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14年前 [10-10 11:22 周六]

——— 心灵沟通最重要

家长与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对教育孩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家长与孩子经常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肯定和谐、亲密。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必定能创造出一种积极、健康的教育孩子的良好环境。其次,家长与孩子经常沟通,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及时有效地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孩 子的工作。最后,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能通过对事物的褒贬,帮助孩子正确认识 人生的价值,克服其不良的思想倾向,增强健康意识,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进而达到成功。那么,家长应该怎样与孩子沟通呢?简单地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了解、尊重、宽容、倾听”。

一、了解孩子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句话用在教育孩子上面同样成立。我们要想达到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了解孩子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长不能与孩子在心灵上沟通,那么,即使他掌握很多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也是没有用的。反之,家长如果能真正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生活中去,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许多困扰家长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许多教子有方的家长都有一条经验,就是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与孩子沟通。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一般来说,小学生有好问、好群、好游戏、好野外生活的共同特征。如果家长不识童心,总是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站在孩子面前,那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孩子沟通了。孩子好问,提的问题特别多,你却嫌烦,让他在一边自己玩;孩子好群,喜欢和小伙伴接触,你却把孩子整天关在屋子里,他会非常难过;孩子好游戏,甚至把玩看得比吃还重要,你却取消他游戏的权利,不许他玩,反而整天叫他写字、做题,甚至节假日也要加班加点,即使孩子不反抗,心中也是不高兴的;孩子好野外生活,喜欢家长常带他出去远足、郊游,你却一年四季总满足不了他的要求,长此以往,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就打上了与家长不亲的烙印,同家长的关系也会逐渐疏远,家长与孩子之间好 像隔起了一堵无形的墙。隔阂一旦产生,再好的教育方法也难以奏效。相反,如果家长有一颗童心,和孩子经常在一起进行感情上的沟通,情感上就会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会向家长吐露真情,而且也乐意接受家长的教育。当然,我们说家长应有一颗童心,并不是说让家长完全回到孩子的天真中去,而是说家长求得了与孩子在心理上的相通,就可以对孩子的童心施加影响,进而使孩子在告别童年时,能够迈出稳定的步子。

二、尊重孩子

家长对孩子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孩子也应该尊重家长、听从家长的正确教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必须惟命是从于家长,作为家长,应改变观念,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现在有的家长作风粗暴,不通情理,委屈孩子,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入学后,同学校、社会的接触增多,对家庭的要求也随之多样化。孩子的这种要求,有一些是合理的,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有的则是二者兼而有之。对孩子合理的要求,家长应该尽量给予满足,即使一时不能满足,也要说明道理;对不合理的要求,则要一概拒绝,并说明理由;对于既有合理成分又有不合理成分的要求,则应取其合理成分满足,对不合理的成分绝不迁就。那种对孩子的要求无论合理不合理,一概拒绝,甚至训斥、毒打孩子的做法,只能使孩子对家长反感,并进而渐渐疏远家长,甚至造成对家长的戒备心理。因此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合理要求,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与孩子沟通,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帮助孩子。

三、宽容孩子

当孩子做错事后,如果家长不是对孩子进行斥责,而是以宽大的胸怀容忍孩子的过失,那么,孩子就会从内心感到自责,并在悔恨、内疚中对自己的过错深深地反思,继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与孩子讨论比训话更重要。但我们必须承认,父母也会犯主观意识上的错误,况且对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并非千篇一律,各人的观点与想法也不尽相同。与孩子就一件事情做一番讨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感受与想法,继而提出我们认为正确的建议,同时又可以避免对孩子进行简单要求所引起的反感。

当发现孩子与我们有不同的观点时,我们应当找时间与孩子认真地谈一谈,看看他们这种新的思想是否有什么不好的倾向。如果明知孩子有了新的想法,却不及时交流、了解,那么假如孩子的想法一开始就有缺陷,这种缺陷在他的头脑中保留并发展下去,孩子便会在这种思想的指使下做出你意想不到的事来,而且这种思想一旦经过认知强化便很难纠正。在与孩子讨论他们的想法时,应当给予足够机会让他们尽情表达,并给予足够的理解。应避免讲出任何伤害他们自尊与感情的话,否则会阻塞进一步交流的渠道,使孩子存有戒心,不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应当随时准备接受与我们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想法,这需要父母有一定的修养与鉴别能力,能够认识孩子思想中的闪光点,对不能认同的想法,父母完全可以表述自己的立场,不能一棍子打死,完全否定他们的思想,应当尊重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给他们思考的机会。在阐明自己的看法后,我们可以说:“这是我的想法,但你有权利按自己的思路去想问题。不用急于做决定,再想想看,或者再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这类话是很开放的,却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相互平等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必须愿意重新衡量自己的观点,搞清楚究竟谁 的观点更符合实际,或更有道理,而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头脑必须开放。能做到这一点,尤其对父母来说很不容易,但我们必须做到。要想引导孩子正确思考问题,就需要有这种耐心与风度,而不是强迫他们改正。

