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青少年十大基本心理特征(2)

14年前 [11-12 14:26 周四]

六、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生活空间扩展;由于缺乏鉴别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不强,容易感染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青少年期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积极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文体活动,群览博阅,从事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课余活动。

在自发性合群心理和兴趣倾向性支配下,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一定交友范围,可能有2-5位称为知心朋友的小群体活动。彼此无话不说,伙伴朋友间讲究信义,常常将朋友利益高于家长、教师和社会集体利益,容易讲“哥们义气”。人际关系有一定层次性,其信任度顺序一般是:知心朋友>一般同学>教师>父母>其他人。

生活活动范围突破家庭,学校二点一线式的空间,开始接触和走向社会,进行各种人际交往。通过现代社会大量信息交流,接受各种社会影响。现代城市青少年学生的知识量和生活经验远比过去丰富和复杂。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鉴赏、判断、选择能力不足(即“心理免疫力”不强),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影响难以比较和正确把握中,如是非、美丑、良莠、荣辱、勇敢和强暴,高尚品质与低级趣味、友谊与义气、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诚实与伪善等。少数学生不顾社会利益,法制观念淡薄,搞结帮团伙活动,结果走入歧途。

七、性意识萌芽,性发育早熟化。假如教育引导不当,可导致性心理生理障碍和性犯罪。随着身心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青少年开始产生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性意识。

由于营养改善,体育锻炼和大量社会信息的刺激,现代我国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呈现早熟化,普遍比过去提早了1—2年。据调查统计资料表明,女生在9—11岁,男生在10—13岁进入青春发育期。发育高峰期为12—14岁。

性发育成熟,使青少年期开始产生怀春心理,出现较强的性意识和性冲动,注意和喜欢接近异性。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青少年期中可能产生许多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等现实问题。这是青春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八、身体发育提早,心理发育相对不足,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脱节,容易产生身心发育障碍和心理不平衡。

现代青少年在身高、体重、性发育等躯体状况都比以往提前。外表看,堂堂表表如同大人,与父辈的青少年时代无法相比。但是他们的心理年龄仍处于相对幼稚化阶段。青少年期的心理成熟水平、社会知识经验与急剧的生理发育不成比例,出现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脱节现象。一些学生衣食住行,甚至学习用具都需要家长老师包办代替。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难以完善地协调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这在离开家庭到学校里过集体生活时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些学生缺乏应付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这时期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和身心功能障碍,如青年适应不良综合征、溃疡病、感冒伤风、神经官能症等。

九、心理个体化发展的同时逐渐完善心理社会化,增强社会适应性。

假如教育引导不当,可能诱发主客观脱节的心理障碍。

人是生物性的人,同时也是社会性的人。个人与客观环境是一对矛盾。人类必须在主客观矛盾和统一中生存、发展和逐步完善。因此,要求青少年必须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发展自我意识、独立人格为代表的心理个体化,同时必须通过社会性学习,谋求与社会同化和适应,这就是心理社会化发展。如果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个体化与社会化发展不平衡,发生矛盾冲突,则危害心理健康,发生各种心理障碍。

青少年期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容易发生心理矛盾冲突和行为过失。有关研究人员指出青少年期常存在五对心理矛盾:①个人要求与依赖关系的矛盾;②自我设计与家长教师要求的矛盾;③理想(或愿望)与现实生活的矛盾;④个人要求与经济能力的矛盾;⑤性意识要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

因此,假如引导和教育不当,容易诱发多种心理障碍。当前中学生中出现较多的是学习障碍、社会适应不良和不良行为等症状。

值得指出的是,当前不少家长对子女采用“密封罐头”式的教育方法。强调纯知识灌注,关在家中埋头读书,追求高学分,高录取率,知识第一,一心为考入高等学府而奋斗。为此,家长害怕子女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希望子女减少接触社会的机会,甚至不许中学生娱乐交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其后果是使青少年无法顺利发展个体化和社会化,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身全面健康。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一遇到风浪、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容易诱发心理障碍,不符合心理社会化发展的原则。

十、心理发育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如不注意心理卫生教育,可能导致多种身心障碍。

青少年期是人生从心理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十字路口,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心理功能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但是,这种过程不是自发地直线式的发展,必须通过自我主动调节和社会性教育才能完成。心理卫生教育是从青少年心理健康角度上给予积极指导和帮助。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是从心理基础培育和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的有效措施。任何忽视、干扰、排斥心理卫生教育的思想和做法,都不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http://baby.china-b.com/qsq/20090914/21342_6.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