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从考试失败想到(郭桂杰/沈晓恋)

11年前 [01-18 22:52 周五]
 

        从一次考试失败想到家庭教育

 

 

自从学习家庭教育以来,我一直认为很认真的在听课,视频是听了一遍又一遍(在宿舍干点家务也经常放着听,在办公室为了掩人耳目戴着耳机听)。

当我学完第一讲就信心满满的参加考试,结果第一次考试成绩不尽人意,才考了55分。考试时,令我非常吃惊的事情有几个方面,一是看到考卷后,发现好多题目都不会做;二是有些题目的内容似懂非懂;三是有的内容竟然真的记不得了。

细细分析,学习的过程,原因有两点:一直顾着听视频,而文字资料没洗脑,特别是那本厚厚的教材,竟然被我安放在衣柜里睡大觉。第二点,我不属于听觉型的人,听课经常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就出了,总是记不住,所以看了一遍又一遍,像听故事一样,只记得大概,具体的细节就忽略了,这样的学习当然是事倍功半。

找到自身人为的原因。第一个策略,要用文字来灌下脑。想起书柜里悠闲的它(指导师教材),我立刻打开衣柜,衣装崭新的它(指导师教材),马上被我捧在手中,我扶摸着它光滑的衣装,学习兴致勃勃,翻开它,让心灵走进它的世界,仔细阅读品味。第二个策略,我属于视觉学习型,要结合自身的特性和思维导图,把看过的东西在脑中形成一定的印象,用形象来归纳总结入脑的知识,很快就牢牢的记在脑海中,学习效率大大提升,看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的考试就顺利过关,而且还考得不错。

由此,我想到许多家长都在抱怨孩子——学习不用功,考试成绩一塌糊涂。家长经常会不由自主地道出“说了一百遍也听不进去”“整天抱着书本却一个字也没念进去”等等。其实不然,你并不了解你的孩子,更不了解你的孩子是属于那种学习类型的人,每个人的大脑生来都是不同的, 他们会用不同感官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就拿孩子来说,有的孩子用眼睛来洞察再现的世界,产生成长的效果;有的孩子用耳朵聆听周围的世界,有所提高;有的孩子用皮肤和手掌接触身边的世界,来收获成长。所以孩子们存在不同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他们擅长用属于他们自己接纳的那种方式来学习,结果证明学习更高效。归纳起来为三种学习类型,即:视觉学习型、听觉学习型、触觉学习型。

一、视觉学习型。这类人占总人群的80%,这类人对所看到的人和物都有较深的印象,他们能从中找到不同事物的特点,他们听课习惯看老师的一举一动,甚至喜欢观察老师的表情和神态,这类孩子一般不会做出格的事,比较听话,能认真复习功课,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但对别人说的话常有“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状况,往往被家长贴上“没记性”的负面标签。针对这种学习类型的孩子,老师和家长要尽可能给予图像、图标、思维导图等方式,多以板书,制作PPT、视频短片、动漫的形式帮助孩子学习,加深记忆。

二、听觉学习型。这类人占总人群的15%,这类人听觉非常厉害,许多音乐家就是这种类型的,他们能听到音乐中细微的不同,这样的孩子上课时常以听为主,说话的语速比较慢,与人交谈也不看对方的脸,温习功课喜欢读出声音,学习时注重环境的宁静,不太能接受噪音。他们对声音的模范能力很强,到陌生环境经常能很快学会当地的方言。针对这种学习类型孩子的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复习功课时出声朗诵课文和笔记,让孩子经常给大家讲述课文的内容或探讨式学习,老师和家长可以利用教学系统软件给他们放一些录音,也可以把他们朗读的声音录下来供自己聆听。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在他学习的时侯,一边放小声的轻音乐,一边学习也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

三、触觉学习型。这类人只占总人群的5%,他们基本都是一些淘气包,是老师和家长头疼的捣蛋鬼,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看书基本都是在撕书,甚至吃书,喜欢与别人近距离接触,甚至喜欢拥抱和触摸,身体语言丰富,喜欢运动或动态的活动,这类孩子具有极强的创造力,但家长往往因为这类孩子安静不下来而怀疑他们有多动症。针对这类孩子,要多锻炼动手、动脑能力,比如做一些手工或模型,并给予充分的身体接触、拥抱之类的肢体关怀,读课文或背单词时可以配上一些肢体语言,也可以边走边读边背。

针对不同的学习类型的孩子,做家长的要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按类型安排学习活动,鼓励他们运用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家长还要帮助孩子训练其他不擅长的学习类型,让孩子从不同学习方式整合学习,让学习变得更高效。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