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在社区指导家庭教育模式

10年前 [08-07 21:37 周三]

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在社区指导家庭教育模式

 (2010-02-23 16:54:00)   
分类: 家教艺术   研究成果   【收藏该博客】
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在社区指导家庭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文/沈爱华(上海市闵行区虹桥小学)
   
    一、概念界定
  1.指导模式的界定
  家庭教育指导,并无固定模式可依。但是,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有组织的行为,它必定有规律可循,有可供操作方案参照。我们这里所谈的“指导模式”即为一种运转机制,是供社区家庭教育志愿者及指导家庭教育的组织者对家庭教育实施指导时可“参照”的“结构框架”。
  2.中华家庭志愿者在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的界定
  是由中华家庭教育网经过培训、考核认定的家庭教育志愿者在社区引导家长或家庭成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与,提高文化素养和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使家长在家庭施教的过程中,努力改变以往那种陈旧的教育模式,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知子女所想,晓子女所好,促子女所长,导子女所会。真正形成科学、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二、背景分析
  1.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家长对子女教育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家庭与社会对孩子的成长越来越显示着重要作用。因此,传统封闭式教育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仅仅依靠学校,在校园围墙内是培养不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社区作为孩子成长、发展的基本场所和文化背景,其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产生影响。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步深入,原先以蔬菜著称的虹桥镇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中高档住宅区,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肤色的人群涌入,带来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如何寻找到切合虹桥地区家庭特点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积极帮助并具有实效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随着教育国际化思想和要求的融入,教育正在突破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日益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和整个社会。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家庭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变革,如何提高家庭成员的自身素质,并调动其力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家庭教育进一步现代化,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进一步科学化,已经成为摆在我们各个家庭乃至全社会面前的重要问题。
  3.当今的中国家庭是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模型,在教育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1)过份完美型:要求孩子没有一点缺点存在,如果有了一些缺点,就一味指责;
  (2)过多干涉型:什么事情都要参与管制;
  (3)过分呵护型: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小,家长能承担的全部替代孩子完成;
  (4)望子成龙型: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希望在孩子身上得以实现;
  (5)拔苗助长型;违反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进行教育;
  (6)经验衡量型:用自己以往的经验与经历来要求孩子。
  由于家长的不正当教育,致使现在的孩子存在一定的弱点,表现在:孩子只知被爱,不知爱人;唯我独尊而且任性;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消费超前,道德滞后;依赖性大,各种能力薄弱;孩子有孤独感,独生子女经常自己独处,社会交往能力差。
    三、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概括、总结出一套系列化的“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在社区的指导模式,对社区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指导内容的确定、指导形式的转化以及家庭教育志愿者在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并对城郊结合部地区的家庭教育指导发挥推广示范作用。
  2.研究意义
  (1)构建大教育发展格局的需要
  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在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的模式研究,就是根据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及现代教育的需要,以提高广大家长综合素质为宗旨,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和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力量,积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动、协调,构建立体教育网络,从而科学高效地规范家庭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培育一代新人的作用。
  (2)现代家庭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
  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家长按照一定社会、一定阶段的要求,对下一代所进行的基本行为规范、生活知识、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教育活动。这一教育活动,更多的是在学校(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在社区指导家庭教育,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与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比,中华家庭教育在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的优越之处在于扩大了教育的主角,并大大地拓宽了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施教者的范围,能够从诸多方面夯实教育效果,较好地弥补教育中的许多空白。因而它是当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教育模式,是现代家庭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3)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环境的需要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教子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之间的各种关系处理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依托家庭教育志愿者的积极介入参与科学指导,使家庭环境中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负面效应变正面效应,消极因素变积极因素,最大限度改善孩子成长的育人环境。
  (4)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需要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和细胞,每一个家庭的和谐稳定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加以支撑,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在社区指导家庭教育,能够拓宽教育对象和知识面,改变陈腐、落后的家庭教育方法,改善家庭育人环境,提高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使每一个家庭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的稳定。
    四、基本原则
    1.突出指导对象的双主体性
  在家庭中,家庭成员只有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不断地钻研新的家庭教育理论,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家庭教育。因此,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学习的主体。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在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家长和子女,这两者都是主体。都将通过志愿者的指导使家庭成员从家庭教育理念、行为方式乃至家庭幸福综合指数达到螺旋式上升的目的。
  2.重视指导内容的可操作性
    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根据所指导内容为家庭成员的知识技能和现有的条件而创设指导情境,通过演示、操作等使情境动态化,有利于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事物。如:在指导孩子掌握数学难题时,将数学与现实中的数学问题之间建立联系,构建起一个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对孩子而言,是一种真实的挑战,能使他们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充分地看到被指导者用自已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提供的问题情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志愿者便于引导,较好地完成了指导任务。又如: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两个方面就可以在“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
