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用心去陪孩子(张功领)

13年前 [06-08 00:53 周二]

用心去陪孩子

/张功领

(图片来自新浪网)

看到《英国正副首相推迟内阁例会送孩子上学》这则新闻很受感动。两位首相为了都想送孩子去上学,于是便推迟了每天内阁例会的开始时间。它启发我们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用心去和孩子相处,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时时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力量。

“由于工作和生活都在唐宁街,他也几乎天天在孩子睡觉前去看看他们。”“虽然两人商量好玛丽安主内尼克主外,但他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克莱格不允许属下在他跟家人相处时进来打扰,还坚持步行送3个儿子去上学。他也经常推掉不必要的晚宴邀请,好按时回家哄孩子睡觉。”

多么用心的爸爸啊!谁都有忙的理由,心里想着孩子,总会能抽出时间的。

看到这些,想起朋友讲的他孩子的故事。

朋友和妻子开了一家公司,工作忙的不可开交,孩子生下来就由爷爷奶奶带着。后来爷爷奶奶年龄大了,孩子上学后就接到了身边。为了照顾孩子,朋友请了保姆,专门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可没过多久,保姆就辞职不干了,说孩子难带。接着朋又连续找了两个保姆,都,都是同样的结果。

怎么回事呢?爷爷奶奶说在老家时孩子很听话的。

“儿子,保姆做的不好吗?”

“很好!”

“那为什要故意难为她们呢”

“为了你们能陪着我。从爷爷奶奶家回来后,你们陪过我几天啊?总是说“忙”“忙”,钱对你们就那么重要吗?每当看到同学都是爸爸妈妈接送上学,我就想我的爸爸妈妈呢?你们既然没有时间养我,生我干嘛啊?”

夫妻听了后,流下了内疚伤心的泪。

孩子的要求多么可怜啊!教育应该是一种心与心的感应,让孩子在心灵上得到温暖,在心灵的碰撞和感动中获得成长。让孩子感应到你真的很在乎他,他就不会让你失望。

  人这一辈子,有两件事是不能耽误的。一是孝敬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会带来终生的痛苦;二是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等的,错过了是无法回来补救的。

  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去陪孩子。

  有人说,我们整天陪着孩子,却引来孩子的厌烦。陪孩子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而是要用心去陪。

分析那些陷入“网瘾”“早恋”、离家出走、自杀的孩子就会发现,大多缺少的是家庭和学校的温暖。他们的心灵是冰凉的,缺少精神的滋养,无所归依。要么去寻找寄托,要么就万念俱灰。

看看一个孩子自杀前的心灵独白吧。

为了保持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我投入大量时间去学习,这就影响和其他同学的交往,家长更是反对我和其他同学交往,家长就是要求成绩好,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不让参加社交活动,甚至家务活也不让干。”

  “青春期也有逆反的时候,但不可能抗争过家长,抗争抗争越抗争越无效,只能压在心里。最后就干脆不跟家长交流,因为交流也没有什么结果。家长的出发点肯定是为孩子好,但他们的孩子心理健康意识、认识水平都有限。家长就认为能考上好学校,将来有好工作就可以了。”

“和家长的冲突表现在初中,到高中就成为一种习惯。因为怎么和他们抗争都没有效果,所以后来就不去努力了。别的同学们有一个小圈子,人家去玩,自己总是不和人家去,久而久之,人家也就不和我玩,我就有了一种自卑感,觉得融不进去他们的圈子,所以也就习惯自己一个人孤单单。中学上体育课,下了课,同学们三三两两走,而我基本就一个人,记忆中就是一个人。后来就形成了一种害怕置身集体的感觉,害怕春游秋游等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时我不知道我属于哪里。我只能故作清高,认为我学习好、很棒,其实我心里很自卑、很脆弱,虽然我学习好,但其他什么都不知道,同学们谈起什么歌星、有名的化妆品,我都不知道。”

“家长天天在监视着我,我就像一个犯人。我痛苦,我郁闷,我感觉自己要崩溃了。人活着有啥意思呢?”

孩子的内心是多么的无奈和痛苦啊!家长的爱在功利思想的侵蚀下,已经变质了,变成了对孩子的一种身心摧残。

几年前,北京发生了一幕家庭惨剧。夫妻俩都是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家庭条件优越,但是,他们十六岁的孩子却因为受不了家庭的压迫以及父母对他交往女朋友的事情横加干涉,用菜刀残忍的把父母杀害了。后来法官在法庭上问他真正的杀人动机,他说了一句话:“是因为我的父母到死之前,仍然不知道我究竟需要什么。”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家长要敬畏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用心去感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将自己的善意、沉着、和关怀传递给孩子。做到这些,孩子就能吸收并发挥这些伟大的力量,他会变得强大,有安全感,充满自信;有了尊严,有了力量,孩子就可以突破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境。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