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学前儿童心理特点及培养

8年前 [01-30 21:09 周六]

一、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特征及其表现

(一) 独立自理能力明显增强

学龄前期儿童最突出的心理特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并初步形成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和能力。具体表现在愿意帮助父母干活,也已有能力给父母搬小板凳、吃饭前拿筷子等,独立生活能力有了很明显的进步,如能自己吃饭,自己蹲盆撒尿等。为此,成人和社会也对他们提出了较高要求,如要求小孩去幼儿园,逐渐担当起自理性的简单职责,包括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等。还要在老师指导下充当卫生值日员等。这些活动显示了他们已经具备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当小孩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后,又产生了新的心理需求,如要求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环境和成人对他们又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和新的心理需求促进了他们心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如  渴望独立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要,和学龄前期儿童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与水平不足之间产生了矛盾。通过帮助、教育在不断提高社会活动水平的过程中,即可促进他们心理向新水平发展,心理的发展又使他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不断提高。这是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规律。

(二)综合概括能力初步显现

随着心理过程的不断发展,学龄前期儿童已具有最初的对事物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这使他们在游戏等活动中,初步学着运用逻辑思维。比如,4周岁左右的儿童在“过家家”游戏中可能有:菜必须切碎,否则煮不熟,煮不熟吃了就会肚子疼,就得到医院打针等一系列简单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不过,在此时期由于知识少、经验不足,还不能经常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心理的稳定性还较差。

  (三) 自己的不良情绪开始控制

儿童都倾向于自由、公开的表现自己的情绪。突发的愤怒也是常有的。有些心理学家指出,由于许多人非常在乎隐藏自己的情绪,压抑自己的表现。因此让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能自由的,或者在一些较广的限制下表达情绪是允许的,如此一来,他们才能认知且面对他们的情绪。

父母及老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对本身感觉的意识力。当孩子疲倦、饥饿或受到太多的成人干预时,常会产生突发的愤怒。如果父母和老师考虑到这些情况,而且尝试采取行动缓和一下,例如,提供休息或点心,发脾气的情绪可得以减轻。进而教育孩子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利用一些技巧,以帮助孩子达到控制自己情绪的目标。

(四) 各种恐惧感逐渐得到克服

由于儿童面对许多崭新及陌生的环境,加上本身拥有的丰富想象力,学龄前儿童可能会有许多恐惧,甚至包括十分不合理性的恐惧。

  压抑或是未被全然了解的恐惧,可能会在以后造成困难,这样的困难表现于病态的恐惧或是一种笼统的焦虑感。为此,嘲笑陷于恐惧或勉强儿童进入令他恐惧的环境,以及直接的忽视他恐惧的东西等等,都是十分不理智的。较好的方法是,对儿童表现你接纳他以及他害怕的事,如此一来,在家或幼儿园里他会觉得安全。

  可以教儿童一些克服恐惧感的方法:如允许儿童按照自己的步调及方式接近令他恐惧的事物,让他用自己的方法,而不须别人刻意的协助,观察其它不怕恐惧的儿童,然后解释为什么有些看起来那么吓人的环境或东西,实际上根本是无害的。

(五) 期望老师尽可能公平关爱

由于在学龄前阶段的儿童都很喜欢老师,也盼望得到肯定,在这个年龄阶段,同班小朋友彼此间忌妒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当30名小朋友彼此竞争为要引起一位老师的关爱及注意,多多少少的忌妒是免不了的。

  儿童对老师的期望是:尽可能公平的注意和关照每一名小朋友,在赞美特定一位儿童时,最好不要公开进行,而且要以平常的方式赞美他。如果公开过度的赞美某一名儿童,别的儿童心里不愉快是很自然的反应。 

二、学前儿童基本心理素质的特点分析

  (一)3—6岁儿童注意力的特点

在注意力方面,3--4岁儿童容易被一些色彩鲜明和形象生动的物体所吸引,而不能去注意一些他所不感兴趣的事情。

学龄前儿童的注意仍然以被动注意占优势,只有被注意对象色彩鲜明、外观生成形象时才能引起儿童的注意。电视中播放的卡通片就具备这种特点,因此,卡通片最能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和兴趣。

儿童的主动注意必须克服外界环境的各种干扰才能达到注意的效果,3--4岁儿童的主动注意时间仅为10分钟,而5--6岁儿童也不超过15分钟,因此,在给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客观规律,不可长时间的灌输,更不能要求儿童长时间注意学习的内容,否则,起不到任何效果。

