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放孩子看闲书,故事里有人生(转)

15年前 [12-15 18:17 周一]
放孩子看闲书,故事里有人生
2008年06月04日 星期三 21:35

钱江晚报20071125

               知心姐姐卢勤畅谈快乐阅读

               放孩子看闲书,故事里有人生

文字整理/摄影 贾晓东 张琰 汪亮 陈益 孙敏 金琪 方洁

      在我的记忆中和在我的调查中,孩子们一说读书都很苦恼,因为读书是很沉重的事情,是一个繁重的任务。

      这可能跟爸爸妈妈的教育有关系。爸爸妈妈从小叫孩子要刻苦读书,所以有一个读二年级的孩子就说:我什么时候退休啊。他认为读书是爸爸妈妈让他干的事情,不是他自己想干的事情。今年高考结束之后,一个考生刚出来,爸爸上去问考得怎么样,孩子说都给你写出来了。他是在给他爸读书啊!在很多人看来,读书是老师在让我读,是妈妈让我读,不是他自己的事情,所以缺少快乐。

     孩子们往往抱怨: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一些我不喜欢看的书,或者是全文字没有画的书。也有的同学告诉我:我妈妈老是给我买《奥数》一类数学题,我觉得我的学习负担已经很大了,她还在利用我的课余时间,我的负担更大。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才能快乐地读书。

     阅读比图画更有想象的容量

     我问一位喜欢读《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同学:很多人说《哈利·波特》火是因为电影拍得很棒,能看到电影,为什么你还要费劲看全是文字的书呢?他说,文字书比电影里讲得更全,比如,哈利·波特被魔法石打了一下,然后飞到天上去,再滚到地上的那个细节,电影里因为是高科技动画制作的,画面变化与我想象中的变化有距离。所以,怎么样的高科技都赶不上读书时的想象力。

     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他说出了一个真理,也就是阅读的好处——阅读会给你一个空间想象力。《哈利·波特》里面的扫帚会飞,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一样,每个人脑子里出现的扫帚绝对是不同的,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你想得越多,你脑子的空间想象力就越来越强,左脑和右脑同时发展。有空间想象能力的孩子,他的大脑记忆力容量会比没有的要强得多。

     常常有小朋友写作文老是写不出来,其中的原因有几个。第一,你对周围的人和事不太关注,写的时候当然想不起具体的画面来了。第二,缺少想象能力。人家说一棵树,你就想起你家门口那棵又小又窄的树。你想想吧,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树呢。如果你脑子里没有想象力,你就没有离奇的东西,而有想象力的同学他就有。

     所以,看书和看电影、看网络不同的地方,就是电影、网络上看到的都是已经固定化的画面,可是你在看文字的时候,看到的只是描述。描述的东西,在每个人脑子里所引起的想象会不一样。这个时候,你就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扩大了想象的容量,你的想象力就很丰富。所以,大脑要开发,阅读可能可以提供最大的好处。

每天到学校老师提个好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来,阅读的兴趣可能会更高一点。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很多小朋友回答问题的能力很强,提出问题的能力弱一点,这跟家庭教育也有关系。中国的爸爸妈妈在孩子上学去的时候会说什么?——“要听话,好好学习。”国外的爸爸妈妈却是这样告诉孩子的:“今天到学校,去老师提一个好问题。”

    我们回到家的时候,做爸爸妈妈的都说什么?考试了吗?多少分?第几名?怎么回来这么晚,又上哪儿玩去了?爸爸妈妈很少会问,今天老师提出什么问题了?

     我想现场调查一下:有同学老师提出问题吗?

     (听众回答:有老师问不懂的题目;在读比较深奥一点或世界名著时也会老师提问。)

     其实这种一边阅读一边提问,对提高阅读兴趣、对一个孩子的创造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动着脑筋阅读,用脑用心阅读,这样的话,兴趣会更高。去年,中国少年报社和大百科出版社共同开展一个活动,叫“提个好问题”。我们原来以为孩子们提不出什么好问题,没想到提了2000多个问题,比如蚂蚁睡觉闭眼睛吗?比如说鱼为什么不眨眼?黄瓜明明是绿的怎么叫黄瓜呀?

