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关注孩子心灵成长

8年前 [12-21 22:20 周一]
  ----听“知心姐姐”卢勤这样说
  
    卢勤: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她从1986年开始在《中国少年报》主持“知心姐姐”栏目近20年之久,被广大少年儿童及父母热情地称为“知心姐姐”。她创办了《知心姐姐》杂志,所著的《写给年轻妈妈》、《做人与做事》、《写给世纪父母》等书受到家长和少年儿童的欢迎。
  
    教育孩子,从来都牵动着千千万万父母的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情的纽带,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能取代的地位和作用。你了解你的孩子吗?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吗?当一个个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抛来时,想必每一位家长的内心都充满了困惑与无奈。
  
    “知心姐姐”来了!“六一”前夕,带着对青少年成长的问题和思考,“知心姐姐”卢勤应省少工委的邀请来到金城兰州。“知心姐姐”是《中国少年报》的著名专栏,自1960年诞生以来深入人心。卢勤做了近20年的“知心姐姐”,与无数孩子结为忘年交。这一次,卢勤把多年来积累的大量生动、鲜活的教育实例带到兰州。一场《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的报告,使许多家长眼前一亮,轻松释然。报告会后,本报记者就家长关心的问题专访了卢勤。这位永远充满微笑的“知心姐姐”,敞开心扉为当今家庭教育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开出“药方”。
  
    成长比分数重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到底什么最重要,是考试分数?还是道德人格?
  
    去年高考结束后,卢勤曾接到一位母亲打来的电话,她泣不成声地说,她成绩优秀的女儿报考了北京大学,因几分之差没被录取,去公园吃安眠药自杀。幸好被巡逻的民警发现,及时送到医院抢救才幸免于难。女孩的父母到卢勤的办公室,哭着说,女儿是我们的全部,而女儿的全部就是北大。卢勤说,你们这两个“全部”都是错的。你们有自己的事业、生活、责任,怎么把女儿作为惟一?而女儿的全部就是北大,这是不是太绝对了?
  
    让人难过和担心的是,这种事每年都在发生。一些在“重压”下长大的孩子,虽然上了大学,但内心世界仍然被自卑感笼罩着,不能自拔。
  
    一位女孩学习成绩优秀,在班里排名第六,但内心十分自卑。“我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我成绩下降时,父亲就让我脱掉裤子,用皮带的铁头抽我,直到流血。他不许我哭,我只好忍着。我心里充满了恨!最恐怖的一次,母亲捂着我的嘴,让父亲打我……”女孩哭着告诉卢勤。后来这个女孩考进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可由于不适应学校生活,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
  
    有这样遭遇的不止这个女孩。有一个孩子考试没考好,老师让他把卷子拿回家请家长签字。第二天孩子沮丧地告诉老师:“昨天晚上我遭到一顿男女混合双打。过去是单打,现在是该出手的都出手了。”
  
    每当接了他们的电话,卢勤的心情都特别沉重。她想对父母们说:你们到底想要分数,还是要孩子?是要成绩,还是要成长?你们的心中只有大学,孩子考上了,你们满意了,可你们知道吗?你们给孩子童年带来的伤害,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你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日夜操劳挣钱供孩子上学,究竟为什么?对孩子来说,成长比分数重要!
  
    家庭教育“五大冲突”
  
    作为“知心姐姐”,卢勤几十年为全国各地的家长、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她深切地感到:当前,成年人世界和未成年人世界正在发生“五大冲突”,出现了“五过”,带来了“五无”。即:期望的冲突——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望;保护的冲突——过度的保护,带来的是孩子的无助;爱的冲突——过分的溺爱,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交往的冲突——过多的干涉,带来的是孩子的无奈;评价的冲突——过多的指责,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措。正是这“五大冲突”,使许多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够健康,出现了道德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卢勤曾请教过全国著名大学的一位教授:儿子应该报考哪所大学?这位老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她:期望值不要太高,太高了就会失望。教授说,偏远地区有一个女孩子,学习特别好,物理、数学、化学都考满分。高考时,父母让她考我所在的这所全国重点大学,她不想考,可父母逼她报考,说是让她为祖宗争光。她违心地上了这所大学,情绪一直不稳定,妈妈在校园里陪了她很久。妈妈回去后,学校进行了三次考试,她的成绩都名列中下。过去,她一直是当地的“状元”,这样的结果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入学仅三个月,她便跳楼自杀了。母亲到学校来“接”女儿,欲哭无泪,一声接一声地喊:“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教授讲这番话时,情绪很激动:“为了进军清华、北大……牺牲了多少孩子?你不是‘知心姐姐’吗,请你转告那些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父母,心理素质不好的孩子,最好不要上重点大学。”
  
