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根的教育―幼儿期家庭教育讲座(上)

13年前 [07-07 01:02 周三]
一、幼儿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期教育是根的教育

  幼儿期是人的奠基时期,幼儿期的教育是一种根的教育,对孩子今后以至于终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不少中外著名教育家精辟地论述过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幼儿受于家庭之教训,虽薄物细故,往往终其身而不忘。政幼儿之于长者,如枝干与根本然,一日之气候,多定于崇朝,一生之事业,多决于婴孩,甚矣。家庭教育不可忽也。”要想孩子长大成才,家庭教育必须抓早、抓好,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然而,当前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忽视幼儿期的教育。实际上,树大绝不会自然直,从小长弯了的树,长大以后是直不起来的。要想使小树长得又大又直,必须从小修剪枝权,经常护理才行,孩子要长大成才也必须从小精心培养与教育。

  为什么幼儿期的教育十分重要?因为幼儿期处于人的早期,这一时期人的身心发展十分迅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一个人日后的发展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性格、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及发达的智力,都是建立在幼儿期所培养的根基之上的。

  首先,从身体素质来说,如果自幼家长注意孩子的合理营养,身体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使孩子生长、发育得好,有一个良好的体质,这将终身受益。孩子若得了病或体质较差,趁幼年时期抓紧治疗、锻炼也比较易于改善。如我的一个孩子一岁多时患了一场病毒性肺炎,落下了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后遗症,每到天气变化就喘得很厉害。但他三岁进入幼儿园,由于保健医生和教师的治疗、护理和适当锻炼,逐渐好转,六岁多离开幼儿园时已是个很健康的孩子。上小学后还进入业余体校,参加工作后身体一直很健康,精力旺盛。但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也是自幼息险急性支气管炎,由于未及早抓紧治疗,始终未能去除病根,后来经常发病影响学习。影响工作,十分苦恼。

  其次,从个性品德方面来看。“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说法,日本也有“三岁之魂,百岁之才”相似说法。虽然,这并非科学的论断,但都说明,人们早已认识到早期是人格形成雏形的时期。正如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优秀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这些儿童送到学校里,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我们不难从许多成才者回忆、追述他们成长之路中发现,早期的品德教育,是奠定下他们成才的第一块基石。

  再有,幼儿期也是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许多科学研究证明,早潮儿童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方法得当,善于诱发,就可以使孩子智力发展得更快些。更聪明些。特别是有关“最佳期”的研究更使人们认识到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所谓“最佳期”或称“关键期”是指在人的早期存在着不同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即在这一年龄阶段进行某项教育效果最佳,若错过了这一时机往往就要付出数倍于当时助努力,有的甚至终生难以弥补。以言语发展为例,幼儿期是学习日语的最佳期,这里举两个例子。1920年一个在出生后被狼叼去哺育长大的印度女孩卡玛拉被人们发现,当时大约8岁,经过抚养者下很大功夫训练,4年内才学会六个词,7年才学会45个词,直到1929年她临死(17岁)时智力不及三岁左右的娃娃,与人进行口语交往还十分困难,因为他错过了智力尤其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与此相反,经历了28年野人生活的日本横井庄一,1972年被人们发现后回到人类社会,由于他隔绝人类社会之前已成年,他在童年时期已掌握了语言能力,因此,与人们口语交往就不成问题,82天后就完全恢复和适应了人类社会的生活。除言语发展外,还有研究表明3~4岁是形状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六岁是方位知觉发展的关键年龄等等。总之,幼儿期是处于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如能抓住这一时期科学施教,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_

  幼儿期在人的一生中是很短暂的,但这一时期的教育都是影响终生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家长必须对这一时期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并抓好幼儿期的教育,这将对孩子的终身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幼儿期案庭教育尤为重要

  目前,许多家长对早期家庭教育都相当重视,但也有少数家长认为:“教育是教养机构的事,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就是老师的事儿了,家长不必操心。”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幼儿说来,即使进入幼儿园,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仍是不可替代的。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受家庭、学校(幼儿园)和社会三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幼儿园)、社会三方面密切配合,同步进行。但我们还要认识到,这三大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趋势,其变化规律之一便是:孩子越小,家庭的影响至越大(随着年龄增长,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不断增强)。研究表明:幼儿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家庭的影响居首位。

  为什么家庭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最大呢?这是由于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特点所决定的。

  父母亲与孩子是一种血缘关系,幼年儿童与父母间有着高度依恋的亲子关系,这种最密切的关系和最浓厚的亲情使得家庭对孩子的发展具有无可比拟和取代的影响,使得父母亲成为对其幼年子女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权威的教育力量。

