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儿童心灵成长变化的6个阶段(一)僵化阶段

8年前 [06-13 22:28 周六]
 小小妈妈一脸无奈地站在我面前,“龚老师,我的孩子怎么一点都不自信,也许我该让她学习一个舞蹈,这样她会自信起来!”我经常感觉到无奈无力,我明明白白地告诉妈妈,这不是学习舞蹈带来自信的问题,而是孩子已经不得不把自己弄僵了。要改变的,除了孩子自己外,还要改变作为父母的自己。对于成长状况良好的孩子,对他们的了解,差别不会太大。而对于成长被扭曲的孩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好比十丈厚的冰要变成水,需要多少的热量才可以?


我有许多实际的案例支持我这样的说法——许多妈妈对自己孩子的内在在发生什么,几乎一无所知。比如说,把冷漠当作平静,把狂躁当成快乐,把麻木看成没有兴趣,把自我抑制当做天生的性格。更多的时候,妈妈们只是在谈成长,很热烈地站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之外讨论孩子的内在成长。了解孩子不容易,但我们要尽力去了解。


我们看待一个人的心态,其容忍度,个性品质,接受度与适应性,都跟自我成长的和谐程度有关。内在越是和谐,其人际关系,生活品质,生命热量,以及自己的生命状态就越和谐而幸福。外在的能力,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乎问题的解决。内在成长,关乎自我的品质:心态、情绪、人格、性情、品行。

我以工作室的孩子为例,尝试分成6个阶段,从各个阶段儿童心灵成长变化的不同来理解其在这个阶段内在所呈现的个性、行为,情绪和生活品质。



第1阶段:僵化阶段



常听一些妈妈描述孩子:“感觉她木木的!”这种感觉通常可能是对的。但是,我们却意识不到这“木木”的感觉,对于孩子意味着什么。当这个感觉“木木”的孩子,在遇到冲突表现出毫不在意,既不表现讨厌也不表现不讨厌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她的性格就这样。”是的,她的性格就这样,这才是我们需要担心的。因为这个孩子被完整的困住了,有些东西被淘汰了或者正在被淘汰中,而有些东西则被固定了。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放松和刺激,“木木”的感觉,将可能伴随到成年,甚至更久。


这个阶段的孩子,他的个人体验是凝固的而且是冷漠的,也许她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因为即便在意,她也解决不了,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情感毫不反应的冷漠和麻木。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很难有主动来调整的意愿。他们到工作室通常第一次要么是受到诱惑,要么是由于父母或者朋友的带动来试试看,或者是由父母推动来参与的无奈之举。平常的生活中,他可能表现的很刻板,缺乏情感的回应,长时间处于同一种状态中。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与自己几乎完全没有交流,或者有一种勉强的交流,但交流只是外在的。

情感和个人的意义不被孩子所接受。

亲密的人际关系可能被认为是带有危险的。

不承认自己有什么问题。

没有要改变自己的渴望。

内在的交流有许多的障碍。


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少承认自己有什么实际的情感,也体会不到情绪起落的感受。他吸收经验的方式,通常把新的经验当做是过去曾经有的经验,然后,对以前的经验做出反应,他仍然停留在以前的经验感受上。因为总是对过去的经验做出解释,而实际的经验无从吸收,所以,在他的内心里,始终停顿在过去。他们在生活中表情似乎平静,但缺乏变化。通常是一种平静但冷漠的状态,委屈的时候,很难大声哭出来,而只是表现的僵硬。两者之间,都有冷漠和麻木的表情状态。


举例:


5岁的弘亮拉着妈妈的手走来走去找材料。我的第一直觉是看不到他有任何的表情。平常的动作看不出跟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唯一的就是表情上始终没有变化。连续四次课,我始终没有看到任何一点表情的不同。只有眼睛的转动。弘亮用手摸摸工具,有一点点颜料,他毫无表情地擦在自己的身上。然后去找妈妈,妈妈跟着孩子走动,等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妈妈就靠在门边看着孩子玩。自由的气氛,让妈妈似乎还认同我们的理念,然而,即便是妈妈,我也看不到表情的变化。我曾经在一些老师的脸上看过类似的表情,她们说自己很“平静”。