4--5岁的儿童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喜欢新玩具、新衣服、新图书,因为这些新东西本身的吸引力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的有意注意在逐步发展,呈现出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比如当孩子看图书显出失去兴趣的样子要丢掉图书时,家长或老师表扬激励的话能使他又认真翻阅下去,这就表现出了孩子的有意注意。但4—5岁儿童的有意注意还十分有限,他们虽然在受表扬之下能继续看图书,可过不了多久便会弃书另找乐趣。根据以上特点,家长和老师在引导孩子学习时应当选用有动感、色彩鲜艳、明亮能吸引儿童目光的教具以及生动有趣的语言和表情,采用故事或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使儿童集中注意,并要多采用正面教育,促进孩子有意注意的发展。

(二)3—6岁儿童观察力的特点

儿童的观察力是随着自身的兴趣产生或结束的。对周围事物产生疑问,会引起他们的观察,从而能体验获取新知识的乐趣。学前儿童由于见识不多,对事物的理解有限,因此观察过程十分依赖成人,结论也脱离不了成人的帮助。以观察手表为例,他们感兴趣的是里面那根会走动、发出声响的长针,当收起手表,问他里面有几根针,他就不一定说得准。家长若能引导他全面地观察,如有几根针,有哪些数字,表面是什么形状的,表带上有什么等等,那孩子的收获与独自观察所得就大不一样了。还可引导他观察长短针的关系,然后让孩子说,和他一起寻找正确答案。发展学前儿童的观察力,需要家长和老师多角度的指引,多问一些问题,促使孩子深入观察。

(三)3—6岁儿童想象力的特点

想象是孩子的一种创造性表现。学前儿童的想象,常常是在游戏、制作、观察活动中有所发现而产生的突发奇想。如捧起米来,米粒从指缝间落下来,他会叫:下雨啦。但如果给他们定下主题,让他们想象创作,就有困难了。因此,需要家长和老师帮他们找一个着眼点,或是示范想象,这样容易使孩子开窍。到学前后期,一般的孩子能大胆想象,独立创作了,如画大象,他能在没见过大象的情况下画出大象的多种形态:洗澡、吃苹果、卷木头等。

学前儿童有的也不能进行有意的想象和创造。做事情时往往没有明确目的。由于大部分孩子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这方面的宝贵恩赐也日趋减少,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借着戏剧、故事及绘画,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恩赐。但有些孩子或许太富于想象力,以至于他们无法分清真实的情况与令人信以为真的想象,这将导致适应的困难。一个能帮助孩子发挥想象力,而不会全然扼止其能力的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在特定故事时间讲故事。但是有时候也要告诉他们需要说出真实的情况。孩子的想象与其本身掌握的知识很有关系。因此,要不断扩大孩子的视野,孩子的想象力才能丰富。

(四)3—6岁儿童记忆力的特点

在记忆方面,3--4岁儿童常常是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被迫去记忆时反而记不住。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还反映在4--5岁儿童记忆、注意等认知活动中。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萌发。以具体形象性和机械性记忆为主,抽象记忆相当不足。此期儿童记忆的另一个特点是将不同来源,或是自己经历,或是故事中,或是臆想的内容与现实情况混为一谈,心理学上称为潜隐记忆,家长往往认为儿童在说谎,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现象,关键是要辨别出幻想和现实内容。

三、学前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在儿童期,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只有从小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所以,这样的重任是父母和老师刻不容缓的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消除忌妒心理,培养宽容心态

儿童虚荣心强、忌妒心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改后易反复。因此,3--6岁儿童心理教育中应引起注意。别看这些3--6岁的孩子,心思可不比成人简单。他们在竞争中暗暗滋生一种名为忌妒的消极心理,转而形成一种不正确的忌妒。某幼儿园有个女孩子,每次起床后,她总是第一个跑过去让老师给她梳头。有一次,她起床晚了一点。老师正给另一个女孩子梳头,她就表现出闷闷不乐的情绪,趁老师不注意还把那孩子的发夹和头绳拿下来,出她的洋相。有的孩子为了攻击对方,会在老师面前抵毁别人,打小报告,为别人的失败而幸灾乐祸等等。

