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寻求有效教育孩子的“金钥匙”(转载)

15年前 [04-13 10:51 周一]

                
      寻求有效教育孩子的“金钥匙”
      
      教育需要感悟,更需要交流。
      调研问卷。
      精神病人的故事:新来的。开门。
      寻求孩子教育的“金钥匙”
      
      一、明确三个问题
       (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三岁前的差距。
      有了父母的辛勤付出,才会有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了父母的努力学习,才会有孩子的稳健发展。
      家庭教育是一项回报非常丰厚的“投资”项目。“入市”越早,“投资额”越大,回报率就越高,收益更大。反之,就是“欠账”。时间越久,债务越重,偿还期也就很长,甚至会终生背负沉重的“债务”包袱。
      (二)两条腿跑与一只脚蹦,哪个跑得快、行得稳?
      孩子的优点:
      道德品质:热爱祖国、诚实、正直、善良、爱劳动、节俭朴素、乐于助人、热爱运动、关心集体、有集体荣誉感、爱护公物、尊师、尊老爱幼、团结同学、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认真、责任心强、为人忠厚老实、富有爱心、具有团队精神、人缘好、有较高的人生理想、虚心谦让、有同情心。
      行为习惯:踏实、兴趣广泛、守时、做事计划性强、早起、爱卫生、独立生活能力强、自理能力强、不乱花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举止文明、勤奋、不攀比、主动做家务活、对人友善、懂礼貌、爱护环境且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行为规范、说话文明、放学按时回家、早起早睡、遵守法规、不进网吧、尊重他人隐私、从不挑食、有很强的交通意识。
      学习:上进、好学、学习认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自觉性好、自主学习、学习不怕吃苦、表演力强、表达能力强、按时完成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知识面宽、喜欢观察大自然、独立思考、善于动脑、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喜爱阅读各种名著、喜欢做一些小发明、对新东西特别感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和父母交流学习上的问题、
      个性特征:本分、乖巧听话、开朗豁达、大度、稳重、自信、有主见、思维敏捷、头脑灵活、观察力强、活泼、风趣幽默、爱与同学交流、独立性强、吃苦耐劳、勇敢、组织能力强、爱好体育身、记忆力好、憨厚、遇到挫折勇敢面对、胆大。
      同一所学校、同一间教室、同样的老师、相同的教材、相等的教学时间,在这么多同等的条件下,学生在思想品行和学业成绩方面为何最终彼此间却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呢?
      就学业成绩来说,如果单从人的智力差异来解释,似乎也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大多人数来说,智力基本上没什么差异,因为特别聪明和特别不聪明的人加起来也不超过3%,其余97%以上的人智力基本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智力水平并不足以造成学生间成绩如此巨大的差异。
      多种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学生到最后会出现那么大的差异呢?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失衡
      “短腿”或者“缺腿”: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或者失去了一条腿,势必造成“行走困难”、发展失衡。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完美的教育过程必须由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来完成。家庭教育是基础性体系,学校教育是主体性体系,社会教育是环境性体系,三者本应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就好比是一个木桶,只有当其中的诸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依赖、共同作用,三位一体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而现在社会教育的功能弱化,一些不良的社会因素甚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反作用。剩下来的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日渐深化,学校的物质条件、办学水平在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在不断上升,学校的教育手段也日趋先进,这些无疑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孩子在学校所受的教育都是一样的,孩子的差异最终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由此而造成“短腿”或“缺腿”现象。
      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我国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父母教育方式不当。他把教养方式分成因类:过分保护型(30%)、过分干涉型(30%)、严厉惩罚型(10%)、温和民主型(30%)。
      调查随机访问了193名学生家长,其中高中生家长37人,占19.2%,初中生家长72人,占37.3%,小学生家长51人占26.4%,幼儿家长33人,占17.1%。家长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29人,占14.5%,中专、高中54人,占27.7%,初中83人,占43%,小学及以下27人,占14.8%。综合分析,其家庭教育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类型:(1)教育目的明确,教育观念较为先进,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31人16.1%(2)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教育方式尚欠科学的87人,占45.1%;(3)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的32人,占16.6%;(4)因种种原因而没时间没精力顾及子女而放任自流,未对其进行教育的34人,占17.5%;(5)家长自身存在明显的品性或人格方面的缺陷,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方面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的9人,占4.7%。
      家庭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1、家庭教育观念认识上的偏差,经验欠缺,致使某些父母在教育方法和手段违背了孩子天性。不少“问题学生” 是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的。
      2、有些父母平时比较忙,对孩子的问题时有疏忽。久之导致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削弱,亲子关系淡漠,影响孩子个性发展。
      3、问题家庭的出现和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情感问题,产生学习障碍和各种心理偏差。
      4、小型化的家庭结构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5、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
      这只要稍加比较就可能清楚地看出来:
      首先,从教育者起点上的差异看:当今的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却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教育机构中,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上岗前,要有正规的学历,有严格的岗位培训;工作中,要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如果工作不好,将会面临优胜劣汰的命运。所以教育工作者队伍越来越精,逐步适应了当今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的需要。
      父母虽然也是孩子的“老师”,但这一“教师”角色的取得是那么轻而易举。他们可以不经任何相应的培训,不论人品好坏,不管水平高低,只要是把孩子生下来了,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当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以说这支“教师”队伍最庞大,任务最重,可要求却最低。上岗前不需经任何培训,上岗中干好干坏无人过问,上岗后即使不称职也用不着下岗。由此也使得家庭教育水平目前尚处在一种不可控的状态之中,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与能力基本上处于天然形成的低层次水准之上。
      其次,从教育条件和手段上看:关于家庭教育:学校的教学设施越来越先进,教育教学手段越来越科学,但学生家庭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家庭中教育的元素含量不高,家庭教育水平并没有随着学校教育因素的不断优化而同步提高,一些学生父母家庭教育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在教育的行为方式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他们还沿用某些传统的、违反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科学的方法,在家庭教育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一个个误区。不仅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疑也就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了种种负面影响。