  另外,家庭不像幼儿园那样是有计划进行教养的机构,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结合并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即时时、事事、无处不有的。家庭教育有亲切的教诲、谆谆的诱导,但更多的是无形的感染,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道德素养,价值取向,言谈举止以至家庭的氛围等等时刻在影响、塑造着下一代。

  1982年我曾在北京市西城区的50多所幼儿园进行过一项独生子女品德、行为习惯状况的调查研究。我在每所幼儿园选择在品德、行为方面表现最好与最差的独生幼儿共370名,表现好与差的各185名,对这些孩子在幼儿园的品德行为表现与他们的家长自身行为表现及其对孩子的教养状况分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品德行为表现得好与不好,主要在于家长自身素质与教养行为上的差异。如,XX幼儿园一名中班男孩,在幼儿园表现经常打小朋友,抢别人的玩具,出口就骂人,对老师也没礼貌等,调查得知孩子的父亲就是个爱酗酒、打架成性,品德低下的人。另一所幼儿园大班一名女孩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教师在调查表上写道;“她完全不像是个独生子女,心中总是想着别人。”这个女孩的父母是双职工,家高工作单位很远,每天都是第一个送孩子入园,并叮嘱孩子到幼儿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帮老师搞班上的卫生。他们对孩子不娇惯,注重文明行为培养,要求孩子关心幼儿园的小朋友,爱劳动等,家长也能处处为孩子作榜样。可见,家庭的教育、影响对幼年儿童说来是最为重要的。

二、幼儿期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我们要从幼儿教育抓起,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这反映了党中央对幼儿教育的关怀与重视,也指明了幼儿教育的总目标。根据这一指示和幼年儿童的特点,幼儿期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孩子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为造就21世“纪祖国建设人才打下最初步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任务,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要树立全面发展、注重德育、面向未来三个观点。

  (-)全面发展

  今天的幼儿是下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只有从小开始培养优良的品德,聪慧的智力和健康的体魄,长大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所以,家庭对幼儿必须把护养与教育结合起来对孩子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防止教育上的片面性。

  现在,有些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误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早期智力开发,就是提前开始学知识,而忽视了孩子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步入早期教育的误区。

  例如,有一位家长相信某报纸上刊登的早期智力开发的“XX方案”的误导,对她的很小的孩子按方案进行连续的的强化训练,不到三岁孩子就能识1000多汉字,还会说些英语,家长很高兴。但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发现她不像一般幼儿那样天真、活泼,表现很孤独和执拗,不愿和小伙伴交往,不爱游戏,不会画画,动手能力极差,整天闷闷不乐。老师便将孩子的母亲访到幼儿园来,在隐蔽的地方观察她孩子在班里的表现。这位母亲足足地看了一个上午,观察到她的孩子在班里的表现,发现孩子与其它小朋友明显的差异,心中非常不安与难过,对老师说:我宁愿我的孩子不那么“聪明”,但是我愿意她快乐。打这以后便停止使用原来的训练“方案”,而设法与幼儿园老师配合,加强对孩子在性格及社会性方面的培养,以弥补过去在教育上的缺失。这位母亲以往这种不顾幼儿生理与心理特点,违背教育规律,片面地、强制性地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是以牺性更为重要的社会性发展为代价,完全背离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原则,遏制了儿童天性的发挥,损害了孩子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并将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

  因此,家长对幼年子女的教育必须着眼于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日后成人、成才奠定下初步的、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注重德育

  我国古人就提倡“教子以德”,这是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精华。我国现代的许多教育家、名人更是强调家庭中要重视品德教育。如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聂荣臻元帅很重视家庭教育,在他88岁高龄时,向全国家长倾吐肺腑之言“家教之道贵以德、”我们现在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必须注重德育,而德育必须从小抓起,从家庭教育起步。

  德育包括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和性格、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培养。家长在全面培养幼儿素质中,必须明确要将德育作为家教的首要任务,从小教育孩子学作人,因为,良好的性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正如一位教育家斯特拉夫人所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能得到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能特到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能得到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是决定培养什么样人的方向性问题。一个人,缺乏正确的思想、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即使聪明过人,文化知识水平高,也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据记载,某男孩,智力发展超常,4岁入学,14岁考上大学,被称为“数学天才”,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和健全的心理,1994年为寻求超脱走向茫茫深山,至今下落不明。

