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如何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8年前 [12-13 22:15 周日]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教育。养成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重要影响,学校在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班主任老师可从环境营造、细化要求、重视体验、强化第一次、欣赏美好行为等方面入手实施养成教育。同时要处理好养成教育与德育,养成教育与创新精神及个性培养等方面的关系,使学生成为既具备良好习惯又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社会所需人才。——(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践训练、 评价督查)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最终的目的—— 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习惯的力量非常强大,习惯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练习中形成,强化的。这个形成强化的过程就是养成。

 人的行为有四个层次,依次为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和自动性行为。这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实际上也揭示了习惯养成的四个阶段,到最后一个行为层次即自动性行为阶段时,也就是养成习惯了。比如,一个驾驶员在有监控设施的十字路口遇红灯停下,可能是一种被动性行为,只有不论是否有监控,都能自觉礼让的驾驶员才可以说养成了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中外著名教育家都认为养成教育很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关鸿羽认为: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道德资本,你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享用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一辈子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问题进行研讨。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在幼儿园。提问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些什么呢?科学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讲,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段对话颇耐人寻味。从幼儿园学到的东西,直到老年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在起作用。我们认为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有利于孩子成人、成才,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有利于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                     

 班主任在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贯彻两个原则:

一是不可贪多,一段时间重点培养的习惯越少越好。我们经常说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次的坚持。中国习惯研究第一人周士渊先生分析,这21天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肯定也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如果你对每一种好习惯都坚持长时间的认真训练,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所言: “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关键是坚持每天去缠一股新索,而不是三天打渔连天晒网,或者今天抓这个习惯,明天抓那个习惯,最后一个好习惯也没有抓实。魏书生老师十余年坚持不懈抓“七个一分钟”取得巨大成效是对这一原则的最好证明。

二是不可纠缠坏习惯。清除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植庄稼,培养了好习惯,坏习惯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习惯培养的六大步骤:①认识习惯的重要;②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③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④ 持之以恒地练习;⑤ 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⑥ 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这六个步骤每一步都很重要,每一步都不可忽略。

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有:突破法、榜样法、体验法、情绪疏导法、反复训练法、层次目标法、行为契约法、刺激控制法、代币法、以好代坏法等等。不论用什么方法,我们都要牢记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良好的习惯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经过熏陶、指导和训练。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责任也非常重大。

 班主任如何抓实养成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营造良好氛围,让环境润物无声

 当我们走在洁净的大街上,四周是鲜花和流水,我们会不好意思乱丢乱扔;当我们步入高雅的流动着美妙的轻音乐的场所里,我们不会大声喧哗;当我们在有序排队的机场,我们不会插队。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能熏陶人,教育人,培养人。

史家胡同小学十分重视孩子遵守规则的教育,营造了很好的氛围。首先,学校设立了德育语音电铃,将平时的铃声变成了悦耳的音乐声,音乐过后,学生们便会听到一句有教育意义的话。比如,上课铃响过后,就会有这样的话:“铃声响,进教室!有纪律才是学校,有规矩才成方圆。”“坐如钟,站如松,有规矩,人尊重。”下课铃响后,有这样一句话:“谁在游戏中越懂得谦让,谁的朋友就越多。”学校有很多温馨的“提示语”比如“礼貌使你变得高雅”、“助人能使你得到快乐”、“谦让能使你增添美德”;大树旁的提示语是“你要对我好,我就冲你笑”。 学校还在厕所里装饰了小吊灯、整容镜,小门上也贴上了卡通画,墙上挂上了小花篮。装修得很有情趣,连手纸和洗手液都为学生准备好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们能够充分享受到在规则中生活的幸福,当然也就比较容易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孩子看到了什么,他就可能成为什么。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养成文明、守秩序的好习惯,那么我们呈现给学生的班级生活环境就要是美好的、有序的。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是高雅的,那么,我们的教室布置、我们的物品陈列、我们教师的言行举止都要是雅致、得体、大方的。

二、提出具体、明白的行为要求,让学生有章可循

学生行为出现偏差,很多时候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大而空。如我们要刻苦学习,关心他人。低年级的孩子对这样的要求的认识是模糊的。我们要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做小、做细、做实。对孩子提要求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所谓“近”,就是要离生活近一点,离孩子近一点,离社会近一点,不要好高骛远;所谓“小”,就是要求要小一点,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不要口号式;所谓“实”,就是要实在、具体、不要太抽象。不搞花架子。总之,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给孩子提要求要尽量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掌握和执行。 《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作者是隆.克拉克,是全美最佳教师奖得主,是唯一被美国总统接见过三次的小学老师,他建立了55条班规对我们很有启示。如他在培训学生交往习惯时提出了这样一些要求:别人掉东西,请弯腰去帮他捡;同学受罚的时候,不要看着他;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也回问他问题;这样的规定孩子容易记住,一听就知道该如何做。

