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每日分享》六十八(2016年5月)

7年前 [06-03 22:27 周五]

2016-5-1

岳升杰每日分享:劳动之歌。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祝各位老师和朋友节日快乐!在从事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培养孩子,家庭最重要;培养孩子,父母最重要;培养孩子,幼年最重要;培养孩子,做人最重要;培养孩子,劳动最重要!概括来说: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情怀!

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提倡“为人民服务”,我们倡导雷锋精神,我们学习掏粪工人石传祥,我们尊重劳动,那时,人们的精神是丰盛的,人们的心灵是安静的,但由于物质贫穷,人们过得并不幸福。市场经济时代,有人戏称“为人民币服务”,有人恶搞“雷锋出国了”,有人把“不好好学习长大就要扫大街”当做惩戒孩子的口头禅,很多人鄙视劳动,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但由于精神贫瘠,有人说幸福指数比过去并没有提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只有物质精神双丰收,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具体到父母培养孩子,就要重视做人、重视劳动。

劳动节之际,我们再回想一幅中美家庭教育图。9-12个月:中国孩子认字;美国孩子自己扔尿布。2-3岁,中国孩子背唐诗;美国孩子扔垃圾、整理玩具。3-4岁,中国孩子参加各种艺术才能培训;美国孩子喂宠物、浇花、刷牙。4-5岁,中国孩子参加各种艺术才能培训;美国孩子铺床、摆餐具。5-6岁,中国孩子参加各种艺术才能培训;美国孩子擦桌子、收拾房间。6-7岁,中国孩子忙着学习、做作业、艺术培训;美国孩子洗碗盘、独立打扫房间。7-12岁,中国孩子忙着艺术培训、学习、做作业;美国孩子使用洗衣机、清理洗手间,做简单的饭。13岁以上,中国孩子忙着学习、做作业、学习奥数、艺术培训;美国孩子擦玻璃、清理灶台、做饭、换灯泡、清理草坪。

从这些对比中,我们似乎能发现两个轨迹:死学——厌学——死气沉沉——依赖;劳动——做人——后劲十足——独立。愿我们从这些思考中重唱劳动之歌。

2016-5-2

岳升杰每日分享:享受孩子。4月26日,我在家收到了一款“红米手机”,颜色、款型都是我中意的,问了爱人才知道是儿女给偷偷买的,说是要给我一个惊喜。我先打电话问儿子:什么时候想到要给我买手机了?你有钱吗?儿子说:我和姐姐早就计划了,全家属您的手机落伍了,还不能用4G,我们原打算将家中的破手机凑一下以旧换新,由于时间紧,我姐姐把钱全拿出来了。我又给女儿打电话表示感谢,女儿说:我只是拿钱,整个购买过程是弟弟操作的,我没管事。打过电话,才明白这件事儿女“蓄谋已久”,我内心充满温暖,我的心在变软,我体会到了儿女们的动意、善意和美意。由于我的流量是20M,只要一外出就需要在流量上会花很多钱,所以,我在4月25日下午由29的套餐换成了59的套餐,流量增加到500M,当时服务员说我的手机不支持4G。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心有灵犀,第二天就收到了儿女邮来的手机。于是,我没顾午休就赶快到服务点让服务员把我的电话号码等转移到新手机上,并为新手机贴了膜、套了装。

     如果在过去我会认为这不足挂齿,这只能算是“小儿科”游戏,甚至会无情地、吹毛求疵地指责一番,其结果必然是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以后不再做这种事情,等有朝一日躺到病床上,孩子邮钱就行了,因为钱最有用。学了家庭教育之后我认识到,这些“小事”正是家庭教育中的大事,孩子的用心表明孩子对父母教育的认可,表明孩子的爱心和感恩心,这是家庭教育的真正成功!郑渊洁老师在儿子18岁时,有一次看到儿子衣服很脏,便问情况,当知道儿子给商店扛鸡蛋挣钱后激动地说:我感到这比儿子获得诺贝尔奖还有价值!我能理解郑老师做为智者的激动。

     也许在有些父母看来这有点小题大做,但如果从“父母累、孩子苦”等畸形现象反推就会发现,培养孩子做人方面的感恩心、独立精神远比只重视分数重要得多。

 

2016-5-3

岳升杰每日分享:弃政从教。在护国运动即将成功之际,梁启超作为这场行动的主要发起人决定告别政界了。1916年2月8日,他在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此次义举虽成,吾亦决不再仕宦,使汝等常长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他还说,从政的数年对他而言乃是“无端虚荣之岁月”,官场风习的浸染导致他“德业已日退”,并且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场“险运”,如今重新从教,对他个人来说是践行身为一个国民的责任,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脱险”。不仅如此,他还写信给梁思顺说,希望她的夫婿周希哲也能辞去外交部的职位,因为“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在以后他给梁思顺写的信中不断表达着对政界失望的情绪:“新贵们只要登台三五个月,就是腰缠万贯,所谓廉洁政府,如是如是。希哲在这种政府底下做一员官,真算得一种耻辱,不过一时走不开,只得忍耐。”

    梁启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他这些年来看到了太多的青年走向“堕落”。1918年,梁启超彻底告别了政界,这一年的春夏间,他都在忙于著述,“每日著书能成两千言以上”,闲暇时,他为梁思顺讲解国学源流。在梁启超看来,著书和教育才是他的“天职”,既然不能改变中国的政界,那么,通过社会教育来恢复中国青年的自觉,就成了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他期望通过“改造教育”来改造社会风气的愿望。当年年底,在游历欧洲归来后,他更加坚持这种想法,认为急功近利的学风导致青年们失去了做人的标准,以至于产生了“精神饥荒”。1922年梁启超在一次《为学与做人》的演讲中,对青年们说,求学问的目的乃是为了学做人,知识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没有修养磨炼的青年,就很容易走向迷失。今天,我们反观梁启超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孩子的成就,我们不能不惊叹他确实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和伟大的教育家!

 

2016-5-4

岳升杰每日分享:趣味主义。就我而言,从小生活在贫穷中,在全村、全家对学习并不重视的情况下,我不知怎么鬼使神差走入了求学之路,并且对学习非常痴迷,所以对现在孩子的厌学很不理解。自参加工作到现在,整日忙得像陀螺一样旋转,虽然生活道路坎坷颇多,但从没有无聊、孤独过,所以,每每听到有人说“好无聊啊”就感到不好理解。最近看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我更加坚定这与童年时期父母培养方式有关的想法。

梁启超说:“我平生对自己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致勃勃,什么悲观啊,厌世啊,这种字眼,我所用的字典里可以说完全没有。我认为,凡人应常常活在趣味之中,生活在有价值中,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梁思成所学的建筑学乃是极为专业之学科,梁启超在写信时就建议“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全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不少了。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对于梁思庄,梁启超也有同样的建议:“专门科学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梁思礼说:“我与父亲一样,崇尚趣味主义。”大学时梁思礼参加了学校古典式摔跤队,并获得了冠军。同时,他对篮球也很痴迷,有NBA的球赛,他总要挤出时间收看,他还可以说出乔丹、奥尼尔等球星的名字。对于音乐、摄影和游泳,梁思礼也很喜爱,但最爱的要数下象棋了。梁思礼迷上了与计算机下象棋,只要有时间,他总要与计算机厮杀几盘。现在,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主张要让孩子积极地玩,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其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的人生有趣味。

