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学生集体模拟写遗书:荒唐!

15年前 [12-10 12:31 周三]

背景:

今年秋季开学以来,云南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并学习生存知识、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昆明市第一中学在高一年级6个班推出了让学生模拟写遗书的教育活动。“在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惨痛之后,我们想让学生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认识生命、尊重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该校副校长高富英说。

模拟活动取得的效果出乎意料,许多学生都认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他们在给老师的字条上说:“这堂课让我经历了‘生与死’,我会更好地活下去,”“决不放弃自己的生命——为了美好的明天”……

但不少家长对这次模拟活动却表现出紧张和疑问。一位家长说:“难道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孩子珍爱生命、感激生命吗?不用这样极端的方式就认识不到生命的可贵和父母的艰辛吗?”还有一位家长甚至伤心地说:“如果我的孩子只在遗书中告诉我心里话,那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了大问题。”(20081123日《德育报》)

 

学生集体模拟写遗书:荒唐!

 

王新国

遗书,死者临死时留下的书信,是人在生命结束之前留下的文字材料,这里的生命的结束,一般是非正常死亡(多为自杀),是人迫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存活或感觉没有再活着的必要和意义而自我了断,是对生命的主动放弃。正常死亡是回天无力的无奈。不到万不得已,人是不会选择自杀的。在这个意义上讲,遗书与一般正常死亡情况下的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用口头或书面形嘱咐身后各事应如何处理的话或字据)有着根本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

中学生,花季般的年龄,正处于由未成年到成年转变的心理断乳期,生活阅历浅,随着青春期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辨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耐挫折能力相对较差,心理脆弱,常常因学习上的压力、前途的不确定性、人际交往中的障碍等而被诸如恐惧、孤独、愤怒、冲动、失落、无助和迷茫等消极情绪所困扰,轻者情绪低落,心情忧郁,自信心降低,重者悲观厌世甚至轻生。

昆明市第一中学让高一学生集体模拟写遗书的做法,其出发点不可谓不好,但无论出发点多么的好,一切违背科学规律的教育手段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好心未必就都能办成好事。该校“想让学生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认识生命、尊重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想法只是从校方的角度出发的,然而,面对生命的即将结束,面对冰冷的纸笔,一个要将生命放弃的人还能顿悟出多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哪怕能想到“生命可贵”四个字,写下的就不是遗书,而是一篇心灵之作。可见,该校校方的想法是想当然的一厢情愿,忽视了学生心理状况的现实个性差异,让学生集体写遗书的教育活动就不能不说是荒唐的了。校方此举,令人担忧的不是成效的大小,而是经过撰写遗书“模拟演练”之后,会不会有一时想不开的学生假戏真做,弄假成真,遗书一留,撒手人寰,这才是最可怕的。正如一位家长所说“难道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孩子珍爱生命、感激生命吗?不用这样极端的方式就认识不到生命的可贵和父母的艰辛吗?”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远离恐怖,把美好的生活画面展现于学生面前,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亲情、友情和自身的价值,发现生活的美好,进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生命可贵当倍加珍惜。

生命教育不容忽视,但生命的选择与放弃不是儿戏,如果我们的教育到了靠让学生直接面对死亡——而且是自杀身亡——时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份儿上,那么无疑是我们的教育出了大问题。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