 我们是否可以像克拉克老师一样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规章制度,让班规成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小字典,给学生细致具体的行为指导?对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书写规范到升旗仪式、师生问候的礼仪等作出规范的标准。有一位老师培养学生孩子认真完成家庭作业习惯时,分解了如下细致的要求来指导学生:回家后先做作业再玩;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笔一划地写字;每一个字占格子的三分之二;先独立做完所有题目,不会的再问他人;做完后检查;完成作业后清理好书包,等等。在这些行为指导中能培养孩子很多好习惯。如: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训练负责任的习惯。作业优先完成,训练重要的事先做的习惯,还有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的讲究效率的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反思习惯,整理物品的习惯等。只要长期坚持,就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相应的能力。

 三、欣赏、鼓励美好行为,让小闪光点形成大光圈

 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强化”的原则,这也是学校运用心理学实施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对儿童的优良行为要强化,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要淡化,对好习惯用加法,坏习惯用减法。这样才容易形成儿童的优良行为。一位管理学家说过,奖励你所希望的行为比惩罚你所不希望的行为投入的资源少,而且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对班级和学生个体的管理也一样。

班级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它的健康首先取决于它自身的免疫系统。我们要做的,不是治疗无穷无尽的疾病,而是首先要致力于提高它的免疫系统。成为积极的管理者,将问题化解于无形之中、产生之前,而不是让自己陷于层出不穷的琐碎问题中,成为问题制造专家。要做防患于未然的班级管理高手,首先要善于欣赏学生的好行为。

 我在学校做校长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善于激励学生好行为的班主任。有一次,我在学生自习时到各班巡视,在每个教室门口站一会。到一个二年级班级的时候,我也只是静静的站了2分钟。我刚离开,就听见班主任老师用温柔甜美的声音轻声地说:“孩子们,你们真棒,黄校长用欣赏的眼光看着我们呢,她用眼神在夸奖我们写字姿势漂亮,学习专注,加油哦。”我回头一望,发现孩子们不由得更加挺直了背。多么用心、多么智慧的班主任啊,她能抓住并创造一切机会来欣赏学生的好行为。

 班主任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张传播美的嘴。要深入学生中间,去发现学生的好行为,在每日、每周、每期的工作总结中,一定要以表扬欣赏为主,以批评教育为辅。把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变成大光环,班级在这样一个个美好的光环映照下,他们的好行为习惯会得到一次一次的正面强化,孩子们自然会变得积极向上,良好习惯也就容易形成。

  四、重视第一次的养成,让不良习惯在第一次得以纠正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曾这样说:“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了,第二次也容易做错。儿童种种坏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这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言:“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错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美国的克拉克老师在刚一开学的时候,曾经对学生说:“孩子们,请记住,当我递给你东西的时候,你一定要对我说‘谢谢’。如果你在接东西的3秒钟内没说,那我就把东西拿回来。因为既然你不尊重我,我就没必要对你客气。”

 第一次是琼斯,在饭厅里,当琼斯愉快地从克拉克先生的手中接过午餐时,他只想去看看里面到底都有什么,而忘记了说“谢谢”。

 克拉克先生温和地看了他3秒钟,似乎不止3秒,可能更多一点的时间,可琼斯还是没有想起来,于是,那只一直在旁边等待的大手快速地伸了出去,一把拿回琼斯的午餐。

“你忘记对我说‘谢谢’了,琼斯。”克拉克先生微笑着说。

 “噢,对不起,克拉克先生。我……”琼斯的表情看上去很窘迫,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克拉克先生伸过手,重新把午餐递给了他,琼斯知道这意味着又给他一次机会,赶忙双手接过午餐,说:“谢谢您,克拉克先生。”

  说实话,在旁边看到这一幕的几个学生感到很吃惊,最初,很多学生还以为克拉克先生是在开玩笑,可是后来,为了让这条规矩成为习惯,克拉克先生开始强制推行。

   有一次,在一次社会学测验中,一名女生和其他4名男生都考了最高分,奖品是书。

    当克拉克先生把书递到那个女孩手中的时候,她竟然高兴得跳了起来,她的喜悦也感染了克拉克先生,他也很替她高兴。

    可是,班里的其他学生马上叫道:“克拉克先生,她忘记对你说‘谢谢’了。”

    于是,克拉克先生不得不把书从她的手上拿走。

     这件事给女孩的印象非常深刻,她在心里发誓以后再也不能忘记说“谢谢”了。

    每一个孩子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克拉克先生都选择了坚持,第一次的坚持让每一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习惯的养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重视亲身实践,让体验代替说教

   体验,就是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养成教育中融入体验的元素,有助于孩子更好更深刻地体会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丰富内心世界,改变行为习惯。

   一位最近在学校的图书馆发现一个不大好的现象:一些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图书馆中阅读图书和查阅资料,但是他们总是不能把看过的图书放回原来的位置上。

