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陈雯:提高外来母亲素质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

7年前 [11-01 13:55 周二]

摘要现代社会中,核心家庭的分工更加明确,父亲大多承担着一家的经济工作的压力,应酬的繁忙,每天的早出晚归,使父亲很少有的精力对孩子的教育亲力亲为,多数是由母亲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而且在教育中,母亲比父亲显现出更大的影响力。母亲对孩子的智力、意志、性格、品德等精神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母亲的行为,仍然通过社会遗传的方式传授给孩子,母亲开朗,孩子大多开朗,母亲爱学习,孩子大多爱学习。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儿童是通过观察、模仿来习得各种行为规范的”。有句谚语也说得好“最好的学府是母亲的膝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教育始于母亲! 只有一个好的母亲才能培养出来一个有良好基础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才能够在探索活动中保持良好的智力、意志、性格和品德。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大多数母亲是没有外出学习早早的在本地务工的早婚妈妈、嫁入上海的外地媳妇、跟随丈夫在上海做小生意的外来妹等。针对以上母亲的现状及弱势,我们进行了“提高母亲素质,培养幼儿良好品行”的实践研究,旨在帮助母亲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外来母亲  素质  环境  家庭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总要受到一定社会规范的制约,而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从小培养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

陈鹤琴先生指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反之,则终身受其害。每个幼儿一般都有问题行为存在。有关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一般都会出现1——2种主要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在孩子身上表现的内容和方式又有所不同,有时一种问题行为消失了,另一种问题行为又接踵而来。

纵观当今社会由于独生子女现象,给母亲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以至造成慈母败子、逼子自杀的悲剧,可以说这与母亲自身的素质低下没有关系吗?为什么我国的母亲尤其是外来母亲的素质如此低下呢?原因是复杂的。

 

1.外来母亲素质低下的影响

1.1历史原因

据查证现代母亲的素质比一千年前还要低,如唐宋八大家的母亲都是知书达礼,具有良好的素质,教孩子做正人君子,当饱学之士,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名人。近、现代社会受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影响,尤其是外地、农村妇女,如有上学机会一定会给家里的男孩子,认为女孩读不读书都无所谓,造成女孩长大嫁人后成人母自身素质低下,那又如何培养子女,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其悲可叹。

 

1.2母亲素质低下所产生的后果

近年来外来妹大兴嫁上海郎之风,现在我园90户外来人口家庭中,上海父亲、外来母亲家庭占48%,而且这些外来妹嫁上海丈夫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寻求生活上的依靠。自身的学识、品行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而母亲对孩子又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因此不能不影响孩子的品行,现有政策规定,这些外来母亲的孩子5岁后都可报上海户口,今后孩子和母亲都将成为上海的合法市民,如果不提高外来母亲的素质,势必会影响21世纪本市市民的文明程度,其后果严重性不容忽视。

 

1.3提高母亲素质的重要性

现代幼儿家庭教育要求我们不能仅停留于表层的显教育上,而应向深层的潜教育延伸,尤其是对幼儿品德行为的培养,因其本身需要教育的形式要具有潜移默化、逐步浸润的特点,因此最适宜采用潜教育的习育法,即是一种从行为上的培养,从最微小、最普遍的习惯,慢慢过渡到最根深蒂固的稳定的个性和习惯。讲通俗些就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对幼儿来讲更是如此。古人云: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身教重于言教,孩子需要榜样,而他们的第一个榜样就是母亲,因此母亲自身是否具备良好的素质、品行、是否能给幼儿以良好的身教影响、是与能否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行有直接的关联。

 

2.外来母亲素质调查

 

2.1我园外来母亲素质调查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大多数母亲是没有外出学习早早的在本地务工的早婚妈妈、嫁入上海的外地媳妇、跟随丈夫在上海做小生意的外来妹等。据统计在我园外来人口家庭中,以母亲为主要教育责任人、负责带孩子的占80%以上,那她们的自身素质又是如何呢?

