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好习惯

8年前 [11-09 17:59 周一]

习惯培养的第一步-----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

  研究结果发现: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的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很多的孩子。一个坏习惯可能使你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可能使你走向成功。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谁会想到国际奥委会驻中国首席代表是一位中国的年轻女子,她是天津长大的,名叫李红。 "我是一路'跑'进国际奥委会的。"她这样注释自己的人生。

  "奥运,是一种教育。"奥运的精神力量,在她娓娓道来中,激越,昂扬。

  人生的这段起跑,在7岁那年。

  李红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身为大学教授的父亲对如何教育两个女儿自有章法。在父亲看来,长跑是锻炼健康体魄、培养坚毅品格的最佳课程。于是,日复一日,父亲骑着自行车带领李红和她的妹妹晨跑,催促、鼓励,坚持、再坚持。这一跑,李红就从小学一直跑到了高中毕业。

  不曾想,这些单纯而又坚实的脚步,竟成了李红倾心奥运事业的最初指引。

  1986年,带着学习尖子和体育尖子这两顶帽子,李红顺利地考入了清华大学。从那以后,每天下午4点,清华的操场上都会有一个肤色晒成浅棕色的女孩在操场上跑万米。此时,跑步已然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校队400米、400米栏、4×400米接力的主力运动员身份,给了她别样的骄傲。

  大学毕业后,她独自到美国加州求学。在加州的几年,学习之余她每天都到海边运动。后来 她又跑进了哈佛大学的校园,"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同样热爱体育的老公"。

  毕业以后,李红嫁到瑞士,进入高通公司做市场推广。

  她怎么都不会想到,当年那个看似有些妥协的选择,竟最终成就了她与奥运的缘分,也助推她抵达事业的另一座高峰

  国际奥委会的总部就设在瑞士,为寻找"国际奥委会驻中国首席代表"忙活了大半年,但还没找到合适人选的奥委会官员。现在有人推荐说,有个中国人,能说流利的汉语和英语,受过美国教育,了解欧洲文化,有工商管理方面的经验,热爱体育。国际奥委会立刻对李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面试时,当她侃侃而谈7岁那年的起跑,面试官认定了,她,就是奥委会在中国的首席代表。 她成为国际奥委会创办百余年来第一位进入奥委会高级行政管理层的中国人。

  当然,李红成为国际奥委会驻中国首席代表是偶然的事情,但是,良好的运动习惯让她受益终身却是必然的,而这一切都因为她自觉自动的持久训练。

  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

  2003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听力成绩首次计入总分。虽然外语考试要14:00正式举行,但为了保证听力测试的效果,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考生必须在13:45前进入考场,利用这一段时间进行调试收音机和试听等工作,13:45后禁止考生入内。"该规定在考场纪律和考生准考证上均明确写明,各大媒体也都在考前一再提醒。

  考试当天下午,上海市某大学考点,13:45以后一连来了4名迟到考生,而这时13:55都已过了。当老师告诉他们不得入内时,这几名同学当场傻眼,这才想起看准考证。

  他们纷纷表示没有看清该规定,求监考老师放行。其中一位不断向老师苦苦哀求:"我为今年考研已经准备了3年,我很有信心考上,老师给我一次机会吧。"一位考生边哭边说考官不近人情。

  这几名男生迟到的理由,有的竟是因为

  睡觉睡过了头,有的是因为吃饭吃晚了,最主要的是他们都忽视了"1:45前入场"这一规定。据说,全国很多考点都有类似情况发生,可以说,任何对自己负责的同学都不应该有这样低级的失误。

