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三十五)

7年前 [01-01 16:41 周日]



20161229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5卷

陪孩子读绘本推荐---《各种各样的人》:明白并接受这个世界的多元化和不同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高,有的人矮。有的人瘦,有的人壮。有的人长着雀斑,有的人戴着眼镜;有的人套着牙箍,有的人坐着轮椅。有的人外貌很奇怪,有的人打扮和大家不同。人和人之间各种各样的差异都是存在的,也许是身材,也许是相貌,也许是肤色,也许是性格。这些都是正常的。最关键是,正是这些不同,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

        这套“各种各样”系列一共6本,读这些书,能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孩子懂得用平等的眼光接纳多样的事物,让孩子学会包容,学会平等看待与众不同。P88



20161230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男孩的价值感来自父亲         

故事1:有一个幼儿园的老师说:中午她正在收拾饭后餐具,请旁边的小家伙帮忙,却遭到拒绝。。不,他一本正经的说,因为这些都是女人做的,我爸爸从来不做这些事情。                                

故事2:一个成年男性这样说:我父亲近70岁了,有一次,我们一起翻看老照片。忽然,看到一张我3岁时的照片,爸爸抱着我举过头顶,我脸上笑容灿烂也很自豪。说到这父亲突然说:我父亲重来没有抱过我,甚至都没有在他腿上坐过......,说到这,父亲已经是泪流满面了。我能感受到虽然已经70岁,但对父亲没有抱过他仍然感到遗憾。                

父亲和儿子之间,确实有一种属于父与子之间的语言,他们可以相互打闹、可以不断触碰对方,通过身体接触达到一种深层次的沟通。父亲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男孩,父亲做的这些简单的动作,在显示男性的力量的同时,对儿子多一些关注和细心的呵护,帮助儿子顺利地完成对母亲的亲密分离,即让儿子从对妈妈一个人的依恋中走出来,开始接纳爸爸和其他人。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妈妈总感觉自己有些力不从心,有点束手无策,其实不是妈妈的力量变弱,而是孩子的“翅膀”变硬了,这个时候,需要父亲站出来,和母亲站在一起,用同样的态度教育儿子尊重女性,男孩此时需要父亲给他们做出榜样,并给他们一股道德力量的约束,并为他们指引方向。所以,青春期阶段,男孩是否变“坏”,与他们是否与父亲在一起用心陪伴有直接的关系。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家校合作6”“孩子入园原来可以这样”:
     孩子入园本来是件好事情,说明孩子长大了。但是,有的孩子每天上幼儿园却成了件麻烦事,不光孩子哭闹,父母也很难受,有的妈妈一整天都不得安宁。这可能是分离焦虑惹得祸。其实,分离焦虑并不是幼儿园时才出现的,在孩子6个月的时候,分离焦虑就会出现,如果妈妈从小就正确处理分离,孩子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就会好处理得多。
      如何有效克服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呢?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接纳和认可孩子,以及孩子的情绪,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1、郑重地告诉孩子分开是短暂的。孩子最怕的就是“妈妈不要我了!”所以要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就要让孩子放下恐惧。每此都要郑重地与孩子道别,并告诉孩子分开只是短时间的,最好用详细的时间描述让孩子知道当他做完什么事情后妈妈就会来接他回家。只要孩子知道他不是被抛弃,对幼儿园就不会排斥。2、郑重地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孩子去了幼儿园以后,需要一个依赖对象,如果妈妈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值得信任的,孩子对老师的信赖感增强后,孩子也会更适应幼儿园。所以,妈妈需要事先与老师沟通好,请老师配合。然后每天真诚地告诉孩子:妈妈很信任XX老师,妈妈不在的时候,老师会像妈妈一样关心照顾你,你有什么想法要告诉老师。然后郑重的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孩子就会知道即使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也有值得信赖的人,而不是举目无亲!这样孩子才会真正的信任老师,才能克服内心的恐惧与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3、家长自身要努力克服分离焦虑。很多孩子的分离焦虑是被家长感染的。有的妈妈在幼儿园门口与孩子分开,搂搂抱抱半小时,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这就是妈妈对孩子、对环境、对自己缺乏基本信任、缺乏安全感,影响着孩子的结果。因此,父母必须克服分离焦虑,不然,过度保护欲、过度控制欲都会泛滥,就会制造出更多的“巨婴”。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家校合作7”《老师忠告:回到起点认识和发展自己》
      陈年年老师是北京四中的语文老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的经验:中学语文教学及研究中颇有建树;班主任工作及学生教育研究方面也是硕果累累;指导家长学习和家庭教育研究也颇见功力。本文中,陈老师就家庭教育提出了三个问题,1、让孩子接受教育,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为了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是为了拿分数,还是为了孩子的心情愉悦?3、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用一句话回答了这些问题:回到起点,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是啊,我们学习、研究家庭教育,就是为了沉淀自己那颗躁动的心,冷静地看待自己,冷静地看待孩子;就是为了重新审视自己真正认识自己;就是为了发现自己更好地发展自己。回到起点,就是好好地珍藏自己的初心,坚持自己的喜好、原则、信仰,不急功近利,不浮夸轻薄,宠辱不惊,淡定安逸,心静如水。静静地等到时机到来,用温暖睿智的气质,向自己传达为人处世的优雅。教育孩子,要以自己为起点,要从反思自己、调整自己、完善自己开始。每一个孩子都与父母具有很高的相似度,除了基因的遗传,更多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当我们对孩子提出严格要求的时候,不妨看看对自己有什么期望;当我们抱怨孩子不尽人如意的时候,不妨看看自己的行为是怎样的。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本质是提高家长的修为。