 

2016-5-5

岳升杰每日分享:梁氏“秘方”。梁启超先生能将九位子女培养成精英人才,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罕见的,我想至少能说明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中国的父母完全有能力培养出精英人才;二是中国的父亲再忙也有时间教育子女;三是中国父亲应将培养孩子当做兴国旺家的大事;四是中国本土的教育并不逊色于发达国家;五是中国当代的教育并不比古代先贤落后;六是培养孩子有规律可循,绝不是偶然;七是优秀孩子后面一定有优秀的父母。了解了梁启超先生的家庭教育后,我很惊诧、我很羡慕,我很想去梁启超家乡、故居参观一下,沾一点灵气,挖一点真谛。据报道,比我灵通、积极的人已大有人在,在广东新会梁启超家乡,有很多父母带着子女一起去参观,这些父母大都希望从中寻找一些教子的“秘方”。

    当有人将参观者的想法告诉梁思礼先生后,他说:年轻的父母望子成龙,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目前学校、家庭教育存在着问题,把小孩变成了考试的机器,考试变成了成才的“独木桥”,好像只有考上了重点大学,才会有前途。从前中学教育,老师们除了教授功课外,还教育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合格的人,怎样做一个崇高的人。现在往往有很多人考试很好,成为高考状元,但其他能力很差。由于学校只追求升学率,使得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强迫子女读书,要求子女从重点中学到重点大学,忽视了培养子女做人的道理,因此学校也应该重视素质教育。2013年6月份,梁思礼到新会尚雅学校参观指导时,曾为学校题词:“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他表示,他们家兄弟姐妹能各自取得成就,离不开家庭教育,父亲给他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他也建议,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家长自身的教育,给孩子们做个榜样。由此,我们会想到,父母做好榜样教会孩子做人应是梁启超家族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我们父母苦苦寻找的梁氏“秘方”。

 

2016-5-6

岳升杰每日分享:群星闪烁。2016年4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启超的第五个儿子梁思礼逝世,这标志着直接接受梁启超教育的子女们全部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满门俊秀”从形体上消失了,但他们的精神将永远像群星一样在中国的上空闪烁;虽然梁启超孙辈受其影响成为精英人才的我没有统计,但我想那一定也是一个卓越的群体,因为家庭教育至少惠及三代人。梁思礼逝世后,他的家乡广东省江门市决定,一直将纪念活动延续到他的诞辰日(1924年8月24日)。期间,他们将以一系列追思会、哀悼活动、座谈会、系列故事会、图片展、生平事迹展、制作纪念短片等形式,追思梁思礼院士。

   随着梁思礼院士的逝世,“梁启超之问”也成为各界议论的一个话题。梁启超为什么能成为梁启超?他的家族为什么能够成为新会乃至中国的家庭楷模?新会什么时候能再出一个梁启超?什么时候能再出一个梁启超家族?梁启超研究会会员廖祖权建议新会梁启超研究会应多多研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他说:“梁启超为什么能在那么多领域有成就,他的子女为什么个个成才,有什么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这些很值得研究。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是梁思礼院士生前非常关心的事情。”新会梁启超研究会目前正计划在江门市和新会区的学校筹建“梁启超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希望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相结合,保障孩子们健康成长。

  “梁氏教育”尤如群星在我心中闪烁,梁启超先生很多振聋发聩的语言一直在我耳边回响。他说:为什么进学校?为的是求学问。为什么要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他还说:你如果做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越多越坏。试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

2016-5-7

岳升杰每日分享:蚁穴溃堤。 《宠爱是毒品》是德国教育家阿尔伯特·翁施博士所著,他研究这一课题的原因源于对一次洗礼仪式的观察。有一天,他去教堂参加洗礼仪式,有很多15岁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有的拿着饮料瓶,有的嘴里叼着饮料瓶,那些没有带饮料瓶的孩子,只要一走近父母,父母就会马上将饮料瓶塞进他们的嘴里。当他看到这些现象后就想:难道这就是按照“随时满足,尽快享受”的生活原则成长起来的一代孩子吗?父母们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他们是否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这不只是喝饮料解渴的问题,而是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模式。退一步说,即使孩子真的渴了,在短短几分钟内不喝饮料,也不至于渴坏吧?

孩子一提出要求,父母就予以满足,这意味着父母试图以此来回避与孩子的矛盾,从而助长孩子的欲望。假如孩子真的渴了之后还需走上一段路才能喝上饮料,孩子的欲望暂时得不到满足,他们的自制力是否能得到提升呢?这些在欲望不断得到满足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旦喝不上饮料,他们可能会做出惊慌失措的反应,并且很可能会引起不满以报复的姿态出现。现在我们普遍反映孩子缺乏受挫能力,梦想大行动力低都是这种马上满足的结果。

从表面看,小孩子喝饮料这件事是一件极为寻常的事,但这却表明娇生惯养、尽快享受、不劳而获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这件事所涉及的问题远比表面观察到的问题要深刻得多。这并不是“渴了不让孩子喝饮料”的问题,而是“不渴也让孩子喝饮料”的问题!溺爱犹如甜蜜的毒品腐蚀着孩子的心灵。仔细回想,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大事,都是些不起眼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诸如为孩子背书包、为孩子系鞋带、一遍一遍地叫孩子起床、后面跟着孩子喂饭……正是这一件一件的小事,让孩子养成了习惯、养成了性格,毁了孩子的一生,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2016-5-8

岳升杰每日分享:我的母亲。1914年,美国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康乃馨被视为母亲花。200612月,中国民协等组织将农历的四月初二,也就是孟母孟子这一天定为中华母亲节,萱草花又叫忘忧草是我们的母亲花。今天是母亲节,是“洋节”和中华母亲节重合的日子,在这里,祝天下所有母亲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母亲节,我首先想到我的母亲,虽然在我7岁时,母亲离我而去,我没能享受到足够的母爱,我更谈不上孝敬母亲,但母亲那并不清晰的音容像貌从没有离开过我,几次与母亲的梦缘总是清晰呈现,让我留恋忘返,让我沉浸其间。多少次,听到别的孩子喊“娘”,我羡慕、我旁观、我无言、我心酸;多少次,我想投入母亲的怀抱,我想将喜怒哀乐向母亲诉说,我不能、我泪眼、我可怜。虽然母亲很早就离开了我,但总感觉我们母子心是相通的,她的灵魂,她的精神从没有离开过我,每时每刻都有母亲期盼和祝福的眼,我做的一切都想着能否让母亲满意,能否过母亲的关?按迷信传说,母亲的早逝与我命硬有关,但我并没有什么愧疚,一是不相信,二是即使真有母亲也愿意为我做出牺牲。因为母子连心,我一直认为我和母亲是一体的,假如当时以我的命能换回母亲的命,我毫无怨言,我也想着母亲也回做出同样的回应。天下为子女的幸福生活而做出牺牲的母亲太多太多,我总相信我的母亲更是如此,因为事实上,她从来无怨无悔,她的离去也是因不舍得花钱治病逝世。

  也许母亲活着我们也不可能什么都意见一致,也许我也做不到孝敬得一点不让母亲生气,但我的母亲总让我想像得完美无缺,总假想自己会百分之百地孝敬母亲。也许越是得不到越珍惜,也许我的经历让我更加明白母亲对于孩子的意义,所以,对那些不孝敬母亲者我义愤填膺,自己发誓一定要为儿女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家。母亲,请放心,我一定活好我自己!