  埃蒙斯最后一枪打出了不可思议的4.4环。

  埃蒙斯的妻子北京奥运会首金获得者卡.埃蒙斯惊呆了。

  北京时间8月17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击男子50米步枪三种姿势决赛在北京射击馆进行。在04年雅典奥运会最后一轮打错靶痛失金牌的美国名将马修-埃蒙斯再次在最后一轮失误,结果将到手的金牌再次拱手让于中国选手,邱健依靠最后一枪10.0环的成绩,最终以总成绩1272.5环摘得金牌,马修-埃蒙斯4.4环的糟糕一枪让自己与奖牌无缘。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或许连马修-埃蒙斯自己都无法相信,四年前的噩梦这一次在北京重现。打完最后一枪之后,马修-埃蒙斯留下了泪水,这位美国名将显得非常痛苦。事实上前9枪,马修-埃蒙斯的表现相当出色!在最后一枪痛失金牌之后,马修-埃蒙斯跑到场边与妻子拥抱。他的妻子是谁?北京奥运会首金得主,来自捷克美女卡特琳娜。就在八天之前,也是在北京射击馆,当卡特琳娜摘下首金之后,马修-埃蒙斯上前与卡特琳娜来了一个热吻!

  不过可惜这一次,马修-埃蒙斯没有追随妻子的步伐。最后一枪的糟糕表现,让他再度与金牌甚至是奖牌擦肩。躲在妻子的怀里,让马修-埃蒙斯看起来像一个小孩子。泪水不停的涌出,卡特琳娜一边安慰丈夫,一边给他擦去泪水,这一幕让人不得不感叹命运的力量。而此时在北京射击馆的另一端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中国观众在拼命的鼓掌叫好,邱健显得非常高兴,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但最后一枪的神奇逆转,让这位中国小伙子笑到了最后,他赢得了奥运会金牌!

  事实上马修-埃蒙斯也算有大将风范,他甚至还上前拥抱了夺得金牌的邱健。而邱健呢?他在场上深情了拥抱了中国射击队总教练王义夫。对于他俩而言,这枚金牌意味着许多许多。紧接着在场边接受记者采访时,邱健说道:"真是有些不可思议,不过我很高兴能笑到最后。这枚金牌对我很重要,证明了我多年来的艰苦训练没有白费。我很高兴,很激动,感谢现场那么多观众的支持!"现场不停的有观众叫着邱健的名字,而邱健也礼貌的挥手给予回应。

  赛后的颁奖仪式,换了服装的邱健看起来格外精神,他不停的向观众挥手!在现场解说员宣布"射击男子50米步枪三种姿势比赛的冠军是中国选手邱健"之后,邱健先后与第三名和第二名握手,紧接着他站上了最高领奖台并戴上奥运会金牌。此时此刻,场边的王义夫则不停的为邱健鼓掌!现场高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邱健领衔万人大合唱。对于邱健而言,他为这枚金牌付出了许多,而今天终于等来了收获,他真的非常高兴!

  风度祝贺,泪水长流

  最后一枪,乾坤大挪移,原来的冠军掉到前3名之外,以0.1环反超的邱健成了冠军。

  埃蒙斯伫立了很久,随后转过身走向邱健,微笑着给了他一个拥抱---全场观众爆发掌声。

  然后,埃蒙斯就走向了妻子,在卡特琳娜张开的怀抱里,他像个孩子一样痛哭起来。

  他赛后说:"当时我瞄准的动作很正常,但枪口从上到下还没走到位,扳机就响了。我也不清楚怎么回事,这可能就是命运吧!不过一切都过去了,我现在可以喝啤酒去了。"卡特琳娜则说:"其实他前9枪很好,又出现这种事,可能是还不到他得的时候。"

  原本该是两届奥运会的两金得主,现在却因两次离奇鸡飞蛋打,换谁也很难坦然接受。唯一可以欣慰的是,4年前埃蒙斯只能一个人去喝闷酒,而现在,他有了一个温暖的怀抱……

  上面这个让人感慨的事情告诫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确认的习惯,否则就会有吃不消的苦头,甚至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灾难,如2008年4月28日胶济铁路特别重大事故

  4月28日凌晨4时38分,由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列车,以131公里的时速疾驶至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合家庄村路段时,第9-17号车厢脱轨,而后侵入了下行的另一条铁轨。彼时,由烟台至徐州的5034次列车正迎面开来,约3分钟后,两车相撞。

  当日,恰是胶济铁路因施工调整列车运行图的第一天。为了迎接8月份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胶济线(客运)需在7月1日交付使用---在青岛,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将在那里举行,胶济线为北京到青岛的(火车)必经之路。

