电脑、移动鼠标;学富五车的老知识分子被自己的孩子问得"一愣一愣"的、无言以对。“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这些老掉牙的说法已销声匿迹,代之而来的是“你从网上一查不就行了吗?”“我昨天不是教会你操作了吗,怎么又忘了?你们学电脑咋这么难,真无语!”过去孩子常用“我爸爸说”做为论据,现在则常听到父母用“我女儿说”“我儿子就是这么整的”来证明自己的正确。今天,发生在亲子之间的这一切变化是革命性的。尽管"向孩子学习"或反向社会化不是中国社会独有的现象,但80年代以后的中国肯定是这场"代际革命"演绎得最为淋漓尽致的国度。自尊和情感不能掩饰事实,苦难和年长也不能成为否认落后的借口。在互联网时代,“文化反哺”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做为父母一定要虚心向孩子学习,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策略。

2017-3-7

岳升杰每日分享:善良漫议。“当今的孩子都很善良。我们所有的1993年以后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他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有一点,孩子是非常善良的。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理由如下:你在马路上,但凡看到一个乞丐,小孩子的脚步就有点迈不开了,他会拖住他妈妈尽量慢一点,实际上他想让他的妈妈捐点钱给这个乞丐。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爱,他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他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的,这样的人他一定善良,一定有爱心。爱心不是空穴来风,爱心是有条件的。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爱别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因为不同的身世,两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的。所以我觉得非常有信心,后面的年轻人他们会越来越好,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我们做家长的绝对不要辜负了他们,他们都是好孩子。”陈默老师如是对孩子定调。

  的确,在咨询中,尽管父母在学习方面会谈到孩子的很多缺点,但当谈到孩子的品质时总会说:“孩子的心地还是很善良的!”就连黑龙江肇东发生的弑母案,父亲陈刚谈起16岁的女儿还说她在初中前乖巧善良,汶川地震时,8岁的陈欣然将自己积攒的零用钱全部捐给了灾区。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由于溺爱和社会道德的滑坡,我们过多看到的是孩子的自私,陈默老师这一视角让我们要重新审视孩子。关于善良和邪恶可能永远是一个探讨不完的话题,就“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到现在也没有定论,我更侧重于白“白板说”。另外,善和恶也是相对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标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无论如何争议,大方向是不会错的,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善是家族兴旺发展的根基,为长远计,为后代计,我们必须引导孩子向善!

2017-3-8

岳升杰每日分享:体验生活。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是教育的结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曾经有个重点高中的学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吗?这种行为我们怎么理解?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他们“一不怕死,二就怕苦”。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他会跟你说:“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让我们怎么教育?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去搞这些东西。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陈默老师深刻地分析了虚拟感给现代孩子带来的问题。虽然他们表现得弱不禁风、怕吃苦,但他们并不珍惜生命,就是“一不怕死,二就怕苦”。2017年3月3日濮阳市一高发生一起命案,16岁的高二学生李某将室友卢某杀死,这是不是孩子的虚拟感在做祟?事实证明,一个人能在现实中找到感觉,他就绝对不会沉迷于虚拟世界;一个人能在人群中找到友谊,他就绝不会混迹于非人的世界;一个人能在善良中找到价值,他就绝不会靠拼拼杀杀过瘾。孩子为什么陷入网瘾,为什么热衷于拼拼杀杀?其原因就是生活体验少,没有享受到生活的美妙!

2017-3-9

岳升杰每日分享:追求个性。陈默老师说: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要不剪头发就不要来。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孩子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逆反有“硬抗”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硬抗”还好一点,“软抗”更麻烦,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会全部转移到里面,各类精神问题就会出来,导致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

  记得有一次儿子买衣服,他说同学中谁穿了什么衣服,他不要那样的;同学中谁穿了什么颜色的,他不要那样的。当时我就想,怎么与我的想法差别这么大呢?现在想来,我们之所以习惯于“随大流”、循规蹈矩、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半步,主要是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孩子之所以追求个性与他们接受的民主思想有关。前几天,做辅导班的侄子给我说,现在的大班体制已不能适应孩子的要求,我不假思索地说,不实行大班,中国有那么多老师、那么多教育资源吗?虽然我主张教育改革,但总为“不能改”做辩护,也许正是我这样的保守派影响着教育改革。难道我们真的不能在让孩子展现个性方面做些尝试吗?比如,让那么多青春年少、热情四溢、追求美丽的孩子统一穿上单调的校服,真的有利于孩子教育吗?孩子留点自己喜欢的发型就真的是洪水猛兽吗?如果说学校更注重整齐划一,更注重批量生产,那么,我们父母完全可以让孩子的个性张扬一把,自由地活出他自己!

2017-3-10

岳升杰每日分享:家教悖论。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如果老鼠踩一下就有一个食物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它就会一直踩。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老鼠就不会踩了。如果“第三只笼子”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只笼子。

   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而成功者都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你想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的品质,这不是悖论吗? 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这不又是悖论吗?

   陈默老师把家庭教育中的悖论形象地描述为“第三只笼子”。父母方面往往“想一出是一出”凭自己的思想随意教育。在孩子小时候,认为什么也不懂,只要有吃有喝、生活过得舒适就可以了,只注重生活照顾而不注意精神教育;等孩子大了,认为他自然就会像别人一样懂事、有能力,如果没有就会恼怒。孩子方面,眼高手低,想做却没有能力,内心自卑、纠结。由此,我们可以说,孩子痛苦父母造!