2016-5-9

岳升杰每日分享:少年之死。王宁攀,男,2001年6月19日出生,湖南祁东县四明山人。父亲王泽伟、母亲匡艮莲常年外出打工,王宁攀有3个姐姐,都是没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了,他作为家里“五代单传”的男孩,父母想让他多读点书。王宁攀初中二年级的班主任刘文罡说:“王宁攀当时是班里最小的,长得很可爱,很聪明,不爱说话,同学老师一看就很喜欢的那种学生。”王宁攀曾是刘文罡最看重的学生之一。最让刘文罡满意的,还是王宁攀在数理化方面展现出来的潜力。当时数学满分120,王宁攀每次都考100分以上。王宁攀初一时能考全年级前20名。刘文罡认为,只要王宁攀坚持下去,考上县里三所重点高中完全没问题。刘文罡曾想重点培养王宁攀,为此曾专门嘱咐王宁攀爸妈,记得帮他补补偏科的英语。“王宁攀父母还是很重视他的学习的。”刘文罡记得,初二一开学,王宁攀妈妈曾来过学校,咨询王宁攀的学习问题。受英语影响,王宁攀总体成绩开始下滑。不过,在刘文罡看来,英语并非王宁攀学业快速跌落的主因,“最要命的是网瘾。”“初三我不带他们班,但有时候跟学校老师们去镇上网吧找学生,能看到他。”王宁攀最终没能考上重点高中,不过,父母没有放弃他。2013年7月,王宁攀父母为他交了1万元的“代培费”,将他送进了省重点祁东一中。他的高二班主任邓琼黎说,王宁攀家长还是很重视他的学习的。王宁攀高一和高二上学期,在外面租房子,妈妈陪读,照顾他的生活。高二下半学期,因为王宁攀太爱玩游戏,“不听话,他妈妈干脆撇下他南下打工了。”

  2015年7月王宁攀开始“混社会”。2016年4月10日是周日,下午6点左右下班,当天晚上,王宁攀在出租屋玩游戏到“零时”。第二天早上6点20分左右,王宁攀跟妈妈说不舒服。7点08分,盐步医院医生到场检查,“男孩已死亡。对于王宁攀的死因,公安机关的结论是“不详”。

2016-5-10

岳升杰每日分享:厌学瘟疫。王宁攀12岁便上高中,并且在初中还曾经是“尖子生”,然而由于上网成瘾,以致学习成绩逐步下降,最终厌学、辍学。2015年6月19日,14岁的王宁攀和他的同学踏上了去广州的打工之路。与此同时,王宁攀初中所在的罗口町中学,也有几名学生辍学去了广州,其中就有刘文,跟王宁攀同岁,彼时初二还未读完。

   王宁攀曾认为,“大学都是厕所里蹲出来的,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在跟同学们的互动中,他也表达过“考不上好大学一点用都没有”的观点。这种“新读书无用论”的想法,在学生中很普遍。5月3日,新京报记者到王宁攀曾上过的罗口町中学进行采访,4名初三学生向表示,学习没意思,听不懂,也学不会。喜欢网游是他们几乎共同的爱好。刘文罡作为中学校长,经常找学生聊天,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80%的学生都表现出厌学情绪。”一位教师说:“厌学情绪弥漫校园,学生们在教室里坐不住,这已经是目前我们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初三老师李玉说,学生们和家长们就是觉得很多大学生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了也就两三千,而他们出去打工也能挣这么多。接受采访时,她的手里正拿着两个学生的退学申请。“每个学生退学,我们都跟他和他们的家长做思想工作,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至少三遍,可是没用,学生就说,‘不想读书了’,怎么劝都留不住,家长也都同意。”4月以来,她所教的班辍学5名学生,全部去了广州打工。

   过去总是听人说:家里穷,上不起学;现在总是听人说:上学没用,上了大学也挣不了多少钱。过去上学是富人家的专利,而现在实行义务教育,家家都可以上得起学,但厌学却像瘟疫一样肆虐着,真的让人感到悲哀。“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放羊”,“放羊娃”的回答言犹在耳,“打工仔”的命运又进入循环,中华民族何时摆脱落后?

2016-5-11

岳升杰每日分享:网瘾思辩。王宁攀厌学,网瘾应为罪魁;王宁攀辍学,网瘾当属首害;王宁攀死亡,网瘾难辞其咎,可以说“网瘾猛于虎也”。王宁攀之死再次引起人们对“网瘾”的口诛笔伐。罗口町中学校长刘文罡曾多次在半夜12点左右带着学校老师,去学校周边网吧找学生。他说,很多学生一涉足网游,什么都顾不上了。像毒瘾一样,戒不掉。他的学生从95后到00后,很多都因为网游荒废了学业。很多孩子迷恋网游,产生厌学情绪。

   5月3日中午,新京报记者在距离罗口町中学300多米的网吧看到,门口左侧悬挂着一个脏得看不出图案的布帘子,掀开布帘子,网吧负责人正躺在躺椅上玩手机,7个小学生坐在电脑前玩游戏。有位老师说:这家网吧开于四五年前,周边除了罗口町中学,还有一所小学。刚开业时,去上网的几乎全是中小学生。两年前,罗口町中学整顿学生上网问题,对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渐渐地,网吧中学生少了,现在去上网的都是小学生。在另一家网吧里,门口挂着“实名制上网”的提示语,但是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的,也多是中小学模样的男孩。一位老师说:他们就是指这些学生赚钱的,3元/小时,5元可包夜。这些小孩子从小沉迷游戏,看都看不住,网吧从没受到相应监管,孩子们怎么可能想上学?

“网络祸害孩子,开网吧的人不讲良心,政府监管不力”很多父母和老师先是痛恨发明网络的人,然后骂开网吧的人,最后埋怨政府。如果我们这样问一下:网络发展我们能阻挡得了吗?网络真的只有坏的一面吗?每个家庭的孩子都网瘾了吗?上网的孩子就一定发展成网瘾吗?我们这样发泄一通有用吗?那么就会发现,真正引起网瘾的根源不在网络,不在孩子,不在网吧,不在政府,而在于我们父母,在于我们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爱和教育。有位心理老师甚至说:多亏了网络,要不是能在网络上发泄,不知有多少孩子自杀呢?