弘亮喜欢找那些固体材料,比如小棒子,压路机,小铲子等等。然后,先用一个手指碰,另外一只手半吊着在身侧,似乎想碰又想躲。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孩子,直觉上立即产生了“他需要帮助”的念头。弘亮在工作室跟妈妈的交流也极少,多用手直接拉,很少说话。妈妈也很少说话。


……


4岁半的佳佳,在工作的时候,需要妈妈陪同着,如果妈妈不在旁边一起玩颜料,她就站在工作台前,一动不动。她的表情淡然平静,走路的节奏很慢,感觉上需要人推着才能动。当妈妈把颜料放到她手上,她只是使劲地擦在衣服上,但还是毫无表情,既不反应出舒服,也不反应出不舒服。每件材料,都需要妈妈帮忙拿来,然后妈妈带领工作,她则很木然地看着,偶尔妈妈拉着手让她工作,她也不抗拒也不愿意,任由妈妈拉着。只是一碰到颜料在手上,就不自觉地擦到身上。


这个阶段的孩子,生活中表现在外最明显的就是很少表达自己。有冲突发生的时候,都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外部,都跟跟自己无关,他们比较难于畅快哭泣。



在工作室的反应:


僵化阶段的孩子,在工作室最明显的情况是无法使用任何与感觉有关的材料。他会选择在工作室安静的坐着,也不打扰别人,可以独立无聊地坐一整堂课而毫无不适。当被推动要接触感觉的时候,僵化程度高的孩子,刚开始会抗拒流动变化的颜料,但等他稍微熟悉之后,旧有的的经验会占据上方,他会接受颜料和泥巴的存在,但同时,他会自动过滤掉颜料的感受和流动性。他们用泥巴和颜料的方式是逻辑思维的组合,材料只是个道具,而孩子不会对颜料和泥巴本身的属性加以关注。流动性对他们的刺激比较小。僵化程度低的孩子,对颜料保持排斥的态度,他本身的知觉能力还没有丧失太多。当颜料唤起他的知觉的时候,他会下意识里保持警惕,同时产生冲突。这个冲突时时提醒孩子变化是存在的,因此,他们可以接受感受和变化的少许刺激。


被误会的孩子:妈妈的关注点


僵化阶段的孩子,最容易被误会。因为毫无情感反应,甚至不表现喜怒哀乐。对于追求平静工作的妈妈们,很容易把这种状态看做最好的状态——安定平和容忍淡然。然而,这是一个被困住,困到孩子几乎已经绝望的心态。


弘亮的妈妈,在网络上写了一些关于孩子上涂鸦课的理解。我从她的文字中看到了对我们的鼓励,她强调每个孩子的工作真的是不同,有的使用颜料在做创意,有的在玩颜料,有的把泥巴放到手中抚摸。从这样的角度看,什么都是合理的,尤其合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体的”。然后她又理解到,她自己的孩子不使用感观。我在感谢的同时,也感觉到遗憾。这位妈妈的博客上写满了由她主持参与的各种各样成长的课程、沙龙、分享和亲子活动,而我们断断续续接触的时间是一学期,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她了解许多成长的知识,了解孩子的知识,却可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她看到的全部是孩子合理的部分,比如:可以自由工作,喜欢选择什么就选择什么,不干扰别人,想怎么工作就怎么工作。而妈妈自己也做到了好妈妈的角色,比如:了解成长的知识,自己也在成长,懂得要保护孩子的天性,理解了不要干扰孩子的工作,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加在孩子身上,明白了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要共情……。但是,她唯一没有看到的,可能是孩子根本就没有情绪能力,也不能干扰到别人,甚至基本的天性也没有发挥出来。


写到这里,突然眼前出现了许许多多这样类似的孩子,他们跟我或许仅仅一面之缘,就因为孩子表达了“不喜欢”,而妈妈则完全不了解这种“不喜欢”的理由,因此频频跟我失之交臂。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c4OTcwNA==&mid=206631421&idx=1&sn=e584b79ff9ceb49165da949a4e9e0751&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