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有一种生活----陪读

13年前 [03-30 15:51 周三]

调查

七成多家长每天陪读

      日前,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面向全区小学生家庭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生活中,陪伴孩子做作业是家长在家生活的常态,达到72%。这一数据之高,令人惊叹。承担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是父母(46%),尤其是母亲(44%)。业余生活,孩子参加最多的是外语、游泳、书画,分别占到39%、34%、 29%。

尽管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但调研者还是有些担心地看到,有近两成被调查者对于工作一天后还要管孩子感到厌倦。58.8%的家长最为烦恼“不知道何种教育方式最适合孩子”,17.5%家长没时间,52%的家长没有系统学习过家庭教育知识,绝大多数来源于网络媒体和其他家长。

      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的现象。在城市家庭中,陪读的比例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一项对670位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近五成小学生回家做作业需家长陪伴,36%的学生需要家长监督,仅一成小学生回家后能独立完成作业。

陪读带来的三大危害

陪读容易造成“能力缺失症”。

     对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来说,陪读只能让他们的能力更差。人的社会能力,几乎都是后天形成的,而逐级的学校教育,都是让孩子形成和完善这种能力的有利契机。倘若家长不离左右地陪读到他们学业结束的“终点站”,其结果只能是使他们的能力日益弱化,甚至根本不具备。而这只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处在劣势。

       小梁的妈妈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陪读,如今孩子已经考入一所不错的大学,按理说,小梁妈妈也可以光荣“退休”了,谁料,孩子三天两头打电话回来诉苦:学校里的饭菜不合口味,寝室里的同学难相处……甚至,每次放假回来,带回来的大包小包竟然都是穿脏的衣服、袜子。现在,小梁妈妈正在犹豫,要不要去陪儿子上大学?而一些少年天才,如魏永康、严永明等被研究生院退学的案例也足以说明,陪读是造成孩子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全程陪读,其自酿的苦果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陪读容易造成“精神缺钙症”。

       坚强的意志是孩子在克服困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习本身就属于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因此也是意志锻炼的过程。如果学习时父母陪读的话,孩子往往稍有困难就求助于父母。而父母为减轻孩子负担、缩短他们的作业时间,也会把答案和盘托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一个人习惯了事事依赖别人,那么他就无法心理“断奶”,无法自立自强。

         六年级小威的妈妈后悔地写道:“当初为了帮助孩子,我选择了陪读。没想到,六年陪下来,孩子什么都依赖我。”二年级学生方方的外婆也向老师大吐苦水:“我们方方脑袋瓜挺聪明的,可就是不爱思考,一有困难就问我。不告诉她,就生气。”方方外婆不知道,孩子的偷懒、不爱思考正是自己每天在旁边“陪”出来的呀!

       娇生惯养使得一些孩子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做事优柔寡断,不能独自面对问题。家长应该注意从小培养孩子敢于面对、勇于负责的精神,对孩子不要一切包办,不要让孩子在 “呵护”下失去飞翔的能力。

陪读容易造成“高原性心理”。

         高原性心理是指,因缺少自由、信任、尊重及不宽松而产生窒息感,导致心理内压较大的现象。不少家长认为,自己陪在孩子旁边,他肯定会集中注意力做功课。其实不然,因为这时孩子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父母身上,唯恐自己的行为违反父母的规定,受到批评,反而分散了做作业的注意力,容易引起孩子的躁动和不安,影响了学习、思维和正常的生活秩序。  过分的关注让孩子感到紧张和压力,一点点问题立刻被放大,让孩子习惯有人提示。

        鑫鑫是个调皮的男孩子,他渴望课余能够和小伙伴一起去踢球,可是又怕爸爸那双眼睛:“每天爸爸都像对待特务那样监视我,即使他在看报纸,那双眼睛也始终盯着我。我整天生活在他的眼皮底下,没有自由,更没有快乐,我哪里还能一门心思读书呢?”家长的陪读,除了无尽的爱,也夹杂着巨大的压力,使孩子因产生“高原性心理”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陪读也不例外。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家长的陪读可以说是必须和应该的。比如,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沉溺于网络或游戏,放松学习,成绩急遽退步,这时候家长选择陪读,监督孩子认真学习,是有一定效果的。

         晨晨的父母经营着一家火锅店。因为一直忙于生意,忽视了孩子的学习,更确切地说,是忽视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每天都是在店里打烊之后例行公事般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上自己的大名。晨晨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和他的父母一样,心不在焉,例行公事。直到六年级,晨晨的新班主任到他家家访,提醒晨晨父母孩子即将升入中学,该关注孩子的学习了,他们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在与班主任充分沟通后,晨晨妈妈决定从店里的生意中解脱出来,一心一意地陪着孩子学习。连晨晨双休日上兴趣班,妈妈也在教室后面听着,以便回家给孩子适当的辅导。除了陪读,妈妈也十分注重与晨晨及老师的沟通,取得老师的配合与支持。一段时间下来,效果很明显。晨晨除了在学习成绩上明显进步以外,学习习惯也大为改观。更重要的是,因为感受到妈妈的关爱,晨晨变得更乐观、更积极了。

     对于一些年龄偏小的孩子,在习惯养成的初期阶段,家长的陪伴能让孩子的学习更加顺畅,也能让孩子的习惯养成得更好。

专家

陪读应关注孩子情绪和兴趣

       “现在很多家长把自己定位成家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帮孩子检查作业、批改订正,老师做的事家长都做。单纯从学习上讲,这样的陪读会使孩子主动性和学习思考的能力都得到抑制。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小文在分析陪读现象时指出,目前他接触过的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家长陪读一直陪到高二,这位家长将小学到高中所有的课本都从头到尾学了一遍,自己预习和复习,这样的陪读效果如何?令人遗憾的是,孩子表现出来的学习成绩和主动性都不是很好。

        在陈小文看来,单纯“家庭教师式”的陪读,表面上孩子交出来的作业很漂亮干净,老师也觉得孩子的学习质量很高,但随着知识难度的上升,孩子毕竟要独立面对学习任务,习惯了家长的陪读,孩子很难维持独立的学习状态。所以,陈主任认为,小学三年级以后,家长其实就可以慢慢“功成身退”,倡导科学的陪读,不是只顾着帮孩子检查作业,而是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不是得到维护和激发。

        他举例说,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可以关注孩子经过一天的学习后,有没有负面情绪,通过沟通化解负面情绪。另外,在陪读中激发孩子的兴趣也很重要,孩子在上课时对某个知识感兴趣,如孩子觉得某篇课文很有意思,家长完全可以为他打开一扇窗,陪他读读原著。如果对数学很感兴趣,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有趣的数学实验。

         在多年的咨询研究中,陈主任还发现,陪读很严重的孩子都存在作业拖拉的坏毛病。“在陪读中,有些家长往往喜欢打断孩子,例如你这道题写错了,这个字比划不对,孩子的思维过程被强行打断,学习情绪受到影响,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陈主任建议,家长在陪读中要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回家不急着做作业,先整理桌面,将桌子上的玩具等杂物捡干净,再给孩子放一个小闹钟,设定一个作业完成的时间限量。

         “其实,家长借陪读再学习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她们向孩子传递出的信息是,妈妈这么大年纪也可以学得很好,这是比较正面的。 ”陈主任建议,家长更应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大人也在追求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例如,工作上追求进步,进一步深造,菜烧得很棒,为孩子树立榜样,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意义会更大。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