2016-5-12

岳升杰每日分享:死亡之谜。王宁攀的死,让父母无法接受,他们有三个女儿,直至40岁时,才生下儿子王宁攀。据村民说,在他们那里,不生儿子,会在村里抬不起头,王宁攀家是五代单传。王宁攀去世后,父亲王泽伟回老家取户口本,见到乡邻时,直流泪,说不出来话。他的死留给人们一个谜团,公安机关的结论是“死因不详”,难道真的没有原因吗?从直接原因可以看出王宁攀的死应与工作过度劳累、经常玩游戏熬夜有关。而这一切的一切好像都可以推到“网瘾”上,如果不是网瘾,孩子不会成绩下降导致厌学、辍学,如果孩子不辍学就不会出去打工,不出去打工孩子也就不会死亡。

对于网瘾,从老师的眼光看,这些孩子中,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纪大了,也看不住,老师们也不可能天天盯住他们,也盯不住,一不留神,他们就跑去了。就是说,“网瘾孩子”很多是留守儿童。对于厌学,刘文罡老师说:“除了把网瘾看做孩子们不想上学的主要原因,父母不在身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去家访,跟他们的爷爷奶奶根本无法沟通,我们跟老人都有代沟,何况孩子们?”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老师们把外出务工——留守——网瘾——厌学——问题孩子归结到了一起。就目前来说,父母外出务工又是一种必然,是不是我们父母就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我认为,外出务工只是一种客观原因,最根本的是父母不懂家庭教育。我就想,能不能父母一方出去?能不能孩子大一点出去?能不能抽时间多见孩子几面?能不能经常和孩子视频通话?能不能在电话中说些孩子爱听的话?那些经常在家而不懂家庭教育的父母与外出务工父母相比有什么区别?所以,如果深入地从精神层面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王宁攀的死源于父母不懂家庭教育,而从这个意义上说,顾晓鸣老师提出的“家庭教育保底不死人”既是方向也是措施。

 

2016-5-13

岳升杰每日分享:笑在最晚。蔡笑晚,男,1941年出生,杭州大学肄业,家庭教育实践专家。他的父亲蔡勋曾担任国民党的法医,受父亲影响,他从小热爱读书,1957年考上重点高中后,因为政审不合格,被学校除名。16岁的蔡笑晚开始自学,用一年的时间把高中的课程全部修完,并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考入杭州大学,又因政审不合格未被录取。家庭出身好似一道铜墙铁壁,再一次阻断了他的求学路。大伯劝说蔡笑晚先参加工作,只要工作表现好,读书还有希望。于是他进小学当了一名老师,并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被评上先进青年。在学校的推荐下,蔡笑晚终于凭借三门科目满分的成绩被当时的杭州大学物理系录取,圆了自己的读书梦。1962年,父亲的去世让蔡家陷入了困境。尽管学习成绩优秀,但作为留在家中年龄最长的儿子,蔡笑晚不得不从杭大退学,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正是踌躇满志的年龄,却被无情的现实一次次打击。

蔡笑晚不愿服从命运,他一边跟人学医,一边继续自学。他自学期间写的《封闭宇宙模型与欧几里得黑洞》、《神经生理解剖学中的测不准原则》等数篇高质量的科学论文,还得到科学家钱学森的亲自指导。不久"文革"袭来,动荡的时代让蔡笑晚感到前途渺茫。“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追求延续到下一代身上,转化为下一代的发展优势”自然而然成为蔡笑晚追求梦想的下一个人生目标,蔡笑晚作为父亲的事业就这样拉开了序幕。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现在的"笑晚",寓意不能在青春年少时开怀畅笑,就要让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从1967年到1977年的10年之间,蔡笑晚和妻子共生育了六个孩子,五男一女。几十年时间,在蔡笑晚的精心教育下,6个子女有5个获得博士1个获得硕士,他们个个幸福快乐、长大成才,成为各个行业的翘楚。2007年,蔡笑晚老师把教子经验写成了《我的事业是父亲》一书,实现了他“笑在最晚”的梦想。

2016-5-14

岳升杰每日分享:传奇父亲。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里,蔡笑晚以自己的远见卓识精心培养六个儿女走读书成才之路。他的6个子女5位博士1位硕士,他因此被誉为人才“魔术师”,被陈鲁豫亲切地称为“博士老爹”,他的家庭教育理念被视为“孙子兵法”,他的家庭被评为全国百户“最美家庭”。

    他的六个子女,分别是长子蔡天文,次子蔡天武,三子蔡天思、四子蔡天润,五子蔡天君,女儿蔡天西。大儿子蔡天文,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36岁即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还担任美国国家基金会的论文审查工作,2008年荣获世界统计学“诺贝尔奖”--“考普斯总统奖”。二儿子蔡天武,14岁即成为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大学生,19岁考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主办的留美博士班,博士毕业后曾任华尔街基金管理经理,现在美国最大的金融公司高盛公司出任副总裁。三儿子蔡天思,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在国内开办实业。四儿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在上海创办私立医院。五儿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女儿蔡天西,14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8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2岁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8岁时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她指导的博士生比她大12岁,30多岁时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这位教育理念朴素父亲把"父亲"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他认为,孩子成才在所有日常事务中都应永远排在第一位!那些只在周末晚上亲一下孩子额头的父亲是失职,更是失败。读着蔡家子女一连串的成功名单,读着蔡老师的肺腑感言,我在为自己的愚昧和“晚醒”感到内疚和惭愧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迷途知返感到庆幸和骄傲,只不过要时刻提醒自己:比这位传奇父亲“笑在最晚”的时间,我要有勇气再向后推!

2016-5-15

岳升杰每日分享:快乐教育。蔡笑晚先生提倡创新式的快乐教育,在他的教育下,孩子们显示出高水平的竞争优势。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蔡笑晚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他有专用的葫芦丝、笛子和二胡,要"上课"了,不是打铃,也不是喊,而是摆弄乐器,孩子们听到就会回家。孩子多,房间少,为此,他特制了一张大床,晚上可以睡四个孩子,白天翻过来,就是一张乒乓球台,还可以在上面写作业,看书。他还专门备了一辆自行车,孩子学习累了,既可以打乒乓球,也可以骑自行车放松,还可以随着音乐唱歌。轻松的环境、快乐的氛围,使孩子愉悦学习,心智得到最大的开发,学习效率也非常高。

   他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给每个孩子一个"存折",用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创造力。比如,每次考试好的,都有奖励,再比如,他出一个题目,让六个孩子去做,谁先做出来,就给谁奖励。他出的题目更多倾向于智力开发。也许,读高中的大哥没做出来,读小学的小妹却想出了答案。于是,小妹的存折上就多了五毛钱。存折上的钱是孩子的,但真要花的时候,还是要"审批",要经过父母的同意。钱虽然不多,但却使孩子很有成就感。存折上"钱"越多,孩子的成就感就越大。有趣的是,他建立"家庭银行"的良苦用心还另有所得,不仅孩子们从小培养了储蓄存钱的习惯,也无意中建立了他们理财的兴趣和能力,二子蔡天武上初中时,模仿父亲的做法开办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银行,并暗地里给四个弟妹做工作,让他们把钱存到"蔡天武银行"。再后来,蔡天武在25岁时获得了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但是,在博士毕业后,蔡天武总结出了一套经济物理学理论和资金的运作方法,并与2004年被美国金融公司高盛公司聘为副总裁。这也许是一个特例,但不可否认的是,童年时代的儿戏为他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心理上的根基。

2016-5-16

岳升杰每日分享:蔡氏秘笈。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只不过有时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它们之间的联系比较神秘而已。我们常说,优秀的孩子后面一定有优秀的父母。我们能不能由此推理:优秀的父母一定会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问题孩子后面一定有问题父母,问题父母一定会培养出问题孩子?现实中,一些多子女家庭中,往往会出现优秀孩子、问题孩子;有些父母“不咋样”却培养出优秀的子女;而有些父母在事业、生意或官场上搞得风声水起,却把孩子培养得一塌糊涂。由于父母培养与子女成才方面呈现出各种情况,就为一些父母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到了推托的理由。如果说这些情况还可以用“偶然性”“碰点儿”“一个孩子一个性”来狡辩的话,那么,蔡笑晚老师把五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培养成“精英人才”,我们就应该承认父母培养与儿女成才有必然的联系,就是说,父母培养孩子是有规律的。