20161231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5卷
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
      每个成年男子都有不同的工作,但无论做什么,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做父亲。
       奥巴马曾经在一份声明里说:“身为两个女儿的父亲,我知道作为一名父亲是任何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他看来,做父亲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做总统。
      对许多孩子来说,和父亲在一起的意义、与父亲交流的时间,远远比父亲给予他的金钱、玩具重要得多,因为父亲是不可替代的。母亲和父亲组成了家庭世界的阴阳,母亲永远也替代不了父亲。父亲无论是他的坚强、坚毅、果断、坚持,还是他的威 严,于男孩、女孩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一个社会习得的过程,孩子在与父亲的相处中学习成人世界的交往礼节。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每天和父亲相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男孩子看上去更坚毅,女孩成人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P94


20161231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父母制造的“快乐”,或是孩子痛苦终生的根源              

如果问家长,你对孩子最大愿望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说:希望孩子快乐成长。然而,事实呢?孩子却更痛苦。                        

1.父母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虚幻”的快乐城堡,翔翔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可是一走进校门就叫肚子痛,看起来非常痛苦,头上还冒汗,可是一走出校门就不痛了。找医生也没有看出什么病。原来是翔翔小时候一家人都围着他转,要啥给啥,去幼儿园妈妈也花钱搞定老师,只要是有活动,翔翔都是哪个出头露面的人,每天都是快乐的生活着。可是上了小学,妈妈无法再为他打造童话城堡了,危机四伏,残酷地终止了他空洞的快乐童年。                                    

2.父母创造的所谓“快乐”是孩子成长的阻碍                 

3.妈妈要学会接纳孩子不完美的自己,放下控制的执念4.孩子的生活除了快了,还有必经的成长之痛。断奶,离家,在群体里寻求自己的位置,这每一次的成长,都伴随着痛苦,如果拒绝了这样的痛苦就等于拒绝成长。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童年,必然有痛苦有快乐,父母要允许并能够接纳孩子经历成长之痛,以及更坚实地走向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学习成长1《父母要重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今天是2017年元旦,谨此恭贺大家新年快乐,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和孩子一起健康快乐成长!值此万象更新之际,我们有幸阅读孙云晓老师的文章,你是否知道,在孩子的心目中,你是怎样的形象呢?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从“生命的至重”“至高无上”到慢慢回归理性,在孩子上初中以后,对父母的神秘面纱彻底揭开,原来父母就是平常人,如果孩子能够一如既往地继续崇拜你、敬重你、感恩你,你一定是好父母。反之,你必须深刻反思,重新认识自己。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不是职业贵贱,不是社会地位髙低,也不是物质财富的多少,而是父母的人格魅力和孩子对爱的感受。当然,人无完人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要全盘否定自己,注重自我学习,发展自我,努力提升自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外观形象,提高自己的内在涵养。