2017-3-11

岳升杰每日分享:龙乡惊梦。“2017年3月3日3时50分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校区宿舍内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学生死亡,一名学生受伤。经初步调查,死亡男子为:卢世豪,2000年2月11日出生,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年级三级部18班学生;受伤男子为:杜铭胜,2001年1月23日出生,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年级三级部17班学生;犯罪嫌疑人李政,男,2000年11月8日出生,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年级三级部18班学生。”这是2017年3月4日濮阳市教育局写给省教育厅的部分案情报告内容。起初看到一则较短的公安通报时,根本不相信,以为这又是好事者在乱发信息。随着不断求证,知道这是真实的。我想,很多人一定像我一样仍然希望是一场梦,这怎么可能呢?但事实就是事实,校门口的花圈,被害者家属的哭声,老师们叙述此事时的哽咽,一再把我拉到现实中来。
   在这风和景明的初春,在这微波荡漾的龙湖岸边,在这龙乡人引以自豪的文明学府,在这充满朝气、含苞待放的花季,在这优中选优、温文尔雅的学子之间,竟发生了这样惊世骇俗的惨案,怎能不让人吓出一身冷汗?我不敢想像,受害者的爸爸、妈妈该如何面对?我不敢想像,受害者的爷爷、奶奶该是怎样地绝望?我不敢想像,受害者的姥爷、姥姥该是如何地纠结?这样一个考630分的孩子,该承载家中多少梦想和希望?17年的美好画面被乌云遮盖,17年的精心栽培被恶魔斩断,孩子啊,苍天啊,这是怎么了?这是为什么?受伤的孩子虽然身体能够痊愈,但他内心的惊恐将如影随形,他父母的担心将伴随终生。同宿舍、同班的孩子,心理阴影又该有多重?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恶魔李政。他在优班考590分,一直是让人羡慕的优秀孩子,可在那个凌晨他却成了恶魔,他怎么了?苦思之际,我默颂起了祖宗的一首词:“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2017-3-12

岳升杰每日分享:梦醒时分。人们在为受害者惋惜,在为受害者家属悲痛之时,自然也把眼光聚焦在行凶者身上。一个16岁的花季少年,一个优班的时代宠儿,一个令很多家长羡慕的天之骄子,他怎么一下子变成了杀人恶魔?有人从产生想法、买刀到凌晨刺向同学三个环节去推测,他的内心该经过多少挣扎,该有多少怨气,又该是多么的狠毒?也许是因为嫉妒同学比自己考得好,也许是因为同学间的小小恩怨,就对“同窗”室友下死手,我们很难想像!在惊诧的同时,人们自然要问:他这种不计后果、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到底是为什么?有位家长痛心地说,孩子是在用生命的代价唤醒我们的教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梦醒来,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对本案进行深入剖析,找到属于自己的责任,让悲剧不再重演?
   因为事情发生在学校,人们首当其冲把矛头指向学校。人们可能设想:假如老师能及时发现一些苗头,提前做做思想工作,学生可能不会走极端;假如学校能开展一些法治教育,学生可能不会这样幼稚地去干傻事;假如学校能经常对学生进行一下心理疏导,帮助学生缓解一下压力,学生也不致于像炸药桶;假如学校能经常开一些家长会,让家长懂得教育,学生的心理冲突可能得到化解……但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时间,需要环境,需要观念。一位老师说:有则报道将高中生的作息时间表列出来,意在说明高中生的压力有多大,实际上,老师的压力何尝不是如此?面对社会对名牌大学的热捧,面对家长过高的期望,面对超重的班级,学校教育被逼到了墙角,老师“教书”就忙不过来,怎么有时间“育人”? 有人说,解决“育人”问题必须调动家长这块儿资源。其次,人们把矛头指向社会。一是网络充斥着暴力,让孩子活在虚拟和暴力中;二是将竞争和焦虑转嫁给孩子,让孩子稚嫩的双肩无法承受;三是功利主义盛行,缺乏道德、理想教育。

2017-3-13

岳升杰每日分享:远离噩梦。发生在濮阳一高的惨案,让我们自然会想到马加爵案、林森浩案及至今未破的朱令铊中毒案。这些悲剧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其共同点就是这些“恶人”“罪犯”都曾是人们眼中优秀的人、有前途的人、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羡慕的对象。如果说不同那就是以前的都发生在省级以上的名牌大学、离我们较遥远地方、18岁以上的青年人身上,而这次却发生在小城市的中学、我们家乡的未成年身上!

   虽然习总书记多次语重心长地强调家庭建设,这次两会一些代表也提出了父母“持证上岗”的议案,但真正能让全社会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路还很漫长;虽然人人都能说出应试教育的坏处,素质教育的重要,但每个人都被应试教育的大浪汹涌着,素质教育步履维艰;虽然我们不否认社会、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给孩子人格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格所起的奠基作用。也许一个孩子对于班级,只是几十分之一,对于学校只是几千分之一,对于全社会几万分之一,但对于家庭却是百分之百。如果我们坐等社会、学校的变革,十几年后,孩子真的就不用我们教育了;如果我们指责社会、埋怨学校,那么我们在做“正确者”的同时也必然是痛苦者。让人痛心的是,有些父母仍然把责任归于“交了坏朋友”“老师批评不当”等外部现象,而不从自身找问题。因此,在外部环境处于寒潮的情况下,我们做为父母应为孩子建一座温室大棚!假如我们是这些“施暴者”的父母,我们一定会想——不该对孩子期望太高;不该拿别的孩子乱比;不该只关注成绩而忽视心情;不该……如果把这些孩子比喻为爬到山顶,那么,在山坡上的孩子将有更多,我们应将孩子拉回平地,让他们平稳地成长;也许那些父母后悔已经晚了,那么,我们就应该吸取一下教训,消除任何侥幸心理,不怨天、不尤人,靠自救来远离噩梦!