在《蔡笑晚神奇的家庭教育》讲座中,蔡老师将他的家庭教育归纳为五个要点、三个关键、两点注意。五个要点:一是爱的教育,也可以称为教育的爱,就是说对孩子的爱必须进行正确的教育,像狼爸虎妈之类的教育或者溺爱都是错误的;二是快乐的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为孩子创造快乐的气氛;三是平等沟通,要做孩子的朋友,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四是教孩子做人;五是坚持,蔡老师坚持了25年,他告诫父母,他并不比别人聪明,他的孩子也不是神童,只要父母坚持都能成功。三个关键:一是早期教育,蔡老师特别注重早期教育,他的早期教育是在孝道、习惯的基础上开发孩子的智商;二是从小立志,他认为立志就是让孩子有目标、有梦想,只有这样才有动力才有幸福感;三是自学能力,自学能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两点注意:一是唤醒父教,父亲要投入到家庭教育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二是家校结合。这也许就是蔡氏教育的秘笈。

2016-5-17

岳升杰每日分享:爱和教育。蔡笑晚老师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第一个就提出家庭教育必须是爱的教育,他指出父母在教育中要以爱为基础,时时处处充满爱,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他说:我们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就是我们的家庭是爱的教育,我是大力反对什么狼爸虎妈之类教育的。现在好像听到很多狼爸虎妈,我是大力反对的,因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以孝治家的历史传统,父母慈子女才能孝,所以培养孩子孝心的父母必须付出最大的慈爱,关心孩子的成长,父母必须以自己真挚的爱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爱的雨露中健康的成长。因为只有受到父母无限爱的孩子,他的一生才会保持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会取得成功。

同时,他又把爱理解为教育的爱,如果父母只讲爱而不进行教育那就是错误的爱。他说:你爱他的同时,必须要教他,爱必须是教育的爱,要利于孩子成长的爱,否则你的爱就是溺爱,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是非常不利,而且有害的。我可以举我们家庭的例子给大家听一下,我家有五个儿子,最后一个是女儿,女儿叫蔡天西,五个男孩子以后再有个女儿是什么概念,我们把她当成了掌上明珠,绝对比你们现在独生子女更爱她、更宠她,当时的很多家长、老师包括我们的亲戚朋友都告诉我,你们的男孩子读书读得很好,你的女儿可能会在你们的宠爱下成长得不好。恰恰相反,我这个女儿成长的特别的好,她4岁就自动的要求上学,上学以后一直在小学里表现都非常的优秀,而且不仅是学习成绩好,与同学的交往的能力以及对老师的尊重也都非常好。

对于父母来说,教育和爱是一体的,没有爱的教育是枯燥的教育,是狼性教育,是无效的教育;而没有教育的爱,是溺爱,是裹着糖皮的毒爱。有些父母,在孩子幼年时,给予了没有教育的爱;孩子长大后,又实施了没有爱的教育,正是爱和教育的分离造成了问题孩子。

 2016-5-18

岳升杰每日分享:密切沟通。蔡笑晚老师家庭教育第三个要点是亲子之间的密切沟通,他用教育四儿子的例子阐述了这个问题。

    我的四儿子蔡天润上中学时,社会上正流行《霍元甲》、《少林寺》等武打片,很多孩子都到少林寺去学武术,老四也想去少林寺。我们怎样劝他都不听,一直坚持了两年,最后我决定还是尊重他的意见,让他去试试。我郑重地告诉他:你真的要学武术就得写一个决心书!决心书是这样写的:“我今生决不再读书了,我要去学武术,学成一代武术大师,打败所有武林高手。”我看他决心这么大,就支持他,我跟少林武术学校校长联系后,就带着他过去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没有意识到学武术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任何事情要真正做得好,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他学了两个月之后,发现自己选择错了,想回来。我说你不能回来,你必须坚持下去,你要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负责任,就这样他坚持了一个学期。回来以后,我们再跟他沟通:你是想继续学武术还是想读书?他说:我想读书,因为学武术没有武术基础,一般学武术都是出身在武术世家,几岁的时候就开始这方面的培养,不是说想学武术就能成为武林高手的。后来,他就安心学习,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学生,很顺利地考上了重点高中,大学毕业以后曾被美国著名大学录取为博士生。

父母要把自己的想法变为孩子的自觉行为需要与孩子保持密切的沟通,任何有关孩子的事情,都要尊重孩子的,即使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也要尊重他的想法,给于耐心的开导和解释,千万不能粗暴地予以否定,否则会促成亲子之间的对抗,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亲子之间一旦产生对抗,那就谈不上教育了。交流和沟通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正因为我当初做到了这一点,促成了他的成长,促使他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说,家庭教育必须要尊重孩子,必须要保持跟孩子的密切沟通。

2016-5-19

岳升杰每日分享:做人教育。在家庭教育咨询中,有个孩子把“还不如死了好”当成了口头禅,一问三不知,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花钱大手大脚,对父母冷若冰霜。我明显感到孩子做人出了问题,但父母却一直为孩子不能上学而纠结,一直让我想办法说服孩子去上学。做人、道德、情商等说起来有些空洞、做起来有些遥远,很多父母不想听这些“说教”,最愿意听的就是如何让孩子学习或者出个招治治孩子。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孩子的心灵树根已经枯萎了,父母还哭着、喊着要孩子成大才;父母已经把孩子折腾得体无完肤、遍体鳞伤,还满心盼着孩子健康成长,真让人哭笑不得。如今,教育如脱僵的野马、如脱轨的列车在狂奔着,如何让父母冷静下来,做到“眼中有人”,这应是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蔡笑晚老师把家庭教育的第四个要点归纳为做人教育,应引起父母们的思考。

    蔡老师说:家庭教育要以培养孩子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气概、意志、自信等非智力素质为重点。好的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多识几个字、多做几道题、多背几首诗,而最重要的是把孩子的行为习惯、非智力素质培养好。也就是说要孩子成才必须先教孩子做人,做一个道德高尚、心态良好、人格完备、气概恢宏、意志坚强、自信、自强、自立的人。只有这样的孩子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才能成为有用之才。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没有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种献身精神是不可能读好书的,更不可能成大才。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能推给学校,必须由家庭来承担。道德教育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教好的,而必须由父母多年的行为身教感化出来。也就是说:必须用道德感化出道德,要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利。父母要尽早把做人的行为规范教给孩子,让他们懂得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游戏规则,教会孩子做人的准则,教给孩子做人的乐趣。

2016-5-20

岳升杰每日分享:早教之本。现在,早教成了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一方面“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古训,现代心理学有关敏感期和关键期的论断,都告诉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早教;而另一方面很多孩子因为早上学、早开发导致厌学,很多“神童”变为“神经”的例子不断上演又告诫我们一些早教对孩子有害。我们学习蔡笑晚老师的教育方法,就不得不涉及这个问题,他认为他培养孩子成才的关键就是早期教育,并且事实也证明他的六个孩子都因为早期教育而成为精英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父母正确认识早期教育,正确运用早期教育。

