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二十一)

7年前 [11-17 07:30 周四]



 海口龙峰小学

 邓天爱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 49页 不能消除孩子的担忧 因为回应错了;在父母眼里,无忧无虑是孩子的天性。但实际上孩子经常受到外界刺激,或者本能地产生莫名的担心和忧虑。面对孩子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担心,成人惯常的反应大多是不谈情绪,只对问题作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完全不能消除孩子内心的担心和惶恐。——案例:孩子看了电视开始担心一件事;有一天,我带儿子到朋友家玩,我和朋友聊天,儿子和朋友的女儿在旁边看电视。电视的内容是关于侏儒症、婴幼儿骨骼发育畸形以及血液疾病等。两个孩子看得很投入,我们只顾说话,没有注意他们。过了一会,儿子忽然很担心地问我:“妈妈,你看我的屁股有没有向外长,我的腿直吗?”我觉得很好笑,然后说:“你的屁股没有向外长,腿也是直的。” 儿子仍然很怀疑地问我:“我以后会不会得那种病呀?”我说:“不会,因为那种病,通常是出生时就有了,你不会,你已经长这么高了。”但是不管我怎么保证,儿子仍然忧心忡忡:“妈妈,我还是很担心。”——建议:怎样才能打消孩子的担忧情绪;(1)讲道理,无法打消孩子的担忧;回应孩子的问题,通常是成人的第一反应,摆事实,讲我们擅长的道理,希望打消孩子的担忧。甚至对他的想法表示不解,这种情况下,亲子之间并没有情感联结,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回应和处理,再科学的知识仍然无效。当我们试图说服孩子放下担心时,传递的信息诸如:“你的感受和想法是不对的,只有你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你是一个怪孩子,你要打消这些奇怪的想法。”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孤立,因为只有他才会有如此恐怖和疯狂的想法,这是多么糟糕的一种体验呀!(2)被理解,才能消除孩子的担心;回应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孩子被理解,并觉得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情绪或许仍然在,但是不会再被困扰。 此时,我看到儿子担心的眼神,就转向儿子亲切地问他:“你很担心自己会患上那种病是吗?”儿子轻轻地点点头。因为刚才的保证无效,所以我转移了话题。我说:“其实,我也有很多担心的事情,小姐姐有吗?”朋友的女儿说:“有呀!”我说:“说出来听听,”小姐姐说:“我担心考试考不好,我还担心……”儿子认真地听着。我说:“我担心我照顾不好儿子,我担心喝水塞牙就不喝水。”儿子和小姐姐哈哈大笑。我又说:“我担心走路摔跤就不走路。”两个小朋友开始狂笑。我接着说……这时,两个小家伙也是天马行空地说起各自的担心……每说一个,两人就开怀大笑一通。儿子担心的话题,就这样在笑声中消失了。 (3)人的普同性,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接纳;当成人对孩子的情绪回应,放下拒绝和评判,自然平等地表达我们也有各种担心时,孩子就可能产生共鸣,有一种回归人群的感觉。这种被深深的理解与接纳,更可能使孩子信任自己的体验,拥有更真实的自信。美国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曾说:“每个人的行为或思想,从来不会完全有别于他人。”他非常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体验:“我对于母亲的情感极其矛盾,这个事实的困惑是:我对母亲依恋不舍,同时也希望母亲早早去世——这样就能继承相当可观的财产。”他又说道:“那似乎是我们都会有的想法。”  那毫无掩饰的话语,不仅给了我很大的安慰,而且使我能够进一步探索自己更深层的矛盾情绪。其实,就连精神病患者的情绪和感受,在我们常人身上同样也有,只是占有的比例和浓度不同而已,更何况众生你我的普通情感。祝福大家!!! 