 

2017-3-14

岳升杰每日分享:不要指责。最近,听了鞠远华老师关于人际沟通“赞美的十三把‘小飞刀’”,我感觉这些沟通的技巧完全可以运用于家庭教育。甚至可以说只要父母能做到别把孩子太当做“自己人”,而是当做独立的人、当做朋友去运用这些原理,将会极大地改善亲子关系。

  生活中,很多父母用自己的眼光和标准要求孩子,总认为孩子做得不好,不应该怎样。在美国,有一位母亲在圣诞节的时候带着5岁的儿子去买礼物。大街上好热闹啊,歌声回响在耳边,漂亮的圣诞树,五颜六色的彩灯一闪一闪的,商店各种玩具应有尽有。她以兴奋的目光看着儿子,没想到这时候小孩拽着妈妈的衣角噘着嘴不高兴,一会儿哭出来。小孩说:妈,我鞋带开了。他妈妈跪下身子给他系鞋带,当他妈妈跪下来之后,抬头一看看到的都是乱七八糟的脚印还有女人们的裙摆在挤来挤去,好可怕的情景!这位母亲第一次从孩子的角度看圣诞节,完全明白了儿子为什么为高兴。她立刻把孩子抱起来放在肩膀上,小孩马上笑得很灿烂,妈,好漂亮的圣诞节呀!这位母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这个世界上任何人做一件事情一定有他的原因和理由,你之所以指责和批评他,往往是你没有搞清楚背后的原因,甚至是你忽视了背后的原因。你如果不想在生活当中冤枉别人,不想让别人受委屈,那就不要轻易地指责别人。哪怕别人的做法在你看来做得有点离谱,你也不要指责,智慧地做法应是先抽出一分钟的时间,问问对方为什么这么做?当你了解了背后的原因的时候,你就不会对结果感到吃惊了,全然的了解就是全然的宽恕。其实在我们的世界上,生活着各种不同年龄、性别、经历和思想的人,如果有人做法和你认为的不相符,你应该试着去了解他背后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复杂的原因?人的行为总是有因有果,换个角度去考虑,很多矛盾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2017-3-15

岳升杰每日分享:换位思考。有一个出租司机师傅,开出租车多年从没有和顾客红过脸,没有受过投诉,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李师傅说:我主要是能站在顾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果说顾客要下车的地方不让停车,我会用一个动作加一句话让顾客满意。我这么说,小姐,你看好价钱22.5元。然后,我把计价器抬起来清零,再加一句话,小姐,你这个地方不让停车,下面的路算我送你。这时候顾客会说,没关系,该怎么算就怎么算。他说,我是出租司机,我懂得交通规则,也认识交通标志,我知道这个地方不让停车。也许这个乘客他没有驾照,不懂得交通标志,所以他不知道这个地方不让停车。或者他以前坐别的出租车的时候,别的出租司机冒险在这个地方停过,所以这个乘客就认为这个地方可以停车的。这个时候如果我继续往前走的时候,而恰好计价器又走一个字,那么顾客就会认为我算计一块钱。在生活当中如果别人算计我一块钱,我也不舒服。如果你能这样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话,冲突就减少了,矛盾就消除了。

   当你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不仅能得到对方的理解、谅解,而且还可以找到背后潜伏着的理由。我们要经常地换位思考,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他会怎么样?如果我是我的丈夫,我喜欢总是唠叨、埋怨的女人吗?我喜欢“出淤泥而不染”——外面像鲜花,家中像猪圈的女人吗?如果我是我的妻子,我喜欢经常醉醺醺的男人吗?我喜欢只会动粗不负责任的男人吗?如果我是我的子女,我喜欢只会指责不会夸奖的父母吗?我喜欢只问成绩不问心情的父母吗?如果我是我的父母,我喜欢学习无精打采、打游戏目光炯炯的子女吗……换位思考是人际交往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尊重对方,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在家庭中,只有每位成员都能换位思考,家庭才能够和谐。

2017-3-16

岳升杰每日分享:不要抱怨。有人说,如果抱怨的人能够进天堂,那么我们周围就有很多人生活在天堂里,因为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每天都在抱怨着!也许是抱怨能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也许是抱怨能让人发泄,人人知道抱怨有害,可很多人都在抱怨,包括我在内。对此,鞠远华老师的分析发人深省,现辑录于此与大家共勉。

   存在即是合理的,合理不合理放一边,但存在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在人世间要想进一步地生活就要学会放弃、学会适应、学会接受、尤其是不要抱怨。一个人一抱怨就坏了,他的事业,他的生活基本上就毁了。因为一抱怨就有情绪,有情绪就没有积极性,没有积极性就没有战斗力,没有战斗力事业怎么成功,生活怎么幸福?不要抱怨你的出身、家庭、国家和肤色,这些都是你不能改变的,我们接受着。我经常说:什么叫聪明人?聪明人就是懂得不可改变的接受着,可以改变的努力改变着,而笨人是不可改变的他在那里抱怨来、抱怨去,所以我建议大家把精力放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我虽然出生在胶东的农村,但是我可以通过努力地学习到北京上大学,最后有个好的未来。因此,如果你的出身不好,有人看不起你,你没问题,他有问题。因为英雄不问出身,一个人不能选择他的出身背景。可是你这辈子没有出息,你就不能埋怨别人看不起你,因为你没有努力。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出生贫穷不是你的错,一生贫穷才是你的错。我特别强调的是,只要咱爸妈把咱生成人了就是了不起的贡献,没有必要抱怨。哪怕把你生在偏远的山区,家境贫寒,也不要抱怨你的父母,要心怀感恩,我们的父母生养我们,教育我们,天大的恩情,我们不应该再要求什么。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背景,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出生穷你没问题,你没责任,但是剩下的路让我们自己来走,如果你走不好的话,别人小看你、轻视你,你就不能埋怨别人了!