   蔡老师说:我们的早教并不在于教他们能识几个字,读几首诗,我们教他行为习惯,教他兴趣,教他道德素质。就是说,早期教育不仅是智力教育,而是智力、意志、品德和气概四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早教进行得好,孩子去学校读书,就会特别轻松、有兴趣。父母如果愿意在早期教育上用心思,那么孩子长大后就用不着花大钱去“买”学校。

对于早期教育,我是非常赞成的。我认为,我们现在不是要讨论要不要早期教育,而是要讨论谁来进行早教,怎样进行早教,早教进行什么内容?首先是谁来进行早教?我们的答案是由父母来进行。有些父母把孩子生下来就交给祖辈抚养,或花钱寄托于早教机构,这样的孩子安全感、依恋感就不能得到满足,怎么能进行好教育?其次是怎样进行早教?我们应以孩子为中心,根据孩子的特点让孩子在快乐中接受教育,而不可以父母的好恶,用成人的模式让孩子在哭声中接受教育。第三是早教进行什么内容?我们应该以情商、行为习惯等做人方面的道德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开发孩子的智力,而决不可像沙漠上建楼一样忽视孩子做人却只盯着孩子的背诗、算数。总之,做人是早教之本,凡成功的早教都注重孩子做人的培养,凡失败的早教都因“目中无人”而造成。

 

2016-5-21

岳升杰每日分享:从小立志。志向、追求、希望、理想、梦想等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没有希望的人,即使生活富裕,也会失去动力、失去幸福,而有希望的人,即使生活艰难坎坷,也会充满活力。现在一些孩子,从外人看好像生活在蜜罐里,但深入了解孩子会发现,孩子生活得并不幸福,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梦想。蔡笑晚老师把让孩子从小立志当做家庭教育成功的第二个关键,意义非凡。

他说:让孩子从小编织童年的梦,让梦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有梦的人才会快乐,才会幸福,一个人没有追求也就没有幸福可言。我曾在给孩子的家书上多次提到鲁迅先生的名言:“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的不安的追求之中。”  追梦的过程会让人具有无法想象的原始动力,所有伟大事业的成功都源自这种原始动力。我们家庭教育的成功就是全家人一直在追梦, 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开始追梦, 现在还在追。现在很多家长养一个孩子感到很烦,原因就在于把养孩子看成是一种负担,没有把它看成是人生事业的一部分,没有好好地体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就我们的亲身经历来说,生命的真谛是从一个欲望走向另一个欲望,而不是从一个满足走向另一个满足。我们总是不断地为我们自己也为孩子们设定追求的目标,总是在一个目标实现之后立即设定一个新的更高追求目标,从来没有安于现状,更没有在胜利面前自我陶醉。

  孩子在童年和少年阶段还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不可能有具体的人生理想。从小立志就是从小引导孩子对伟大高尚的向往和追求。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就在“从小立志,编织童年的梦”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树立伟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人生目标。一个从小立大志的孩子,对任何一件事都不会满足于现状,有追求完美,追求最高境界的欲望。当取得一定成绩后,总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这样的人不成功于此必成功于彼,而且成功的规模也往往比较大。

2016-5-22

岳升杰每日分享:如何立志?如果说从小立志对孩子人生有重要意义的话,那么如何让孩子从小立志对父母来说更为重要。蔡老师介绍了他自己的五种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套”着运用。

1,用诗词、儿歌渗透到孩子的潜意识里,让孩子一辈子保持对成功的信心。在童年时代外祖母和母亲就教给我一首民谣:“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出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这首小小的民谣伴随着我的一生,它曾激励我做过许多美好的梦。虽然,未能好梦成真,但是,神仙本是凡人做的思想却成了我教子成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孩子会说话开始我就教他们背诵这首民谣,使得他们从小就懂得凡人也能做“神仙”。

2、用故事熏陶孩子的灵魂。孩子童年阶段的灵魂塑造需要材料,立志更需要楷模和榜样,历史上的优秀人物、英雄、伟大的科学家和神童的故事,会为孩子的灵魂塑造和立志,提供好的材料和楷模。

3、营造立志氛围。要孩子立志,父母自己必须要有大的胸襟气概,要有好的行为习惯,要读书看报,要关心天下大事,要有崇高的生活目标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在家庭里必须营造一种有利于孩子立志的环境。墙上贴科学家的画象和励志诗词。让孩子多听一些励志的歌曲和音乐。

4、旅游励志。上世纪七十年代旅游的人不多,我们家境很困难,却带着孩子游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目的是给孩子励志。旅游可以让孩子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何等的广阔,祖国的河山是多么的美丽,人类的文明又是如何的悠远。游泰山时可以进行”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教育,人生就象登山登得越高,就看得越远,天下就变小了;游长城背毛主席的不登长城非好汉,登上长城就是好汉了,鼓励他们长大后当英雄做好汉,在现场实景说这些话效果会很好。

5、家书励志。有些励志的话在电话中是不能表达的,但是在信中就能很好挥发出来,达到很好的励志教育作用。

2016-5-23

岳升杰每日分享:自学能力。蔡笑晚老师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三个关键词是:早期教育、立志教育、自学能力。他指出,这三者是一个系统,早期教育为孩子的人生奠定基础,能保证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立志教育为孩子明确方向,让梦想引领孩子腾飞;自学能力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具体方法,是保证孩子不输在终点线上的法宝。统观蔡老师的家庭教育,他和孩子的自学能力表现得特别突出。蔡老师在16岁时自学一年完成高中课程考上杭州大学,因政审不合格未被录取;他在上班后凭自学以满分的成绩考入杭州大学,后因父亲病故辍学;从医后,他自学相对论,其论文受到钱学森的指导。他的几个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老大蔡天文为了报考中国科大少年班,曾用半年时间学完高中数理化全部课程;老二蔡天武为了报考中国科大少年班,曾停课四个月学完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全年共三个学期的全部课程;老三蔡天君和和女儿蔡天西小学毕业后,仅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自学了初中一年级的全部课程,跳级进入初二,而且以后成绩优秀。蔡天西进科大后,又跳了一级,比同班同学提前一年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年后进入哈佛大学,仅三年时间取得了一般人需五年才能取得的博士学位。

3000年前古希腊的圣哲普鲁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孩子的头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种,我们现在出很多“高分低能”“书呆子”都是填鸭式造成的,我们父母有必要学习蔡老师的方法,由监管、陪读向启发、培养孩子自学能力改进。钱学森说过,21世纪真正优秀的人才必须能在一星期内完成从一个部门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专业到另一个专业的转换。在知识大爆炸的现代社会里,学校的一点知识是很快就会过时的,只有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孩子才能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换代,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2016-5-24

岳升杰每日分享:贵在坚持。“哇噻,蔡笑晚真了不起,把六个孩子都培养成了‘精英人才’!”无论听了蔡笑晚老师的报告还是看了《我的事业是父亲》这本书,我相信父母们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同时,我也相信在感叹之后,父母们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拼一把;有的叹气说,人家有6个孩子,都有做伴的,咱是独生子女,没法学;有的也有陈鲁豫一样的想法,怎么能让蔡老师带一带我的孩子?在激动之后,父母们慢慢双恢复平静,好似一粒石子扔到大海里起了一点波纹,也好似一个小燕子用翅膀在海面上掠起一圈涟漪。