邓天爱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59页——孩子哭闹请用有效的应对方法——应对方法;很多幼儿家长常问:孩子哭闹,我如果不理她 他,他就继续哭没完,如果顺着他 她,就惯坏他 她了,我到底应该怎么办?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应对方法:(1)对事件评估:您要对事件有一个初步判断,搞清楚您的界限是什么。(2)找出缘由:努力搞懂她哭的缘由,情绪来自哪,幼儿各方面发育使得他能力有限。(3)当下可做的事情:你此刻做什么可以帮助他 她平静下来。(4)今后或平时能做的事情:平时你做什么能帮助他 她发展哪些能力。通常,当您的困惑要么是这样,要么是那样的时候,说明您的思路不对,因为事情从来都不是2选1那么简单。您需要多学习,转换思路,从读懂孩子、知道哪些做法可以帮助她 他发展哪些能力开始。我们的目的不是救火、解决眼下的危机,而是帮助他  她成长。每个危机时刻,都是成长的最好机会。——方法应用;事例1——家长咨询——孩子一周岁,纯母乳,不爱吃辅食,有一些贫血。我逼他吃辅食,他扔掉所有餐具,想从餐椅上下来。我急了,把他放到地上,他大哭不止,我没有抱他,他就越大声的哭。看他哭很心疼,但是又没有办法改变当时的状况,很气自己。我应该怎么办?罗玲提问——看了我写的四条,您对照哪条做到哪条?您对照做到哪条?家长回复——(1)我本意是让他停止哭泣,但是他越哭越凶,因为只要他哭,他奶奶就会马上把他抱走,现在他习惯用哭表达不满情绪。(2)缘由就是他不想吃辅食,而我怕他营养不良,一直不停的喂他吃。(3)他只要离开餐椅,就不哭了。但是不吃辅食也不行啊!之前饥饿战术也用过了,但是只要有母乳,他就不饿。所以,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辅食的添加和喝水,宝宝水也不想喝,舌苔很白,尿黄……;——手把手教你——看了家长的回复,我觉得思路还是不对。仍然是陈述事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对解决问题无益。就这个事件,我这样套用上面的四条:(1)对事件评估:这是关于孩子吃东西的事件。我们永远无法强迫孩子吃什么东西,但是我们能够决定不提供什么食物。如果家长希望孩子以后好好吃饭,身体健康,那么从现在开始,不要不要强迫,不要在吃饭的时候,对孩子控制过多,让孩子不愉快。关于饮食均衡问题,我们只能另想办法。否则被毁的不只是孩子的食欲,还有孩子的自信心,主动性等等。(2)缘由:孩子不爱吃辅食,原因可能很多。(1)妈妈孕期食物单调,通常妈妈怀孕时爱吃的东西,孩子都不排斥;(2)辅食做的不好吃、单调、不可爱;(3)初级辅食延续太久,比如给一岁多的孩子吃米粉,没有其他饭菜;(4)妈妈喂饭时,心态焦虑,不愉快;(5)孩子想自己吃,妈妈不让,所以孩子抗拒,即便能吃也故意不吃。3.当下可以做什么:家长需要调整心态,一顿不吃或者吃得少都没事,同时调整好心情,用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带动孩子吃。比如你跟孩子玩点什么有趣的游戏,孩子玩着玩着就吃进去了。比如一人一口;或你喂他,他喂你;或拿勺子在空中转一圈,像飞机一样。4.平时可以做什么:饭菜变换花样,做得有趣一些;就餐环境、餐具都很有趣;提供各种口味的食物;家长要开心地吃,吃得很香的样子;鼓励孩子自主吃饭(可以手抓、玩饭);让孩子多运动;找有关食物的绘本给孩子看(有趣的不是说教的那种)。事例2.——家长咨询——三岁半女宝,几乎每天午睡睡醒(无论时间长短),都会发脾气,(有时早上睡醒也会发脾气),赖床,还让妈妈陪躺,即使陪躺,依然乱发脾气,妈妈做什么说什么都不对,如果妈妈离开,就大哭大闹。越无条件接纳这种情绪,就越无休止的发脾气,有时候会闹一个多小时。——手把手教你——1.对事件评估:这是孩子情绪方面的问题。孩子可以哭闹、有情绪,她还在成长发育中,只是需要我们帮助她提高情绪处理能力、改善状态。2.缘由:原因可能很多。比如身体瘦弱、不适,睡眠质量不高;起床后经常无趣、无聊;感觉缺少妈妈的爱,错过很多好玩的事情,情感处于匮乏状态,自己又说不清,逐渐形成固定模式。3.当下可以做什么:妈妈当然可以陪她、哄她。但是,有时妈妈即使陪着,也是不情愿的,生气的状态。这样,孩子就觉得她仍然没有得到她渴求的东西,他仍然索取。所以,关键不是你一定要按她的要求做,而是你真的有充盈、有趣的状态,然后你想一些好玩的事情,带动她一起做,帮她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4.平时可以做什么:健康饮食、多运动、作息规律。孩子每次睡醒后,多用饱满、有趣的状态跟她互动,逐渐改变她起床后的情绪模式。平时多和孩子一起学习情绪管理,比如学习使用表达情绪的词语;发明一些小对策,比如事后问孩子,以后生气时可以怎样宣泄,下次起床后不开心希望妈妈做什么,让她自己想一些小招数。——疑难解答——家长说:“越是无条件的接纳这种情绪,就越无休止的发脾气。”解答:无条件接纳,不是一直很被动地顺着孩子,而是在心里接受孩子的不开心情绪,不觉得这是多么糟糕的、必须马上制止的、需要批评的事情。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试着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即便不能完全理解,也可以这样想——哦,宝宝有了一些我不清楚的原因,现在处于情绪低落状态。但是一定要记住,这种理解和同情,只是一个基础,此外,你必须有积极的状态去带动和引导她。比如想办法带她出去,换个地方,可能就会帮助她换一种情绪状态。家长好比一个恒星,孩子好比一颗卫星,她需要被你的正能量所吸引,围着你转,而不是相反。——结束语——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似乎总是处于完全失控的状态,没有清晰的思路,每次遇事都是临时见招拆招。其实,家长要清楚,孩子哭闹时,也是他在成长。这不是坏事,是中性事件。并且,我要有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每次他 她哭闹,都是我们帮助她 他成长的好时机。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冷静理智,不跟孩子一起升温,而不是憋出内伤,或者过后爆发。此刻你做得好,以后他 她会得更好;此刻他 她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他 她会有内在的安全感,以后她 他也会有能力理解和接纳别人;此刻他 她得到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以后她 他遇到危机,也会习积极的态度去思考解决危机,而不是沉溺于绝望;此刻他 她得到了家长稳定的情绪环境,他 她正在发育的大脑神经,也会学到迅速平静下来的能力,以后她 他会更少爆发、更快恢复理智。祝福大家!!! 