   老师在问几个小学生这个问题的时候,得到的回答竟然是反问:“为什么一定要放回原来的位置呢?反正有人还是要拿走的。”

   老师带领着小学生们来到了一个很大的书店。学生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拿着一张“购书单”,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要买书,而是让他们按照“购书单”上列的图书名称把这些书都找出来,看谁花的时间最少。

   当他们进入书店的时候,看到来这里买书的中小学生非常多。书架上的书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书架的上方都挂着相应类别名称的牌子,但是书架上的书却并不是按顺序、按门类整齐地放好,原因是一些学生看完书后不知道放回原处,而是随手放进距离自己较近的书架。

   这给学生们完成任务带来了很大难度,实际上他们的“购书单”上的书都是同一类别或是相近类别的书,都应该在同一个架子上,却已经被其他人放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

   学生们花了很多时间来找书,有的花了半个小时,有的花了一个小时,而有的甚至用了两个小时。

   当他们手中拿着找到的书向老师交差时,老师又要求他们把书放回原来的位置,也就是书应该放在那一类书架上。

    归放图书又花去学生们不少的时间。直到中午他们才忙完,老师带领着学生们离开了书店。

    回去后,老师让学生讨论:  图书不放回原处将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麻烦?

    因为有了亲身体验,孩子们的认识很深刻,老师接着又问:“在我们班级里,还有类似的现象吗?”同学们说,有些学生不知道把打开的窗户关上,借来的篮球不知道放回到篮球筐里,这些都是不文明的现象,极有可能造成物品的损坏或丢失。

  “大家必须明白,用完的公共物品放回原位,应该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就像排队买票、购物一样自然。方便别人也是方便自己,对公共财物的爱护是一种美德,更应该是我们的习惯。”

  老师带孩子们亲身体验找书的困难,从而让孩子们理解物归原处的意义,孩子们经历了体验过程,既明理,又践行,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幼小心灵,教育水到渠成,效果良好。我们可以让学生体验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体验残疾人生活的困难,体验停水断电的不便,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设置体验活动,一定能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教育的根基,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下大力气去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实现教育的最优化,追求教育的最大价值。养成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处理好养成教育与德育、养成教育与创新、养成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深入思考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养成教育不能泛化、绝对化。我们强调养成教育,并不是说抓好养成教育就万事大吉了。无论在孩子成长的任何年龄阶段,培养良好习惯是教育和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们习惯性的行为也有非习惯行为。所以,只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忽视思想教育也是不行的。养成教育只是德育的一个方面,教育的结果不能只限于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思想深处发生变化,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一个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他并不一定就具有良好的人格,并不一定是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比如,一个贪官,一个奸商,并不妨碍他有一些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他之所以变成坏人是另一套系统在起作用,是他的价值观、政治观和人生观,所以教育必须全面地提高孩子的素质。

  第二,养成教育必须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是,随着时迁世异、物换星移,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养成教育,必须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具有时代特点。我们可以在养成教育中要根据时代要求,增加新的内容,如实事求是的习惯;积极的人生习惯;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习惯;终身学习的习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习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习惯;等等。即使是传统的习惯也要增加新的内涵,如节俭习惯培养,已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而应在合理消费的前提下,节约自然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时间,等等。再如“孝”,在要求孩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时,已不是长辈说什么就顺从什么,而应该既尊重长辈,又可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只是在提出不同意见时是以尊敬的态度提出的。

   第三,不要忽略了智慧性习惯的培养。谈到习惯,很多人只想到了动作性习惯,忽视智慧性习惯。现代社会对智慧性习惯要求更为迫切,如:发现问题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反思的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的习惯,等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智慧性习惯的培养。

   第四,严格训练时不要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训练习惯时必须进行严格训练,要求一律,但是这里的严格是对行为说的,对思维不能强求一律。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育的孩子是创造型人才,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管得过死,不能以牺牲创新精神来进行养成教育。1900年至今,美国有230多人获诺贝尔奖,而我们的获奖人数是零。德国一个大学就培养了20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我们这么苦学,全国13亿人口在本土上一个也没培养出来,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孩子的创新习惯,如创新求异、不墨守成规的习惯,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挑战权威的习惯,发散思维的习惯,探究的习惯,冒险的习惯,等等。因此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不要要求孩子什么都听大人的。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行为上要严,思维上要宽。属于道德问题的不听话,坚决反对。属于天真活泼的淘气,宽松一点。属于思维上的不听话,有独到见解的,支持鼓励;对孩子标新立异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允许孩子“胡思乱想”,不允许“胡作非为”。

   第五,习惯训练不要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习惯培养往往要求孩子整齐划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个性。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习惯培养中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他们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在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时,对一些无关紧要的要求不应过于复杂、细微,规定过于呆板,给孩子过分的限制,让孩子机械地反应或者无所适从,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总之,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需要我们用心培育,潜心探索。


http://tanxifen.blog.163.com/blog/static/17662934720124162027820/【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