      (二)失职:
      教育责任旁落丧失
      1、放弃责任
      开学3个多星期,竟然没有一位学生父母主动找到老师。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有的信奉“树大自然直”的信条。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
      有些家长对孩子太溺爱,什么都顺着孩子的性子,对孩子的出格言行听之任之,缺乏必要的管束与引导,致使孩子对什么都无所顾忌,不知天高地厚。
      2、责任失衡
      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影响,有些父亲认为“教育孩子是应该由女人来做的婆婆妈妈的事情”。在他们的家庭中,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扮演主要的教育角色,而父亲教育孩子的意识薄弱,参与程度低,把家庭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妻子。即便偶尔介入也态度粗暴,方法简单,缺少耐心。父亲的缺位致使孩子性别角色的认知、智慧的培养、性格和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3、责任转移
      (1)省心省事,隔代抚养。新一代父母将家庭教育的责任转交给自己的长辈。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虽然自己省心又省力,却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会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负面影响。
      (2)推诿塞责,指望学校。一些学生父母不具备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忽视自己的作用,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可以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最优的学习条件,自己就是不能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当中,完全把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搁置一边。
      (3)所有问题,家教承担。有些学生父母把孩子在家庭中的教育事项完全交给了家教老师。
      (4)想法简单,靠钱驱动。有些家长过分看重金钱的作用,企图用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来解决教育的问题,以为只要花钱就能为孩子解决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难题,试图以金钱换来孩子的前途……唯独自己不愿为孩子花费精力。
      自己才是真正的“救世主”
      教育的具体方式永远是也只能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禀性都各不相同。
      四个靠不住:学校靠不住,老师靠不住,金钱靠不住、权势靠不住。
      算一笔账:如果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交给学校、托付老师,可以肯定地说,你会失望的。并不是说学校不负责,老师不敬业。
      千分之一、六十分之一与百分之百。就是教自己的孩子,也只能在自己的45分钟内。一个学生对学校而言只千分之一,但对于其家庭就是百分之百。校长2.92,老师6.08天。现代教育工厂化批量产出。
      学校有学校的难处,你家那么多人管一个孩子都管不过来,那么多孩子不可能个个都考虑到那么周全,更不可能方方面面都不得做的那么细致,父母要主在理解学校的苦衷、支持老师工作的同时,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信息,多走出来学习,强化自身素养,提高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
      教师七怕:《扬子晚报》进行一次题为“教师怕什么?”的调查,结果:考试考核、学生出事、家长、学生、投诉、批评、耽误孩子。反映教师面临的是巨大的压力和考验。耽误孩子放在最后。
      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爱德华家族:哲学家,8代子孙中,大学校长13人、教授100人、文学家80人、议员20人、副总统1人;珠克家族:赌徒和酒鬼,8代子孙中,乞丐300人、杀人犯7人和盗窃犯60人。率先垂范、不令而行。
      “香水定律”:香水95%是水,只有5%是各厂家的秘方。也就是说,香水95%的成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于其中关键性的5%。香精要熬个5年、10年才能用于制作香水。
      将此用于孩子的成长也比较适合。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最终成人成才,主要是其个体因素的主观作用,但在此过程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例,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各种因素是:孩子自身占74%(其中:学习习惯33%,兴趣26%,智力15%),其他21%,家庭5%。实际上孩子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父母,如果这样说,孩子学习成绩,79%的因素与父母有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教授认为:培养子女成才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家庭在子女成才过程中起了什么样作用?他在对100名各种人才分析后确认,绝大部分的人生来就有极大的潜力,有的在这一领域,有的在那一领域。父母在子女成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基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既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必要补充,它在某些方面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乃至任何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关键的影响和作用,甚至改变孩子一生的前途与命运。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教会孩子做人是教育的核心。孩子只有把人做好了,才会拥有幸福成功的人生。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健康发展,但父母不能认为只要将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了。
      家庭教育因其血缘关系的特殊性、父母的权威性、个体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些优势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而这种教育优势对孩子的人格、习惯行为的影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直接影响子女的情绪、态度,甚至决定子女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孩子的问题往往与父母有直接的关系,父母的素质及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明确家庭教育的任务。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港湾,也是孩子的第一所也是终生的学校。孩子在家庭中生活时间最长,与亲人接触最亲密,其人格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关,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家庭教育是父母在家庭中结合社会环境对孩子进行的以道德为主体的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而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起到一个互补作用。
      在孩子成长的社会大环境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努力改善教育的微观环境,营造好孩子成长的小环境。父母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的营造中去,通过自身持续不断的努力,改变教育微观环境,通过环境来影响和改变孩子,尽力避免步入“老师教得辛苦,父母管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的怪圈。
      改善教育的微观环境,营造好孩子成长良好的小环境可以通过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加强家校合作来实现。
      教育的过程是通过合作来完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北京22中孙惟刚老师70—80%的精力放在学生父母身上,临终前20个月开了22次家长会,并要求父母要一起来。
      坚持家、校双向沟通与密切合作非常必要。父母要多与老师经常接触,互通信息、沟通思想、增进了解、融洽感情、共商措施,把家庭教育资源合理地运用起来,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可供使用的教育因素,最终形成合力,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教育不可重来:美国德克萨斯州人与法国巴黎郊的牧场主在一起吹牛。
      (三)我到底想要什么?
