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小错不放,大错不嚷

13年前 [11-22 12:04 周一]

过去听一位老人说过,在教育子女上要“小错不放,大错不嚷”,当时并不完全理解。近日读报得知,在港台地区已经悄然兴起了一股家教纠错新原则,与我们重视大错误、忽视小错误的惯常思维相反,采取的是“小错不迁就,大错不追究”。我想这与老人所说的 “小错不放,大错不嚷”是一个道理。

“小错不放,大错不嚷”抑或“小错不迁就,大错不追究”这种原则,对于家庭教育而言的确具有现实意义。“小错不放”就是指对偶尔发现的孩子的小毛病、小缺点不放过、不迁就、不纵容,严肃对待,认真纠正。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此不以为然。孩子有了蛛丝马迹的小毛病,诸如坐姿不正,不拘小节,功课偷懒,撒个小谎,偷拿父母的零钱等等,熟视无睹,不管不问,甚至将此当作孩子的小聪明加以欣赏,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改掉小毛病;而有的家长虽然也管也问,但是蜻蜓点水,轻描淡写,根本不足以引起孩子的重视。说到底,也存在着小节无关大碍的思想。

小节真的无关大碍么?小毛病真的能够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么?曾听过一个古老而发人深省的家教故事。母子俩相依为命,一天,幼小的儿子拿回一根针,说是“捡”的。母亲很高兴,表扬了他,并没有深究针的来源。后来儿子又“捡”回一只碗,“捡”回一口锅,“捡”回越来越多、越来越值钱的东西,母亲仍然不假思索地赞赏他。终于有一天,儿子成了江洋大盗,被官府捉拿归案。临行刑时,儿子对母亲说,死前有一个请求,请娘像小时候那样再喂我一次奶吧。母亲慷慨应允。儿子竟狠心地一口咬下乳头,大叫:我落得今天的下场都怪您啊!虽然不肖之子,咎由自取,但子女的堕落,父母的确难脱其责。“小洞不补,大洞难缝”,“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如果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及时加以约束和管理,小毛病将会变成大缺陷,小节将会形成陋习,最终成为制约一生发展的瓶颈。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如今,普遍开展的行为养成教育,正是从纠正小毛病、培养好习惯开始的。

而另一方面,“大错不嚷”是指孩子犯了较大错误时,不要过于苛责,应报以宽容的态度,实行冷处理。犯了大错之后,孩子对此已经有了认识,他的心里已经充满了愧疚与自责。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失去了理性,大发雷霆,无异于“火上浇油”、“雪中送冰”,孩子脆弱的心灵会难以承受,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大错不嚷”至少有四层含义:第一,不要在孩子心里最难受的时候再进行严厉的斥责,施加过多的压力,以避免孩子心灵的崩溃;第二,不要大吵大嚷,弄得世人皆知。要维护孩子的面子,保护好孩子稚嫩的自尊心;第三,不要联系孩子以前所犯的错误集中批判,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令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当然,“大错不嚷”并不是说对错误不管不理,而是要注意教育的时机、方式和轻重。等到事态平静、孩子心态平和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的严重性,共同寻找避免类似错误的方法。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孩子也会接受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的。我们都知道,卓娅和舒拉是苏联伟大的爱国英雄,但许多人并不注意,他们的身后有一位善于教育的伟大母亲。母亲发现,5岁的舒拉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总是耍赖、哭号,母亲认为这不是小事,不能迁就。于是当舒拉再次哭号的时候,她让所有的人装着没有听见,继续干着各自的事情,或者一同走开,使舒拉的哭号耍赖没有了观众和听众,自然就平息下来。同时告诉他只要哭号,大家就会离开。慢慢地,舒拉就改掉了这个毛病。舒拉爱与伙伴们玩打仗的游戏,这本没有什么,可是有一天,当舒拉回到家时,他的新大衣上满是泥污,扣子附近已被撕扯成几个窟窿。眼前的景象让母亲感到吃惊和生气,但她没有说什么,上前脱掉舒拉的大衣,开始清理和缝补。舒拉怔怔地站在那里,嘴里不停地说:“对不起,妈妈,我错了。”说到第三遍的时候母亲头也不抬地说:“我知道了。”那晚,母亲一直清洗和缝补到深夜。虽然没有一句责怪的话,但这种无声的批评,对舒拉触动很大,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小错不迁就,大错不追究”,正是许多智慧的父母教育子女的经验总结。

                                                                                                                      来源 网络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