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我儿子要考清华(陶道武)

12年前 [03-03 14:03 周六]

    案例回放:

    2012年3月1日沈阳晚报报道:

    8岁的宾宾(化名)上小学三年级,开学了,却无法走进课堂。父母对孩子要求很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儿子要考清华”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后来,孩子出现“怪异”行为:写作业时从书包里先拿出文具盒,接着拿出课本,再拿出作业本,然后打开文具盒拿出所需的铅笔,写了几个字,他发现写错了,需要用橡皮擦掉,但他并不直接从文具盒中取出橡皮,而是把上述东西一样一样放回书包,随后再重复上述程序,再拿出像皮。

    假期里宾宾走进辅导班,共补7门课。有一次他不小心,把老师放在讲台上的水杯碰掉在地上摔碎了,妈妈做了赔偿,顺口说了他几句。从此,孩子为了远离讲台,进出自己的座位都是贴着墙“走直角”,回到家看到茶几或床头柜也是如此。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一丝不苟”。

    最后,一提到补课孩子就身体不舒服,妈妈领孩子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无奈求助心理医生。医生说,孩子得了“强迫症”,中小学生中强迫症患者人群明显增多,正呈现低龄化趋势。

 

    原因分析:

    成功学里的广告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与其说是成功学里的内容,不如说是早教产品商家的一句广告语。但不少家长会相信,家里孩子不多,社会竞争激烈,似乎孩子只能赢不能输,于是孩子自小,甚至一出生就开始参加比赛,人生是不是一场比赛?假如是的话,也应该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跑百米。我们在现实的教育中,看到了太多赢在起跑线,却输在终点,甚至中途因伤退出的孩子。

    完美之下遗憾

    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处处要求孩子完美,不允许孩子出错,这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其实很残酷。孩子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不可能事事做得完美无缺,不可能不出差错,更何况许多差错都是孩子成长中的错误?另外,父母眼中的完美就是真正的完美吗?父母有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也许只是您不欣赏或不懂得欣赏,但孩子有他自己的道理。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多感受一下自然成长的力量吧。

    不是学习惹的祸

    孩子们为了健康成长,为了自己的未来去求学,孩子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他们要通过学习了解外界的一切。但孩子为什么背着书包上学堂,还会学出问题呢?这不是学习本身的问题,虽然需要一定的付出,但学习过程应是充实和快乐的,一个喜爱学习的孩子,对学习中的“辛苦”感受不多,他们往往会乐此不疲,当然也不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学习中的问题,大多是人为的,是不懂教育的老师或家长的责任。

    源自父母高期盼

    许多没上过清华、北大的家长却希望孩子上,有家长假期带孩子去清华、北大旅游,不在于“山水之间”,而希望激起孩子奋斗的力量,可许多孩子对此并不“感冒”,他们知道自己怎样,而父母却不了解自己,只是一味地“高标准,严要求”。狼爸出现后,有人问家长,如果“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您会打孩子吗?多数家长同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一天打三顿”也可,足见家长的育人心态。

    专家建议:

    1、平和心态

    父母的教育心态平和了,才不会盲目比较,紧逼孩子,家庭氛围才温馨,育人环境才宽松,亲子关系才会和谐,才有实现教育的可能。只有这样,在父母的理解和帮助下,孩子的内心安宁了,才会产生定力,滋生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孩子才不会让家长失望,也许就能满足家长的教育意愿。

    2、降低要求

     家长对孩子有些期盼和要求实属正常,但要适当,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这种期盼和要求才能转化为孩子自身的成长力量。如果父母要求过高,孩子难以达到,父母情绪容易失控,干扰孩子正常成长,孩子会变得更加缺乏自信,对父母也会更加失望。

    3、关注成长

     孩子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成长,考上清华、北大不应是孩子的成长目标,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努力上进就已足够。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不仅孩子需要成长,父母也要成长,而且要先成长起来,这样才有教育孩子的资格,才能教育好孩子。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顾孩子的实际,只是抓住学习不放松,步步紧逼,只是盲目跟风,只会严格要求,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那么首先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4、及时求助

    每个父母都应成为教育家,但父母是人不是神,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父母只养不育,有些父母虽有育人之心,但无育人之术,也无育人之道,造成孩子问题频发。一方面,家长需要学习,这是新时代对父母的要求。另一方面,父母发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自身有什么教育上的困惑要知道求助,而不是任其发展或由着自己的认知和性格。当然,这也需要学习与修炼。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