      明确目标,找准方向
      确立父母和孩子各自成长的目标,
      找准两代人的努力方向。
      应具有战略的眼光,前瞻的思考,开阔的胸怀,教育的智慧,思考如何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如何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抓住三个关键
      孩子有待提高的方面:
      1、道德品质:虚荣心。生活上不够节俭。
      2、行为习惯:自律性较差。贪玩。自理能力。自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容易出错。不能持之以恒,做事半途而废。做事速度太慢。运动量不够。自我缺乏约束。拖拉。注意自身卫生。口语表达能力。偏食。
      3、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去掉懒惰毛病。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志向。粗心大意。各科成绩。字写好。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与老师交流。上课思想不集中。不懂的问题不问。作业马虎。偏科。不善思考。学习习惯。上课听不懂不主动请教。做题速度慢。与人交流。学习成绩不稳定。不立足于独立思考。写作。阅读理解。难题解析。英语读音。学习缺乏耐心。作业不及时完成。字迹了草。语文成绩有待提高。英语朗读能力有待提高。对英语学习兴趣有待提高。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方法。领悟能力。作文。英语语法知识。学习主动性。学习效率。学习上遇到难题就退缩。学习不够勤奋。
      4、个性特征:胆量。身体素质。展示自己。性格内向。性情浮躁。
      学生存在问题:
      通过对某学校初二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学习方面:上进心不强,学习不投入,不认真。
      (1)学习上不与好的比,总是看看有谁还不如我。
      (2)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随波逐流。
      (3)作业不能及时完成,能胡就胡,能拖就拖,能不做不做。
      (4)上课自控能力差,总管不住自己,能不听就不听,有些同学上课总讲话做小动作,如果老师不干预,甚至整节课从头玩到尾。
      (5)有些同学长期学习成绩上不去,各方面表现都不太好,比较平庸,却爱用极端的言行引起他人注意,直至引发与同学、老师间的冲突。
      (6)没有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不能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7)没有紧迫感,危机意识不强,对现状很满足。现在时间不多了,有些同学把初三妖魔化,把初三渲染得像地狱一样,现在不仅不努力学习,打好基础,甚至认为反正初三一直都很紧张,以后没机会玩了,趁现在离初三还有一段时间,好好玩一下。
      做人方面:道德品质有偏差,言行失范。
      (1)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他人。发奖43人次,只有8人用双手接。
      (2)自由散漫,规则意识淡薄。
      (3)撒谎。说起谎话来脸不变色心不跳,能将老师哄得团团转。
      (4)责任意识淡薄,喜欢推卸责任,有错也不承认,知错不改。
      (5)自视清高,与同学格格不入。
      (6)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甚至美丑不分,比如有些同学竟然以结识上社会上小痞子为荣,与同学相处,恐吓说:你要让我生气,我就找我“老大”来收拾你。
      (7)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同学公开宣称,不服老师管,只服父母管。还质问说:老师有什么了不起?
      (8)敏感,脆弱,耐挫能力极弱,经不得一丁点批评。
      (9)虚荣心比较强。
      (10)生活情趣不高,生活追求不够高尚。有些同学举止轻浮,不文明。有些同学追求低级趣味,平时谈论的和索求的都是一些不够高雅的东西,有的衣着打扮过于前卫,身着与这个年龄的学生极不相称的奇装异服,引起同学注目。对他人来说,虽然不是一种污染,也可能是一种诱惑。有些同学用低俗的方式谈论男女之事。
      家庭教育中的困惑:
      1、亲子关系:与孩子沟通交流不力。怎样与青春期孩子交流,既不让孩子有失自尊,也不让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一个专制型家长。无法跟孩子沟通。观点在偏差。交流不畅,有代沟。孩子有叛逆性格,和我们之间存在代沟。无法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逆反心理太强。不喜欢和父母交流。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有抵触情绪。不知道怎样很好地和孩子交流。不知道怎么教育小孩。找不到合适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接受。不听父母的建议,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有不听话的现象。父母期望与孩子的现实表现之间的矛盾。
      2、学习:孩子不好学,不知道学习的重要。学习不专心。没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自己工作忙,没时间督促孩子学习。在学习方面没有进步。完成作业不复习。自己知识有限,不能更多地辅导孩子。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在外地打工,无人指导学习。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没有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好方法。怎样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学习与休息的矛盾,时间与效率的矛盾,综合素质与学习成绩如何统一起来。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不知道怎么办,也不懂怎样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培养不出孩子学习的自觉性。
      3、自身不足:父母文化程度太低,跟不上孩子的思维。看不懂他的书。不懂孩子现在的课程。没有时间陪孩子。
      4、习惯与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早上到校的第一件事是找人抄作业。仅五分之一的学生想学。考试偷看。
      打工、做生意的占绝多数。生存问题。
      父母的担忧与困惑:
      父母对孩子无能为力,不知道怎么教育引导孩子,什么办法都用尽了,就是没效果,现在一筹莫展。
      有的父母怕管孩子,说轻了,不痛不痒,不起作用,说重了,怕孩子受不了离家出走。
      有的父母为自己辅导不了孩子而深感惭愧。
      有的父母轻信孩子,不与老师进行沟通,如期中考试成绩5月1日前就出来了,最近竟然听信孩子的话,孩子说成绩没出来,他也相信,也不与老师联系。
      隔代教育,溺爱。观点不一致。让孩子无所适从。
      身处浮躁社会,功利时代,父母们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有着许多的无奈。为了事业、为了工作、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很难真正静下心来深思孩子成长的问题,不少人因之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孩子教育方面往往缺乏思考,缺乏远见,更谈不上花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该做的事情。不知不觉间,孩子就被耽误了。
      孩子是如何被误掉的?没时间、不知道、还可以、早得很、我没错。
      (一)抓住难得的契机
      抓住机遇,珍惜契机。
      二中打造优质强势初中的良好机遇
      抓紧最后一个“黄金期”
      (二)抓思想观念转变
      1、提高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真正拿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回事
      2、增强紧迫感:
      (1)孩子成长到了最危险的时段
