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跳楼自杀何时休

7年前 [06-04 17:14 周六]

跳楼自杀何时休

 

201663日,一个高二的学生从楼上跳下身亡。跳楼自杀的男孩是高二学生,据说家境不错,有旧宅,也有新楼。但学习在班里倒数第一,在学校,同学、老师都不喜欢,在家基本天天遭受家暴,身上被打的经常淤青,曾多次在校和同学说不想活了。

每次看到这样的报导心情都特别沉重,很心痛,为孩子也为父母。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轻生的孩子,并且自杀人群的年龄越来越小?

说到底还是压力与无望。这些孩子在自杀之前应该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来自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以及自身的压力,让一个孩子感觉喘不过气来,感觉无力承担这些各方赋予他们的过重的责任,所以,他们便选择了逃离,逃离这个让他们感觉无望的世界。

我不想分析过多的原因,站在家长的角度,我想说: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让你的孩子抬不起头、脱不了身,或者不能容下这个孩子,做为父母,我们也要给孩子一个容身之地,也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这儿他永远是我们的唯一。假如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相信孩子不会选择这条逃离的路。

在整个社会大教育的背景之下,大家好像公认的学习成绩好是以后的唯一出路,认定只有成绩好才是真正的优秀孩子。于是,从社会到学校,从老师到家长,甚至连孩子们自己也对此有了一种高度的认同。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孩子们的压力真的是空前未有的大。

学校,做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如果被这种“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的思想统治,就会在管理和评价等各个方面来突出成绩的重要性,包括对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排名。当然,学校的管理者也是有苦衷的,因为大家都在拿成绩来对比学校,如果不重视成绩,可能招生都面临困难;老师也是非常为难的,因为如果不重视学生的成绩,他们的奖金、职称、荣誉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些,我想都是各有各的无奈,我们改变不了,所以也就不想多说什么。

可是,我们的家长做了些什么呢?

家长多是承接了社会、学校和老师传递给我们的焦虑,我们便变成了这种“成绩唯一论”的帮凶。我时常问一些家长“你觉得妈妈的角色应该是怎样的?”家长真的好迷茫,因为他们现在已经好久不敢面对这个角色,或者根本不知道这个角色的本质是什么了。

我们因为承接了这部分焦虑,于是在家里就开始变成了一个督促者、监督者、判官、甚至执刑官。督促孩子的学习,监督孩子与学习相违背的任何言行,以学习为标准评判着孩子的所有行为的对错与否,在不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时候,我们便开始了执行官的角色扮演,对孩子轻则唠叨、教育,重则批评、打骂。我想问:“孩子的爸爸妈妈去哪儿了?”但是,无论如何在这个家里已经找不到这两个对于孩子来说极为重要的角色了。

做为成人,我们都应该明白,无论如何排名,无论孩子们如何努力,总是会排出个123名的,也总有一部分孩子会排名靠后,总有一些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落后地位。那么,这部分孩子便成了我们多数人眼里的顽劣者,成为了“坏孩子”的代表。这时候,从社会到学校,从老师到父母,都开始没有了好脸色,都开始流露出了对这些孩子的烦恶。那么,哪儿才是这部分孩子的容身之地呢?一部分能量强的孩子,可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开始叛逆,开始反抗,甚至走向了犯罪的深渊。而一部分心理能量较弱的孩子,因为得不到爱的滋养,感觉无法喘息的时候,便选择了轻生。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责任吗?

我知道,社会大环境有错,当前的教育环境有错,学校、老师有错,但是这都是我们当前无力改变的不是吗?而唯一可以改变的父母们又做了什么呢?这真的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啊!

我们平时总是会说父亲是天,母亲是地。我觉得这种比喻真的非常形象,父亲用高大的形象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开阔无比的成长空间,而母亲也用自己博大的胸怀承接了孩子各种不同的表现。父亲是山可以依靠,可以给孩子成长的力量,母亲如水,可以包容和抚平孩子成长中的任何创伤才对。而我们却在这个集体焦躁的时代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忘记了自己应该给予孩子的那部分爱与包容、力量与依靠。让我们的孩子也开始迷惑地认为,当他不能承担压力之重的时候,他们真的是无路可走了,于是,悲剧便不断地发生着。

假如,做为父母的我们都找回自己的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包容孩子在学习方面的不足,努力发现孩子自身的优势,去强化和鼓励孩子,我们的孩子还会感觉无望吗?假如做为父母的我们知道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中去保护我们的孩子,去理解我们的孩子内心的委曲和焦虑,给予及时的安慰与拥抱,孩子还需要逃离这个世界吗?假如我们承认孩子的差别,努力发现自己孩子的特长,让我们的孩子感觉到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我一样可以自信、阳光,这些孩子不是一样可以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吗?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不论我们认为这个社会还有多少的不合理,不论这个社会给了我们多大的压力,我们都要用自己的脊梁为孩子撑起一片兰天,用爱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美满,永远可以回归的港湾。告诉我们的孩子:“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了你,爸爸妈妈永远爱你、永远等你回家。”

我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觉醒,开始找回自己的角色,这样的悲剧便不再发生。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