我们先用随机的方法,对60位外来母亲和60位本市母亲做了品德行为的调查,其中包括“学历层次”“礼貌用语”、“学习情况”“遵守交通规则”、“卫生习惯”“乐于助人”、“爱护公物”,调查结果证明本市母亲的素质高于外来母亲。同时我们对以上所有母亲的孩子作了相应的品德行为调查,调查结果也说明了本市幼儿品德行为明显优于外地幼儿。

此结果证明母亲的素质对幼儿的品德行为形成具有相关作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独特作用,如关系的亲密性、教育的渗透性和影响的深刻性是幼儿园所无法替代的。幼儿来到幼儿园接受教育,是幼儿进入社会的第一步,我们如何与母亲们一起帮助幼儿走好这第一步十分重要!因此我们针对我园外来母亲的现状和弱势,根据我园的条件和力量帮助外来母亲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作了一些实践研究。

 

2.2实验班母亲素质现状调查

我们对实验班中的母亲在基本情况、品德行为、生活习惯、思想意识、教育态度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总结归纳主要特征如下:1、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程度是18%,初中80%,无高等学历(两名大专业余在读)2、大多数人员从事家务带孩子为主,无业、下岗和个体占67%3、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休闲方式单一,看打麻将的占68%4、不关心时事、不学习、不看报的占75%5、个人文明程度和卫生习惯差的分别占41.2%41.4%6、不注重自身言行、不重视身教占81%7、不重视家庭教育、不懂幼儿教育的占70%

 

3.采取措施

 

3.1帮助母亲提高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

母亲是家庭教师的主体,不少母亲仅仅重视有形教育,而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教育。确立了“提高母亲素质,培养幼儿良好品行”的课题后,我们是这样提高母亲认识的:

 

3.1.1调查摸底,先行试点

我们设计了问卷,对母亲的教育观念及方法、家庭中物质、精神进行调查分析,从中了解到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自理能力很强,会自己穿衣、.脱裤,但在家中却截然相反,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事事依赖于父母,就连吃饭也要喂。我们还通过日常、观察等了解到:素质较高的母亲对子女的要求相对较高,孩子自理能力要强一点,行为习惯要好一点。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有的放矢的选择三个家庭为试点,先行试验,再以点带面,全班展开。平时密切和他们联系,在他们现有的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建议。这样既使老师避免凭主观意识盲目研究幼儿家庭情况,又为老师展开全班性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积累了经验。

 

3.1.2加大宣传,转化观念

我们多次利用母亲家长会、个别谈话、家访、专家介绍等形式,宣传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长园地上每周一篇有关文章,为母亲提供了行动指南。它在幼儿礼仪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家长对照这些要求去做,就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还根据班上的每周的主题教育内容,设计了一份“家园记录观察表”,在母亲的配合下,具体行为习惯的培养上作了明确详细的说明。母亲、老师每月对照着做两次记录,方便和保证了作好配合工作,提高母亲们配合幼儿园进行教育的兴趣和效果,不少母亲从茫然不知转变为理解接受和日渐接受。母亲观念的转变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好了思想准备。

 

3.2开展有效的活动、共同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3.2.1指导正确对待幼儿的不良习惯

咬指甲、挖鼻孔、拽头发这些坏习惯常常使作母亲的产生烦恼。尤其是当母亲第一次看到孩子咬指头的时候,立刻不粉青红皂白的进行责骂,反复唠叨。我班的一个五岁的洋洋,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老师怎样暗示,他总是不停的挖鼻孔,有时挖出血来,母亲为此很烦恼,经常训斥他,并决定要找医生看看。在与家长沟通时,我们让其母亲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挖鼻孔”不能叫做病。洋洋是个懂事的孩子,自尊心很强,我们彼此像朋友一样的交谈,告诉他“挖鼻孔”会造成的不良后果,并让他知道只要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不犯坏习惯就可得到某种奖励,一颗五角心、一朵小红花,看似简单的奖励,却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应该做的,从而使良好的行为养成习惯。又如,芸芸每次入睡都要妈妈陪着她,还要用手卷妈妈的头发才能睡着,每次卷来卷去,被折腾一阵后才肯入睡。妈妈痛苦的告诉我们,“我的头顶上已有一小块秃顶,哎——”经观察芸芸的这种现象是因为生活中过多的噪音和反复搬家,周围环境变化过多所致。我们买了两个中长头发的娃娃,一个放在幼儿园,一个放在芸芸家里,希望通过它来改变以往的现状。果然,芸芸十分喜爱它,时常给它梳小辫,扎发圈,芸芸的坏习惯也突然消失了。用摆弄玩具的替代性行为来改变撕扯别人的伤害性行为,不失为行为治疗的典型方法。

 