2017-3-17

岳升杰每日分享:转变观念。人之所以抱怨主要源于思想观念,从大的说,是用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从小的说,就是站到自己的角度感到不公平、委屈。有人说:我不比他懒,不比他笨,为什么我一出生就是贫穷的农村,他一出生就是富有的城市,凭什么?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鞠远华老师说:我们看一个人不应该把他完全地孤立地看,儿子和老爸是一脉相承的,有血缘关系。也就是说,他之所以一出生就富有,因为他的父辈努力拼搏过;而你之所以一出生就贫穷,是因为你的父辈努力不够,你的父辈努力不够。李嘉成的父辈成就一般,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李嘉成的父亲叫什么;李嘉成努力拼搏过,所以他成为华人的首富,家喻户晓;他的儿子一出生就富有,后来被香港称为小超人;他的孙子一出生,香港媒体称为千亿孙子,这能说世界不公平吗?关于如何做到不抱怨又不压抑情绪,鞠老师指出了三种解决方案:第一、改造环境。大环境改造太难,这一条很难做到。第二、躲避环境。惹不起躲得起,一走了之。第三、适应环境。先接受,融入其中,然后再影响它。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怨父”“怨母”,他们谈起孩子的现状哎声叹气、眉头紧锁,谈起孩子的缺点口吐白沫、滔滔不绝。当分析原因时,有的怨社会环境:如果没有网络,我的孩子不会沉迷游戏;如果没有歌厅,我的孩子不会变坏;如果没有毒品,我的孩子不会吸毒。有的怨遗传:我的孩子生下来就犟,从小就费劲,跟他爹一个样!现实中,大环境我们既改变不了,也躲避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适应环境、转变观念。实际上,孩子的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而父母问题的症结往往是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不会用赞美的观点去鼓励孩子!这种用破坏人性的方法去教育,当然培养不出健康的人!生活的哲理告诉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自己,观念一变天地宽。

2017-3-18

岳升杰每日分享:追求重要。这个世界上人的一切行为都取决于某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当人的生理需要解决完之后,就开始追求精神需要。无论是马克思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学说还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抑或是古印度的“三脉七轮”学说都说明了这一观点。所谓精神需要就是重要感、优越感、价值感等。

   30年前,如果谁家有一万块钱的存款,那就是有名的万元户,幸福得不得了。现在大家都有1万块钱存款了,也不感到幸福了。20年前,大家都骑自行车,谁能开辆小轿车,风光无限、牛气冲天,到街里鸣一下喇叭,人们羡慕得不得了。现在多数家庭都有车了,农村结婚就要买一个好轿车,已成了代步工具,特别遇到堵车,心里还烦,快没有优越感了。15年前,手机叫大哥大,那是身份的像征!谁有一部手机,像砖头那么大,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边走边按在耳边大声讲话,或者放在桌子上,翘着二郎腿,那个气派!记得有BP机时,挎在腰里,有意让别人看着,如果没人知道还要专一安排一下让别人叫个电话显摆一下,现在手机普及了,也没有了幸福感。

   美国有一个机构调查,人为什么会离家出走?结论是多数人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赞赏和鼓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重视还可能会导致家庭暴力,为什么有些男人打老婆?他们多数是内心深处没有得到足够的承认,他想通过打来找那种感觉,所以打老婆的男人特别可怜,挺自卑的。你没见过一个成功人士打老婆,社会尊重他,下属崇拜他,他的女人也崇拜他,他不会通过打来找重要的感觉。为什么有些人得瑟、清高、标新立异吗?重要原因是他认为他所得到的承认与社会给他的承认不相符,所以他想通过这些异常的举动来突显自己的重要。那些讲粗话、打架、骂人、高声喧哗甚至装病、自残者,都是想引起别人的重视。所以,有心理学家说:追求重要人物的欲望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

2017-3-19

岳升杰每日分享:渴望赞美。有则笑话:两个书生要离京赴任,临走前,他们到主考官家里告别。老师抱怨说:如今世风日下,很多人喜欢拍马屁、乱吹捧,喜欢别人给自己戴高帽子。一个学生诚恳地说:是啊,老师,如今的世道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能有几人呢?老师听了夸奖哈哈大笑,高兴极了,只是嘴上说:我老了,跟不上形势了!出门之后,那位书生跟另外一个书生说:我的高帽子已经送出一顶了。我们不喜欢别人乱戴高帽子,但如果别人换个法给自己戴高帽子还是很爽的。因为人人追求重要,而赞美能让人找到重要的感觉,所以喜欢赞美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 人人需要赞美。并且人对赞美的需求就像一个饥饿的人连鱼儿和青草都想吞下去一样那样渴望,那样不知满足。

  我们在为老人们祝寿时总说:祝您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老人们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好开心。没有哪位老人会理智、较真地说:你们这孩子,净说瞎话,我能活那么长吗?活那么长不是给你们添麻烦吗?有位男士,经常和姐妹去看望年迈的母亲。母亲总是说:“哎呀,我现在老了,成了废人了,没有用了!”听了这话,他就吵妈妈:“妈,你别这么说,你总是这么唠叨,我们听着就烦。”后来,学了沟通技巧,明白了老年人最怕不被需要,他就调整了沟通方式。当妈妈再说“我现在老了不中用了”时,他就说“妈妈,你别这么说,其实我们家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是您的功劳。别看您完小毕业,可在当年您也算有文化的人了。您说的很多话我现在还记得特别清楚。您说过‘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在单位就特别尊重老年人,所以这些老同志也特别支持我的工作。我们姐妹几个能有今天都是您的功劳呀。”“我以前说的话你还记着?”“可不是吗?您的话我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这天妈特别高兴,吃得也特别多,家里充满了笑声!2017-3-20

