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名著中的家教

15年前 [11-19 20:08 周三]
 
        常读老欧洲小说的人,会高频遭遇到一类角色,就是家庭教师。其实我一直想查点相关书籍,但是手头确实匮乏。现在就泛泛的整理一下我的感性资料吧。二十世纪之前,女性尚未取得公开工作的平等权利,有一部分家境贫寒,又不肯依附男性的知识女性,就做了家庭女教师。在苏菲玛索主演的电影《心火》里,可以看出来,女家教必须擅长绘画(玛索给小姐的识字卡片都是亲自绘制,施以淡彩),钢琴,歌咏,文学,并且精通至少一门外语。

       贵妇人的职责是生育加泄欲工具,社交场上的熟练工,沙龙里的美妇人,杀时间的高手。所以,家教还要兼顾保姆之责,内米洛夫斯基的自传小说《孤独之酒》里,她的家教差不多就是身兼母职了,要安排内米睡觉,吃饭,喝牛奶,做功课,和小朋友交际,临睡前的催眠故事,帮她补袜子,洗衣服,疏导感情事项,度假时也住在一起。家教往往是外国人,一是习外语的便利,二是纵览各国人情,收集异域气息。比如纳博科夫就有来自法国,英国和瑞士还有俄国的家教。托尔斯泰的小说里,贵妇人家里都有法国家教,那时俄国人以法语为贵,常常要在社交语系里夹带那么几句。

       家教可谓家庭地位低下,在长餐桌上,家教一般都是坐在仆人的一侧,《猎物》里,富家女婿卢克遭到丈人的鄙夷,特地把他的座次安排在家教身畔,用这种无声的方式羞辱他,卢克不堪其辱,奋起拼搏,最终暴发,但也付出了灵魂的代价。好的家教,忠心护主,主人会待以厚礼,也就是对忠仆的待遇,可以得到一份退休津贴,还有的家教去国离乡,无家可归,最后只能和主人一起终老,纳博科夫的回忆录里,就记述了他的几任家教,有一个脾气古怪,身材庞大,暴戾难处的老处女家教,年轻时避情伤,躲到俄国来教书,“一个人的过去,永远是他最温暖的家园”,她在俄国的千里冰封里,痴情枉种的怀恋着瑞士,哪怕过期的旧刊也甘之如怡,真待老来返乡,连方言都忘记了。这时她又开始追忆俄国,她浪掷青春的所在,一辈子的错位。因为身无长物,固定资产也没有,一旦被逐出家门,家教多半下场凄惨。

       比较浪漫的家教故事只能发生在哥特小说里,比如《简爱》。可是我读来读去,只觉得简爱同学的妇解宣言里,醋意盎然,“虽然我不美,没钱,可是在上帝面前,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与其说是昂然捍卫自己的尊严,莫若说是恼羞成怒吧,不是每个女人都有结实耐磨的灰姑娘心态。勃朗特姐妹仨都做过家教,被孩子戏弄,遭主人刻薄,被其他仆役排挤,最后只能互相写信,安慰对方,相约永不嫁人,互助终老。
   
    《简爱》当然是臆想出来的。但是简爱的话,反向揭示了这个爱情模式的不可行处,就是两个经济,社会地位悬殊很大,完全不平等的人,他们的爱恋,只能是通奸。比如男主人和女教师之间,像《安娜卡列尼娜》里,安娜的哥哥卡列宁和他女儿的家教有奸情,大家嗤之以鼻“一个风骚的法国娘们”,而在世俗的眼里,这种爱情是牟利的,动机不纯,不可以被上流社会接受,只能埋在地下的。安娜就是为了开解嫂子,才踏上去莫斯科的路,也才邂逅了渥龙斯基。

      温暖的家教故事无疑是《音乐之声》,开朗赤纯孩子气的玛利亚,经历了重重恶作剧的磨难和摧折,最终赢得了孩子们的理解和支持,甚至那男主角也英气逼人,绝不老丑猥琐,唉,真他妈手气好啊,当然这一看就是乐天童心,热衷英雄主义和励志的美国人捣鼓出来的玩意。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