 邓天爱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71页——孩子的注意力是这样被破坏的——生活中,很多父母一直干着破坏孩子注意力的事情。破坏注意力,就等于阻止心灵第一个门户的敞开,获取知识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障碍。——案例分享——

镜头一:限制
豆豆十个月了,睡醒后发现身边没有人,便从床上溜下来,爬到客厅。正在客厅里看电视的奶奶大惊失色,愧疚万分,马上抱起豆豆自言自语:“你啥时醒了,奶奶没有听见,摔到了没有?”说着,到处揉搓。从那以后,奶奶格外小心,再也没有让豆豆爬过。
——奶奶心理分析——
我在家带孙子,绝不能让孙子受半点委屈,眼前发生的事,万一有危险,怎么向孩子的父母交代呀?
——专家点评——
孩子爬行,是促进大脑前庭发育的最佳途径。人的注意力,是依靠视觉等感觉器官获得信息,进行心理活动的,获得信息能力越强,注意力品质越高。禁止孩子爬行,等于抑制了孩子大部分注意力的发展。
——镜头二——
破坏
三岁的豆豆正在玩积木,妈妈说:“豆豆热不热,妈妈帮你脱把衣服脱了吧!”“豆豆渴了吧,过来,喝点水。”“豆豆你怎么不理人,妈妈问你话呢?再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时,豆豆搭好的积木意外跌落,豆豆便耍起性子了,一脚把积木踢落一地。妈妈莫名其妙,更是唠叨个没完没了。
——专家点评——
三岁的孩子无意注意力占优势,孩子搭积木的专注,完全靠兴趣。如果孩子不被打扰,顺利实现自己的构想,这种因为兴趣激发的无意注意能力,就能够被成就感不断激发,最后发展成为持久、稳定的有意注意力。而妈妈的打扰,打断了 她  他注意力发展的契机。
——镜头三——
压迫
上小学一年级的豆豆,被老师宣称有“好动症”,课堂上交头接耳,小动作不断。妈妈磨破嘴皮,家法上遍,都不管用。只好走了一步狠“棋”,进了豆豆的课堂,坐在豆豆身旁,目不转睛的盯着豆豆。豆豆确实怕妈妈,课堂上头正腰直,没有干违反纪律的事情。但是,一贯能说会道的豆豆,这堂课堂上的,连最简单的提问,都回答不上来。
——妈妈心理分析——
老师说豆豆有“好动症”,那是因为老师不够厉害,管不住她 他,看我的,我只要出马,一个顶俩,怎么样,今天还不错吧!很专注嘛!尽管今天回答问题不好,但是,只要他 她知道我的厉害,以后就会好好听课。
——专家点评——注意力是一种心理过程,孩子在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很难集中精力。妈妈的强权压迫,会让孩子处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心里状态,整天觉得身后有一双无形的眼睛盯着自己,很难以高品质的注意力投入学习。
——专家提醒——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要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让6岁前的儿童动起来
注意力的物质基础是大脑,而大脑发育的途径,除了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以外,最主要的是睡眠和运动,运动中感觉器官的各种信息刺激脑神经,就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2.  不打扰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孩子的情感、动机做支持,如果孩子主动致力于他 她的工作,无论是吃饭、穿衣、游戏、打球、或者学习,都是在安静的状态下,大脑积极的工作。这是孩子在主动锻炼注意力,千万不要去打断,孩子在锻炼中获得成就感,会激励他 她注意力品质的提高。
3.  引导孩子自我管理
决定注意力品质高低的是心脑功能,只要孩子有了调整情绪、抗击干扰、抵抗诱惑的意识,大脑才能积极参与所从事的活动,所以,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尤其重要。祝福大家!!! 