      孩子进入初中过后,可能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会发现,从前温顺乖巧的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以前天真无邪,与父母无话不说,现在回到家里却沉默寡言;先前只知道读书和玩耍的孩子,现在成天沉迷自己的小天地里,沉迷于自己的某些爱好之中;以前不修边幅,现在开始刻意打扮,甚至标新立异……
      一位15岁的初二女生给母亲的“最后通牒”:
      张××:
      我感谢你生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奴隶,我是一个自由的人,从今天开始,如果你还想要我这个女儿,必须做到以下10条:
      1、不许动我的书包、抽屉;2、不许看我的聊天记录、日记;3、不许强迫我必须穿你买的超级难看的衣服;4、不许拦截我的电话;5、不许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我比别的孩子差;6、允许我每天晚上有1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7、允许我每周日休息时9点起床;8、允许我的朋友到家里做客;9、允许我听孙燕姿、周杰伦的歌;10、允许我反驳你的意见。
      如果你做不到其中任何一项,我宁可露宿街头,去做小偷,也要毫不犹豫地离开这个家,让你永远也找不到我,我说到做到!!!有胆量你就试试看。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孩子们随的压力也不小,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日渐增多。如果把三十年前后的“问题学生”作个比较,很能说明问题。
      三十年前——不做作业,上课传纸条,上课时画小人,缺课,放学后在居民区捣乱。
      三十年后——厌学、离家出走、网瘾、早恋,堕胎,性病,盗窃,暴力,黑社会。
      人民网06年3月13日:我国18岁以下少年3000万人受心理问题困扰。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称在我国约3.4亿1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并有上升的趋势。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历时多年,对北京500多个班、两万多名学生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分之一的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总感到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理烦躁,不踏实。主要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倾向、适应不良、偏执倾向、抑郁问题、焦虑倾向。
      文汇报06年6月5日:我国存在暴力攻击、自杀自伤等心理行为问题的青少年超过3000万。
      龙虎网06年6月10日:南京市疾控中心对该市13个区县56所学校的7161名在校初一至高三的中学生进行的有关抑郁障碍调查表明,因为学习压力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南京市中学生抑郁倾向与障碍者竟高达14.8%。高三学生抑郁率明显高于其他年级,而男生抑郁情况明显比女生严重。
      《北京晚报》06年6月1日:综合多家医院的统计资料表明,广州市的青少年在不同年龄段有过不同程度行为障碍的占15%。专家指出,这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比如父母行为比较粗暴或孩子经常接触一些暴力渲染的电视或图片,孩子患心理疾病的机率还会上升。
      初中阶段的孩子处于“多事”的阶段,甚至孩子给父母带来的麻烦层出不穷。心理学上把中学时期称作“心理断乳期”;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会逐步增强,对大人的“反抗”意识不断增强,心理学上又将这一时期称作“第二反抗期”。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分别有两次特殊的发育时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抗期。2~5岁为“第一反抗期”,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的12~15岁为“第二反抗期”,虽然两次反抗期又有明显的区别与不同,但都呈现出以逆反为特点的情绪反应。
      “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会逐步增强,对大人的“反抗”意识不断增强,心理学上又将这一时期称作“第二反抗期”。孩子由幼稚向思想成熟过渡,看问题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与父母对立情绪明显,有的亲子间甚至有如“对头”一般,人们因之又将这一时期称为“仇亲期”。
      说不过,打不过,跑不过。
      要正视初中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不均衡的矛盾;(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引起的矛盾;(3)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造成的矛盾;(4)自我意识增强、自主要求增长和对教师、父母依赖的矛盾;(5)性意识萌发、成熟和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6)活动能量增大和认识发展水平不适应的矛盾;(7)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地位未独立的矛盾;(8)自我发展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9)对未来的向往和现状的矛盾。
      这个充满矛盾和困惑的阶段孩子是由幼稚向思想成熟过渡的时期,看问题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会出现一些偏激甚至是出格的行为。
      (1)不听话;
      (2)爱钻牛角尖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3)爱幻想,不现实;(4)情绪不稳定,性情急躁,易冲动狂热;
      (5)分析批判能力弱,辨别是非能力差;
      (6)意志不够坚定,经不起困难挫折考验;
      (7)我行我素,不愿被人干涉,做事不愿与父母商量,富于冲动和冒险性;
      (8)和父母对着干,让他往东,他偏往西。
      但我们有不少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变化,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没有顾及孩子的心理特点,依然像管小孩一样管已经是“小大人”的孩子,结果是越管孩子越烦,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仅与父母产生了隔阂,也影响了他们自理自立能力的发展。弄得孩子想求自立而不得,家长的一片好心,孩子不领情不买账,导致亲子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至于孩子看不起父母,甚至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发生冲突,个别的还闹得势不两立。其结果便孩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父母的一片苦心付诸东流,亲子间的感情受到伤害,只得对孩子听之任之。付出满腔的爱收获的并不是孩子成功的喜悦,却是对孩子失望的烦恼。孩子最终却成了自己心中的痛和永远的遗憾。
      这些问题不是不能没有办法解决或避免。
      (2)孩子成长面临“环境危机”
      教育的“原生态环境”恶化,给家庭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硬环境:独立封闭的居住环境,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
      在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的小城镇居住环境为大都市生活取代,一幢幢高耸而立的高层化、单元化的现代化住宅使传统的大家庭邻里相伴的格局被独生子女小家庭的独居所取代。过去在大杂院里,人们可以在院子里、邻居的饭桌旁,在水井台上、水龙头边、公用厨房里,随时随地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在这种环境中宽松融洽的环境里,儿童能较多地接触到不同的人,特别是能够很容易地找到自己的玩伴,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游戏活动,有利于从小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利他思想和协作精神。