当人们称蔡老师为“人才魔术师”时,他说,我这个魔术玩了25年。他把“坚持”做为家庭教育的第五个要点,他说,无论是爱的教育、快乐教育、亲密沟通、做人教育还是早教、立志、自学等观念和方法,父母都可以学一阵子,但最难做的是坚持。好多父母也承认,看几本书、听几场报告都能做到,唯有坚持最难。当中央电视台报导了蔡笑晚家庭教育方面的事迹后,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无一例外地问到教子成才的秘诀,蔡老师总是诚恳地回答:教子成才是一项耗费人整个身心的长期的巨大工程,这里没有秘诀可言,更无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才会取得成果。用他的说法就是:我不是天才,只是平凡的父亲,很多父母比我的条件好得多,只要你们坚持去做,同样能做好。

2008年,蔡老师受邀观看奥运会,当他听到《北京欢迎你》中“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后,他的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他说:因为它唱出了我心里的声音,唱出了我20多年教子成才最刻骨铭心的心声。我们就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了不起,我们就是因为有勇气,我们才创造了奇迹。希望父母们记住两句话:只要你们有勇气,你们一定能够创造奇迹,只要你们有梦想,你们也会了不起。

 

2016-5-25

岳升杰每日分享:唤醒父教。蔡笑晚老师是父教的践行者和倡导者。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把父亲的角色当事业来经营”,他说:“父亲”是我的终身事业,子女是我的最大荣耀。他告诫父母们:“把孩子培养成才是天下每位父母最要紧的人生事业,它在所有日常事务中永远排在第一位!”如果按他“那些只在周末晚上亲一下孩子额头的父亲是失职,更是失败”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有太多太多失败的父亲。

如果说错误的家庭教育横行无忌、俯拾皆是的话,那么正确的父亲教育则是稀如牛角、寥若晨星。做为一个觉醒了的父亲,我一方面为自己过去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无知而感到惭愧,为能侥幸走上家庭教育之路感到骄傲,一方面为很多父亲对孩子的“生、硬、冷”感到悲哀,为很多父亲拒绝走进家庭教育感到可惜。

    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席的理由很简单也很统一:忙!新浪网一项相关调查,“什么原因导致了父教缺失?”调查显示,“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排在第一位,69.2%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他顾”。有一个孩子,父亲是一名长途车司机,每天早出晚归,有时甚至一连几天不回家。从孩子记事起,就一直过着少有父亲的生活。孩子说:“我想问爸爸,难道地球离了你真的就不转了吗?”

 

另一个原因,由于受了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大家都认为母亲养儿育女、带孩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而父亲则是在外挣钱,扮演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然后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但举不胜举的事实证明:父亲的爱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无法替代、不可或缺的影响。一个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作用不仅仅只是遗传等先天因素,还有后期成长中性格、气质甚至情感等方面的影响。可以毫不避讳地说,一个同时拥有父爱以及母爱的孩子,更容易有一个健康 、全面的性格以及体格。也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2016-5-26

岳升杰每日分享:父教思考。蔡笑晚老师做为现代优秀父亲的典型,理直气壮地喊出“我的事业是父亲”,并且指出父亲应时刻把培养孩子放在第一位。他在家庭教育中所列举的两点注意便是父教意识和尊师重教。前边我写了梁启超、鲁迅、郑渊洁等优秀父亲的观念和做法,我又想到曾国藩、陈鹤琴、陶行知、孙云晓、魏书生、周宏、董进宇、顾晓鸣、王连科等很多父教楷模。经过对中国父教典范的思考,我发现两个问题:一是现代优秀的父亲远远多于古代;二是这些优秀父亲的共同点是将中国传统道德与西方民主思想融为一体。这又让我得出两点启示:一是古代优秀父亲之所以少主要是专制思想在做怪,有些父亲尽管道德高尚,在外人缘很好,但在家却是暴君;二是现在很多孩子出问题并不是父亲品行不好,而是因缺少民主思想。

在2004年我接触和认可家庭教育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宝盒:这是一个转身即得的宝盒,这是一个当老师也并不一定知道的宝盒。由于那段心情一直处于打鸡血的状态,我就把我的第一篇家庭教育演讲稿命名为《觉醒吧  父母们——一位觉醒父亲的陈述》。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一是为自己过去执迷不悟感到后悔;二是为现在终于找到解开套的关键点而兴奋;三是为仍深陷泥潭的一些父母着急;四是让更多的父母现我一起同行、共同迈向幸福。在我自鸣得意之时,有人觉得这个题目有些刺耳,有人干脆提出“哪个父母不觉醒?”我就想,尽管我自认为“不咋样”,但很多人还真的不如我,有些父母,由于教育方式不当孩子已经出了问题,但还是“一根筋”,他们真的不需要觉醒吗?到现在我还认为父母尤其是父亲仍需要唤醒,这项工作估计至少要做一个世纪,不过我还是从考虑别人的感受出发,几次换名。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母亲重要还是父亲重要,谁也说不清,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无论缺父爱还是缺母爱孩子都会出问题!

 

2016-5-27

岳升杰每日分享:父教缺位。当“父亲节”到来前,某幼儿园一位老师萌生了开个“爸爸沙龙”的念头,因为平时开家长会、到会的几乎都是清一色女性,很少能跟爸爸们交流。本次沙龙共邀请30位爸爸参加,老师早早就在那里等着,眼看时间就到了,第一位爸爸才到来,开始时间过去十几分钟了,还有18位爸爸没有到,直到沙龙结束仍有5位爸爸没有参加。

   父教缺位,孩子就好像缺钙一样,出现各种问题。第一、性格懦弱。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现在许多男孩缺乏冒险精神、探索意识、性格懦弱、胆小怕事。那些“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娘娘腔”“奶嘴男”,都与父教缺位有关。第二、情感障碍。他们大多焦虑、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学者们把儿童的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最新研究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儿更像小男子汉,女孩儿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父教和关注男孩专家孙云晓老师认为:再好的母亲也无法代替父亲,父母在教育中是有侧重的。婴幼儿时期以母亲的教育为主,小学阶段父母的责任各半。而上了初中以后,母亲的影响力下降,父亲的影响力变大。他指出:亲子之间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如果对孩子不理解、不尊重,即使天天与孩子在一起也会让父子、父女间产生隔阂。父亲首先要有责任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后,就可以见缝插针地教育孩子。比如送孩子的时候,给孩子讲一些路上的见闻;看电视的时候与孩子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不管父亲多忙,都应该学会对孩子表达爱。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褒奖,对父亲来说很容易,但对孩子来说却能感受到父亲的极大关注。在孩子不断出问题的今天,做为父亲该闪亮登场了,否则,我们将后悔终生。

2016-5-28

岳升杰每日分享:尊重老师。“在一个教室里,一位男老师和一名男生发生争执,争执间,老师拽住其衣领。这时,从后面蹿出另一名男生将老师推到墙角,随后几名男生上前对老师拳打脚踢。其间,有学生拎起凳子向老师头部砸去,有学生手持棍棒殴打老师,还有学生猛踹老师。老师则前后掌掴一男生3次,但每次均遭多名学生更加猛烈的殴打,最后,老师衬衣已被扯开。”这是2016年4月15日晚发生在安徽蒙城县范集中学学生殴打老师的一段视频。视频中英语老师马某某给九(1)班寄宿学生上辅导课时,因收发试卷不当与学生戴某某发生冲突,进而引发该班马某某等其他4名同学参与。

