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庭教育的生活化特质

7年前 [09-03 14:33 周六]

家庭教育的生活化特质

    几天前,在一个QQ群看到有这么一位优秀的家长,近几年来,她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自己不断学习、买书、报班,付出了努力,可是她却在抱怨:没有合适的办法,遇到自家孩子的问题无处下手、无能为力。为此,她很焦虑。

    生活是每天都在上演的,从婴儿、幼儿长成少年、青年,然后变成中年、老年,只要在家庭环境中,这一路上都会遇到家庭教育问题。我们无法找到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思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到,家庭教育的生活化特质。

孩子的初生降临第一声啼哭、第一次生病、坐起、从会爬到会走会跑、摔跤、上幼儿园、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家长都是在还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新的一幕上演了。生活是如此的碎片化,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

    就像生物学上的应激反应模式一样,其实在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背后,有意无意中,亲子关系处理都会逐渐形成属于特定家庭背景下的一套反应模式。模式各不相同,对的话一切顺利,不对的话就会不舒服,然后就需要调整。我们的生活就这样一步步调整,家风也一点点形成。

    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家庭教育又是一门科学。我们需要抓住那些基本的关键点,以四两拨千斤的诀窍来实践,才不会陷入家庭教育无用论的迷思。

    哪些关键点?坚持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系列刊物,我们就可以大致理出来:敏感期、情绪管理、习惯养成、兴趣培养、亲子沟通等等。一个是纵向的,不同特定年龄段和生长发育期普遍会遇到的情况,一个是横向的几个成长要素,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微妙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石。(顾晓鸣)

第二,要从每一个生活细节学习。 

至少做爸爸、妈妈的都要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昨日像那东流水不回头,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只要细心观察,在孩子成长的特定年龄段,总还能找到一些规律。

    在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如果某件事、某个现象定期发生,应该就能找到规律。为什么会是这样?比如孩子生病了,是吃多了?受寒了没?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跟季节有关?是不是在闹情绪呀?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最关键的是,一件事、一个现象发生后,家人的反应模式——态度、神情、语气、手势,这些都可以观察到。最好有记录,怎么处理的?效果如何?好的效果是哪些?还需要改进一下的有哪些?有人就在坚持做《家庭日记》,这样有个积累,总不能让每次病都白生了,每次架都白吵了,每次火都白发了。

第三,心态很重要。

这里说的是安心、静心,心不静下来不可能有积累和进步。每次都热热闹闹的处理事物,没有安心留意来龙去脉。或者是生活实在太忙、太累、太烦,这时候再加上后院起火,根本没能静下心来观察、思考、处理,最后都从新鲜上市变成了陈年老账,扔给时间最后变成历史问题和下一次爆发的导火索。

    就像我比较关注的健康领域的情况。经常看到有小孩儿生病了,可家长还得上班,心急火燎急匆匆送到医院。医生开啥药就吃啥药,医生让咋整就咋整,结果是孩子整个生病的原因和治疗的原理都没弄明白。就像小时候玩的弹珠游戏,把玻璃珠子放在食指关节用大拇指弯曲一弹,珠子滚出去了,飞的方向、会飞多远能到哪里,全都无法把握。

遇到这样的情况,最起码做老师的就会很辛苦。为什么?一样的教材、一样的上课、一样的作业,谁家的孩子天生就笨蛋一个?孩子以后肯定会走向不同行业和岗位的,但在义务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那成绩的天壤之别只能归结为一个原因——孩子在家里发生了什么?有一次,一位家长问我:你家孩子又没有上辅导班,咋还成绩那么稳定?我只好在心里说,你们夫妻都那么忙,孩子扔给校外辅导班,你想很快就掌握和改善孩子情况,恐怕没那么容易。

说到这里,想必本文开头那位妈妈的疑惑,该有个解了吧。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