 

金闻莺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

《妈妈越厉害,孩子越平庸?原因竟然是这样……》D122:
母亲自己成功,希望孩子更加优秀。在“起跑线”越来越提前的竞争态势下,很多事业成功的女性却经常遭遇育儿的焦虑和困惑,过度插手孩子教育是个较普遍的问题。
成功妈妈对孩子要求过高。
有些人抱有“龙生龙凤生凤”的错误观念,期待孩子复制自己的成功之路,或把自己想象的成功模式强加到孩子身上。上海市特级校长刘京海说“恰恰是聪明妈妈教出傻孩子,因为她们太聪明,很多地方代替了孩子,把孩子圈养起来,使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差。 ”
成功妈妈应大气自然放松。
第一是大气,虽然女性很容易纠结于细节,但母亲不要在孩子面前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否则很容易培养出一个小家子气的孩子。母亲给孩子的东西应该是宏观的,是能引发孩子思考人类和社会命运的命题。
第二要自然,不要对孩子的事情和选择插手太多,干预太多总会走向极端。要让孩子自然地成长,接受孩子将来有可能平庸,但却是平静、愉悦的命运,顺其自然才会有 “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局。
第三要放轻松,母亲是一个家庭的情绪灵魂,孩子会直接背负着母亲的情绪。临床案例显示,如果一个母亲的常态是抑郁的,那么她的孩子也会是抑郁的。因此母亲拥有良好的情绪,不但有利于自身,对孩子的成长和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
要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母亲所能做的,就是在孩子的小学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重复一个道理。
关键时刻让孩子感觉“行”。
经常责备孩子,孩子会生活在自卑当中,这样的自卑感会掩盖他有可能发展的巨大潜力。孩子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让他们拥有自我和自信,有自我的人才会有担当和责任意识,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
因此,在孩子三四年级的时候,家长不妨多多称赞孩子。因为这个时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高峰期,孩子容易建立自信,在自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青春期3”《这类孩子,你不必等他向你要钱》:

      孩子慢慢长大,当某一天你忽然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黏人,似乎对你表现得故意冷淡或疏远,你一定会感到纳闷、会焦虑不安,甚至还可能伴有丝丝的不舍和伤感。那是因为孩子的青春期可能已经到了,来到青春期的孩子独立要求特别强烈,常常努力试图摆脱父母的束缚,也许这就是不少父母感受到的青春期“叛逆”。