      高层单元房的环境,独生子女少儿在家庭中找不到合适的游戏伙伴。再加上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非群体化的闲暇生活方式以及各自的安居心理的存在,使邻里之间的文往减少,孩子之间的交流在减少,甚至孩子与祖父母、亲戚的关系由朝夕相处转变为节假日的相聚,这就使得社会性的孩子在家庭中成了孤家寡人,电视、网络信息和电子游戏的快速普及,更是割断了孩子之间亲密的交往机会以及与社会更多的接触机会,其结果使孩子增强了对小家庭的依赖,同时又失去了以往多子女家庭、邻里大杂院时特有的安全感。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孩子对大人的依恋心理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还可使孩子的交际能力下降,人际关系的淡化。
      国外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住高层的孩子比较稳重、动作较慢,常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而住低层的孩子爱活动、动作敏捷,常是积极的参与者。证明了孩子性格的形成与居住环境有关。比如,楼房周围发生了什么事,住低层的孩子,很容易去现场观察,甚至参与其间,久而久之,丰富了孩子的人生体验,不仅有利于养成孩子主动参与的性格,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水平、协调能力以及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而住在高层的孩子可以不出屋通过窗口就能看到事情的全过程,没有必要去现场,再说,去现场需要下很高的楼梯,他们常常以旁观者的角色出现。住高层的孩子因缺少群体生活,不利于学习与人相处的经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孩子个性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全将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也不利于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利他协作精神。
      长期在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有可能产生性格缺陷甚至心理障碍,往往不能通情达理,缺乏进取精神和责任意识。这样的孩子,要想学业成绩好也难以做到。
      软环境:孩子在不良文化的诱惑中迷失游走。
      9月24日安庆晚报A2、A4版接连报道:一在初中在校女学生因网恋而出走,家人找到相距不远她的网上男友家,双方发生冲突,后来通过妇联出面,对方答应配合寻找,才将女孩找回。另一少女,因网恋而私奔,在警方的大力帮助下,五天后,终于在湖北襄樊一个偏远的乡村里找到这位女孩。
      9月25日中央电视台《法制在线》栏目播出:黑龙江海林市离异家庭少年小亮,为筹措上网资金而伙同另一少年,杀死出租车司机抢劫钱财。如果不是公安机关快速及时抓捕犯罪嫌疑人,他们正谋划实施新的杀人抢劫案。
      在灯红酒绿的社会里,如果不加设防,一个分辨能力天生缺失的孩子,在黄、赌、毒、性、乱等诱惑中一定会迷失游走,甚至犯罪都在所难免。
      电子信息文化:
      随着计算机和电子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普及,城市家庭实现了电气化,电话、电视、计算机在家庭的普及给少年儿童个性发展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也为家长提出了新的课题。
      “中国独生子女人格状况与教育调查”发现:98.8%的孩子家里有电视机,20.6%的孩子家庭有电脑,现在拥有电脑的家庭比例更高。这意味着当今的孩子正通过电子媒介来来获得各类信息,接受各种教化,在家庭中,父母不再能垄断信息和道德教化。
      信息时代人类的文明成果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柄“双刃箭”,电子信息系统在帮助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阔的平台的同时,也不断地改变孩子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令人担忧的是,电子信息文化也为不少孩子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尤其是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生活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更大,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不良文化主要来源有:(1)网络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文化。(2)在线聊天或者游戏。(3)手机文化。(4)电视。
      不良社会文化因素
      现在的孩子,有些是被“催熟”的,小小年纪似乎什么事都懂,什么事都敢做。这主要是与不良的社会文化影响有关。
      信息时代,校园也不是“真空地带”了。随着现在的中学生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令人担忧的是,大量宣扬暴力、色情的读物和音乐孩子轻易就能得到,有些已经在孩子中流传。一旦孩子经常接受这些不健康文化的影响,自己产生错误的判断,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会逐渐发生扭曲,还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在中学生中流行的不健康的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类:(1)校园“新手抄本”。(2)粗俗音乐。(3)口袋书。(4)黄色贺卡。(5)社区中的文化娱乐场所。
      不良社会风气
      (1)拜金主义的影响。
      (2)享乐主义的影响。生活志趣低下,玩物丧志。贪图享受、铺张浪费。
      (3)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4)浮躁心态,投机取巧的心理。
      (5)孩子面临学习的重要“转型期”和发展期
      初中在孩子求学生涯中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阶段。孩子正处人生中绚丽多彩、充满幻想的美好花季,也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成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的起始和首要阶段,人的未来发展及幸福往往是由这一阶段奠基。所以在这一阶段,父母要特别加以重视。之所以要特别重视初中阶段孩子的家庭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相对于小学的学习来说,初中的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课业负担加重;
      二是学习的重点不一样。
      三是学习强调主动性自学性;
      四是在学习知识的方法上,由偏重“记忆”到侧重“理解”并要懂得融会贯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掌握知识,否则将无所适从。
      初中三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年级不同,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学生所面临的发展的问题不同。
      初一主要面临的是“适应性”问题,有些同学就是因为适应性不强,不能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学生学习成绩在初一会开始出现小部分分化。有些同学如果自身和家长的相关工作做的不到位,就有可能出现“初一不适症”。
      初二主要面临的是巩固定型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大面积分化,如果处理不好,有些同学可能会出现“初二综合症”。
      由于初二整个初中的重要阶段,“塌腰的初二”三大关键词:分化、逆反、早恋
