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爱的建议——和家长谈家庭教育(转六)

12年前 [05-01 08:13 周日]
 

爱的建议——和家长谈家庭教育(系列连载之六)

 (2010-09-19 10:52)

父亲的角色不能够缺席

 

建议理由:父亲的作用无论母亲如何努力,也不能够尽善尽美地传给孩子。

 

2005年,当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组的记者采访有17项国家发明专利的15岁小发明家戴瑛瑛的爸爸戴智勇时,这位下岗爸爸说了一句让很多人警醒的话:不要认为带孩子是女人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往往有着他别人无可替代的角色和作用。

1994年瑛瑛5岁时,戴智勇下岗了,他筹钱做电器之类的小本生意,并承担了带养孩子的任务。戴智勇知道女儿爱玩,每天一放学就将女儿接到自己的柜台,让她摆弄各种各样的电器。所以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戴瑛瑛几乎都是在玩耍中度过的

跟着喜欢动手的爸爸在一起,戴瑛瑛的“小聪明”很快就出名了。10岁开始短短5年多时间,连续出了取暖凳闪光带音乐计数跳绳带录音书包吸蚊枪保健床杀菌衣架17项国家发明专利,特别是她发明的双层下水道盖板,被建设部确定在全国推广,她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小发明家。2005年,戴瑛瑛再次被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东方时空》栏目的特别节目,成为该栏目播出以来年龄最小的一位东方之子

谈到孩子的教育,戴智勇,这位下岗父亲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了很多教育上的真道理。他说在一般日常生活中,父亲的刚弥补了母亲的柔,父亲的勇敢果断弥补了母亲的犹豫不决,父亲的粗心豪放弥补了母亲的谨小慎微,父亲的活泼开朗弥补了母亲的安静封闭……因此,他的女儿才这样出色。

真是教育上的至理名言啊!正因为父母的不同,决定了孩子对父母的需要缺一不可。而且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用。无论做母亲的如何努力,也始终无法尽善尽美地传给孩子。

现代教育专家研究发现,父亲作用的主要表现下面四个方面:

1、父亲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

父亲与孩子的相互交往,在与母亲与孩子交往相衬托和对比的情况下,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和女性的作用和区别产生理解。4岁前不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男孩在性别角色上趋于女性化,举首投足会显示出我们常常所说的娘娘腔早期失去父爱的女孩在女性角色的形成上也要受到影响,们的行为比一般的女性更为霸道、嚣张。

2、父亲影响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

和母亲比较起来,父亲较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自信心等影响孩子。他们热情、宽厚、敢于冒险、勇于坚持等特征,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和学习。与孩子从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得到诸如关心别人、同情心、温和、善良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结合起来,形成孩子较完善的人格基础。

3、父亲影响孩子认知的发展。

孩子经常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生活知识或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经常通过运动操作,诸如修理车辆、机械、使用工具、修整园林等活动,使孩子对动手操作更感兴趣,这就激起儿童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性以及求知欲望。

4、父亲影响着孩子社会行为的发展。

和母亲比较起来,父亲更热衷于社交、游戏和娱乐,父亲与孩子为伴往往能扩大孩子的社会活动范围,丰富孩子的社交内容,影响孩子的社交兴趣和需要,这就有助于孩子积累社交经验和发展社交技能。所以,经常和父亲交往的孩子,性格上更开朗、乐观,在人际交往上更显得主动、积极和热情。一些缺乏父爱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上有着显著的自卑,他们往往比较胆小、怯弱和拘谨。

我建议广大男性朋友们,主动地承担起父亲教养孩子的义务,充分地向孩子表达你作为男子汉的伟大的爱! 

1、拿出时间和孩子亲密相处。

戴瑛瑛之所以在科研上取得那么长足发展,与爸爸戴智慧勇经常和她在一起亲密相处分不开的,她从爸爸身上学会了积极思考,勇于动手的能力。她的第一篇科研论文,就是和爸爸一起在云山风景区旅游中诞生的。经常和孩子亲密相处,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智力发展。

2、明确地让孩子知道爸爸爱他。

我们平常的生活中,父亲的爱往往是含蓄的、不外露的,没有母亲的爱来得那么自然、炽热,父爱被说成是淳朴、温厚和隐藏的象征。这是认识上的错误,都什么年代了,还这么封闭保守呢?主动向孩子示爱,告诉孩子爱要让人知道,对孩子以后的社会交往、婚姻恋爱都很有好处。

3、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作为父亲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孩子的长处和弱点,帮助孩子取长补短,树立自信和勇气。不要摆出父亲权威,命令和束缚孩子,迫使孩子完全按大人设计好的标准去发展。

4、了解、分享孩子的感受。

父亲对孩子的遭遇表示同情,特别是孩子在外边受到欺负之后,更能够平衡孩子的心理,他会非常自豪地认为,他有一位强大的父亲,这让他感到安全。如果他的快乐能够被父亲分享,他也会觉得使爸爸惊讶很了不起。

 

建议6别让你的父爱停滞在心底,积极地付诸行动吧.

 

——更多资料敬请关注同名书籍《爱的建议——写给年轻的父母》(郑学志著 湖南师大出版社2007年出版)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