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要压抑孩子的不良情绪

15年前 [11-28 12:08 周五]
 

紧张的情绪对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危害,所以紧张的情绪一旦产生,就应该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让它宣泄出来。但是我们观察发现,每当孩子身不由己地发泄内心的紧张(如,因心里难受而哭泣或发脾气)时,往往会遭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堵截”──或是痛打或是训斥或是羞辱或是强行禁止。其实,成人的这样强行“堵截”孩子的情绪是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这样的“堵截”虽使孩子暂时压抑了内心的紧张情绪,不让它表现出来(当哭不敢哭,当怒不敢怒),但是长期这样压抑下去,会使孩子将不堪重负,最终导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态发展。因此,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多为孩子心理的活动和发展提供些自由的空间,同时还要给孩子紧张的情绪以出路。具体地说,我们可能通过以下的方式减轻孩子心理的负担。

 

  1. 心平气和地接纳幼儿的各种情绪的自然流露

 

  与成人一样,幼小的孩子也具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并且他们的情绪是毫无掩饰的,他们高兴时,就会满脸笑容;不顺心时,愤闷、受压抑或心中有不满时,他们敢于发泄,或是发脾气或是大哭大闹,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敢爱、敢恨、敢说、敢笑,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种优势,这种优势会使得孩子的各种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这当然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这些情绪的自然流露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只要不扰乱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伤及别人,就没有什么对和错之分。孩子情绪的自然流露应该得到宽容,而不是压制。比如,孩子伤心时,我们应该鼓励他哭出来,就算是男孩子也应该这样。因为这样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有好处。发脾气、反抗行为、哭泣、大声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当然,这里所提倡的情绪宣泄,与以哭闹为手段去达到某种不合理的需要是不一样的。

 

有的年轻父母或者不了解情绪自然流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意义,或者缺乏相应的耐心,他们往往不允许孩子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孩子出现了不良的情绪时,他们强行地让孩子自我压抑,甚至有的父母还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自然流露。比如,有的男孩心里难过时大哭不已,往往会遭致父母们的讥笑或者斥责:“男子汉也哭,羞!羞!羞!”“男子汉要坚强,不许哭!”,在这种外在的压力之下,许多男孩都能采取了“明智”的做法──忍气吞声。但这种忍气吞声无疑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给孩子带来双重的痛苦。因为人的紧张情绪总得有个途径把它发泄出来,既然它不能通过自然的途径流露出来,就必定要寻找其它的途径将之发泄出来。如果长期地经常这样压抑自己或者受到压抑,最终将会使孩子不堪重负,而导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态发展。比如,孩子的残忍行为、强迫行为、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等等,很多时候就是其内心的紧张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或者正当的宣泄而造成的。

 

孩子让情绪自然地流露,这是良好的心理习惯,我们应该无条件地接纳,甚至鼓励孩子的这一习惯。

 

2.通过反射情感的方法,安抚孩子那受伤的心

 

当孩子受到委屈时,父母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当时的心情。当孩子向你表达某种感受时,你可用孩子的原话表示你对他的理解。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作反射情感。

 

如,小军从幼儿园回家后,一直不高兴,妈妈问他出了什么事,小军说:“今天下午,明明不是我打刘山山的,老师硬说是我打的,真气人。”妈妈可以接着说:“明明不是你打的,老师硬说是你打的,是气人!”小军觉得妈妈是站在自己一边的,气也就慢慢地消了。

 

又如,孩子告诉妈妈:“今天上课时我一直举手,可是李老师就是不叫我回答问题。”这时妈妈可以说:“是啊,一直举手不得回答问题,心里一定不好受!”

 

这种方法也是用反射情感的方法。但与前者又略有所不同的是第一例中妈妈是用孩子的原话把孩子的情感反射出来的;而第二例中的妈妈则是把孩子心理潜在的话说出来,使孩子抑郁的情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孩子的情绪便会趋向平静。

 

相反,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委屈的样子,一个劲地追问“老师对你说了什么?干了什么?”“你为什么不对老师说清楚?你怎么这么蠢!”

 

这种追问和责备只会火上浇油,使孩子越加感到不满和委屈,使孩子的负性情绪的能量成倍地增长,这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3.给孩子多一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现在许多孩子每天放学后,得去参加父母为他们安排的学琴、学画、学外语等活动,这大量占据了孩子的课余时间,常常会使孩子感到压力过大,精神紧张。长期这样紧张下去,当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实,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应有充足的时间独处,做他自己喜爱做的游戏,或者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这种自由的活动有利于孩子释放出积累起来的负面情绪的能量,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孩子每天的生活都是很紧凑的,都是在成人的控制之下度过的,那么孩子将会生活得很压抑,很被动,这样生活的孩子迟早会得强迫症等神经官能症。

转自《启蒙(07岁)》2003年第6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