岳升杰每日分享:赞美奇效。周弘老师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天然、天才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赏识教育理论。鞠远华老师在《拇指下的成长》一文中也对赞美在“学说话、学走路”中所起的功效做了深入剖析。他说,无论我们每一个人出生时候智商是高是低,到三、四岁的时候,他一定能掌握两项重要的内容,一项是两条腿走路,并且走得那么!第二项是讲中国话,讲本民族的语言。别人10年没学好中文,孩子四年却学得棒棒的,为什么能学好这两样本领呢?这得益于鼓励!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每走一步摇摇晃晃,走两步就歪倒了,可你妈妈特高兴:“我的宝宝真聪棒,再来一个看看,再来一个看看。”她还会向周围的人显摆:“你看这家伙多硬实,现在就开始走路了!”你没见过这么说的吧:这孩子是走路吗?走这么难看,你看模特阿姨是怎么走的?再不走好非揍你不可!”当你第一天学说话,叫妈的时候,只有你妈听懂你叫妈,可你妈妈特高兴。“宝宝会叫妈妈了,宝宝是不是叫妈妈了,我的宝宝真聪明,再叫一声妈妈听听。”你没听过这样的吧:“这宝贝是学说话吗?这么口齿不清,让你费好大劲也听不清,你看赵忠祥叔叔怎么说话呢,李瑞英阿姨怎么说话呢?”在妈妈鼓励和赞美的气氛下每个人都会茁壮成长。

能力之花在批评之下萎缩,在鼓励之下绽放。在成功人士介绍经验时,往往会说在某时某地受到某位长辈的鼓励,最后走向成功。有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不好,不爱上课,抄作业。一次考试过后,有位老师说“谁说你笨,这么难的摩擦力问题咱们班只有两个人解出来了,一个是考试第一名的,一个就是你。”从此这个学生爱学物理了,只要是物理老师来上课他就认真听,积极完成作业。后来爱学化学了、爱学数学了,最后考上在了大学。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这就是赞美的功效!各位父母千万不要再吝惜自己的赞美!

2017-3-21

岳升杰每日分享:积极标签。“儿子,叫阿姨,叫阿姨”当妈妈和孩子一起见到陌生的女士时,妈妈总想让孩子学得有礼貌、主动打招呼。可是孩子往往不敢开口说话,躲在妈妈后面红着脸不出来。妈妈为了给自己台阶下就说:我这孩子比较内向,一见人就不敢说话。这样的场景我们可能常见,这就等于给儿子屁股上贴上了一张消极标签:我的儿子比较内向。下次当儿子见生人不敢说话的时候,他就想:我妈说了,我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他再固定一下。孩子长大了,妈妈会一直埋怨:孩子怎么会这样?她不明白是自己在孩子小时候给孩子贴消极标签的结果。“罗森塔尔效应”是我们熟知的积极标签带来的作用,我们可以做一比较。

   1960年,哈佛大学的的罗森塔尔博士,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新学年开始,他让校长将三个老师叫到办公室来。给他们说:根据你们的教学表现,你们是全校最优秀的三位教师,这次我们特意选了100名最聪明的学生,让你们来教他们。几个老师倍受鼓舞,纷纷表示一定要带好这些优秀的学生。罗森塔尔博士告诉他们不要让学生觉得他们是特别挑选出来的,也就是说不要让学生和家长知道他们是选拔出来的。一个学期过去之后,这三个班果然取得了好的成绩。这三个老师都很得意,这时候校长告诉他们真像,这100位学生并不是挑选出来最聪明的孩子,只是随机抽的100名学生而已。最后校长又告诉老师第二个真像,他们也不是挑选的最好的老师,也是随机挑选的。这三位老师没想到是这种情况,而这正是罗森塔尔博士所预料到的。三位老师得到了赞美,认为自己最优秀,教的也是最优秀的学生,信心倍增,灵感不断闪现,当然教学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消极标签和积极标签给孩子带来的迥异效果。希望父母一定改掉给孩子贴消极标签的恶习,经常给孩子贴积极标签,让孩子总有“我是好孩子”的感觉!

2017-3-22

岳升杰每日分享:赞美妻子。家庭是心灵的驿站,是我们休养生息的地方。无论我们在外面受了多大的挫折,都可以在家中找到安慰,找到东山再起的勇气。所以家庭应该是最温暖的地方,应该是大家聚集力量的地方,这个地方最需要赞美了。夫妻走到一起是为了开创更好的生活,应该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我们要想获得幸福,要想快乐地生活,就必须学会赞美妻子!

卡耐基说:“在学会赞美之前,你不要结婚,因为在婚前赞美女人是一种势所必要的情形,但在结婚之后称赞她却更为必要。”结婚之前:“我做的饭好吃吗?”“好吃”“我忘加盐了”“怎么你不加盐也这么好吃?”那时是无条件地欣赏对方、接纳对方,所以恋爱是美妙的、幸福的。结婚之后:“做了99件正确的事他不提,做错一件他就揪住不放。‘做了二十年的饭,怎么又忘加盐了,就没长脑子?’”现在指责多了,挑毛病多了,幸福感下降了。如果夫妻之间只生活一天的话,每个人都会珍惜这份缘分。很遗憾我们天天生活在一起,就漠视对方的存在,漠视对方的美好,就产生了审美疲劳,就开始冷战了。我们要理解妻子的不易,赞美她的付出,尊重她的劳动。当她把饭菜端上来之后,我们由衷地赞美会让妻子一天的劳累烟消雾散,下次更愿意做饭、炒菜。婚姻就是冒险,实力再雄厚的集团都不敢跟它保险,只有真诚的赞美是婚姻最大的保险。有人说什么“老婆是别人的好,家花不如野花香”,卡耐基说:不要羡慕天边的彩霞,应该欣赏窗前盛开的玫瑰!我们要多施施肥、浇浇水,让温馨满屋、浪漫满屋、幸福满屋!虽然“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更须谨记“风景这边独好!”妻子是我们触手可及的幸福所在,我们要“爱在心头口常开”多发现优点,多赞美她!妻子是家庭幸福的晴雨表,而她的快乐,很多来自丈夫真诚地赞美!所以,赞美是家庭幸福的密码!