  截至5月2日18时,官方公布的数据称,确认遇难者人数为72人(经法医鉴定和DNA检测,且全部经遇难者家属辨认),受伤的有416人。

  据铁道部《济南局胶济线"4·28"特别重大事故概况及初步原因分析》称,"该命令没有发给T195次机车乘务员,漏发了调度命令","王村站值班员对4444号临时限速命令没有与T195次司机进行确认,也未认真执行车机联控。"

  然而,据最新的调查结论---值班调度员蒲晓军询问王村站值班员张发胜,限速的命令交没交司机,值班员说限80公里的命令交司机了。

  "S"形临时便线后的博弈

  "他们得找最近的点,花最少的钱";出事路段一个多月内3次提高限速

  无论是否收到调度令,T195次列车还有最有一根救命稻草---依靠司机的了望,发现竖立在路边的限速牌。但事实证明,T195次列车依然以131公里的时速行经限速路段。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养成确认的习惯更会终身受益,例如,平时写完作业认真检查,考试的时候仔细审题,与别人有约的事情要牢记在心并提前落实等等。这样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会好,为人处事也会受到欢迎。

  在提高认识的过程中需要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天津社科院的关颖研究员曾与儿子难以沟通,但儿子房间里贴了许多篮球明星乔丹的画像,因为乔丹是他心中的偶像。

  后来,一向不喜欢篮球的关颖,开始与儿子一起看篮球比赛了,并且收集了许多乔丹的故事,这让儿子对妈妈刮目相看,自然亲近了起来。关颖发现,只要与儿子谈乔丹,儿子就心服口服,因为他对这个偶像有认同感、亲切感。 结果,借助乔丹这个榜样的力量,全家人和谐相处,儿子也越来越可爱。



  儿童时代就是榜样时代和偶像时代,因为儿童的学习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当然,儿童的榜样和偶像并非都是名人,更多的是他们的伙伴。因此,父母和教师既可以选择孩子喜爱的名人榜样,也可以选择孩子的优秀伙伴,只要发现他们的某些好习惯,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有人会问,习惯到底是什么呢?习惯就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更深刻更形象: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习惯培养的第二步-----明确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从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出发,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必须是具体细致的。如《弟子规》中倡导的两个好习惯可以视为范例:"出必告,返必面",即外出时必须告知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再如,"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 ,如果听见年长者呼唤人,就应立即代他去叫人。如果要找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2004年3月,教育部新颁发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何把这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变为行为习惯,就是养成教育既切实可行又极为重要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从中美小学生守则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守则还应当进一步细化。我曾在《文摘报》上读过楼兰的一篇文章,很受启发。

  该文供参考如下:

  中美两国的小学都有小学生守则,但两国教育的指导理念、纪律观和规章制度却各自不同。现转抄出他们各自的守则,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以及教育理念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美国小学生守则: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助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写的请假条。

  11.惟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学都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

  中国小学生守则:

  (2004年3月25日教育部颁发,当年9月1日起执行)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相比之下,美国的守则很具体,每一条款孩子们都可以遵照执行。看起来琐碎,却是维护学校纪律的最基本要求。孩子们就在执行这些细致规矩时,不知不觉地学会了遵守纪律。中国的小学生守则比较宏观,一些条款缺乏具体实施方式,还有一些条款似乎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执行起来也会不得要领。

  如何制定规章制度,体现了国家的法制观念和教育理念。这些大的理念虽有差异,但是制定在小学校里实施的规则,则不能脱离教育心理学和儿童行为发展理论。年龄越小的学生,越需要具体细微的行为指令,而不能给出太抽象笼统的规则,那会使他们在实施时感到困惑。美国采取的就是这种具体化法则,受这种影响长大的美国人,也习惯于行为规范化,善于遵守具体的规则。而中国的基础教育在这一点上就显得空泛,偏爱讲大道理喊口号,看起来是教育新一代有远大目标,但不制定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步骤,起不到有效约束学生的作用。

  中国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20条,中学生40条)规定细致了许多,但是限制词过多。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小学生20条用了33个"不"字,中学生40条用了64个"不"字。显然,过多的要求和禁止是难以实现的。