      分化:初二是学生成绩的分水岭;
      逆反:孩子变着招法与父母对着干;
      早恋:一朵过早绽放的美丽花蕾。
      学习上处于突变期,产生厌学、恐学情绪及弃学念头;
      发育上处于青春期使孩子内心充满矛盾与困惑,带来内心的不安;
      心理上处于关键期,使孩子成为“半大人”,使父母权威失灵,亲子沟通出现障碍。
      初三是如何应对升学压力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孩子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相不到的棘手的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有些父母如不能很好理解孩子,不顾及孩子自身的实际,对其企望过高、要求过严,孩子在学校要完成过重的学习任务,在家里也的不到轻松,有的对孩子加以训斥,甚至打骂。这种氛围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厌学情绪便会油然而生,甚至出现“学校恐惧症”,进而形成一种与父母、老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表现为:
      (1)懒惰。认为学习是苦差事,不愿意动脑思考,不愿意动手演算,不愿意出力气用功;
      (2)贪玩。有的爱打游戏机,有的爱看武打书,有的迷恋交友;
      (3)不求上进,依赖性强。有些学生仰仗自己有个好老子,家里有许多的票子,根本用不着靠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4)逆反。与父母对着干,叫他做什么,他偏不做。
      孩子所有问题的发生,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初二、初三时段出现问题,很多在初一就埋下了根子。如果父母多一点预见性,具有长远的眼光,正确把握孩子发展的方向,懂得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现在起就开始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用心关爱孩子,以实际行动来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以实实在在的帮助,就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强大功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习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4)孩子面临学业的“转轨期”
      相对于小学来说,初中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后,无论是老师的教学理念、方法,还是学生的心态、学习方法以及竞争的氛围和激烈程度,都较之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许多同学升入初中后,会有相当一段长时间的“不应期”,如果不在学习的观念、心态和行为方式上进行必要的调整,这种不适应在入学后的第一次大考——期中考试后就表现出来。
      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需求、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课改涉及课程计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各个重要环节。
      最值得关注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和“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理念。
      各科教学将改变过去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和机械训练的被动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过分注重分数、只看教育的结果而不问教育的过程、只看重片面的量化而忽视综合的定性评价,忽视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的评价体系,构建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多样化、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的新型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
      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个性、全面发展,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而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健体、学会合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改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这一变革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理所当然的也包括各位同学的父母。所以,大家要充分理解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对课改给予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才能真正使课改工作落实到实处,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由新课程教学不仅贯穿于课内,也延伸到课外,涉及到学生学习和生活诸多方面。新课改的一些改革举措,父母们不一定要懂得太多太透,但对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要求应该要有个大致的了解。即使在学业上具体帮不了孩子多少,但至少不能成为孩子的阻力,帮倒忙,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可以说父母的参与程度决定了孩子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适应程度。
      由于上述种种因素,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作些反思,有必要认真审视一下我们的孩子所面临的成长环境,明确我们的努力方向,为我们的孩子营造一片温馨的成长乐园。而这一切必须要以思想上高度重视为前提,因为只有真正把孩子成长的事当作一件大事,我们就会正视问题,理清思路,潜心研究,最终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当回事你才能成事。这也是一切成功父母最根本的经验。
      3、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不少父母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孩子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越来越难教,孩子越大就越难调教。有些父母认为所做的事都是“为孩子好”,自然认为是“应该的”,也是“对的”,可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却令孩子反感,最后却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怨恨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想法上的问题。
      努力会有结果,但不一定都是理想的结果。首要的问题不是奋斗,而在于抉择。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得当,事半功倍;选择不当,事倍功半;选择不对,努力白费。而抉择正确与否取决于你的想法。
      孩子明天的差异,取决于你今天的选择。你可以选择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最好的老师,可以选择一切优越的条件。但这代替不了父母自己的倾心付出。真正的付出好比一种长线的软性投资,即给孩子一份关注,舍得花精力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三囚犯坐牢的故事。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结果。从古到今,一切成功者他们的观念和行为都超前于众人。