2017-3-23

岳升杰每日分享:赞美丈夫。歌德说: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赏!马克吐温说:我能为一句赞美之词而不吃东西。莎士比亚说:我宁愿让傻子逗我开心也不愿精明的人让我悲伤!应该说名人是不缺少赞美的,但他们仍然是如此地渴望赞美!赞美做为精神需求,永远没有满足!成功和赞美好像一对双胞胎,它们同时产生、如影随形。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冠军无人喝彩,还有人刻苦锻炼吗?如果成功没有赞赏,还有人千辛万苦地追求成功吗?如果劳动没有人赞美,还有人会热爱劳动吗?可以说,赞美提升了人类的追求;没有了赞美,人类就没有了开拓进取的动力。

   夫妻是世界上没有血缘关系而相伴最久最亲的两个人,他们能在一起除了异性吸引、共同子女,更多的是精神吸引。而满足精神需求最根本的方法是接纳对方的一切,赞美对方。在家庭中,丈夫应是缺点最多的人,诸如吸烟、喝酒、打牌,不做家务,不管孩子等。而现实中丈夫虽然人高马大,比妻子有力量,但从心理和成熟度并不比妻子强,所以,妻子要想让丈夫多为家服务,发挥擎天柱的作用,必须多赞美!心理学家经过实验证明了,一种行为如果有肯定和赞美伴随着它,一个人就想把这种行为再做一次,甚至做得更好。一位妻子跟丈夫说:你做的酸菜鱼做得特别好,比饭馆里正宗的酸菜鱼还到位。从此,她的丈夫就特别喜欢做酸菜鱼,只要有贵客登门,他丈夫就说:今天我亲自下厨!大家也赞美他酸菜鱼做得好,这位丈夫的积极性空前地高涨。很多妻子埋怨说,丈夫做家务活做得特别少,你应该问一下,他做家务活的时候你赞美了吗?你给他肯定的刺激了吗?当你赞美他的时候,才能刺激他坚持的积极性。如果能把这些赞美再公开化、扩大化,将更能刺激丈夫坚持的积极性。有人认为都是大人了,还用像几岁的小孩那样赞美?实际上,夫妻之间互为小孩,妻子的赞美是对丈夫最大的激励。

2017-3-24

岳升杰每日分享:赞美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肉体和心智能源的一小部分而已。从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就看能不能唤醒他们。而慷慨的赞美就是唤醒他们的有用方法。”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只要把它激发出来,就能创造出巨大的成绩。因此,哪怕一个人有微小的进步,我们应该鼓励他、支持他、赞扬他,他最后一定会做出一番事业。中国父母应是对孩子期望最高的国家,也应是为孩子付出最多的国家,但真正成龙、成凤的很少,究其原因,我们缺少了赞美,我们陷入了“南辕北辙”的思维。

   郑渊洁为《赞美你:奥巴马给女儿的信》一书作序时写道:“来自父母的由衷欣赏、赞美和鼓励能使孩子拥有自信、快乐和爱,从而自小铸就优良品质。人生竞争,拼到最后,拼的是品质。希望奥巴马这本书对中国家长有启发:多赞美孩子,国家的未来就会强大。”他说:很多家长忙于事业,没时间和孩子相处,实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世界上最忙的人应该是国家领导人了。他们中的不少人深知和孩子沟通的重要,不光拿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甚至还会给孩子写书。这应该对天下的父母有所启发:多和孩子相处,这也是你事业的一部分。鞠远华老师用自己的例子说明赞美的重要:“我爸是校长,他经常说,我的儿子记忆力最好,惊人的记忆力。后来爸爸下个礼拜六要到哪个地方去开会需要带资料,就对我说:‘你给我记住啊!’到时候,我就说:‘爸,带什么,带什么!’爸爸说:‘我儿子真聪明,我就忘记了,你记这么清!’”可以想像儿子得到父亲赞美后的那种得意劲!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天神,孩子在小时候最崇拜父母,为了发掘孩子的潜能,父母一定要赞美孩子!

 

2017-3-25

岳升杰每日分享:赞美学生。“有一个江小姐,上我的演讲课,因为不敢说话,想突破演讲的障碍。想当年江小姐是她们那个县城跳舞跳得最好的一个小姑娘,而且也很开朗。为什么现在害怕了呢?上初中的时候上边来了个‘专家’选拔跳舞的苗子。‘你的身高是多少?’‘1米56’这位专家转身给她的舞蹈老师说‘这孩子先天不足!’江小姐在旁边听到了,从此她不敢跳舞,也不敢说话,变得很内向。我之所以把专家打个引号,是因为我认为这个专家真的不够格,连基本的鼓励都不懂,还称什么专家?称职的专家应该更好地鼓励别人。专家的话具有权威性,一盆冷水兜下去,孩子怎么有积极性?”这是鞠远华老师讲的一个反面事例。他讲了一个正面例子:有一个学生书法不好,报了一个书法班。书法老师在作业本上的一个字上划了一个圈,说这个字的“捺”写得特别好。从此,这个学生特别爱写捺,后来撇也写好了,竖也写好了,横也写好了,折也写好了,书法成绩突飞猛进。

   当前,人们对应试教育诟病很多,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育理念的陈旧。就我自己而言,教学时中规中矩,总是用好学生的标准要求差学生,用历史和想像中的榜样要求好学生,看到的都是学生的不足,以致愁眉不展,见到学生就是批评、指责。其想法是“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感觉老师最大的能耐就应该是能用显微镜找到孩子的缺点,再用放大镜放大它的恶果,从而给学生警示。学习家庭教育后,我才明白这是个陷阱,不知害了多少人,尤其在个性彰显的时代,其危害性更甚!现在有太多的老师还在这个误区里,以至连自己的孩子也教育不好,落得学生怕、孩子烦,出力不讨好!让老师赞美学生可能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实施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更新观念!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虽然家喻户晓,被我们奉为精典,但真正能做到的有多少呢?