20170101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如何修复亲子关系                  

案例:因为孩子不如我的意,我经常失控打骂孩子,现在孩子越来越叛逆,也很恨我,如何修复亲子关系?1.从绝对权威父母走向普通父母,为什么非要孩子如自己的意,您所谓的“意”只是您的一厢情愿,要改变这种亲子互动的关系,就要回到自己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家长。您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不一定都是对的。您的这些种种所为,有没有事先和孩子商量过,得到孩子认可过。如果给于孩子的认可、尊重和接纳,然后再辅导孩子找到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孩子自然也就能接受了。                                  

2.父母要觉知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孩子不是父母的产品,儿童的青少年权益是要受到保护和尊重的,不能任由父母发挥创造,更不是父母人生的附庸或者寄托的承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社会人,需要被尊重,需要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然而,在父母面前,现在有几个孩子可以有人权,更妄论心理健康,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思想根生地固在许多家长心里。这种做法不但没有作用,反而使孩子走向一个极端,叛逆,不服管教,放任自流。而当父母能够把孩子作为平等人看待,与之沟通交流和互动的时候,亲子关系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逐步改善了。


邓天爱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183页

       写给中学生的信: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就能获得力量
 
        我见过很多孩子从“中等生”变成了“尖子生”,也不乏昔日的“年级第一”遭到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什么同样努力,结果却不相同?
       有一句话,叫做“初中两极分化”。初一的时候,大家成绩比较接近,而到了初三,成绩拉开距离,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让别人决定我们的命运
        我上小学的时候,作文不好。后来,有一次,我将一句歇后语,写进了我的作文里,老师就表扬了我。从此,我的每篇作文里都有歇后语,老师就继续表扬我,我的语文成绩就提升了,那时,我还想当作家。
        有一个家长对我说,他的孩子过去数学年级第一,现在,孩子的数学老师总是刁难孩子,让孩子在黑板上做难题,孩子做不出来,老师就嘲笑他:“我就说你做不出来吧!”短短半年,孩子的数学成绩就倒数了。
        因为孩子们的内心很脆弱,既可能被外界的肯定点燃;也可能被外界的否定摧毁。这就是“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那么,就真的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让别人决定我们的命运呢?
        任何人既不可能一辈子只获得肯定,也不可能一辈子只活在否定里,因为外界的评价随时会发生变化。如果你依赖外界评价得到动力,那一定是不稳定的。
        比如你喜欢学习英语,可是你一张嘴,就有人笑话你,你一考试就不及格,你还会喜欢学习英语吗?如果你的答案仍然是“喜欢”,那么,你在英语方面,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因为你的力量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你的内心。
        有人说,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你的梦想。即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你做什么样的事情。
        其实,每天叫醒你的还是闹钟,可是当你醒来之后,决定你做什么的,一定是你的梦想。
        为什么我们需要梦想作为支撑
        因为我们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能够获得内心平静,从而获得力量。
        我小的时候,老师问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我们回答是科学家。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大家都这样想,于是我也这样想。
        而你们不同,你们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人。你们为什么要上大学?因为,你需要有一个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结识更多优秀的人和你们一起做梦,这个平台就是大学。
        梦想存在的真正意义,就是让我们能够忽略短期的不顺心,无视外界的冷眼和嘲笑。梦想是一个工具,一个找到“本心”的工具。当你找到了“本心”,你就获得了力量。即使短期内你找不到“本心”也没有关系,至少你不会被外界的评价所影响,因为力量在你的心里。这就是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从此,当你考第一的时候,不会把别人对你的羡慕挂在心上,因为他们羡慕的是你的成绩,而不是你;当你考最后一名的时候,也不会把别人对你的否定挂在心上,因为他们否定的依旧是你的成绩,而不是你。
        所以,当老师让你写作业的时候,请不要说“我不擅长作文”,因为不擅长是外界对你的评价,不是你的“本心”。你曾经写过的文章没有得高分,并不代表你未来的文章,都不能得高分。
        当你面对一道数学难题的时候,请不要说:“学霸都不会,我肯定不会。”因为没有谁天生就会,也没有谁天生就不会。即使你曾经不擅长数学,不代表未来你依旧不擅长数学。那些所有的不擅长,都是外界给你的,表扬是别人给你的,羡慕是别人给你的。但是,只要你愿意静下心来,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就能获得力量。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