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校长谈学生的习惯教育

15年前 [10-31 07:47 周五]

 

海拉尔第五中学李君龙校长在2008 —— 2009学年度家长学校上课教案

还是我当老师的时候,家长第一次见到我说,孩子交给你我就放心了,这说明家长对老师对学校的信任和重视。但事实上,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的作用更加重要,古语说的好,“家长耕读子孙贤,上梁不正下梁歪”;现代也有句话“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事实证明,孩子很多人生的知识要在家庭中接受学习。比如孝敬家长尊敬长辈的传统伦理教育,洗衣做饭等劳动意识的养成等等。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是第一任教师和伴随终生的教师,在孩子成长中作用巨大。因此,每当我的学生取得了学业上的成功或者我自己教育上获得了新的成果,我总是发自内心地感谢我的学生家长。为了今后我们能有更好的配合,教育好孩子,今天我在这里和家长交流两个问题。

一、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当今社会生存发展竞争日益加剧,如何让孩子在未来工作生活中脱颖而出是我们在座家长和我校老师共同的心声。事实上奠定孩子一生基础的是好习惯的培养,所以如何教育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就成了家长们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当前教育积极关注和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孩子的习惯是在他们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一定要先从家庭教育入手……

养成好习惯是人一生中享受不尽的利息,养成坏习惯是人一生中无法偿清的债务。坏习惯常常让人们与幸运失之交臂,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一个人如果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便会终身受害。有一个理发的师傅教徒弟理光头。开始时在冬瓜上练习,用理发刀刮冬瓜皮来模仿理光头,徒弟每次练习都有一个坏习惯:把理发刀往冬瓜上一扎。师傅见后说:“请你改变这一习惯。”徒弟笑曰:“这又不是真头,没关系的。”三个月后,徒弟出师。给第一位顾客理光头,理完后,他又照例把理发刀往头上一扎。结果可想而知。

对很多孩子来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事情需要他自己来处理,而处理的方式往往是由他的习惯所决定的。习惯会决定孩子的行为,也会决定孩子的选择。比如,有一些孩子,考试总是会出点小错误,这点小错误来源于什么呢?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马虎的坏习惯。因为孩子平时没有养成一种仔细认真地学习、做作业的习惯,才导致考试的时候因为马虎而失利。还有的孩子有拖拉的坏习惯,一做作业就会做到半夜。这些孩子的习惯就是一边写一边却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吃饭也是一样,一边吃一边玩,总也吃不完。有的家长会给孩子讲道理说:“你吃饭要快,做作业要认真。”其实,这些都不管用。因为孩子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遇到特定的情况,他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去做。所以我们说,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在孩子的习惯培养上下大功夫。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家长应注意的3个细节:

1、家长要发挥好榜样作用。家长是孩子的启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很强的影响,因为模仿几乎成为了所有孩子的天性,所以家长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典范,不要让自己可能的坏习惯感染到孩子。有这样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人带着一条狗过马路,那个人穿过了马路,而那条狗稍微慢了一点,于是就没有尾随他过去,主人已经到了马路对面,可它只是看着马路对面的主人,仍然站在路的这边。我一抬头,原来是红灯亮了,那条狗就等在路边一直到绿灯亮了才过马路。这说明,它显然具备了一种能力,就是它会看红绿灯,其实,最主要的是它有条件反射,一看到红灯它就停下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那条狗在看红绿灯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别多地思考,而是一种习惯的驱使。

2、不要在萌芽期人为地强化孩子的不良习惯。因为家长不经意的强化给了孩子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相当于给了孩子另一种方式的默认或纵容,对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不会有任何积极作用。假如孩子有挑食的习惯,除了个别孩子是因为体质的原因之外,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小时候养成的毛病。比如,有的孩子不爱吃蔬菜,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第一次吃的时候感觉不合他的口味,这样孩子就会表现得不爱吃。这时,家长也许就会说:“哎呀,这个孩子不爱吃蔬菜。”这其实就给孩子形成了一种暗示,所以等到下次再吃的时候,孩子自己脑子里就会想着:“我不爱吃蔬菜,蔬菜难吃。”从此以后,他就真的不吃了。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他周围的人也逐渐形成了一种认同,默认这孩子生来就不能蔬菜,孩子从今往后就变得挑食了。正确的做法是,如果发现孩子有挑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在第一次发生的时候就制止他的这种行为,以后的日子里孩子的坏毛病就会比较轻松地改掉。上初中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所以一旦发现坏习惯一定第一时间制止。