      观念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凯恩斯
      思想是自己的主宰。它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弥尔顿(英国思想家)
      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梦想。人与人之间所以有差距,是因为选择的不同。
      教育的困顿源自教育思想的贫乏,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引导。所以,教育应该重“观念”而不是重“经验”。
      思想观念第一位的,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观念的载体。教育的质量与结果取决于教育观念,因为观念关系到教育的方向与目标。没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作导向,便就有正确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成败之间只有一纸之隔,这张纸上写作理念。就是这张薄薄的一张纸无法穿透,成功在于一念之间。父母要不断更新,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此支撑家庭教育实践。
      教育观念内涵非常广泛,包括儿童观、亲子观、质量观、人才观。
      做“父母”而不是做“家长”。家长:泛指家庭中的长辈,通常指的是父母亲,但用在教育上,“家长”一词有着非常丰富复杂的意义,英文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相对应的词,只有一个差不可以沾点边的词“patriarch”,是由基督教“主教”一词演化而来,被借用为族长、家长。可见,无论东西方,“家长”一词都带有一层“权威”、不可冒犯的意味。父母是身份,是角色,也是职业,更是事业。
      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是在大人身上。当孩子的表现让自己不满意,感觉孩子身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父母们往往只关注孩子,却很少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其实孩子身上暴露的问题,都可以在大人身上找到原因。
      要想改变孩子,首先改变自己。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三)抓教育规范: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考驾照时,考官问:当你看到一只狗和一个人在车前面,你是轧人还是轧狗?答:轧狗。考官说:你下次再考吧。考生不服,说,照你所说,那我还得轧人了?考官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刹车。
      教育孩子成为父母的精神负担,让孩子学习成为家庭的“战争”,主要是父母的做法出了问题:问卷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父母最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关注的是最多的,有的甚至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效果却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做事,虽然在为孩子辛苦为孩子忙,却是种他人田荒自己的地。
      知道不如悟道,悟道不如做到。有了想法不会有结果,想法决定做法,做法决定结果。想法与期望的目标之前有一条河,做法则是一只船,它能承载希望,到达彼岸。
      1、做好三件事情
      (一)给孩子正确的方向感
      1、趋势潮流:
      2、现实要求:围绕该做的事引导、协助。
      (二)让孩子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培养孩子健壮的体魄与健全的人格。
      1、生理健康:营养、睡眠、运动
      2、心理健康:青春期心理、情感
      生理与心理健康源于健康的生活。
      (三)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着力提高孩子的“学商”
      中学理科(数、理、化)的学习一直是整个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许多学生每天在老师和父母的逼迫下大量做题,可脑袋就是不开窍或始终无法实现高分突破,作为中学生家长,您一定为孩子的这些“毛病”感到苦恼:学理科脑袋始终不开窍;补习班上了不少,成绩却不见提高;上课不会听讲、注意力不集中,马虎;做题速度慢,遇到难题不知从哪儿入手;成绩处于中游,始终不能“拔尖儿”。
      考大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考一本重点也不是难事。难就难在没有坚持把容易的事情做好,最终就变得难了。不该得分的没得到,该得分的也没得到。
      学习本身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为什么学生学不好,被苦苦地折磨着?这不是学习本身千万的,而是由于学习之外诸多因素的干扰。假如一个学生心情舒畅,全神贯注地学习,他是真的学,学习就会变得轻松容易。学业不好的孩子,大多是心理出了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98.9%的孩子不存在智力上的问题,而是爱不爱学,会不会学,勤奋不勤奋的问题。
      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有些同学连最起码的学习生活习惯都没养成。
      父母的欠账,不能由老师来偿还。父母要设法为孩子补上两课:
      习惯课:生活、学习
      学商课:如何把最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也与新课程改革相吻合,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是教育的一项硬任务。这两年中考试题的种种改革也让许多学生渐渐认识到了“背会五道题,不如掌握一种解题方法”。
      好成绩不是靠补出来的,补功课不如补“功夫”,父母要从重“学商”向重“学科”转变,学商(LQ-Learning
      Quotient)反映一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或自我学习力,与学习态度、心理、方法、能力相关,要想孩子取得理想的学业成绩,关键的是要设法提高孩子的“学商”。
      2、基本要求
      (1)理清思路:
      只有先做对事情,才能最终做好事情。现代管理之父彼德·杜拉克说,首先是做正确的事,其次才是正确地做事。很多时候,从盒子里跳出来,冷静地思考,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理清清思路的目的是让我们明白如何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为孩子提供最渴望的、具体实在的帮助。
      我们先问一问自己:孩子需要我为他做什么?我该为孩子做什么?我能为孩子做什么?我现在正在为孩子做什么?我所做的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接下来我将如何做?我现在正在做什么?
      (2)目标要清晰:
      教育孩子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教育管理就是合理有效地配置现有教育资源,使教育发挥其最大效用。在此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新矛盾,这就需要我们要建立起从问题到分析框架,再到解决方案的逻辑线索。教育管理要强调做正确的事。
      美国管理学家德克鲁认为,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为什么管不住孩子?管孩子实际上管理。管理是“科学的操作”,管理的失败常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将管理停留在“管理思想”层面,而没注意在操作上下功夫;二是管理实践过分依赖个人经验,缺乏科学流程的指引。管理只有建立在科学思维的基础上,才是高质量的。
      管理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管理的人。(斯宾塞)
      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如何把孩子的他律行为变成自律行为?