  还有极少数人,智力堪称上等,学业成绩也很好,但品德败坏,不仅不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反而成社会的祸害。助年代初,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一名业务优秀的“尖子”,学校决定送他出国深造,就在他即将出国的前夕,竟因盗窃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给人们留下深刻教训、著名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所以,德是立身之本,才华之根。家庭教育的优势是在德育。我读过一本书,书名是《现代名人母亲》,书中转述了一些成名者用动情的笔墨,深情地记载他们含辛茹苦的母亲对他们早年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在做人方面给他们后来成才打下的根基。如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从私塾到小学、中学,我经历过起码20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母亲。”“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母亲并不识字,他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优秀的品格必须从早期抓起,家长要注意趁孩子在幼年时期,及早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播撒品德的种子,从小萌发孩子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集体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团结、友爱、懂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既是关系到孩子未来和家庭幸福的大事,更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三)面向未来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幼儿教育更是要面向未来的。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所以,家长要考虑到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从小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素质。

  21世纪的建设人才首先要有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为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这就要从小萌发孩子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21世纪的建设人才要具备现代化的科技知识和富于创造性、开拓精神,这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爱科学,好问、好学以及独立性创造性等良好品质。

  当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旧观念与不正确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态度,它不利于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素质。

  例如:有的家长自觉不自觉地沿用陈旧的思想方法来看待和管教今天的幼年子女,如认为老实听话、规规矩矩才是乖孩子、好孩子,于是对孩子控制多,管得多,不放手,这种教养观点与方法是大不利于培养未来所需要人才的。我们的祖祖辈辈,不少人正是按照“老实听话”、“循规蹈矩”、“少年老成”等传统观念来培养塑造孩子的。这种旧家教观,扼杀了儿童的天性,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还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百般宠爱,过度保护,处处包办,使孩子依赖心大,意志薄弱,害怕困难,能力低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

  所以,希望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着眼于未来,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精神,独立生活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使他们的翅膀逐渐硬起来,将来成为能搏击风浪的雄鹰,迎接挑战的强者,担当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

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充分认识培养孩子

  独立性的重基性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幼儿期是孩子从完全依靠父母开始向自立过渡的阶段,是培养和训练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时期。可是,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分的宠爱,过度的保护,过多的照顾,生活上包办代替,给孩子穿衣、喂饭、整理玩具等等,平时很少给孩子独立做决定和行事的机会,致使许多孩子缺少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依赖性强,意志薄弱,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一大弊端。所以,家长要认识到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及态度。

  首先。家长要认识到,独立自主是孩子的自发要求,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就产生强烈的自主愿望,常常执拗地说:“我自己吃”、“我自己走”,感觉自己有“本事”而不愿别人帮助与干予。这时的孩子还常违背大人意愿说:“不!”在外面玩时,妈妈要他回家,他会说:“不!我还要玩。”这表明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要求。这种渴望自主的独立性倾向是幼儿初期重要的心理特点。家长一般说来,要满足孩子的独立愿望,因势引导,发展孩子这方面的潜能。如果在孩子独立性倾向正在发展的时候,没有让他适时锻炼,错过了这个时机,孩子的依赖性 就会发展起来。

  独立性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点。一个孩子有了初步的 独立性,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爱动脑筋想问 题,独立地从事一些活动,往往在身体、智力、情绪、性格、意志等各方面发展较快、较好;相反如果家长过分“关心”、“保护”,一切包办代替,孩子就会由于缺少锻炼机会而影响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形成能力低下,性格怯懦、智力发展也会受到阻碍。80年代我在某幼儿园开展一项实验研究,发现有一名幼儿平时在开展智力游戏时,总是回避那些需要动脑筋的游戏,对需要动手动脑的操作性玩具从不问津,自信心很差,智力发展相对迟缓。经调查得知这名幼儿出生后一直由奶奶照顾,在家中一切动手的事情几乎全由奶奶包办,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造成在各方面发展与其它小朋友相比有明显的差距。