  例如,北京某饭店的小伙子不会走路

  北京市史家小学的一个男孩子上课时很调皮,把任课老师惹生气了,下课了全班同学都埋怨他,这个小男孩很懊恼,就去找他的班主任孙蒲远老师。



  孙老师做过4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经验丰富,是位全国特级老师。她听了小男孩的话,对他说:"犯了错就认错还是好孩子嘛。那你决定怎么认错呢?"小男孩说:"我去给老师赔礼道歉,再给老师鞠个躬。"孙老师说:"鞠躬很好,会让对方知道你很有诚意。可是你会鞠躬吗?试一下我看看。"小男孩直挺挺地点了一下头。孙老师摇摇头说:"这不是鞠躬,这只是点头嘛,点头道歉缺乏诚意。"那个男孩愣住了,因为长这么大,他从来不知道鞠躬与点头有什么区别。

  这时,孙老师站起来,给小男孩演示怎么鞠躬:挺胸抬头,双手自然下垂,然后上身向下弯曲与地面平行,再平身,这才是鞠躬。然后,孙老师让男孩子练习了几次,才让他去给任课老师认错。

  孙蒲远老师不愧是全国特级老师,她教育学生不光有耐心,还有细心,因为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好习惯。甚至可以说,没有细节的指导,就没有儿童教育。


习惯培养的第三步-----持久训练,即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也就是说,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到90天。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举例:部队是培养习惯的学校。

  关于"把奥运留在中国,让运动成为习惯"活动的创意和我的试验。

  再举一个例子,孩子洗手你就得给他训练,不洗手就不能吃东西,只要是吃东西就必须洗手。吃饭的时候洗手了吗?看看,你老问孩子,还老看孩子,孩子慢慢就习惯了。开始一看妈妈,就知道"哦,我要洗手",到以后他就不用提醒了,就如现在我们大人早上起来洗脸刷牙,还要提醒吗?这是习惯!养成了习惯就成了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

  那么孩子的习惯养成呢,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因此要训练。做父母的都很明白,孩子小的时候容易乱,早上起来,我的袜子呢?我的鞋呢?裤子都找不到了,东找西找的,很乱。这就是没养成一个习惯。

  我就建议父母采取一个办法,孩子要从小就开始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晚上睡觉以前,把衣服叠好,把鞋子放好,都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把自己上学的书包有序地整理好。孩子开始不会,父母可以指导,演示一下,然后弄乱了让孩子做,孩子往往就很有兴趣,像军人一样,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的。

  培养习惯需要持之以恒,但开始的一个月是关键时期。过了这一个月,孩子就能够养成初步的习惯。所以说很多好习惯都要这么一步一步训练出来的。

  习惯培养的第四步-----及时评估,让孩子在成功地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有的父母对孩子说:"假期到了,这个假期你要好好把你写字握笔的姿势练好,开学前我要检查。"

  这种做法恐怕不行,孩子经常管不住自己,笼统的要求对他们难以起作用。因此父母要把大计划分割成很多个小计划,并不断地与孩子一起总结评估:今天做得好,可以奖励一颗小星星;7天都得到小星星,可以换1颗大星星;获3颗大星星,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奖励。

  这样,孩子每天都会知道自己是否进步了,并期待着明天的进步。

  北京有一个妈妈,儿子上五年级,写作业磨蹭。在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妈妈开始采取习惯培养的措施。

  有一天,妈妈下功夫观察儿子到底是怎么写作业的。发现儿子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7回,一回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回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不到十分钟站一回转两圈,这样写作业能不磨蹭吗?