      那么,青春期的孩子究竟具有哪些特别之处呢?一、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出现分化失衡。生理上达到了发育高峰,身高猛增迅速蹿个,骨骼体型逐渐接近成人,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特征,大脑快速发育,脑容量接近成年人,但是大脑的结构与功能还不完善,所以孩子迫切就把自己当成了大人;而心理的发展相对缓慢滞后,虽然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有所增强,但是意志力和独立能力比较弱,许多孩子的心理特性还停留在儿童时期,因此对父母的依赖性仍然很强,还把自己看成小孩子。这个时期的孩子,行动上求独立而心理上求依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使得孩子的行为常常出现“反常”,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争强好胜,经常与人发生冲突。二、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正处于转折时期,追求自我存在感和自身价值感的欲望特别强烈,努力发展与玩伴、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和友谊,特别追逐群体文化的认同;而对于家庭,一方面在生活上继续依赖于父母,另一方面对待父母的态度渐渐趋于理性化,父母在孩子心中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慢慢被减弱,父母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同时,更希望父母给予自由、平等、尊重、信任和民主权利。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成长特点,再反思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并及时调整改善亲子之间的关系,也许困扰孩子和家长的各种青春期问题,就能够得到妥善而有效的解决。


张晓霞暖阳心语:有家长问:“家长会归来又开始焦虑。时间不等人,眼看初二的半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可是孩子的进步还是不明显。虽然自己在努力,但似乎方法和方向都不是太对头,总感觉力不从心。该怎样帮助孩子培养学习习惯呢?”
首先,这是一位一直坚持学习并努力成长的妈妈,这一点非常值得赞叹。只是,学习过程中一定会有感到沮丧和力不从心的时候,就看这样的时候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以怎样的方式去调整自己。
当我们把自己的努力程度与孩子的进步、学习成绩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学习的误区。看似我们在努力,但方向一偏,努力的结果便会大打折扣,甚至失效。因为一旦孩子看到我们的改变和成长以改变他为目的,以孩子成绩的提升为目标,而不是真正地学会接纳孩子、包容孩子、理解孩子,这样的爱便又再次有了条件。
大家可以觉察一下,当我们内心有了这个条件而不是专心于自己的成长提高,以便给到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时,我们便又再次生出了功利心,一旦孩子达不到我们期望的成长速度或成长的水平,我们便开始焦虑、挫败、失望。这些情绪的产生,伴随而来的便是对孩子的抱怨和对自己的不满。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自己这样的不满情绪,都会立刻通过我们的行为、语言、微表情等方面表现出来,让孩子感受到不被认可、不被接纳,甚至指责的味道,又一轮对抗的负面情绪的循环便开始了。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对孩子有期待不对,我们有让孩子成绩提升的目的不对,而是我们要把那个成绩提升当成一个最终的大目标。定下了,但放下它,然后轻装前进,每天去解决当下面对的问题就好,每天去观察今天我们为达成目标做出了哪些改变和努力就好。而不是一直死死地抓住这个成绩目标不放,抬头看看还不到、放眼瞅瞅还很远,这样不但我们会失去耐心,孩子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是成人,我需要有一定的定力去陪伴孩子,我时刻坚信我的孩子一定可以更好,只是需要时间和磨炼而已,我也坚信我的成长和改变即使不能让孩子一时改变,但一定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更能让孩子的改变与成绩的提升成为我学习改变的自然结果。
因此,我们一定要知道,当我们看到这一段时间自己和孩子都停步不前的时候,这相当于成长进入一个瓶颈期,或者是走在一条盘山公路上,看似在一个高度绕来绕去,其实是在缓步上升中,只是我们目测的偏差而已。只有我们有了这样的坚定信心、有了这样的乐观心态,才能有力量、有能力带动孩子走出这一段泥泞之路。坚信康庄大道就在前方!