  还有,家长要认识到,培养孩子独立性是为了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年龄小,长大后自然能自立的,有的家长对孩子自己做事不放心,不舍得或不愿让孩子经受锻炼。在这方面,一些动物对待幼仔的态度对我们颇有启示,如狐狸等一些动物生下幼仔后经过一段时间哺养后就不再喂养,踢开不管,让它们自己去觅食,去捕获小动物,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我们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实际上是剥夺 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无法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以后长大了,缺乏独立生活,独立学习, 独立行事的能力,怎么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我 国的留学生在国外,对此深有感受,他们说: 与国外一些青年比较,我们国家的年有人在 独自生活能力和决择能力两方面总的说来比 较差。我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说过,要 让孩子去闯,不能让他们像小鸡似的躲在老 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趋 激烈,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不可能适应 现代社会需要的。有远见的家长应该把培养 孩子的独立性视为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再有,家长还要认识到,孩子的独立能 力是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的,是一个发展 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常感到幼儿自己干不行,不像样儿。如:作母亲的看到孩子自己吃饭撒了一桌,自己穿衣服半天穿不上,就认为孩子不行,不如自己代替孩子做省事。其实,孩子学做事总是从不会做到逐步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做得像样的,这是必然规律,也是必然的过程,这过程就是成长。认识到这一点就应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行动,家长要耐心指导,必要时给予适当帮助,但一定要给机会,让孩子学着自己干。不管事情做得好不好,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家长就要给予肯定,给予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他感到“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动力。孩子即使干得不好或者失败,做父母的也应鼓励孩子再来,绝不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也不要觉得孩子干不好就伸手代劳,这样做会扼杀孩子的积极性,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剥夺他们锻炼的机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性。在这方面要学习西方国家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在那里一两岁的孩子自己走路,不小心摔倒了,家长往往平静地说:“自己爬起来!勇敢地站起来”孩子便会自己爬起来,拍拍手上的尘土继续走。而我们有的母亲,当孩子不慎摔倒往往惊慌地跑步过去抱起孩子千哄万哄,还会用脚使劲地跺地说:“怪这个地,是它不好,把我们宝宝弄摔了!”借以对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抚慰。这种呵护只能使孩子心理更加脆弱。80年代初我国一位教授出国访问,在美国的幼儿园里见一名三岁的幼儿正在扎鞋带,这种活对三岁幼儿说来是难度较大的,这位教授准备帮助他,不料孩子拒绝她的帮助说:“我都三岁了!”可见这孩子的独立意识是很强的,这种独立意识是家长从小教育的结果。

  转变教养观念 与教养态度。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不同的态度给孩子以不同的导向,造成不同的发展后果。

  因势引导,放手让孩子去锻炼,能培养 孩子自信心,自立精神与自理能力,发展独 立性;事事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去锻炼,将导致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生活能力低下,并会产生自卑感,遇事畏缩不前,害怕困难。

  (二)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培养孩子独立性,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让孩子做自己的能做的事

  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还可让他们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根据不同年龄给孩子不同的任务,如三四岁的孩子可让他们喂鱼、浇花、剥豆、分发碗筷等,五六岁的孩子可让他们负责取奶、洗手绢、洗袜子等。

  2、要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能力

  幼儿是好奇好问的,对待孩子所提的问题家长应启发幼儿动脑思考,尽量自己去寻求答案。举例来说,有一位教育意识较强的母亲说;过去孩子向我提出问题、凡是我知道的就马上告诉孩子,后来知道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就改变了做法。一次和孩子路过立交桥时,孩子问:立交桥上为什么没有红绿灯?这位母亲没有直接告诉他,说:你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让我们先来想想马路上为什么要安装红绿灯?红绿灯有什么作用?妈妈的提问启发着孩子去思考,孩子想了想,又看看桥上来往的车辆。忽的开了窍,高兴地说,我知道了!他边打着手势边说明这样的道理;立交桥上的汽车是单向行驶的,不需要红绿灯。这位妈妈的做法,促进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能力

  我国传统的家教中不注意尊重孩子,任何事情是大人说了算,孩子只是“听从”,使孩子缺少独立决择的机会,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概由父母决定。决策能力是独立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需要从小培养。现在,随着家教观念的转变,也有些父母比较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决择能力。例如,有一次我在公园里见到一位父亲,带领着他的约四岁的儿子,走到三条路交叉的路口停住脚步,低下头问儿子:“你看,咱们走哪条路?到哪边去玩?“儿子认真思索了一会儿说:“咱们走这条路吧,去看小猴。”父亲随着儿子。向他决定的方向走去。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这位父亲不正是在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自我决择的能力吗!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需要同时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锻炼自己穿衣、自己扎鞋带,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不小的困难。所以,每当孩子在练习自己独立做事取得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时,家长都需要予以鼓励。有些孩子由于家长长期包办已形成较强的依赖性,对他们进行独立性的培养,更需要同时教育孩子能克服困难,不怕苦和累。这首先要求家长能战胜自我,能站得高,看得远,为了孩子的未来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们,未来是属于孩子的,但孩子的未来要靠他们自己来创造,而不是父母代替得了的。未来的路终究要靠他们自己去走的,让他们从小自己行路吧!

(摘自《家园合作,提高幼儿素质》一书,方明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