    卢勤说,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豁达开朗,沉着应对,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质差,烦恼缠绕,难以自拔,于是倒下了。就像一个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智商),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情商)。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都要面临同样的考验——从高考状元到成绩平平,从备受关注到默默无闻,心理落差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一些在“重压”下长大的孩子,虽然上了大学,但内心世界仍然被自卑感笼罩着,不能自拔。 不要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去逼孩子。 逼子成龙,龙就会变成虫。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一位初三的学生给“知心姐姐”写来一封信,信中说:“妈妈,您为了让我一心一意地学习,平时什么活都不让我干。每到节假日,我总想帮您做点家务活儿,但您却说,不用你干,你只要努力认真学习,就算帮了妈妈的忙了。妈妈,您对女儿学习和生活的关心照顾无微不至。然而,您知道吗?您的女儿多么希望您不再像保姆似的‘关照’我、‘代替’我,而是像航手一样用您那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我指引航向,让我在大千世界的海洋里搏击、奋斗、成长。”这位女孩说出了许许多多孩子的心里话。
  
    一次,卢勤带城市孩子去河南信阳鸡公山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营地参加“我爱大自然”夏令营。一位记者妈妈担心四年级的儿子自己洗澡洗不干净,竟冲到男生洗澡的帐篷想为儿子搓澡。正在洗澡的男生个个像惊弓之鸟,吓得躲了起来。儿子大声喊着:“你给我出去,你讨厌!”记者妈妈很纳闷,她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令儿子在小男子汉面前多没面子。
  
    做父母的都想保护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们一旦融入集体生活,就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会把这种过分的关心看成是很没面子的事。正像小学生们所说的:大人的爱真让我们小孩受不了!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父母恨不得天天呆在孩子身边,可是意想不到的伤害天天都在发生!这给我们敲响警钟:过度保护下的孩子,更易受到伤害。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应放手让孩子出去经风雨、见世面。
  
    过分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许多父母、老师打来电话或登门面谈,哭诉孩子的无情。一位妈妈说,我过生日那天,朋友往家里打电话。恰巧我不在家,儿子接的电话,朋友告诉他:“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儿子冷冷地说:“我妈过生日关我屁事!”听了这话,我的心都伤透了,每次他过生日,我给他买这买那,他怎么都忘了?
  
    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一次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虾,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自己舍不得动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去尝一下剩下的虾。“别动!”她13岁的孩子说,“那是我的!”这位母亲在讲述这件事时,眼含泪水。
  
    卢勤说,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是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爱的种子就结出了恨的果实。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一位母亲告诉卢勤,儿子上初中了,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妈妈刚走进去,孩子就瞪着两眼说:你给我出去!你不出去,我就出去!这位母亲怎么也不理解,自己从小带大的孩子怎么变得这样陌生?
  
    一位市妇联主席对卢勤说:“我的儿子本来挺乖的,不知为什么一上初中,每天回到家,径直钻进自己的小屋,门口还挂块小牌:‘请勿打扰,谢谢合作!’我很生气,我那么关心他,他竟然把我拒之门外。”卢勤对她说:“你是不是干涉过多了?”她承认,孩子一离开她的视线,她就很不放心。
  
    卢勤认为出现这一普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成人对孩子的担心,慢慢转变为不放心和不信任。于是用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甚至用“跟踪”的办法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们对此很有意见。人是要走入社会、需要与人交往的。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强烈需要有自己成长的空间,希望别人把他当作成人看待。如果这时老师和父母还把他当成孩子,就会引起他的厌烦,产生对抗心理。
  
    卢勤认识一位父亲,他处理儿子与异性交往的问题就非常智慧。有一天,上中学的儿子对父亲说:“爸,我看上一个女生,漂亮、智慧、好,我能跟她结婚吗?”父亲说:“好啊,你能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吗?”儿子自豪地说:“她也看上我了。”“那很好,你能被一个女生看中,说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个女生,说明你的眼界开阔了。如果你将来想在县里发展,你就跟她继续交往下去;如果你想在市里发展,你将来就应该在市里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到省里发展,你应该到省里解决问题;如果你想到北京发展,你应该到北京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在世界发展,你应该出国解决这个问题。”儿子听了说:“那我就等等再说吧。”这位聪明的父亲用幽默的方式,给儿子一个重要的人生忠告。
  