何瑛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青春期4”《我长大了,我要离开你们》:
      孩子长大了,孩子要离开我们。这是孩子的必然选择,这是孩子的自由,应该说也是天底下所有父母的期望。让孩子有能力、有勇气、有尊严的走向属于孩子的世界,不正是我们对于孩子教育、教养的最高目标和境界吗。其实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起,都是在为了有朝一日离开我们而努力准备。到了青春期,孩子自以为各方面的储备差不多了,开始尝试独立、尝试挣脱父母的“束缚”,行为上表现出对父母老师的崇拜感趋弱、变得理性,常常自作主张自以为是而“不服管”乃至抗拒,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有时孩子的这种奋争表现特别激烈,因此在成人的眼里便成了“偏差行为或问题行为”,也有学者把它归为“成长问题”。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叛逆”现象是孩子成长必然的过程反应,由于每个孩子的个体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叛逆程度”也不完全一样,还有孩子的成长环境差异很大,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各不相同,不同孩子表现的“叛逆”也不同。因此,处理青春期孩子“叛逆”问题的方法,应该具有针对性,没有可供效仿的范本,没有能治百病的妙方。
      如果,我们能够搞清楚自己孩子“叛逆”的真正原因,也许,孩子的“叛逆”问题一大半已经解决好了。有的孩子渴望被父母认同,不再愿意接受被随意操纵的大声昭告;有的孩子长期被严厉的父母所限制,希望得到自由和选择的权利而采取的反抗;有的孩子自始至终受到父母的溺爱被骄纵,期望挣脱家长严密的、牢不可摧的,对生理和心理的束缚,而采取的抗衡。不管孩子如何叛逆,他只是表明自己“已经长大”,显示自我的存在感,追寻自己的价值感。可见,孩子叛逆的根源不是孩子,而在于爱孩子的家长,来自于父母的过度保护和过度控制而刻意营建的种种限制,“爱过度了”,孩子无法感受。我们要认真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过了头”,以致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权利。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认同和理解,少一点强权和威严,多一点信任和鼓励。让孩子自信而坚定地离我们远去,孩子终将独立的生活。目送孩子的背影,我们没有担忧,也没有伤感,这就是对自己孕育的生命的期待。



20161114许阳每日读《不输》26卷:他的成功取决于“好奇”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阿尔法围棋”,机器人和人的围棋大战,机器人却战胜了人。人创造了机器人,却被机器人打败。机器人的发明者杰米斯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围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他的父母经常带他去围棋玩具店 ,让他放开玩,这种不经意的放纵,日后的他一发不可收拾。                                           

 杰米斯八岁时,父亲就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带他到书店买编程的书,让他在游戏中释放自己,将他的创造力得以淋漓精致的发挥。 杰米斯的成功取决于“好奇” 两个字 。但是,如果没有他父母对于他的好奇心的精心呵护,又怎么会有今天的“阿尔法围棋”  呢?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颗好奇、希望的种子,作为父母如何引导,激发孩子的兴趣,燃烧孩子的激情,呵护孩子的梦想,是摆在我们眼前最大的难题!



张晓霞暖阳心语:今天听到成长小组一个姐妹说:“昨晚孩子晚修回家,说学校男生宿舍好像有人跳楼了,听了心咯噔一下,问什么情况他说不太清楚。唉,昨晚到现在心里想着这事就很沉重,真不知是孩子压力太大了,还是孩子的心理过于脆弱。想想出事孩子的父母该有多痛心呀。庆幸自己已经开始学习,开始改变,开始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即便是微小的改变,也能降低一点对孩子的伤害。”
听到这样的消息每个人心里都会很沉重,更何况就在身边。最近几年,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轻生人数越来越多,这成了大家经常感叹和焦虑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导致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走向这样的一条不归路?
有人说是现在的教育制度所致,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也有人说现在的老师不负责任,更有人说是现在社会存在很多问题。
但我想,不管是谁的错误造成的,事实已经存在。当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相跟着别人去骂娘,而是去找一找到底是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我们做为个人又应该为这件事做点什么才对。
不论是社会、教育制度也好,老师和学校的责任也罢,这些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并没有力量去一下改变,所以,我们要想一想,做为一个孩子的父母,我们能为孩子做点什么?因为这些因素中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当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孩子负起责任,我相信这样的现象也就会越来越少,甚至不再发生。所以,真的非常庆幸有这么多人越来越早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责任。
不管是否现在的孩子心理特别脆弱,我想,如果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心里有一个避风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最后的退路,也就不会选择这样的路。是吗?而我们做为父母、孩子唯一的家就应该是孩子在外边打拼后最后的根据地,无论孩子在外边受到多大的打击,受了多少的伤害,经历了多大的挫折,只要孩子内心坚定地相信“家”就是我最后的、永远不会失去的根据地;父母是我永远的支持者,不管我怎样,父母都会随时敞开怀抱迎接我、包容我、理解我、信任我。我相信,哪个孩子也不会走上这条不归路。
但是,在当下很多父母在做着把孩子推出门外的事情,和外界一样去评判我们的孩子有多么的不好,和老师一样去训斥我们的孩子有多么的笨蛋,用各种言行告诉孩子:你只要不好好学习,就不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就不会喜欢你!甚至,有些父母比外界和老师、学校更加的严苛,虽然我们一直觉得自己是那么的爱着我们的孩子,但孩子却根本没有收到。
我也相信,所有轻生孩子的父母都是无比的心痛,只是并没有给孩子这条退路,没给孩子这个唯一的港湾,或者父母其实一直都爱着孩子,给孩子准备着这个根据地,但却没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孩子。而孩子接收到的都是一味的批判和拒绝。
所以,做为父母,都要保住这条孩子唯一,也是永远不能失去的退路,那么,我们的孩子就能安心地在外边发展自己,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和风险,他的内心也会是非常安定的,因为他知道,他永远不会无路可走。 
 