3.2.2开展“夸夸我的好孩子”活动

我们还探索出一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新形式:“夸夸我的好孩子”活动。活动分两方面进行。家庭方面:观察记录孩子的在家情况,用书信、便条、照片、录音等形式,反馈到幼儿园,同时母亲应事事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幼儿园方面:在本班设置一个“夸夸我的好孩子”信袋,上面标贴着每个孩子的姓名,母亲可将自己准备的信笺、录音等放入其中,有利于我们收集幼儿在家的情况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每周星期五开展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凡在某一方面好的幼儿就在其照片旁贴上一颗五角星。专栏的直观记载既记录了幼儿的表现,同时又提供给了母亲一种帮助孩子的新形式。

 

3.2.3开展“谁是好宝宝”的主题活动。

选取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类型、现象进行比较,使幼儿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如活动“谁是好宝宝”,首先将不同主体在同一环境下的行为进行比较,内容是甲在家中的行为表现很好,自己吃饭、睡觉、穿衣、讲卫生、懂礼貌等等。而幼儿乙在家中,行为习惯相反。我们就让家长来引导幼儿判断谁对谁不对,为什么?从而培养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其次,是将同一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进行比较,内容是同一幼儿在家中和幼儿园的不同表现,引导母亲与幼儿共同思索、讨论,这样做对吗?应该怎样做?教育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都要做个好孩子。

 

3.2.4引导母亲让幼儿进入角色,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游戏是进行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游戏过程中,幼儿最容易进入角色,接受教育。通过游戏,幼儿将学到的东西亲身加以体验,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我们指导母亲在讲《孔融让契》的故事后,有意请孩子做发苹果的游戏,让孩子进入角色。结果是他们都把大的好的发给家人。在学习了儿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后,大部分幼儿都能迅速将衣服穿戴整齐,还学会了叠被子呢!在学习“文明礼貌用语”活动中,孩子们都能很好地使用“再见”、“对不起”“谢谢”、“没关系”等用语,并把它们运用到家庭生活中,要求母亲和孩子共同使用,反复练习。过了一段时间后,母亲们普遍反映运用此方法后孩子不再任性,进步快,懂事了!

 

3.2.5引导母亲“重身教、勤言教!”为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创造环境。

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家长更应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幼儿会不加选择的加以模仿。因此,家长良好的表率作用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我们制定了“母亲行为规范”:仪表方面,要衣着整洁大方(不奇装异服装浓妆艳抹),精神振作(不披头散发):语言方面,要让幼儿感到亲切(不说粗话、脏话),语言表达完整规范;行为上要热情大方,经常给幼儿加以适时适当的帮助,提高其自理能力,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2.6提供给母亲专业的育儿知识

开办了以30名外来母亲为主要学员的“母亲学校”。上课形式突出多样性、活泼多变能为母亲喜爱接受,上课内容突出针对性、浅显易懂易能为外来母亲理解操作。常用形式有以下几种:
    1
、专题讲座会:较系统地传授幼儿生、心理知识、卫生保健、家庭安全常识、母育信息,母亲的基本知识和应具备素质,丰富育儿知识、拓宽知识面、信息量。

2、学习评论会:学习书刊杂志上各种典型教子案例和教育理念,讨论分析,以便吸取教训,端正育儿观念,并采用轮流选材、主讲的方法来提高她们的学习能力。

3、姐妹联谊会:利用幼儿园都是女教师,而且和妈妈们年龄也相近的有利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培养母亲们的交谈、交往能力和活泼性格。

4、社区艺术班:鼓励她们积极参加社区举办各种艺术班,主要有插花、唱歌、交谊舞等内容,培养情趣,陶冶性情。

5、母子沟通会:请幼儿与母亲们一起活动,围绕二代人共同的话题,进行沟通、交流,使母亲们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帮她们初步树立正确儿童观。

6、疑难解答会:提出各自育儿困惑,教师以母亲的身份与妈妈们一起交流,引导她们在不同角度解决难题,丰富育儿的经验。

7、个别访谈:与外来母亲个别访谈,针对其个体情况与孩子的品行,进行相应指导,帮助她们解决育儿过程中的个性问题,提高育儿水平。

8、社会实践:走出园门,接触社会,参观大剧院等著名建筑,远足郊游,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社会公德、个人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和检验,提高她们个人文明素质。

9、创设家庭学习氛围,要求外来母亲为幼儿做到“三个一”:每天陪幼儿玩一会、与幼儿讲一个故事、辟一块幼儿小天地;母亲自己做到“三个一”:订一本杂志或报纸、写或讲一次育儿心得、展示一门兴趣爱好艺术。