     孩子们提了2000多个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去看书,找答案,找专家去问。《中国少年报》去年寒假出了一本合刊,里面全是问题。生活当中的“为什么”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有些是传说,有些是知识,有些就是科学,如果你要是一边读,一边问,你会觉得读书简直太好玩了。

     我每天晚上读书,常常读到半夜都不会想休息,因为你找了这个答案,不够,又找那个。这就有点像交朋友,通过一个朋友认识另外一些朋友,然后朋友圈子越来越大。你就发现,原来书这么好玩,它是一个窗口,能够让你了解世界。所以,我跟很多爸爸妈妈说,孩子向你提问了,别给他答案。你给他答案他就没兴致了。你给他问号,别给他句号。

     那次活动后,小朋友老来问知心姐姐,我们那么多问题你怎么回答?你会不会怕我们提问?我说不怕,为什么呢?因为我比较狡猾,我会让他自己找答案。上次我在上海接知心电话,有个小朋友问,羊为什么吃纸?我从来没看到过羊吃纸。可没看过不一定它不存在。我说是啊,羊干嘛要吃纸啊,吃纸干什么呀?你去找答案,找完了千万别忘了告诉我。行啊,10分钟之后来电话了,找到答案了。我说怎么说的?小朋友的回答是——书上是这么说的“因为纸是草做的,羊是吃草的,没草吃就吃纸了。”我不管答案对不对,我觉得他能找到就很了不起。

     如果你脑子里充满了问题,你是爱读书的孩子,就有两个结果了:第一,你会找答案了,你走进图书馆,以后你就不用别人当拐棍了;第二、你有创造性。牛顿在苹果树底下躺着的时候,苹果掉了下来,他没有想赶快吃了它吧,而是想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没有飞到天上去?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如果你从来不想,你就永远发现不了什么。

     你的创造力从哪儿来?从问题中来。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提出要进入创新的时代,我们不满足“中国制造”,要有“中国创造”。创造从哪儿来?从创意来。创意从哪儿来?从问题来。问题从哪儿来?从见识来。如果你没见识,你就只知道你们家眼前那点事,根本就问不出问题。

     故事里有一个人生的道理

     我曾参加主编过《中学生百科全书》,当时就发现,记住了很多故事,对人生是大有好处的。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轮子,这个轮子缺了一个角,它希望能完美一点,就到处寻找这个角。因为缺了一个角,在寻找的路上,速度就快不起来。这样,路边的小草长得什么样,花开成什么颜色,它看得很清楚。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一个角,把它补上成为非常圆满的轮子后,就能飞快地转动,于是,周围发生的一切它就都看不清了。这个故事的结论是:人不要太求完美。太求完美有的时候你会失去很多。如一个孩子一直都是第一名,有一天突然得了第二名,第三名,就会哭啊哭:我怎么就没得第一?这个时候你不要哭,相反,你想:哎呀,我终于没得第一,我就知道一个老不得第一的人的心情怎么样了。所以,失去有的时候是得到,得到有的时候是失去。

     故事会给你一个人生的道理。其实有时候看上去是故事,爸爸妈妈都认为看故事就意味你看闲书,其实不是,人生的道理都融在故事之中。

     我经常给孩子们讲一则关于打猎的故事。一个猎人带着猎狗去打兔子,猎人一枪把兔子后腿打中了,猎人跟猎狗说,去把兔子抓回来。猎狗去抓兔子,但兔子跑没影了。猎狗回来了,猎人问:“兔子呢?”猎狗说:“跑了。”猎人抱怨说:“兔子都被我打伤了,你还没给我抓回来,你是怎么搞的?”猎狗委屈地说:“它跑了我有什么办法,我已经尽力了。”猎人没法说了。兔子跑回家,整个兔子家族都轰动了,后腿被人打中了,还有猎狗追你都没追着,你是怎么回来的?兔子说:“猎狗没把我追着,回去顶多挨顿臭骂,我要是被它追着我就没命了,所以我就竭尽全力了。”这个故事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觉呢?你会觉得人想成功,做任何事都必须竭尽全力。这个故事放到你心里,对你是激励。所以,书好看,是因为那里有非常美妙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故事。