 2016.11.14江承杏读《不输》分享263
《当孩子情绪的收容袋》


● 案例:妈妈烦恼~儿子上高三,可能压力太大,每天阴沉着脸不说话。跟他说话,有时哼一声,有时装没听见,如果我声音高了,他就会像爆竹一样炸锅。


指导: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变幻莫测,很多时候,让家长无法琢磨、无法应对。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管他是疾风骤雨,我都要柔和的春风迎接,接纳当下孩子的所有情绪。


●这就如同打架一样,如果有对手,架就会越打越激烈,当对手消失的时候,架自然就打不起来了。同样,如果我们和孩子之间,没有了情绪对抗,孩子的情绪自然就会变小,甚至消失。


(温馨提示:忍不住时,首先要提醒自己,这是孩子的正常表现,他不是冲我发火;接着,再冷静思考,现在跟他讲道理是否有效果?假如没有效果,干脆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


摘自26卷《不输》P141


何瑛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青春期4”《我长大了,我要离开你们》:
      孩子长大了,孩子要离开我们。这是孩子的必然选择,这是孩子的自由,应该说也是天底下所有父母的期望。让孩子有能力、有勇气、有尊严的走向属于孩子的世界,不正是我们对于孩子教育、教养的最高目标和境界吗?其实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起,都是在为了有朝一日离开我们而努力准备。到了青春期,孩子自以为各方面的储备差不多了,开始尝试独立、尝试挣脱父母的“束缚”,行为上表现出对父母老师的崇拜感趋弱、变得理性,常常自作主张自以为是而“不服管”乃至抗拒,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有时孩子的这种奋争表现特别激烈,因此在成人的眼里便成了“偏差行为或问题行为”,也有学者把它归为“成长问题”。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叛逆”现象是孩子成长必然的过程反应,由于每个孩子的个体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叛逆程度”也不完全一样,还有孩子的成长环境差异很大,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各不相同,不同孩子表现的“叛逆”也不同。因此,处理青春期孩子“叛逆”问题的方法,应该具有针对性,没有可供效仿的范本,没有能治百病的妙方。
      如果,我们能够搞清楚自己孩子“叛逆”的真正原因,也许,孩子的“叛逆”问题一大半已经解决好了。有的孩子渴望被父母认同,不再愿意接受被随意操纵的大声昭告;有的孩子长期被严厉的父母所限制,希望得到自由和选择的权利而采取的反抗;有的孩子自始至终受到父母的溺爱被骄纵,期望挣脱家长严密的、牢不可摧的,对生理和心理的束缚,而采取的抗衡。不管孩子如何叛逆,他只是表明自己“已经长大”,显示自我的存在感,追寻自己的价值感。可见,孩子叛逆的根源不是孩子,而在于爱孩子的家长,来自于父母的过度保护和过度控制而刻意营建的种种限制,“爱过度了”,孩子无法感受。我们要认真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过了头”,以致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权利。我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认同和理解,少一点强权和威严,多一点信任和鼓励。让孩子自信而坚定地离我们远去,孩子终将独立的生活。目送孩子的背影,我们没有担忧,也没有伤感,这就是对自己孕育的生命的期待。