     看了这段视频我如鲠在喉,似有很多话要说,但又觉着理不出个头续。我当过学生,有很多恩师让我终生难忘,他们不仅教我知识,给我精神鼓励,还给我物质帮助。尽管有位老师因为我们没有擦黑板讽刺“就你们那样儿还哭着喊着考大学哩”让我留有很深的负面印象,但我也能理解他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我就想,这些打老师并且能下狠手的孩子他们的心灵能健康吗?谁又能保证他们以后不打父母呢?他们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吗?他们这样的狼性能获得幸福吗?这些孩子扭曲的心灵难道与家庭教育无关吗?我当过老师,我了解老师的酸甜苦辣。有人说,过去的师傅在教徒弟时最后还要留一手,而老师却狠不得将心掏给学生。据报道,这位马老师教过10年学,很负责任,对学生很严格。我就想,我教学时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学生要求很严,对那些聪明而不知道学的学生还用毛巾甩过,如果弄到现在,是不是也成为挨打的对象?我的体会是,老师最难受的莫过于好心得不到理解。希望全社会理解老师,也希望老师学会自我保护,像视频中马老师就有些不理智,学生已经疯了,你怎么还去“戳马蜂窝”?我当过家长,我们单从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角度考虑也应该尊重老师。

2016-5-29

岳升杰每日分享:台湾恶少。45岁向姓妇人10年前与前夫离异,独自抚养儿子,由于过度溺爱,养成了向少的偏差行为。向少从未见过生父,担任保险业务员的向母,在补偿心理下,十分溺爱儿子。向少自辍学后,到处游手好闲,2年前因加入下新庄地下帮派,染上吸毒恶习,加上帮忙支应“兄弟”开销,时常以各种理由向母亲要钱,要不到就偷,母子关系急速恶化。几天前,16岁的向少因车祸赔偿急需用钱,向母不堪其扰,曾痛骂儿子:“你好手好脚为何不自己工作赚钱?”因此怀恨在心。在向母再婚的第10天,即2016年5月23日,由于跟母亲索讨6万元不成,便伙同曾获跆拳道奖牌的17岁李姓少年击昏母亲后,再持料理刀割断妈妈颈动脉后逃逸,向母因失血过多惨死。

    23日上午9时许,向少对李少表示,“我按门铃后我妈开门,我捂住她嘴,你就动手。”向母听到电铃开门后,李姓少年就依照计划痛殴向母,当下就打断向母鼻梁,并将她打得嘴唇外翻、面目全非,当下昏死过去。向少担心继父返家后发现母亲遭到毒手,要求李少把妈妈藏到同社区D栋的新家。警方从李少处得知,向少是他们同伴之间的大哥,平常吃喝玩乐都是向少支付。案发前1天晚上,向少即已指使拥有跆拳道一段的李少,去他家把他妈妈打昏,后续他再自行处理。警方问李少,以他的身材、年纪都高于向少,为何还要听从指使?李少回说:“因为向少是大哥”。向少被逮后,一名侦办刑警与他深谈后问他为何要对母亲下毒手?他回说:“不灭口,怕以后很麻烦,一不做二不休”,让刑警感到相当惊讶。警员透露,向少在谈及他和母亲的关系时,神态自如、娓娓道来,自称和母亲相处的还不错,只不过有时会因为他不读书,而发生一些小争执。警方除了惊讶向少冷酷凶残的行径,也对他犯罪后冷静、狡诈的行为感到诧异。读完此报道,不由感叹:父母须当心,溺爱猛于虎!

2016-5-30

岳升杰每日分享:揭示真象。“我有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已上大学,儿子还在读高中。我儿子在油田上初中,成绩还可以,他喜爱美术,2013年他凭特长考上了油田高中,他很高兴。当时,有很多老师说,孩子学美术不好就业,不如考普通专业好就业,再加上我在市里买了房子,我就自做主张让儿子到市里一个初中复习。市里面学生的学习劲头没有油田强,学生不想学也能勉强学,秩序较好;老师也没有油田那里负责。儿子复习时情绪很低落总是说:我都学过了,不用再学了。2014年他凭着老底考上了外国语高中,这所高中学习衡水经验,要求“零抬头”,各方面都要求很严,儿子到那里后学不进去,嫌学校要求太严,受不了约束,读了几个月就休学回家。那时,我的心情极差,看着儿子就烦,有时我动手儿子还想给我还手,亲子关系僵化。可能他心里也难受,什么饭都没有胃口,吃得很少。2015年上了综合高中,这所高中都是些学习较差的孩子,他在班里能到中上等。可能孩子年龄也大了,青春叛逆也过了,他姐姐也不断给他通电话,我的心也平静了,现在孩子态度很好,也不和我顶撞了,也知道学习了,并且他把上海大学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一位爸爸向我介绍着孩子的情况。

  “孩子过去厌学、休学的原因是什么,您思考过吗?”我问。“以前,我总觉着,我是称职的,我该做的都做了,孩子不争气就认命了。现在我反思,我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我太独断了。”他说。“您能认识到就很了不起!尽管您列举了老师、学生、学校的原因,但根本在于孩子考上了心仪的学校,您却没让上。”我说,“孩子现在表现好了,原因是什么?”他说:“是我改变了吧?”我鼓励他说:“您说得很对。孩子变好,您找了很多原因,实际上是您变化的原因。”最后,我们又探讨了以后的努力方向,比如,表扬要具体,肢体接触的妙用,正确利用梦想等。

2016-5-31

岳升杰每日分享:心灵创伤。小章3岁时,爸妈离婚了,他判给了妈妈。妈妈经常忙于交际,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去和朋友跳舞、打麻将、喝酒。她没有精力照顾小章,小章总是自己守着150多平方的空屋子,在恐惧中盼着妈妈回家。假如妈妈回来的时候心情好,她会给小章带好吃的、好玩的而且还和他一起聊天,假如妈妈喝醉了或者输了钱心情不好时,她就会拿小章出气,小章被打骂成了家常便饭。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他的记忆中,慢慢就会形成“妈妈喝得醉醺醺的,骂我打我”的镜头。久而久之,小章多次受到妈妈的虐待,这种意象就被固定下来。当小章一想到妈妈就是一幅“妈妈喝醉了,非骂即打”的画面,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既恐惧又不得不依赖妈妈的复杂情绪。长大后,小章一直处于压抑状态,性格内向,不敢和别人交往。结婚时,他鬼使神差地选择了一个与他妈妈脾气一样的女子,小章小心翼翼把妻子当着宝贝伺候,做什么都忍气吞声,但他的妻子也像他的妈妈一样总是伤害他,要么恶言恶语,要么做一些对不起他的事,他长期压抑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这样的妈妈尽管是少数,但离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我们必须有深刻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离婚率越来越高,如何帮离异家庭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受到最小的伤害应做为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我们提倡夫妻离婚后不要在孩子面前互说对方的坏话,这样会造成孩子内心的撕裂,但现实中一些父母总是想拉孩子为同盟军,用孩子做挡箭牌去攻击对方。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完全是不同的。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往往归于社会、学校、家庭。实际上,社会上的一些不利因素是通过家庭这个环节影响到孩子的,家庭中的一些不良影响是最直接的原因。正如人本主义学者罗杰斯所说:父母对儿童有条件的关心即价值条件是孩子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