 

4.对提高外来母亲素质的思考

 

4.1提高素质的几种方法

在近两年的提高外来母亲素质实践研究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以下五种有效方法:

(一)平行交流法:利用同性、同角色的特点,教师与母亲、母亲与母亲,以平等的身份互相交流、沟通,敞开心扉,讲真话实话,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外来母亲们不善言辞,尤其是不敢在会上发言的薄弱点。

(二)感受体验法:母亲与孩子二代人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外出看世界,创设母子阅览室、亲子影院,加强加深母子沟通,增进母子间感情,孩子更爱妈妈,母亲能了解孩子,读懂孩子,改变以往遇事不问情由打骂孩子现象和遇事往老师身上推的现象。

(三)学习实践法:“学”与“做”相结合,如学习了交通规则,就在日常生活中督促执行、反馈、检查;参加了艺术班,就在联谊活动和动手制作活动中参与展示。让学习效果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四)后喻文化法:后喻文化指的是上代人要向下代人学习,这里借用此讲法,即要求母亲向孩子学习,如幼儿在园学习了文明市民的“七不”规范回家即和母亲宣传,共同执行,由于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教育效果快,在园习得的品德行为可以回家影响教育母亲,孩子对母亲的教育比成人说教更有效。

(五)个案指导法:为母子立个案,根据个体的不同,进行随访、定访、家访、跟踪反馈,了解指导母亲的学习和提高情况,及学习的效果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并以此作为调整下一步指导方法内容的依据,使我们的指导学习更具针对性、更贴进母亲的需要。

 

4.2外来母亲的变化

实践证明我们的研究是有效的,参加学习的外来母亲们,从以前一讲话就脸红,一开会就冷场的局面到现在人人肯开口、个个敢于发表意见,虽然发言的质量不高,但大胆、大方,提高了交流、交往能力。在本市家教基地管理工作汇报会上我园外来母亲以学习评论会形式展示现场会,发言热烈受到到会领导、同行好评;从以前连孩子的教育都推给幼儿园到现在主动关心园内事,去年我园中班有个幼儿家中失火,全园发起献爱心活动,母亲学校的30位外来母亲有21名带头送来了衣物和捐款,带动了全园的家长。她们从以前看到老师头一低就过去到现在先于孩子主动老师打招呼;从以前从不看书报到平均每人订二份杂志或报纸;从以前外出活动时上车抢位置到现在互相谦让座位,遇事宽容自信、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如有一次我园组织母子去农村橘园活动,不巧正遇雨天、一路泥泞,有时孩子摔了跤,弄得一身泥浆,老师们和导游都担心这些母亲发牢骚、责怪幼儿园,可我们这些母亲不但未有半句怨言,反而劝老师不要担心,旅游社的同志深有感触,感叹到:“你们这些外来母亲素质这么好,连上海母亲也不如她们”。

 

4.3引发的一些思考

“玉不琢,不成器”,良好习惯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我们与母亲们共同的持久的努力!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我们仍将继续进一步探索研究,尝试不同层次的教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帮助母亲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幼儿良好的品行的养成!

综上所述对母亲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足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因此要加强研究、宣传的力度,尤其是对外来母亲应设立有专门的机构组织管理、培训。世界各地的人们对此认识越来越清楚,为了培养母亲,提高母亲们的素质,国外的一些国家已有了母亲学校,有的国家立法机构甚至制定新的生育法规,规定母亲们必须接受法定的培训学习,在取得母亲合格证书后才准生育孩子,这一迹象已向我们展示了下一个世纪母亲群体和母亲素质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的地位和意义。因此仅仅靠我们教育机构来重视提高母亲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我们在此实践研究过程中,也深感势单力薄、能力有限,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值得欣慰的是“母亲素质问题”在我国也已引起社会有识人士的重视,上海社科院的陆震副研究员已在做关于“母亲素质工程”的研究,把“母亲素质工程”作为“希望工程”。因为母亲是产生希望的希望,我们应先重视到千千万万个母亲,把她们培养好,提高她们的素质,我们的孩子才会更有希望。

 

参考文献

[1]王东华《发现母亲》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7

[2]戈 骆《让孩子脱颖而出》中央百族大学出版社    1997.10

[3]王厥轩《学习的家庭》  上海三联书店    2000.10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