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放手,才是真爱

11年前 [10-20 17:27 周六]
 

放手,才是真爱

北京有一个16岁女孩,多才多艺,会唱歌会弹琴,舞也跳得很好,只是学习成绩不好。她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但父母却坚决不同意,不断地跟女孩强调“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希望” 。父母托关系花重金把女儿送进了一所重点高中。高二的时候,女孩因为会考成绩有两门不及格,在家里自杀了……

  这样的悲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如果这个女孩的父母能够放手让她发展自己的兴趣,虽然女孩可能考不上大学,但她会活得很快乐,她如果真当上了一名幼儿教师,她的才艺也许会感染和培育许多幼小的心灵。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口头禅。但是,说易行难,当父母看着孩子把米粒弄得满桌子都是,玩具随处乱扔弄得满屋子都是,看到孩子摔倒了哭着求助时,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忍住伸手的冲动呢?在如今家庭教育知识并不贫乏的时代,许多家长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溺爱和包办却成为了习以为常的错误,放手成了最困难的事。我也不例外。

在我儿子上小学以前,由于我和妻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初期,整天忙于自己的工作,儿子基本上都是由他外婆和奶奶照看的。外婆、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其实是赤头赤尾的包办,我们明知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也就放任老人去照顾孩子,甚至自己也因为陪伴孩子的时间少而有意地宠着他惯着他。

很快儿子上一年级了。从小在大人溺爱、包办中长大的儿子,突然离开了最亲爱的家人照顾之后,倍感孤独和无助,再加上规矩严格的班级生活,他开始讨厌上学。每天送儿子上学成了我最头疼的事:一大早,儿子在我又拖又拽下哭着来到学校,因为路上的磨蹭经常是到教室门口时,老师已经在给同学们上课了,我也顾不上和老师打招呼,把哭哭啼啼的儿子推进教室,赶着上班去。可是往往是还在我急匆匆地下楼时,儿子已经在后面追下来了!在我的软硬兼施、威吓强推之下,儿子最终只能不情愿地“拘禁”在教室里。其间,老师也不断地向我反映他在学校的一些情况:每次下课后,同学们都很兴奋地离开座位打闹玩耍,而他总是一个人呆在座位上;课外活动课,同学们都三五成群地在一块做游戏,只有他一个人蹲在僻静的一角,孤单地看蚂蚁。

我和妻都很着急,我们开始反思以前的教育,并请教了心理专家,发现问题的原因正是在于隔代教育:儿子一直都只生活由外婆、奶奶包办的家庭中,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摔倒有人扶、出行有人抱的环境中,再加上外婆和奶奶都来自外地,狭小的生活圈更是造就了他不合群、不合作的个性,当他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就会孤独无助,这种挫败感让他产生害怕新环境、排斥新环境,从而产生讨厌新环境的恶果。

后来,通过我们和老师们的多方努力,终于在一个半月之后,儿子的厌学情况渐渐有了好转。从那以后,我和妻开始注意儿子的家庭教育,只要儿子在家,我们夫妻不管多忙都要安排好工作至少有一人陪孩子,并且开始有意识地放手,培养他的自主能力,从选衣穿衣到盛饭洗碗,从收拾玩具到打扫房间,从带着他经常性参加聚餐到让他主动约请别人聚会,从创造机会让儿子参与交流到鼓励儿子参加班干部竞选……我们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儿子去体验,去收获成功。

现在儿子已经六年级了,他现在是班级的活跃分子:校级优秀班干部、班级最“美”学生、“百生讲坛”优秀成员、班刊主编,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器乐大赛、文艺表演、知识竞赛、航模比赛等活动。现在的他是一个自信、快乐的阳光男孩。

犹太思想家朱特比有一句名言,被犹太家长珍藏在爱子教科书中。他说:“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如果父母过分呵护孩子,反而使孩子失去自信心。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绝对没有独立的人格,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是的,孩子的教育,放手才是真爱!真正为子女幸福着想的父母,要有超越世俗成见的魄力,自己要向后退一步,为孩子多创造挺身而出、探索外界信息的机会;而不是冲锋在前,一手包办,挡住了孩子展望未来的视线。

(富阳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学员、魔方教育培训学校方军生)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