     应该有大大方方看闲书的机会

    我和同学们聊天时,许多人向我抱怨、告状,说爸爸妈妈只准他们读课本书、教学参考书,不准看课外书,他们只好采取各种方法,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照着看书,用课本、作业本盖着偷看小说,借门缝里的光看书等等,看来是像《猫和老鼠》里面猫和老鼠的关系似的。我觉得应该有大大方方看书的时间。现在这种偷着看书的方法,非常不科学。所以我呼吁一下,给孩子一个看书的机会,让孩子每天都有一个时间段,大大方方坐在那儿看闲书。

     其实看书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让人学会专心。一个人在看书的时候,聚精会神,这会有什么好处呢?这会让你特别健康,那时你的大脑会特别活跃,高度集中。人的智商其实都差不多,专心的程度不同,最后的效果就不一样。人学会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这个人就会很有智慧,而且有创造性,有想象力。所以人一定要在看书的时候,达到一种无人的状态,学会静下心来,这就是阅读所能培养的一种好习惯。所以,做父母的要给孩子一个在家里阅读的时间,一个不用偷偷摸摸地、安静的阅读环境,在孩子们在合适的时间,适合的地点,快乐地阅读。在学校,班级里也应该拿出阅读的时间,只要有益无害就可以了。

     读书怎么才能快乐?首先要选好书、好报来阅读。然后要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聚精会神地阅读。同时,阅读的时候要学会动脑筋,展开想象的能力。这样的话,你的大脑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你的创造力也得到了一个发挥,你的写作能力也会提高,你的想象能力也会增强。这样读书就真的快乐了。

     金庸小说成教材“不好看”?

     读的就是好玩,分析段落大意太无趣

     本报讯 “中国武侠小说”研讨会昨天在杭州举行。武侠小说曾一度被斥为低级趣味而被许多老师家长列为禁书。而今金庸小说却入选教科书。对此教授们大多持赞成态度,“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该众声喧哗”。问题在于他们中有人担心,金庸作品入选课本,会不会反而变得“不好看”了。

     浙大人文学院教授廖可斌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他说:“我这一辈子读书,惟一一次通宵看书的经历,看的就是金庸的书。太好看了!”他认为:“让现在的孩子阅读,状态很重要。如果把金庸小说一段段拆开去分析段落大意,老师们就会把学生搞烦了,反而讨厌金庸的书。”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副所长陈广宏是国内研究明代文学的知名专家。他说:“现在老师们经常会让孩子带着任务去看书,比如去学习金庸小说的人物描写、学习情节构造等等。这是不是有点功利色彩?”

     昨天来的都是一群正儿八经的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副主任、浙大人文学院副院长,还有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教授。他们在会议上侃侃而谈,甚至拿出了论文,可实际上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专长并不在此,而只是源自于少年时期对金庸小说的狂热。张宏生说,那时看武侠小说就是觉得好看,从来没想过把它当成研究对象去分析。廖可斌说他也是跟风而动,“虽然那时已经在读博士做研究了,不过却不是为研究而去读小说。”当他的孩子上初中时,廖可斌就买了一整箱金庸全集送给他,却没有指导他说要看哪些情节,看人物如何描写。陈广宏觉得看书的原始动力应该是兴趣,不要带任何任务。只要有兴趣去看,会自然地接受作品的观点。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