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性教育该把话说得多明白?

15年前 [02-22 10:16 周日]
性教育该把话说得多明白?

  一所包含初中、高中部的中学,本学期按照教育部门的建议和安排,开设了性教育课堂,刚上两三次课,就不断接到家长的电话。

  有的家长觉得学校不务正业,误导孩子;有的请学校千万把握住一个度;还有的干脆说有那时间,让孩子复习功课多好。

  性教育故事】

  儿子劝老爸出差带上避孕套

  有位家长气哼哼地把《性健康导向》摔在了校长桌上说:“我姓赵,我今天来就是有个事搞不明白,你们的性教育课堂都讲了啥乱七八糟的东西?”

  老赵说:“我十天前要出差,走前嘱咐儿子,要听妈妈的话。儿子嘴里答应着,不住地看我,像有什么话要说。最后他说:‘您到我的房间来一趟行吗?’我以为儿子想背着他妈要点零用钱。一进他屋,他把门关上说:‘您的用品都收拾好了吧?’我心想孩子大了,懂事了。可他接着说:‘提醒您一下,您可记着带避孕套’。”

  “我出差带避孕套干啥?我生活就那么不检点呀!要不是怕我妻子在厨房听到,我早就揍他了。可儿子还挺不服气地争辩:‘在国外,太太或先生外出,夫妻中的另一方都会提醒带避孕套,这不是信任不信任,是真正的关爱——最起码预防艾滋病。像您这样经常外出的就更应该有备无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他说这些是从学校的性教育课堂上学到的,还有课本为证。出差回来,我仔细看了学校发的那本《性健康导向》,比我们当年结婚前接受的新婚教育还要赤裸裸。”老赵翻着书说,“什么是性,如何对待性冲动,还有如何避孕、还有性病、同性恋……你们有必要教得这么深入吗?这不是诱导孩子吗?孩子本来懵懵懂懂,叫你们这么一讲,全明白了,还不照着模仿呀!您瞧瞧,现在就知道用避孕套了,真要发生早恋,还不啥事都敢做了?”

    【家长课堂】

  性教育该不该把话说明白

  由于很多家长不理解,学校便把“关注性教育”作为家长课堂的主题。这个主题也引起了家长的重视。

   孩子糊涂会承担痛苦家长应该对孩子说清楚

  思鸣(多年开办心理热线咨询)

  我接到的咨询分为两个极端:要么是极为实际的,比如,如何看待手淫?怀孕了如何能瞒过家长?从没对异性产生过感情是不是同性恋?而另一类就是极“弱智”的,比如:起床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内裤上有乳白色的痕迹,这是不是怪病?遗精现象会不会伤元气?来月经了该怎么向体育老师请假?一位大学女生说,她是上大学后才敢在生理周期上体育课时请假的,也就是说在月经初潮之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因为不好意思,她一直在生理周期坚持做超负荷的运动。

  孩子遇到性困惑时,宁愿求助于陌生人,也不愿和家长探讨,这是做家长的失败——父母是孩子人生的领路人,也同样应做孩子的第一任性教育老师。当孩子们的生理发育出现男孩遗精、女孩来月经时,家长就应该把性当作一门科学来学习、讨论。不要潜意识里把性当作很“脏”的东西而羞于启齿,更不能因为孩子产生性的问题而给孩子戴上思想复杂的帽子。当然,男孩可以由父亲指导;女孩可以由母亲指导。

  他们早恋时没考虑

  结婚或寻找伴侣

  丁耘(北京妇幼保健所妇产科专家)

  中学生的早恋呈上升趋势。谈恋爱的学生,有三项主要的动机:1.在需要时有人帮助;2.异性的自然吸引力;3.为了更好地了解另一个人。较次要的动机包括:“对异性的好奇心”、“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此外还有少数人有下列动机:“追求刺激”、“享受人生”、“表现自己能够吸引异性”、“摆脱父母的控制”。有些比较早熟的青少年已经有了真正的恋爱意识,但即使是这些人也极少考虑到结婚或寻找终身伴侣。

  北京的很多医院对少女做人流手术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既不询问就读的学校,也不要求家长陪同,目的只有一个:避免在孩子已经意外受孕的情况下,因不敢就医而受到更大的身心伤害。

  开学前、放假后,都是少女流产的高峰期。来的孩子除极少数是妈妈或长辈带来的,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在男友或女同学的陪伴下来的。这说明有很多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好儿子,背着父母尝了禁果,也说明,孩子们没有性安全意识,更没有性的知识。

  大多数青少年只是把男女之间的异性吸引以及青春期对异性的性冲动作为爱情对待。往往异性一个多情的眼神、一封情书、一个动作、一种表示、一次偶然的接触,都会产生爱的冲动,他们就会开始谈情说爱,甚至轻易发生性关系。 

    【链接】

  国外性教育话都说到什么份儿上

  在美国,当孩子和情侣出行时,家长会提醒他们带避孕套。法国为了避免怀孕对女生的身心伤害,免费向需要的女生派发事后避孕药。瑞典的学生,则可在为青少年设立的咨询中心,随意拿取避孕用品。韩国从2001年起,除实行每年10课时义务性教育外,还加强了对中学生进行避孕知识的教育。

  成长不可阻挡,性问题迟早要面对。与其对孩子采取回避态度,不如让孩子对性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揭开神秘的面纱。给孩子完整、科学的性教育,应该是家长和学校不该回避的责任与义务。【来源:北青网—法制晚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