孩子们都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逻辑思维系统,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要想完全否定他们的想法,或不顾一种想法与其他思想的关联,毫不客气地加以否定,便会引发孩子的全面反抗。另外对孩子已经认识到的错误,不应反复向他订正,这种重复也会引起逆反心理,使他更加顽固地维护自己的看法,不愿轻易屈服或因为父母的说教而改变初衷。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当然,有时用协商和征求意见的方式直接指出问题也是有益的。从讨论谈话中得到的信息可帮助父母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办。假如你试图用简单的方法去纠正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思想,如果不能得到任何效果,是因为你没有给孩子思考、选择的机会,只是简单地要求他接受你的意见,而孩子是不会与你开诚布公的,甚至根本不与你争论。如果同孩子的讨论走入了歧途,孩子就不愿再继续讨论下去,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你对他的观点持有异议,而正 在特意做工作让他承认错误。这时,你可以先停止讨论,把问题放到一边,过一段 时间再找机会谈。千万要记住,无论如何要避免做硬性规定。合作只能赢得,不能强求。对孩子训话意味着告诉他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表示你要求他绝对服从,让他像你一样思考问题。和孩子交谈,意味着大家一起寻 找方法去解决问题。

四、学会倾听,让孩子多说话

与孩子沟通,要注意孩子没有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要学会聆听和促使孩子说话。有的时候,出于自尊心或是别的一些原因,孩子并不愿意或认为没有必要用语言说出他们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又很想让父母明白他们的意图,这时,他们就会改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对父母进行暗示。对孩子正处在苦恼时所表现出来的“坏的震动”要敏感。很多孩子在想要父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的时候,只是悄悄地说,如果父母不注意听这不明显的信号,这种悄悄话将会听不见。如果父母的注意不灵敏,就应该试着努力去注意孩子反常的、细微的行为信号。比如,孩子衣服不正常的样子、声调、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孩子讲话时,除了注意他的无言的行为之外,还要倾听他所讲的字里行间的意思,想一想孩子希望 告诉我们什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识别或弄清孩子的动机或基本情绪。凭借着细致与耐心,做到这些都不是困难的。 父母还应特别注意孩子习惯行为的消失,这将是了解孩子内心情感的有价值的 线索,明显的表现是孩子不吃、不睡、不玩或精神不如平时集中,发现了线索之后,就应该试着去推测,或者去直接感觉孩子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些什么。称职的父母,一定要聆听孩子说话,用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表达自己,从而与他们有所交流、有所沟通。在聆听和促使孩子说话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⑴要对孩子感兴趣

如果你对孩子以及孩子的活动表现出真实的兴趣,你和孩子之间不但打开了通路,而且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是重要的。父母对孩子表示关心、照顾,让他们谈论有关自己的事,孩子便会感到与父母在一起很亲密。

⑵要给孩子留出接触的时间

在孩子的生活中,有时需要母亲或父亲,特别是母亲在他身边听他讲话,当孩子经历着内心的恐慌、创伤或有失望情绪时,他们特别需要温情的安慰,孩子也很想知道他们的父母在分享他们的好消息或愉快时的心情。应使孩子感到你不是由于忙或急着做其他的事,而无暇听他们说话。

⑶听孩子讲话要专心

一个好的聆听者,必须集中注意力,选择一天不忙的时间和安静的地点,听孩子说话。在这个时间,不要做饭、烫衣服和做别的一些家务活,关掉电视和忘掉电话及其他分心的事,用眼睛注视着孩子,表示是真心在与他接触,每天都要为孩子 提供与他们单独接触的机会,哪怕只用几分钟,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散会儿 步”,或者说:“让我们去小房间单独在一起谈谈。”

