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伪问题

11年前 [07-08 20:49 周日]
http://news.cnxianzai.com/2012/07/413881.html

长江商报消息 全国农民工文化送温暖行动组委会、中国人口宣教中心日前举办“2012·全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研讨会”,会上发布的我国首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缺陷问题堪忧,突出表现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等方面。

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是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中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最初,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帮扶,主要放在生理健康和物质资料方面,努力让留守儿童吃得有营养,上学有保障,能在寒暑假去父母工作的城市与父母团聚。后来,留守儿童人格缺陷的问题逐渐引起重视,有关部门、公益组织和研究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仅仅让留守儿童吃好、穿好、有学上是远远不够的,儿童在身心成长和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之爱,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缺失,而且是一种难以弥补的缺失。父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带来的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是其他任何人的物质帮扶和情感关照都不可能替代的,因此,要避免出现留守儿童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避免产生留守儿童,即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创造相应的条件,使他们的孩子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发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症结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难,关键是要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和福利保障水平,包括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等等。相关政策措施何以未能全面部署并迅速落实到位?除了受财力、政策协调、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制约,我看还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因素,就是观念问题在拖后腿——从决策者、研究者到社会公众,不少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致使政策措施的部署、落实缺乏紧迫感和现实的压力,在一些职能部门那里,甚至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拖一天是一天,只要没有酿成大问题,就大可继续拖下去。

说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妨举个例子。有一位我十分敬重的前辈学者,曾撰文称留守儿童问题是个伪问题。他说,“我们这茬人打小就是留守儿童,很少跟爹妈在一起,因为爹妈都是忙工作。其实也没什么好惨的,无非(在)幼儿园多待了几个月。我在幼儿园住三个月,我家没人接我,都在忙工作……那个时候谁说过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了?没那么严重。”

这位学者的分析是颇值得商榷的。首先,他们那茬人打小就是留守儿童,说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那时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干部)忙工作,孩子只能寄宿在幼儿园或小学,所造成的留守儿童,既没有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大,受到的影响也没有后者深。加之人都有“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心理机制,所以前辈学者会觉得,自己当年作为留守儿童“没什么好惨”的。

其次,那个时候没有人说过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未必就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更不能以此推论,说今天的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个年代的人们,未能发现、认识到留守儿童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今天看来并不奇怪。那个年代的留守儿童,是否存在学习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等人格缺陷呢?从其中一些人后来在多个历史情境中的表现看,他们的人格缺陷应当说是存在的,只不过他们自己不愿意承认罢了。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绝不是伪问题,而是已经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块“短板”,任何漠视、幻觉、偏见与傲慢,只会给留守儿童带来更多伤害。全面、妥善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再也不能继续拖下去了!

作者系杂文家

◇ 潘洪其

(孙岫收录)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