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篇后小思】孩子总被欺负怎么办

10年前 [03-28 09:39 周五]

车老师:

经常看您的博文,有很多收获。想跟您咨询一下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的孩子3岁半,邻居都这么说:这孩子多老实呀!的确,我平时比较注重对孩子进行守规矩﹑懂礼貌的教育,孩子并不任性。可是随着跟其他孩子玩的机会的增多,我发现孩子总被“欺负”。比如:在亲子班一起玩玩具,他拿起一个积木块,有时就被某个孩子抢走,并被告知:这是我的。而我孩子就不会抢别人的玩具。

我心里挺不是滋味,那个孩子的家长也不说话,我也不好意思说其它的,我不太喜欢生事,怕掌握不好尺度容易造成矛盾,毕竟大家还要经常在一起。所以只是让我的孩子去拿其它玩具或吸引他的注意到其他事情。

请您帮我支支招,今后怎样解决类似的问题呢?包括今后怎样去引导这么大的孩子,提高他的社会交往水平等等。您可以在博客中解答。谢谢!

                                                                        孩子妈妈

 

答复

很多家长都会碰到类似问题,这类问题的发生与孩子的年龄及思维特点有关。下面我主要结合3-4岁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

 

一﹑孩子冲突之源:自我中心看别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做了一个“三座山”的立体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一个立体沙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实验结果表明:三、四岁的幼儿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部分五六岁的幼儿也是如此皮亚杰把幼儿思考问题时,只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别人的观点的这种现象称为自我中心主义。

就以这位妈妈述说的抢积木这一冲突来说,她的孩子认为,“这块积木好玩,它就是我的。”而另一个孩子也同样会想:“这块积木我喜欢,我也要玩儿”,毫不犹豫地抢过来,根本意识不到这种抢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孩子的这种“自我中心看别人”的思维特点,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经常会围绕玩具﹑座位﹑游戏先后顺序等发生冲突。

 

﹑家长如何看待孩子间的冲突

面对孩子间的冲突,家长应该理性对待。这是人类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一个必然阶段。孩子在与同伴的冲突和敌意中,可以克服自我中心,习得一些有效的交往技能。况且,年幼的孩子情感发育不成熟,情绪的可控性不强,他们的冲突是即时性的,来得快,去得更快。关于这一点,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在他的《父与子》中有生动形象的刻画(见下图):

 

 

从漫画内容就知道,家长没必要把孩子间的冲突当一回事,更没必要大动干戈,粗暴干涉。家长直接参与孩子们的纠纷,既小题大做,影响成人间的关系,也会剥夺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获得经验的机会,反而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水平的提高。

这位妈妈看到孩子积木被抢,心疼孩子,又有点抱怨对方家长不干涉,觉得自己孩子被“欺负了”,却没意识到,孩子如何面对“欺负”,如何在被“欺负”中学会跟同伴自如交往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家长不能跟着孩子一辈子,也不能要求所有的同伴﹑同学都友好地善待她的孩子。孩子必须学会独立解决与同伴间的各种冲突和纠纷。否则,他在群体中只能处于劣势,对集体生活产生畏怯﹑自卑心理。

 

三﹑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提高其人际交往水平

3--4岁的孩子模仿性强,喜欢结识小伙伴并和同伴玩耍。家长引导的重点是设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状态,学会换位思考,自信而友好地跟同伴进行交流。具体可尝试以下做法:

(一)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自居作用”是幼儿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所谓“自居作用”指的是幼儿模仿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如父母、教师等的言语、动作、表情,并以他们的形象来认同自己的行为。美国社会学家班杜拉等人也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观察和模仿是儿童早期学习的重要方式,并且儿童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

基于这一点儿,家长在人际交往方面要给孩子作出榜样,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举止大方﹑待人热情﹑主动跟人打招呼问好﹑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等等。

(二)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孩子就要跟孩子玩儿,假如家长怕危险﹑怕被欺负﹑怕孩子跟人学坏等,一味儿地把孩子圈在家里,孩子就不知道如何跟同龄人交往,其性格和交往技能当然无法充分发展。