⑷耐心地鼓励孩子谈话

开始和孩子交谈时,需要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为了使孩子的谈话持续下去,要用一些鼓励的词,如“嗯”、“我懂了”,也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孩子。在结束谈话之前,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让孩子详述某一问题的情景,尽量描述它的细节。

⑸注意自身的行为语言

行为语言是我们向孩子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许多父母仍然不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表示“我在听呢,我感兴趣,我在注意”。有几种主要信号可以表示对孩子的注意:正面向孩子;与孩子紧挨着坐;身体竖直或向孩子倾斜;眼睛互相对视;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孩子。此外,应当避免紧张,并表示兴趣,面部表情和声调都是和蔼的。

⑹表示自己有同感

一个好的聆听者,最重要的技巧是摆脱自己对问题的思想和感情,设身处地想他人在经历着什么。有了这种技巧就能敏锐地感到孩子情绪的波动,并将自己符合实际的看法告诉孩子。帮助孩子弄明白,并说出自己的经验聆听,是父母帮助孩子对自己内心活动和感受的比较深入理解的过程。在聆听过程中,运用你的经验对孩子的叙述加以解释和说明,可以帮助他们弄清楚自己所表达的意思。在解释时,要多运用词汇,尽可能帮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

⑺准确反映孩子的情感

一个极为有效的聆听技巧是要使自己成为孩子感情的一面镜子,用语言帮助孩 子反映他们的感受,特别是幼小的孩子,不会说出他们的感受,不能像成人那样表达自己的感情。当母亲认为孩子的感情是正常的、合理的,回避评价他或回避压制 他的感情时,你可以帮助他承认而不是否认这种感情。当消极的感情得到承认和表达后,将会摆脱其强烈性,为更积极的情绪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开辟道路。

⑻改变你的语调,敞开你的心扉

大多数父母似乎都同意应当尊重孩子,但事实上,没有多少父母做得好。比如我们经常用一种语调同孩子讲话,而决不会用同样的语调来同朋友交谈。如果我们把对孩子讲过的话录音下来,认真地听一听自己的腔调和声音,就会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尊重孩子。因为我们总是以教训的口气,哄人的口气,引诱的口气来 获得他们的合作。孩子即使和我们合作也往往不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语调和讲话方式是错误的,便应该开始改变自己。如果我们以平等的、像与朋 友谈话的口气来与孩子交谈,而不是对他们训话,多数情况下,我们就能顺利地与 自己的孩子交流思想了。如果你总在批评教训他、告诫他、挑他的毛病,他只会由此加深苦恼,认为是父母不爱他,讨厌他,无形中和父母之间产生距离、隔阂,这 样下去,交流的大门慢慢地就会关上了。将自己的实践积累、经验教训传授给孩子,这对孩子来说恰恰是最需要的,而且是最珍贵的礼物。

⑼不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

尽管许多专家都曾经列举出父母发脾气的种种不良影响,但是迄今为止,从不对自己孩子发脾气的人还是不多的,所以,一概否定、排斥“ 发脾气” 是不现实的。何况,如果一旦孩子每天都沉浸在父母的甜言蜜语中,就会变得娇气和软弱无 力,日后长大,他会经受不了批评和劝告,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了大自然的风雨一样。 可见,偶尔发脾气,比平时更严肃的态度对待孩子是可行的,尤其是孩子经多 次劝告,依然不听话,故意捣乱的时候。 但是,无原则地随意乱发脾气就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发脾气时,父母的语气往往很严厉,分寸不容易把握,有时过于粗暴和无理,使用的语言往往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而是乱加罪名,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特别是一些父母往往因为在其他事情上不顺心,而把火气发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受委屈,这是十分不公平的。因此发脾气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就事论事,发脾气要以孩子犯了大错误为前提,决不能因为其他事情不顺心而对孩子撒气。要指出孩子错在何处,为什么错了,而不要说一大堆粗话,比如“笨蛋”、“废物”、“真后悔当初不应该生你”、“你走吧,我现在不想要你了”等等,这样只能使 孩子伤心不已,却仍然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何处。发脾气的目的除了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主要目的还是要让他了解到父母因为他的错误感到伤心、不满。这样,他情绪上就会受到很大压力,知道父母对 他不满,从而产生愧疚感,并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据研究,过度惩罚、过分苛求、父母操纵孩子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