2017-3-26

岳升杰每日分享:赞美效应。某董事长由于看手机闯了红灯,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老董愤怒之极,将销售经理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将秘书挑剔一番。秘书一肚子气,就故意找通讯员的茬。通讯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这就是有名的“踢猫效应”。如果我们反过来思考,假如董事长受到老婆的表扬心里美滋滋的,到办公室对销售经理赞美一番。销售经理受到赞美心情愉悦,看到秘书称赞一番。秘书受到称赞无比高兴就对通讯员夸奖一番。通讯员受到领导赏识心情舒畅、喜不自禁,回家后对儿子翘着拇指鼓励了一番;儿子受到老爸的鼓励,非常兴奋,便将小猫抱在怀中,亲了又亲。这能不能叫做“赞美效应”?

也许是中国人经受的苦难太多了,每个人心中都存着一坛苦水。由于祖辈、父辈内心酸苦,便看不得子孙们高兴,于是就用惩罚、训斥、挑剔控制子孙们的幸福,让他们与自己一样痛苦。“踢猫效应”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随处可见,我们所看到的教育都是挑错、指责、埋怨,所感受到的环境都是紧张、压抑、沉闷。时代变了,中国已今非昔,人们生活富裕,国力强胜,该是享受幸福的时候了。如何才能让人们真正幸福?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沟通和教育中提倡表扬、赞美、鼓励,让“赞美效应”普及到家庭、学校、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经常问一问:做为儿女,你赞美父母了吗?做为父母,你赞美儿女了吗?做为丈夫,你赞美妻子了吗?你赞美岳父、岳母和妻子家的其他亲人了吗?做为妻子,你赞美丈夫了吗?你赞美公公、婆婆和丈夫家的其他亲人了吗……为了自己的幸福,请记住哲人的一句话:“如果你把你周围的人看成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你周围的人看成魔鬼,那么你就生活在地狱里。”

2017-3-27

岳升杰每日分享:三种悖论。在从事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一直有三种悖论困扰着我。一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当人们谈起一个人的成长时,都能谈到是三种教育的合力促成的。几十年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校教育,好像一个人的成败都取决于学校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矛盾凸显,教育改革步履维艰,如走进了一个怪圈,人们认识到这一切都源于忽视了教育之“根”——家庭教育。十几年的家庭教育实践和思考让我认识到,只有把根基打牢人才可能成才,只有把家长这股力量调动起来,教育这盘棋才能走活!怎样唤醒家长自救,让他们的孩子不成为试验品,让“不毁孩子”成为现实;怎样让学校认识到重视家庭教育决不是要抢饭碗,决不是给学校添麻烦,而是为学校减负,让学校不成为受害者、替罪羊;怎样让社会认识到重视家庭教育决不是标新立异、另立山头,而是事关我们民族的幸福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谁为主的问题。现在很多家长听说我是搞家庭教育的,就会说: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您给我的孩子谈谈心,教育教育他。当然,这些家庭都是孩子出了“问题”,要么不上学了,要么成绩下降了,要么早恋、上网吧了。如果按家长的意愿去做,我知道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果真诚地说,孩子有问题一定是家长有问题,需要家长学习,就像泼了一盆冷水,很多家长就没下文了。最近我思考,根治孩子的“问题”父母必须长期学习,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这样做好像对家长有点苛刻,但这是唯一正确的路!如果我们屈服于现实,为了讨好家长,为了满足家长,再把眼光盯住孩子,我们就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所以,既然从事家庭教育就必须树立家长为主体的观点。三是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中,以赏识、鼓励、表扬、赞美等正向管教为主,还是以批评、指责、埋怨、讽刺、挖苦、打骂等负向的“棍棒教育”为主。

2017-3-28

岳升杰每日分享:改变之难。尽管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但母亲们除了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督促孩子学习外,真正能通过自身学习抓孩子灵魂建设的有多少呢?父亲们能主动推掉应酬,回归家庭、教育孩子的有多少呢?尽管李克强总理一直强调全民阅读的重要性,但我们的书店与商店相比,前者寥若晨星,后者鳞次栉比;我们的图书馆与饭馆相比,前者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后者是热气腾腾、人头攒动。濮阳市何雄书记提出要打造书香文润之城,不仅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而且为方便市民阅读全市二十个图书馆实行一卡通可以说,这些措施等于把精神食粮送到了我们嘴里,但真正实现“一人一月一本书”的目标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由此,我想到在家庭教育中改父母“找缺点、多指责”的习惯为“看优点、多赞美”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尽管有教育专家提出“在教育这个问题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其他别的方法”,尽管专家们一致提出赏识、赞美、表扬等正面的管教方法,但有些父母总抓住过去的陈旧方法不变。有的说:“我是想赞美他,我是想鼓励他,可是他没有优点,我怎么赞美他?怎么鼓励他?”有的说:“我的孩子不能夸,一夸他就翘尾巴了,骄傲自满了。”如果一个父母看不到孩子的优点,问题绝对不是出在孩子的身上,而是出在父母的身上。教育家罗丹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什么有的父母那么愿意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为什么说赞美这种人性的共性就他孩子不适合?原因有二,一是孩子这个样子与他无关,“生下来就这个样”;二是我问心无愧,我已经尽力了。假如父母明白孩子的问题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他可能就不会那样理直气壮地只找孩子的问题;假如父母能明白是自己好心办了坏事,他就不会说孩子不通人性。