因此,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间的交往,并给孩子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三岁左右的孩子尽量送到条件好点的幼儿园,让他在集体生活中习得规则,掌握与同龄人的相处之道;同时要主动介绍他认识亲朋好友家跟他同龄的孩子或街坊邻居间年龄相近的玩伴,创造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玩的机会。孩子实战经验越多,越容易掌握人际交往规则,增强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三)对孩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家长绝对不能代替孩子解决人际冲突,但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孩子因势利导。在引导孩子时,要注意不能让孩子能忍则忍,那会让孩子变得懦弱无能;也不能鼓励孩子以暴制暴,以牙还牙,那会助长孩子的暴力倾向。重点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技巧上的引导。

比如:当孩子的积木被抢时,仔细观察孩子在被抢后的表现。假如孩子很平静,又拿起另一个玩具玩了,事后表扬他,懂得退让是懂事的表现;再启发他,如何化被动为主动,比如,下次玩的时候,看到那个小朋友也喜欢这块积木,不等他抢,就主动让给他,努力跟他做好朋友。如果成为好朋友了,两个人在一起玩就会更有意思;假如觉得被抢很愤怒,很生气,可以大声表达不满:“你为什么抢我的玩具?你再这样,我就不跟你玩了!”让抢的孩子意识到抢别人的玩具是不对的;或者试着跟那个孩子商量:你拿了我的玩具,什么时候还给我?能否把你的玩具拿来跟我交换等,让孩子学会平等互换。

(四)注重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四条之中,这条最重要。因为性格决定命运。在人际交往中,性格活泼开朗﹑举止大方自信的人更有人缘。培养孩子性格的措施很多,主要建议如下:

1.家长要爱孩子,多鼓励和肯定孩子,培植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2.家长要尊重孩子,多跟孩子对话和交流,遇事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家长要善于给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比如家里来客人时,让孩子给客人打招呼,问好,表演节目......;让孩子不惧怕客人;平常多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走动,主动挑起话题,让孩子跟人对话,趁机夸孩子聪明,乖巧等,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暗示孩子“你能行!”“大家都喜欢你!”让孩子喜欢并乐于在人前表现。

4.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和日常生活中多交朋友。有意地问他诸如“你在幼儿园最喜欢的小朋友是谁?”“你为什么喜欢他?”“你今天和哪位小朋友在一起最开心?”“你今天帮助了哪位小朋友?”“老师今天有没有表扬你?你觉得你今天表现最好的是什么啊?”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合作﹑共享﹑帮助等品质,树立与他人相处的信心。

5.通过卡通片,讲故事等,让孩子知道面对欺负时如何处理,怎样正面解决问题;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等等。

 

 

【篇后小思】

这是一篇针对学前孩子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普遍。因为孩子自从脱离家庭这个小社会,来到人群聚居的“大社会”——幼儿园,他们与人交往的范围扩大了,同时,3岁到5岁这个阶段,也正是孩子自我意识较强烈,却又产生与小朋友交往的需要了。孩子环境的改变,心理的变化,加上没有经验,这都给孩子造成了交往上的困难,出现这种刮刮碰碰、争夺之纷很正常,欺负与被欺负也就在所难免。但孩子主观上并没有欺负人的概念。

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主要考虑三个方面。

1.孩子的自我意识与教育。自我意识就是孩子会说“我”“我的”“不”,并且严格按照自己想要的、自己的想法去做。比如,他喜欢什么玩具,马上会抢过去。看幼儿园的玩具好,好,晚上偷偷带回家玩。他就是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巩固、强化“我的概念”。这样的萌发、加强、巩固自我意识,是孩子心理成长的规律。我先有我的概念,强化这个我,然后孩子才能有“他的概念”,他才能想到别人,这是正常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能用是不是有道德、是不是有礼貌评价这些孩子。严厉地指责、惩罚更是不可取。很多成人自我的这种意识还是很混乱的,遇到事情,内心总是纠结,不知所措,想按自己的想法做,却又觉得对不起别人,不按自己的想法做,心里又着实不安。这就是他们在幼年的时候,自我意识被严重抑制了。所以,孩子在形成自我的过程中,他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他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就会对人对环境产生信赖和安全感,不会发生反抗、情绪激烈的状况,因为他心满意足。这种持续的生活,最终会形成孩子的一种意志,一种品质,成为独立的自我。