  3.注意指导对象需求的层次性
  根据指导对象不同的文化层次、生活背景及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规律,特别是针对不同的家庭及成员的不同需求加以指导。这些需求主要包括:知识需求、技能需求、道德需求、情感需求、价值观需求等。
  4.加强指导咨询过程的反馈性
    反馈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得更有效。在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的指导下,被指导对象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不同变化,都很有必要作出科学有效的价值评估,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指导作好铺垫。
  5.强化指导的民主性和互动性
    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在指导过程中与被指导者之间建立起民主、互动的关系,有利于营造积极、主动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氛围,有利于被指导者主动接受志愿者的指导,有利于通过指导后产生积极的效果。
  6.指导内容可选择性和广泛性
    指导者根据现代家庭教育的要求和不同的家庭指导对象可选择广泛的指导内容,为孩子的成长创造科学的育人环境,为创建和谐社会奉献智慧和力量。
    五、队伍组成
  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由虹桥镇妇儿委和虹桥小学共同牵头,挖掘社区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退休教师、家庭教育成功者、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具有一定技能专长的热心人士、家长志愿者等。
    六、管理方式
    1.建立三级管理机制
  第一级:镇级管理制。主要由镇社事办、镇妇儿委负责,为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在社区指导家庭教育提供计划、组织、经费、场地、设施、培训等保障;组建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数据库和档案,针对不同志愿者的指导优势进行分类安排,在社区进行分片实施指导。
  第二级:精神文明建设区域共同体级管理制。虹桥镇下属四个精神文明建设区域,通过各精神文明建设区域的例会制度上传下达有关现代家庭教育指导的要求,在区域内挖掘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资源为志愿者队伍的建立和稳定性提供保障机制,并同时组织、策划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活动。
  第三级:校级家庭理事会管理制。由学校负责对在校学生家长进行调研,挖掘家庭教育优质资源,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为志愿者承担培训和传递现代家庭教育信息等任务。
    2.建立指导制度
    (1)例会制度:通过例会的形式,上传下达家庭教育指导的要求,交流、反馈有关指导的信息,有关家庭教育指导的疑难问题在例会上可以通过讨论,相互解决,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2)培训制度:为使社区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在指导过程中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内的家庭及成员实施指导,对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现代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技能技巧。
    (3)反馈制度: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指导后的效果,需要通过反馈来掌握信息,反馈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更有效的指导。
    (4)表彰制度:通过表彰激励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为社区家庭教育所作出的努力,根据指导实效进行颁发荣誉证书或奖金。
    (5)信息传递制度:把有关的家庭教育指导信息上传下达,使指导更科学、更有效。
    七、指导内容
  1.品行指导:针对家庭中孩子的品德、行为出现偏差现象,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对家长在孩子的品行培养上提供指导意见和帮助。内容包括:富有哲理性的教育思想、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高尚道德教育语言、现实生活中优秀人物的事迹、法律法规等。
    2.文化指导:主要是针对家庭成员中特别是孩子在掌握文化知识上出现的薄弱而进行的文化补习指导。
    3.生活方式:根据现代社会健康的生活要求对家庭生活不合理、不科学的家庭进行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指导。包括:怎样健康的饮食、合理的起居、锻炼的方式等。
    4.身心健康:针对特殊家庭孩子的身心出现的问题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5.特长技艺:根据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本身已有的特长及社区家庭需要而进行的专业技术指导,包括艺、体、美等。
    八、指导模式
  1.帮困结对式
    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与被指导的家庭结对,相互建立起指导与被指导的较稳定的关系,被指导的家庭处在家庭教育困难的地步,家庭成员几乎丧失指导的能力时采用的指导方式。
  2.个别恳谈谈式
  这种指导模式主要是针对被指导对象是由于家庭某种因素而造成思想、行为中出现不良现象而采取面对面谈话的方式。
  3.交流互动式
  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有利于被指导者在一定环境下接受教育、熏陶从而改变被指导者的思想、行为达到育人的目的。
  4.举办阳光学校
  这种指导模式主要依托社区各教学点为指导基地,对社区中特殊家庭(特困、单亲或离异的家庭孩子)实施集中指导。
  5.个案追踪式
  针对被指导者(一个家庭或一个家庭成员)出现的不和谐因素,指导者主动与被指导者建立起长期的指导关系,直至改变被指导者的现实状况,使被指导者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6.反馈提高式
  根据被指导对象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必要的反馈,使被指导者在一定的基础上获得提升。
  7.情景动态式
  根据所指导内容、家庭成员的知识技能和现有的条件而创设指导情景,通过演示、操作等使情景动态化,有利于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事物。
  8.邻里帮助式
  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与被指导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居住在同一小区或同一栋楼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邻里关系,志愿者从多方面照顾、帮助并指导被指导者的家庭教育。
  9.环境烘托式
  在实施指导时将被指导者置于一定的环境中,使被指导者在一定环境烘托下被感染,被熏陶,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10.展示汇报式
  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专长技能型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的指导,主要通过展示活动来检验指导效果
    九、成效评价
  1.弥补教育空缺
    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这支队伍在社区里指导家庭教育,使很多家庭孩子享受了在学校里享受不到的教育资源,使家庭成员得到了在接受学校教育以外后的社区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仅是对学校教育的很好补充,它更填补了孩子除课堂以外的教育空缺。
  2.提升家庭成员综合素质
    通过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家长的教子方法越来越科学,家庭成员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识越来越丰厚,家庭的生活更合理、科学,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3.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家庭创建
    由于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的介入,使一些家庭感到知识对家庭带来的是精神食粮,是融洽的邻里关系,是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很多家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也同时带动了家庭成员的共同学习。
  4.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作用
    运用社区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进行指导家庭教育,是对已有教育资源的再一次或多次利用,充分发挥这些教育资源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用其它资源所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些资源不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且教育的作用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5.为营造社会、家庭和谐起到积极作用
    由于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的循循善诱与有效指导,一些家庭中出现的不和谐的问题有所改善或解决,同样,社会的和谐需要千家万户和谐家庭的共同努力,小家庭影响大社会,为营造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6.队伍稳定性和指导主动性有待于提高
    由于志愿者加入指导队伍完全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组织活动中没有强制的约束,所以在队伍稳定性上的保障机制不完善。另外,指导者在指导中凭个人的热情或奉献精神在进行指导,所以如何调动志愿者的指导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7.组建机制流畅性有待于加强
    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在组建中需要来自各单位或个人的配合,在挖掘这些指导资源上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阻力,使组建的步伐缓慢,影响了指导计划的落实与效果。因此,组建中机制的流畅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