3、培养好习惯,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曾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要不了多久”到底是多久呢?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形成一般的习惯需要21天以上的重复。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可见,所谓养成习惯就是不断地强化一种行为,直到它从陌生变成一种定式。所以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一方面,训练还要强调严格二字。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练习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就得咬着牙坚持下去。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才能养成好习惯。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向发达国家学习。在北美,学生12岁开始做家务;在瑞士女生初中毕业要到别人家做女拥;在法国,法律规定14岁要承担家务;在日本,中学生要有一周的无人岛训练,没有吃的,甚至连食盐都要自己熬制,同时中小学生要打扫厕所,而且要求厕所打扫的要比厨房干净。没有这种“狠”劲,表面上是疼爱她们,可最终是害了她们。第二方面,训练必须持之以恒。训练要持之以恒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训练形不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需要长期抓,;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日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初中数学正和负与小学的加减法一个月才成功。

二、老师和家长沟通配合

有很多人常说“520,就是讲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相互抵消,没有发挥出作用。家长该怎样主动和学校沟通呢?我有以下的建议。

  1、主动联系。家长往往认为老师很忙,如果总是老师联系,老师会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接待,或者感觉被打扰。其实,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孩子,而且想教育好孩子,如果家长主动与老师联系,老师会感到非常高兴的。因为通过沟通,会更方便老师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一个班主任整天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任务很重,不要说是家访,就是给每个孩子的家长打电话,也要耗费好多时间。家长与老师沟通,重要的是把孩子生活、学习、发展中出现的重要信息告诉老师,及时与老师交流,或者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及时获得老师的有效地配合。

  2、经常联系。家长千万不要忽视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与老师交流,更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去老师联系。如果可能,家长最好能够与老师定期保持联系。这样,每一次联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时间短而且有效果。由于是经常联系,不必每次都介绍前面的情况,只需突出主题,交流新情况,研究新措施即可。经常联系,还可以使双方增进了解,发展友谊。很多家长在老师的交往过程中,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

3、适时、适度联系。家长与老师沟通的频率,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定,但也要尊重老师的意见。一般一周或两周联系一次就可以了。如果联系过密,会给老师增加负担。联系过疏,则不容易了解孩子的情况。家长与老师的联系方式,一般可以通过电话进行。何时打电话,要根据老师的工作和生活规律来定。如果是课间10分钟打进去电话,老师急着准备上课,匆忙说两句,效果肯定不好。最好打通电话后先询问老师此时是否方便,家长也可以与老师商量一个固定的时间。与老师交流的时候,家长要有所准备,尽量避免东拉西扯的聊天,最好直奔主题。家长不要光顾着自己说,还要注意听老师的意见,不仅要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还要提出自己的措施,也征求老师的建议。

4、对交流内容要进行教育性的加工,化消极为积极。双方交流的内容,家长切记不要简单地、直接地传达给孩子。有些内容只是家长自己了解就可以。必须让孩子知道的,也不要给孩子一种“告状”的感觉。比如,老师提到孩子最近上课走神,家长就应该对这个信息进行加工,对孩子讲:“老师真喜欢你,但发现你最近上课有时走神儿,可为你着急了。老师觉得你从来都是专心听讲的,是不是没休息好?”

  5、积极化解彼此的误解。如果出现了误解,解决的原则是—— 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老师也不是神仙,难免出现失误,例如老师误解了孩子,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这时家长首先要做到诚恳地承认并重视孩子自身确实存在的缺点,而不是急于大讲孩子的优点;二要在理老师的基础上去看问题;三要摆出事实,语言委婉但观点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四要给老师改正失误的余地。

总之,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为人父母,为人师与孩子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接下来的三年,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门艺术,让幸福的孩子能幸福地成长。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