这个阶段家长不要和孩子拗着干,也不要批评,要学会顺从孩子的意愿。比如,在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阶段,孩子对我的东西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意识,因为孩子刚刚知道这是我的,不是你的,通过这种占有来肯定属于自己的东西,是没有错误的。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自我和自私的关系,不能依照自己的道德观来评价孩子。可是孩子间因为抢夺发生冲突了怎么办?物品归属方家长可以建议孩子:“贝贝想玩一会儿你的小熊,你可以给他玩一会儿吗?”“你能再玩一会儿后,给贝贝玩一会儿吗?”结果,孩子还是不同意,家长就要表示:“好吧,我尊重你的决定!”那对没有物品归属权的一方的家长,你要拉开孩子,然后温和地坚定地对宝宝说:“这个小熊是宝宝的,不是你的,你要(必须)归还他!”任由孩子哭闹。那对于稍大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办法去协商。

2.家长对冲突的看法与调整。孩子想要发展人际交往的能力,没有冲突的经历,是不可能的。孩子就是在交往冲突中不断摸索,不断整合,不断调整,然后形成自己的交往经验。而这种交往经验不是靠家长教出来的,而是靠他们自己。所以,孩子间有冲突了,不要怕,不要紧张,这是好事情。

案例中的孩子经常被抢,而毫无所谓,有两点可能,一是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有萌芽。家长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了,你的孩子并没有这种感觉,这是你自己的感觉。就即使别的孩子抢了,这不是恶意的欺负,大可放心。孩子都不觉什么,家长就不要参与进去了。第二是,这个孩子才三岁,家长平时就教育他懂礼貌守规矩,对孩子规条太多,未必是件好事情。例如,对于东西分享这件事,家长可能会从小教育孩子:“你要懂礼貌,要把东西给小朋友玩。”“把你的巧克力给妈妈一块。”最严重的是,孩子不愿意,家长就开始批评教育了,“真自私!”“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其实孩子在5岁之前是不懂分享的,他不会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孩子知道分享,是在5岁左右。可是,孩子从家长的口气中是能感觉到妈妈爸爸不高兴的情绪,出于对父母的依恋,他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需求,来获得父母的爱。所以,孩子这种行为也可能是被教育出来的。

3.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第一个,父母的榜样示范很重要。家长在人际交往方面要给孩子作出榜样,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举止大方、待人热情、主动跟人打招呼问好、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等等。第二个,给孩子创设适于交往的机会。带孩子去别的小朋友家玩、邀请别的小朋友到家里玩、给孩子准备游戏的空间等。第三个,教会孩子表达。有时候,小朋友之所以打人,并不是为了要欺负人,而是因为语言交流能力不足,为了获得别的小朋友的注意,才采取这种动手动脚的方式。如果在成人的引导下,他理解了用语言来进行沟通会更加有效,就不会再用打人的方式来获取他人的注意。“这个小熊是我的,我不想给你玩。”“你这个玩具能给我玩一会吗?”“别打扰我,我不喜欢和你玩!”你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第四个,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知道面对欺负时如何处理,怎样正面解决问题。比如,在游戏中,你可以教孩子,当有小朋友想打你时,你抓住他的手及时制止他,并语气坚决地告诉对方,“你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你不可以打人。”如果对方小朋友还要动手,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就要找老师帮助解决,或者告诉爸爸妈妈。(周玉萍)

 

相关阅读:孩子总挨打怎么办(莳苡)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