  妈妈于是对儿子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数,一个小时站了7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楞,想不到妈妈挺宽容的,说3回就3回。妈妈继续说,你如果一个小时内站起来不超过3回,当天晚上的动画片随便看。儿子听了高兴的不得了。妈妈又说,先别开心,有奖必有罚,如果你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超过了3回,当天晚上的电视就不能看,包括动画片。

  母子协议达成了。

  结果是5天下来,儿子3天做到了,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不超过3回,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是有两天忘了,一到了6点钟,就急,因为不能看动画片,可怎么央求妈妈也不能看。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孩子就这样慢慢地变化了,一想到一个小时只能站起来3回,就会慢慢的控制,并用争取晚上看动画片来激励自己。

  就这样,经过三个月的训练,这个孩子终于养成了专心写作业的好习惯。



  我觉得这个妈妈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妈妈。我从她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出了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加减法,也就是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你想让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就千方百计让他把好的行为不断的出现,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越牢。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做法,就是给孩子一个可以接受的过程,让他们慢慢地把坏习惯改掉。

  用递减法减去孩子的不良习惯,就像戒毒。有一年,我到阿姆斯特丹去访问的时候,在大街上发现有的店里卖毒品。我很奇怪:全世界都在戒毒,你们怎么卖毒品呢?荷兰人说,我们是卖给那些戒毒的人的,他戒毒一下子戒不掉,我们允许他们微量吸毒,凭一个证,可以来买点儿,让他逐渐减少。这就是递减法。

  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坏习惯就和毒瘾差不多,一定要用递减法去矫正,就是说他的坏行为比原来次数减少,就可以容许他甚至奖励他,一次比一次少,直到成功。


习惯培养的第五步-----形成环境 ,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什么叫良好的环境和风气?

  分橘子的故事。

  还可以讲北京市史家小学的案例。该校学生的文明习惯之所以好,与校风良好有密切的关系。他们的做法使我很感动。这个学校种的杏树很矮,一年级的学生伸手就能抓住,但是没有一个人随便摘杏。现在杏树换掉了,换成了柿子树。秋天,红红的大柿子压弯枝头,也没有人伸手去摘。是学生们不知道柿子好吃吗?显然不是,北京的孩子都知道柿子很好吃。他们不随意摘取是因为心中有荣誉感,你不摘是好学生,我也不摘,我也要做好学生。好的家风是好的家庭环境,好的校风就是好的校园环境。

  最后丰收的时候摘下来,低年级一人一个,高年级两人一个,分不过来,就这样分了。多有挑战性啊!习惯的养成,是有很多现实的体验机会的。

  非常神奇的是,好环境好习惯的影响力具有迁移性。也就是说,在某个方面做得好,有可能在另一个方面做得也好。这个学校的老师带学生去看电影,有1000多个学生,入场时间5分钟,没有声音。结果人都坐齐了,楼上的放映员还以为人还没来呢,这就是习惯的魅力。

  史家小学的的故事耐人寻味,我们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要注意,一定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比方家里都不能骂人,孩子如果骂人,全家人都不理他,就是好的环境。

  家里有个学生,就需要家庭成为书香之家。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千万别打麻将。有的父母边哗啦哗啦打麻将,边说:"儿子,好好学习啊,考北大、考清华。"他能考上吗?

  再比方你老在家里看电视,韩国电视剧一集接一集地看,看得泪水涟涟,你还说:"孩子,别看电视,你要好好学习,写作业去。"你说这孩子能专心学习吗?

  你知道孩子这个时候都怎么办吗?你看电视他不敢过来,但是他想看,他就把门开个缝儿,耳朵竖得尖尖的,用耳朵听电视,这多累呀!所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孩子不在家的时候你尽可以看电视,或者孩子睡觉了你再看电视,孩子学习的时候你最好别看电视。你是个大人都控制不了,孩子还那么小,他更抵抗不住诱惑了。

  培养习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是说习惯培养不起来,是你的方法不到位。我们的研究发现,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培养是有层次和有重点的,在培养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社会性习惯;在培养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智慧性习惯;在培养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时代性习惯。显然,习惯的培养是门科学。那么习惯培养的原则是什么呢?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习惯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培养良好习惯来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从一些低级的、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比方不磨蹭,不言而无信,不做一些低级趣味的事情,要使孩子生活得很有情趣、很有意义。



  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习惯培养的过程也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有些习惯孩子比大人形成的早,像环保,我们就要向孩子学习。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而且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老师跟孩子的关系越好越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这样才有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基本的任务。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我们通过培养好习惯来缔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http://ek.39.net/ekhy/092/13/774976_3.html【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