    卢勤说,与其把孩子封闭起来,控制他的交往,不如打开大门,让孩子在广泛交往中学会与人沟通。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比“堵”效果好。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孩子犯错误时,您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接受调查问卷的53%的父母回答是:“你看某某多好,你有他(她)一半,我就知足了。”“你怎么搞的,又闯祸了?”从中可以看出,有些父母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关键是评价标准有问题。他们常常觉得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才;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认为提醒孩子看到别人的成绩,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结果却事与愿违。
  
    有个小男孩曾经委屈地对卢勤说:“我一直没有当过班干部,做梦都想当,好不容易当上了小队长,回家跟我妈说,我妈不但没夸我,反而把嘴一撇,说:‘小队长有什么好吹的?这是中国最小的官儿了!我小时候当的是大队长!’可我妈不知道,我能当上小队长有多不容易呀!本来想给我妈一个惊喜,没想到,我妈还是瞧不上我!”
  
    卢勤告诫道,爸爸妈妈的标杆永远超越孩子的水平,这就是今天孩子的悲哀呀!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有必要总去和别人的孩子比。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
  
    有舍才有得
  
    卢勤讲了一个故事。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智力竞赛时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卢浮宫失火,以当时的情况只可能救一幅画,那么你救哪一幅?多数人都说要救达芬奇的传世之作——《蒙娜丽沙》。结果呢?在成千上万的回答中,法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贝尔特以最佳答案赢得金奖。他的回答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你到底要什么?这是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卢勤说,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导主任孙先生,就经历了这样一场痛苦的抉择。孙先生的女儿曾在他任教的中学读初中快班。女儿学习基础较差,成绩一直上不去。中考时,女儿坚决要报考中专。是尊重女儿的选择,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在这场痛苦的抉择面前,父亲最终选择了前者。
  
    情况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女儿上中专后,学习情绪高涨,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入了团,还当了班长。女儿的变化让父亲吃惊。他本以为女儿在自己身边近水楼台,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照,谁想身边有一个当教导主任的爸爸,对于成绩不佳却上快班的女儿来说,不但没有成为资本,反而成了压力与负担。离开父亲这棵大树,她反而找到了感觉,找到了目标,而且现在已经考上了大学。
  
    这位明智的父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教育孩子时要学会“舍得”,不能企盼“全得”。拥有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失去,而放弃的时候,我们或许重新获得。
  
    在乎孩子的爱
  
    在接受采访时,卢勤强调了一点:急功近利的父母们,常常无意中就淡漠了孩子的爱心。生活中有些东西不必在乎,可有些东西不能不在乎,那就是孩子对你的爱。
  
    她说,北京国际艺术学校副校长贺宜芳给她曾讲过自己的故事。儿子小时候,贺宜芳在北京第二毛纺厂工会工作,晚上常常要加班。为尽人妻人母的责任,她下班第一件事是扎围裙下厨房做饭。一天,6岁的儿子从幼儿园跑回来,满头大汗:“妈妈,你快来看!”儿子兴奋地叫着。“看什么啊?”妈妈笑眯眯地走出来。“这是一个小朋友给我的银子!是他奶奶给他的!”儿子惊喜地说。妈妈凑过去仔细看,只见儿子两只小手捧在一起,小心翼翼打开来,手心里是些不规则的小金属片。“这是打戒指用的!妈,您也打个戒指吧,您就不知道打扮自己。”
  
    孩子的话让妈妈一下子愣住了,看看“银子”,再看看孩子,眼睛热热的,她小心翼翼地接过“银子”,仔细收藏起来。贺宜芳动情地说:“这个戒指虽没打成,可儿子的这份爱却一直温暖着我。”
  
    卢勤说,小小的戒指,未必值钱,但这毕竟是孩子的一颗爱心!这颗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爱你的孩子,你一定要在乎它、呵护它,精心培育它。孩子们的爱,常常表现在细微之处,她或许不像100分那么现实,但却是父母亲辛苦付出后最殷实的收获。然而遗憾的是,有些父母只知道为孩子奉献爱,对孩子给予自己的爱却视而不见。他们更在乎孩子的分数、名次。往往有这样的情节:饭后,妈妈在厨房洗碗,孩子探进头:“妈,我来洗!”“去,去,念书去。你将来想当厨师呀,没出息!”晚上,父亲看电视,儿子从屋里出来,沏好一杯清茶端上来:“爸,喝茶!”“谁要你倒茶,我自己不会倒?我就知道你是借倒茶出来看电视!”儿子委屈极了,以后再也没有心情给父母亲帮忙。
  
    为孩子喝彩
  
    卢勤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不同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寻找最真实的自己。不必总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竞争,应该在乎的是你的孩子明天要比今天更棒!天下的孩子相貌不同、个性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渴望听到喝彩!“你真棒!”这句话,正是开启孩子心灵宝藏的一把金钥匙。你没有理由瞧不起自己,即使大家都瞧不起你,你也要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行!”
  