      (3)做孩子的榜样:
      教育不过是爱与榜样而已。(福禄贝尔)要做“共军”,不做“国军”。
      (4)用心真做:
      误区:能做而不愿做,想做而不去做,在做而不真做。
      做事成功关键在于用心。开动脑筋,及时总结反思。
      (5)做好小事,做好细节:
      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
      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张瑞敏)
      (6)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苏格拉底要学生每天前后甩手300次,一个月后90%,二个月后80%,一年后,只有一个人柏拉图。
      世上最难的事是坚持,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是少数人。日日行,能走千万里;常常做,能成千万事。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有一个看来微不足道的开始,常成于坚持不懈而毁于半途而废。坚持就一种智慧,凸透镜聚焦太阳光。
      禁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如水般平静的心。
      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热闹,没有了生活。周国平
      (7)追求有效性:
      做了没理想的结果,等于没有做
      复杂的事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做。
      家长会的作用:
      天公:无动于衷,不过如此。四照:牌照打、舞照跳、酒照喝、鱼照钓
      叶公:听起来感动,说起来激动,想起来心动,做起来不动。
      愚公:扎实去做。
      父母“三心”:
      无心人:没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
      随心人:随心所欲,想到哪做到哪,时冷时热,虎头蛇尾;
      有心人:信心、细心、真心、耐心。
      三点忠告:
      都在树底下乘凉:财主与乞丐的故事。
      一、教育孩子,当回事就是一件天大事,不当回事,什么事也没有。如果真要当回事,就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用心去琢磨,有窍门,更是一门学问,值得我们用满腔的热情与心血去探索,更值得我们去做。而一旦全情投入,我们就会乐在其中,感受与孩子一同成长的喜悦,人生或许因此而变得更精彩。
      教育是充满理想充满希望的事情,也容易产生遗憾。如何减少遗憾?
      应具有战略的眼光,前瞻的思考,开阔的胸怀,教育的智慧,思考如何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如何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于父母能把多少业余时间用于孩子教育。
      为什么感觉孩子难教育,许多父母感觉教育失败——父母误了孩子,很多时候是被三个字误掉的——没时间!
      舍得花时间去找孩子,平时舍不得半点时间花在孩子身上。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几乎所有父母都说重要,但到真要投入时间去做的时候,就难说了。孩子的成长是转瞬即失的,真的耽误不得。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提醒各位不要做“外行庄稼汉”。
      火箭发射场的老鹰。
      二、孩子今天表现好,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明天就一定好,更不能保证一直好下去。与之相应的是,孩子今天没问题,并不代表明天不会出现问题,更不能保证一直不出问题。
      感觉良好往往蕴藏着危机。汽车最易出事的地方往往是路况好的地段。危机往往是在业绩辉煌,在感觉良好的状态下,在“一切还早”、“一切还来得及”的心理背景下,无可挽回地爆发。
      墨菲定律:
      1949年,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参加美国空军进行一项实验,其中一个实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计安装在受试者的上方,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不可思议的是,有一位同事竟然有条不紊地将16个加速计全部装在错误的位置。于是墨菲不经意间与同事说起时,开玩笑地说: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在后来的记者招待会上,这话又被提起,经记者披露而流传到世界各地,在流传扩散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了各种形式,如:如果一块涂了黄油的面包片一面着地,那么一不定期是涂了黄油的一面先着地。变成了著名的“墨菲定律”: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要心存忧患意识,有眼睛,更要有眼光。孩子在成长,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所以父母要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如果能坚持学习,适度超前,就能有可能具有预见性,就能驾驭全局,免得问题出来后束手无策。
      在独生子女时代,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百分之百的希望。对绝大多数父母来主,大家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父母。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手中所持的是一张单程车票,上车过后就直达终点,没有停顿,没有返程,到点过后就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如果孩子最终能够实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那便是做父母最大的心愿,莫大的快慰;如果孩子求学最终结果不能如父母之愿,或许会给做父母的带来沉重的失落感,成为终生的遗憾,甚至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父母百分之一的失误就有可能导致孩子百分之百的失败。
      我们不敢失败,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孩子!
      我们不能失败,因为孩子的成长不可再来!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哪一位父母有绝对的把握,所以要有忧患意识。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孔子)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
      当然不是成天搞得过分紧张。而是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具有敏感性、预见性。分析不出世界的下一步是什么,你永远走不到世界的前列。父母要把握未来的三年或六年,你将面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哪些问题,并尽最大可能避免问题发生,尽量不让孩子走弯路。懂得如何避开问题的人,胜过知道怎样解决问题的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多一点远见,少一点近视;多一份责任,少一份侥幸。带着这份情怀去从事家庭教育事业,你必将收获一份精彩。
      三、坚持不懈地去做别人不一样的事,你的孩子最终也会与别的孩子不一样。
      当与别人有差距时,先弄清楚:我有什么?别人有什么?再问一下为什么?
      卖冷饮应该在冬天开始营业(王永庆),做别人没做的。卖米。想别人没想的。
      怎么享福,怎么受罪。
      责任制造结果,细节决定成败。
      与别人做的不一样,你才有可能达到优秀的境界。王永庆。
      家庭教育是事业: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所有的职业你都可以辞掉,只要你愿意。唯独“父母”这一角色,无论你愿意与否,你与孩子的关系在自然的意义上将永远无法改变。正是这强大的自然力量,敦促我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呕心沥血。也正因为如此,当孩子的发展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时,我们才会无比焦急、忧虑、悲伤,这一切的一切,皆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父母。同样为人父母,我们为什么就不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一些呢?
      禁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勇于放弃,学会说不,有自己的空间,做最重要的事情。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只要有开始,永远不嫌迟。
       

来源:网络
http://www.aqsz.net/Article/fwjz/zhuanjiazhidian/200710/325.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