20161115许阳每日读《不输》26卷:对孩子充满信心孩子才会优秀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对未来向往的事情的坚定信念,是对美好事物的强烈向往。父母是孩子最在乎的人,也是接触最多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左右孩子的自我评价。如果孩子长期的自我评价都是积极的,冲满正能量的,那么他的人生和未来一定会收获满满的幸福和爱。但是,现实生活中做父母的我们往往尽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多是消极的否定的话语,经常收到父母打击的孩子,自信心严重受挫,对自己极度不自信,不会赏识自己,更不会欣赏别人。长此以往,孩子就像一朵却上阳光雨露滋养的花朵,等待他的只有是日渐枯萎的花骨朵。不是孩子身上缺乏优点,而是我们却上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心中有景,处处都是好风光,每天都是风和日丽、艳阳高照!                           



2016.11.15江承杏读《不输》分享264
《攻克女儿青春期秘诀:管好自己的嘴》

● 一个恨铁不成钢的妈妈狠狠地批评了期中考试不理想的女儿,女儿抛出了一句让妈妈目瞪口呆的话:特恨铁不成钢的家长永远都不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0岁的妈妈恨不得把自己总结的人生经验,一股脑地传授给孩子;而14岁的孩子,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也正处于不甘束缚的阶段。一个要控制,一个要挣脱,怎能不拧巴。

●静下心来的妈妈,重新思考了母女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引导孩子的前提是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通过学习掌握了与女儿沟通的技巧,如沟通时机、勇于认错及表达的措词等。妈妈管住了自己的脾气,女儿的成绩竟然也渐渐提高了。

(攻克青春期孩子的秘诀:调整自己的心态,关住自己的嘴,接受孩子的叛逆行为,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少参与评判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孩子自己评判自己。)

摘自26卷《不输》P143


方柳红20161115《不输》二十五卷
微观点:孩子以父母的方式回应世界 
       每个孩子总会用相应的行为,适应我们所创设的家庭环境。我们总是大声训斥,孩子也会以大声回应家里的每一个人;我们每天细声细语,孩子就会软语轻声;我们总是挑剔,孩子就会挑剔别人。这不是孩子故意去做,而是孩子要想办法适应家庭环境,顺应父母,向父母看齐。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在某个方面的行为不当时,先反观自己的家庭环境,再反思自己做了什么,导致孩子今天的不良行为的出现。P12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青春期5”《男孩的价值观来自父亲》:
      这一组数据足以令天下所有的父亲们惊醒:人类行为学在调查青少年犯罪状况时发现,劳教所里的80%以上的“少年犯”,竟然都来自于“父亲教育的缺位”的家庭。比如:单亲家庭,没有父亲或者父母离异后孩子随母亲,不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教育缺失,父母双全父亲工作很忙或特殊,教养子女的责任由母亲一人承担,孩子得不到父亲的关注;暴力家庭,一种是父母关系紧张经常争执或打骂,父亲几乎不管孩子,稍有不顺便大声呵斥或责罚孩子,另外一种是父母关系不和,虽不吵闹,但长期没有交流互动不理不睬的“冷暴力”,家庭氛围郁闷,父子关系疏离。缺失父爱的孩子犯罪率远高于其他的家庭。
      可见,父亲的爱,父性的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母爱的细腻、温柔,让孩子获得满足感,而父亲的博爱、粗犷,让孩子找到方向感;同样一句话,父亲对孩子的作用是母亲的50倍之多;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子,母亲的管教几乎不起作用。所以,父亲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义不容辞,意义非凡。对于幼小的孩子,“独立意识”启蒙,让孩子接受“他人”,和“兼容性”教育尤为重要,此时,来自父亲的关注和爱护,能让孩子顺利完成与母亲的亲密分离,可以有效预防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性化”现象;对于处于儿童期的男孩子,重要的是培养“规则意识”,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而父亲参与教育能让男孩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则的,让孩子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当然父亲的参与,既不能放任也不能压制,否则,孩子要么像脱缰的“野马”桀骜不驯,要么泯灭孩子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最需要培养“道德意识”,让孩子学习道德对行为的约束,此时,父亲的介入正是给予儿子道德的力量,父亲的表率是给男孩子最好的榜样。因此,男孩优秀不一定是父亲的功劳,然而男孩子变“坏”,大部分的原因,必定取决于父亲。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