    卢勤举例道,美国有一个家庭,母亲是俄罗斯人,她不懂英语,根本看不懂儿子的作业,可是每次儿子把作业拿回来让她看,她都说:“棒极了!”然后小心异异地挂在客厅的墙壁上。客人来了, 她总要很自豪地炫耀:“瞧,我儿子写得多棒!”其实儿子写得并不好,可客人见主人这么说,便连连点头附合:“不错,不错,真是不错!”儿子受到鼓励,心想:“我明天还要比今天写得更好!”于是,他的作业一天比一天写得好,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提高,后来终于成为一名优秀学生,成长为一个杰出人物 。
  
    这就是孩子。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你为他喝彩,他会给你一个又一个惊喜,你说他不如别人,他会用行动证明他真的很笨。大人就是这样用语言来塑造孩子的。大胆为你的孩子喝彩,别瞧人家!请相信,你的孩子会创造奇迹!
  
    给孩子一个思考的世界
  
    审视我们的教育,并没有为孩子学会思考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卢勤说,学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经常埋头“题海”,老师更希望学生按“正确答案”回答问题,不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在家庭中,父母有一句口头禅:“好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言下之意,不听大人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服从”,不大教孩子“提问”,更不鼓励孩子独自做决定。这样的评价标准,造成孩子从小严重缺失思考的机会和能力。
  
    《知心姐姐》杂志曾做了一次题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标准》的调查。全国18个省市的1904名中小学生的父母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选择“听父母或老师的话”的占11.8%,而选择“有思想、有主见、有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仅占1.21%。
  
    凡是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强,学习能力就愈强,创造力就愈强,终生学习的能力就愈强。有一位成功的父亲曾向卢勤介绍教育女儿的经验:他总是给孩子以问号,从不给句号。这样,大大激发了女儿的好奇心,从小好发问、好思考,后来女儿获得了博士学位,事业上也很有成就。
  
    面对孩子提出来的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聪明的问题,父母应该高兴和鼓励。卢勤说,有个男孩,经常缠着妈妈给他讲故事。一天,妈妈给他讲聪明的小白兔战胜可恶的大灰狼的故事,他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小白兔就是好的,大灰狼就是坏的呢?”妈妈先是愣了一下,接着狠狠给了儿子一耳光,她声色俱厉地说:“笨蛋,这难道还用问吗?”男孩“哇”地一声哭了。妈妈不耐烦,又狠狠地抽了儿子两下说:“哭!这么笨还好意思哭!!”男孩莫名其妙地挨了打,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从此男孩不再缠着妈妈讲故事,也失去了听故事的好奇心。13岁他因为打架伤人进了工读学校,现在还在工读学校上高二。他那研究生学历的妈妈怎么也不会相信,自己一记重重的耳光,不仅剥夺了儿子的提问权,也打飞了儿子的好奇和自尊心。
  
    卢勤告诫家长,思考是创造力的源泉。学习知识要思考,发明创造要思考,完善人生也需要思考。请尊重孩子的提问和思考。
  
    快乐人生三句话
  
    卢勤每次到各地做报告,总是告诉孩子们快乐人生的三句箴言。
  
    第一句是:“太好了!”看到桌上有半瓶水,有人会说:“糟糕,只剩下一半了。”也有人会说:“太好了,还有一半。”这种幸福、快乐与满足是自我的一种体验,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让孩子从小体验快乐,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这一点比成功更重要,因为改变心情就能改变生活。
  
    第二句是:“我能行!”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一旦学会了突出自己的长处,自卑感就会消失。“我能行”这三个字就能让人转败为胜,体验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不就是自己与自己较量的胜利、与命运抗争的胜利吗?改变了面对困难的态度,也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第三句是:“我来帮你!”帮助永远都是相互的,当你去帮助一位有困难的人时,你会忽然发现自己幸运多了,这就好比一个正为买不起鞋而烦恼的人,出门看到一个没脚的人,他会立刻觉得自己很幸福了。在优越的环境中烦恼的孩子,一旦有机会让他们去帮助那些在同一片蓝天下、不同命运的孩子,他们的感情世界就会发生变化,他们的生活也会随之改变。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523511&PostID=21550001【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