忌妒是表现在儿童身上的一种十分典型的毛病,它强烈地影响到儿童情绪的稳定和快乐,影响集体内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老师应帮助孩子消除忌妒心理,还他们一颗纯粹、烂漫的童心。作为父母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先让孩子了解竞争是必然的,大家都要踊跃地竞争,争做最好的。同时,要让孩子知道竞争终归是在友好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老师可在组织活动时或比赛时加以灌输。如:儿童要相互合作、帮助,为彼此取得的进步而高兴。对于那些已经存在忌妒心的孩子,老师应小心地、婉转地询问他不高兴的原因,或让孩子倾吐心中的不快乐,有些好胜心强的孩子,应正确地进行输导,并加以鼓励,“你下次也一定做得很好”,给予孩子自信,他的忌妒心也会自然而然烟消云散了。

(二) 抑制敏感心理,把握教育时机

一般情况下,儿童犯了错误并不注重错误的本身,而是往往注重家长、老师对他的态度。这时就会对家长或老师的一举一动特别敏感,如果家长或老师不了解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就会错过教育时机。

多数犯了错误的儿童心理防卫意识比较强,这时如果立刻去批评他,可能很容易引起他的反感,甚至还会认为家长或老师为难他、刁难他,因此避开这个敏感时刻,待儿童心理恢复平静后,再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避免心理逆反作用。

还要切勿延误了教育时机。超过时限,事物本身的影响力就随之消弱,如儿童所做的一件事,在这几天后你在问他时,他可能已经忘记了。同样对儿童出现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教育趁热打铁,那再严厉的教育,也会变的无足轻重。对能主动承认错误的儿童,家长或老师不要讲的太多,要点到为止,尤其对那些已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儿童更不宜讲的太多,以免适得其反。

(三)纠正辩解心理,认识自身错误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儿童犯错误后总爱找出客观理由或者将责任推托到其它儿童身上。且较易对自己犯的错误进行辩解,目的是为逃避家长或老师的批评,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指出他错在哪里,这样他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易为自己开脱。

具体来讲:一是家长或老师要表明已对他的问题了如指掌,从而打消他想蒙混过关的念头;二是不给他辩解错误的机会;三是帮助儿童从自身查找问题。使儿童在今后出现类似问题时,能学会认识自身的错误,这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 调整逆反心理,多交知心朋友

在教育儿童工作中,有时会发现有些家长和老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如果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家长或老师和儿童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儿童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善于和儿童打成一片,要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儿童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儿童觉得你是他的知心朋友。

家长和老师在工作中对那些顽皮、淘气的儿童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容易对这类儿童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克服凭主观臆断不能容忍的作法,对于以往的问题还应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儿童只做错了一件事,如果将以往的问题都抖出来,就容易被儿童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反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所以,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克服虚荣心理,讲究批评艺术

一般来讲,虚荣心和自尊心人皆有之,儿童也不例外。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利用这种心理,用表扬来结束批评,这样有利于儿童认识错误,树立自信心。反之,如家长或老师在儿童犯错误时采取先表扬后批评的办法,效果会怎样呢?试想,如果你做错了一件事,有人先表扬你,你一定会认为他居心不良,倒霉的事可能还在后面呢,表扬对你来讲其实并不困难。而如果讲究点批评艺术,用表扬来结束批评,会使批评和表扬都能发挥作用。即针对“失宠”心理,多给一些关爱;针对反复心理,教育要有连续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帮助儿童彻底克服缺点,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许多家长或老师由于急于求成,只重治标,不重治本,忽视儿童存在的反复心理,结果导致一些儿童不断犯类似错误。实践证明,对于犯了错误的儿童进行教育,无论当前效果是好是坏,其后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具体的讲,一是要善于察言观色。尽管儿童心理不易把握,但思想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只有紧紧把握这一环节,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即使出现反复,也可对症下药。二是态度要明确。如果你要求儿童有所改变,却对他所做的事不闻不问,他可能会失去积极性,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对于儿童的表现要及时表明态度,正确的给予肯定,错误的予以制止。三是要激发争强好胜心理。要为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鼓励他积极努力向上。

马斯洛曾经利用五个层次需要的理论说明,当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满足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儿童虽然年龄小,仍有强烈的情感、自尊感、成功感……的需要。成人应时刻注意满足每个儿童的心理需要。在活动过程中发掘每个儿童的长处,使儿童在得到家长、老师及同伴的赞许和尊重的同时,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使心理需要得到极大满足。进而产生积极情绪,激发其主动积极地情绪,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产生自豪感同时体验到交流情感的乐趣。当然除了在幼儿园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外,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宣传儿童心理保健的知识,取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配合,通力合作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U1MjY3NA==&mid=401639611&idx=1&sn=c98029a1d02f2ed451dfe85f75c5e3e8&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