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 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5年前 [03-22 17:52 周日]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21世纪培养合格人才,是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向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成分。

  然而,当前有很多中学对心理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还远远未达到像对知识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那样的重视程度。如何消除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尚未真正列入学校专项工作的议事日程。

  鉴于此,笔者拟从现阶段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分析着手,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企盼能引起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

  这是由于部分中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到挫伤后产生的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萎糜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不少的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采取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少部分自以为成熟的中学生,往往自高自大,把自己封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一个劲地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于是与世隔绝的孤独感便油然而生。心理上的孤立,往往形成孤僻的性格,羞涩、敏感、易怒交织在一起。他们很少和别人交往,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只一味崇尚做“超人”和“怪人”。

  4.嫉妒心理。

  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生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在行为上可能会对对方加以恶意中伤;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会发生伤害、杀人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5.惧怕心理。

  惧怕可以说是人类情绪之冠,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甚至会影响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进程。

  就中学生群体来说,存在着优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

  就中学生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或作文、惧怕父母的期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现象。

  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会形成性格上过于胆怯和羞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也常常会表现为随大流,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二、中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影响,更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1.家庭的影响。

  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父母不只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

  如今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太阳”。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于智力开发,早在学前阶段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

  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没有多少家长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甚至有不少父母压根儿就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培养问题。

  由于父母对心理教育的忽视或无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智力开发超前,心理发展滞后,在生理发育处于高峰期的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学生身上形成强烈反差。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严重的先天不足。

  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赏罚褒贬,他的世界观、信仰、思想、作风、接物待人的态度,对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选择性的中学生来说,起着性格上的奠基作用。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生活在“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家庭里,接受父母所谓“为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教育,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信条,那么,在这种家庭环境里成长的人,必定是心胸狭隘的。

  此外,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使得部分家长无法对自己及时作出调整,并予以适当反应。这就导致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使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及大脑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心理失调。比如,职业不稳定、收入下降、商场失意、职业变更等,都是造成家长心理障碍的因素。

  家长难免要将这种情绪转换成各种非理智的行为、语言在家中渲泄,有的则把自己的失败转成对子女的不符实际的要求。子女如长期处在这种不良情绪感受中,其大脑机能便会遭致慢性损耗,最后出现大脑机能失调,造成心理障碍。

  2.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也显得复杂了,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与某些不健康的思潮并存的局面。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往往是去其精华、吸其糟粕,崇拜的是侠客,追求盲目的自由,好以逆上来标榜自己。

  3.学校的影响。

  当前,由于不少中学还未很好地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有些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只关心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盯住高考和中考,给学生不厌其烦地灌输“学好功课”、“考试升学”、“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就与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共识:只有考出高分数,达到某重点学校的录取线才是好孩子、好学生。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有没有出息的标准尺度。因此,学生也就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而教师又没有预先为他们储存好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的信息。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学生便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选择了逃避的做法——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广大教育工作者,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国家人格最为高尚的群体。教师对学生怀有深深的爱,往往恨铁不成钢,但有时动机虽好,教育方式却是反教育的。教师简单、粗暴的语言,未经充分调查轻易给学生下定论……凡此种种都有可能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心灵。

  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少数教师心理失衡,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反教育行为。如个别教师十分留意学生家长的职务,注意发展对自己有用的“关系”,随而“关系学生”往往引人注目地受到特别关照。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关系学生”形成了一种骄宠心理,而另一些学生则由于家长无权无势,只能缩在一旁,心理也就会受到创伤。

  4.学生自身的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追求成人感、独立性意向、自尊心等心理目标。但是,这些心理目标与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性出现了矛盾:他们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要求被别人爱而又不懂得爱别人,难以正确地评价自己,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驱使下,故意表现得横蛮无理,甚至有意与教育者对抗,往往与教育者的意愿背道而驰。


  三、消除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针对目前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笔者不揣浅薄,提出以下对策。

  1.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和素质。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用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教师,为教师提供掌握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推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从事中学教育的教师的必备素养,应成为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基本内容,并作为加强基础教育的手段之一。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中学教师十分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并逐步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每一位中学教师都应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可能喜欢学生的一切,但必须承认学生是有价值的人。学生由于知识不足,自我意识脆弱。他们主要是通过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来获得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的概念的,其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尊、自信都受成人的评价和态度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学生就会以为自己无用。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其次,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其自身的心理健康与否也是影响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本人的心理障碍会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失败。所以,教师也有自觉地调适自身心理状态的任务。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对自己所培养的“精神产品”高度负责,不以自己的情感因素横加干涉教育行为。如有不悦,应及时进行自我排遣,或向亲朋好友倾诉,或去医院找心理医生咨询,万万不可把目标转向正在成长的“幼苗”。要知道稚嫩的幼苗是经不起“摧残”的,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使他们的心灵遭受极大的痛苦。

  2.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学可开设一个学年的心理辅导课,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

  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

  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

  四是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也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联手形成的合力,便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3.优化课程结构。

  中学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习负担。优化课程结构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一定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需求,充实并丰富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

  二是删减目前中学教材的某些内容,降低某些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是在精神比较放松时吸纳知识与技艺,不会有过重的负担。

  4.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

  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不少中学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排榜为特征,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情感淡漠,师生之间缺乏信任。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随而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为此,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讨论、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日常交往群体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5.建立约束机制,加速“转轨”进程。

  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包括独立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在内的考核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体系,要用心理素质教育的指标引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建立教师评估以及教育质量评估的监测保障机制。教育行政机关应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督导,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加速中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

作者:孔宁 来源: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网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