2017-3-29

岳升杰每日分享:具体赞美。有一位先生带着他的夫人和翻译一块儿去见外商,外国人特别喜欢赞美人,所以外商一见到这位夫人马上赞美道:夫人好漂亮!中国人爱谦虚,先生客气道:哪里,哪里!翻译心想,这怎么翻译呢?最后翻译为“where,where”老外一听,说你夫人漂亮就漂亮呗,你还非要问漂亮到哪里。于是就具体地说:看你太太眼睛多好看呢,皮肤多白呀,身材多好呀,气质多好呀!老外哈哈大笑,丈夫哈哈大笑,妻子和翻译都高兴起来,谈判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鞠老师用这则笑话,意在说明赞美一定要具体化。有的父母之所以认为“孩子不能夸,一夸就翘尾巴、骄傲自满”。主要是有些赞美太笼通,没有具体化。“儿子啊,你真聪明”,他不知道他哪儿聪明,你如果说清他聪明在哪儿,就会刺激他坚持的积极性。比如说,儿子,我发现你特别有个钻劲儿,这么难的几何题你怎么能想出第二个思路?你爸当年就特别有个钻劲。这样说,下次他解几何题一定会再想出第二个思路来,因为你的赞美很具体。为什么具体化赞美这么重要?有三个原因:1、具体化代表真诚。因为你具体地说出他的聪明表现哪里,他帅在哪里,他优秀在哪里,说明你用心观察了他。具体化的程度代表你对他关注的密切度,越具体说明你越关注对方,当然说明他在你心目中的重要。2、局部赞美等于整体肯定。当一个人局部被赞美的时候,他自己会把这个局部放大到整体。如果一个孩子数学成绩比较突出,你总是夸他,并向他讨教学习的方法,他就会感到自信。一旦有了自信,他的语文、英语、物理、化学都能学好。3、能够满足对方内心的期待。当你赞美一个人热爱劳动的时候,他就期望你能说出他热爱劳动的具体表现;当你说一个孩子懂事的时候,他就想听他哪些地方比较懂事。具体化赞美能让孩子进步很快,特别是对落后学生来说就像雨后的甘霖那么珍贵。

2017-3-30

岳升杰每日分享:沟通能力。“什么是我们人生最可靠的财富?有人说是金钱,有钱我们心里就踏实呀。我曾经也有过这种想法,记得当年刚结婚的时候,我给我妻子说,什么时候我们攒够一万块钱,就把它存在银行里,然后我们挣一个再花一个。那个时候我感觉有一万块钱的存款生活就有保障,而且也可以成为大款了。现在钱贬值了,一万块钱存款算是穷人了。再说即使你中了大奖,得了一百万,花光了,身无分文,又穷了,因此,金钱并不可靠。那么,权利可靠吗?荣誉可靠吗?这些身外之物说失去就失去了。真正可靠的是能力,能力是人生最可靠的财富。能力不会丢失,一旦拥有一生伴随着你。这里我想说的是,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沟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假如说你本身的才能是1,你的沟通能力是1.5,那么你给别人的感觉你有1.5的才华。假如你本身的能力是1,你的沟通能力是0.5,那么你给别人的感觉就是0.5的才华。所以,沟通能力能够放大或缩小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这是人际关系专家鞠远华老师的一段演讲。他从人们最感兴趣的财富进行分析,认为金钱不可靠,权利和荣誉等身外之物也不可靠,唯有能力是人生最可靠的财富!而在能力中,沟通是一个人必备的能力。他将《沟通十三招》称为《赞美十三把“小飞刀”》,相当于把沟通与赞美划上了等号,可见赞美在沟通中的重要地位。照此推论,父母的沟通能力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将孩子培养成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如何让这笔财富最大化?那就是父母正确教育孩子。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就需要父母掌握沟通能力,做好亲子沟通。如何做好亲子沟通?就需要父母发现孩子的优点,赞美孩子!有人说,真诚的赞美是发现,虚假的赞美是发明。就是说,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自身的兴趣、潜能、优势去赞美他,而不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按自己的需求发明一些“优点”来奉承他。

2017-3-31

岳升杰每日分享:及时赞美。11岁的小苗一回家便拿出一张卷子,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这次语文考了83分,老师表扬我了,说我进步最大!”原来小苗上次考了65分,他想这次妈妈一定高兴。妈妈拿着卷子说:“好,比上次有进步。这次你同桌考多少名?”小苗低着头说:“他考93分。”这时爸爸进来了,看到小苗耷拉着脸,就拍着小苗的肩膀说:“进步这么大,我就相信儿子能行!来,今天爸爸也给你亮一手,炒一个你爱吃的菜。”这下气氛活了,小苗滔滔不绝地叙说着这次考试的情况,并说:“如果我再认真点,分数还能高一些。”妈妈趁机又赞美了几句。对于孩子一贯的优秀表现,父母一般不会吝啬赞美之词。实际上,和孩子的优秀表现相比,孩子的一点点进步更需要赞美。因为凡是进步,一开始都不稳定,这时如果不及时赞美,在惰性和困难的干扰下,孩子很可能不再努力。所以,及时赞美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天早上,小苗心里还很高兴,他把被子也叠好了。他想,虽然妈妈一直让小苗叠被子,但他一直没有养成习惯,这次妈妈一定会表扬他。当妈妈走进屋子时,只是扫了一眼床说:“早饭给你准备好了,快去洗脸吃饭!”小苗感到很失落。第三天,他没有再叠被子,起床后就去洗脸了。妈妈可能已经看到了小苗的改变,只是由于忙顾不上表扬他,或者只是没有重视这个小变化,抑或认为这是小孩子的把戏,兔子尾巴不会长。小苗的期待落空,失去了动力,于是又恢复了原状。对于父母而言,对孩子学习上的进步关注比较多,而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则比较忽视。事实上,这是我们现代孩子所缺乏的,父母必须高度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同样需要父母的及时赞美。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最初可能是偶然的,如果没有及时赞美,以后他就不会坚持;如果父母及时地给予赞美,那么它就会逐渐固化下来,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