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喂球”的艺术(陈建翔)

16年前 [08-04 08:06 周六]
    “喂球”,是球类体育教练常用的一句专业术语。教练教队员打球、踢球,要给他们发出适当的球,以便他们做出正确的反应,取得满意的训练效果。

 

这几天,我训练孩子打羽毛球,就深深体会了“喂球”的艺术,也体会到了这门艺术在教育方面的价值。其中的内涵应该说是相当深的,值得我们做家长和做老师的反复琢磨。

 

小孩子,手臂没劲,反应速度慢,空间定向能力差,身体的协调性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练打羽毛球有不少困难。一开始练习老碰不到球。最初他用大拍子,只是比划比划,几乎沾不到球。后来换了一副小拍子,情况好一些——能碰上球啦!赶紧给予鼓励。小家伙兴趣更高了。

 

能碰上球是第一个台阶,能连续碰上球是第二台阶。第二台阶难度大。这个台阶的关键就是“喂球”。发给孩子的球(包括回过去的球),不能太高,不能太低;不能太前,不能太后;不能太偏左,不能太偏右——发在他右手偏上方的位置最好。这样他就能够比较轻松地用拍子把球碰回来。一个、两个、三个,好!能打三个就相当不错,回合就不少,就挺精彩!打三个成了小标准。

 

要让孩子打上三个来回,“喂球”的要求实在不低。孩子回过来的球,完全没有规律,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我必须高度专注,随时准备启动救球——救出那些球路希奇古怪、难度很大的球,而且要把球当当正正、均均匀匀地回到他最舒服的位置!为了孩子能多打一个球,我要前后奔跑,左捞右救,每次练下来都是大汗淋漓。

 

说起来陪孩子练球这工作,既辛苦又枯燥,但这就是教育呀!教育就是服务,教育就是帮助。教育不是辛苦受教育者,而是注定要辛苦教育者。教育者不辛苦,受教育者就肯定要受苦!

 

陪孩子练球的时候,我经常想,可能有的家长干不好这份既辛苦又枯燥的工作。他们陪孩子练不了多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而且会给自己的不耐烦找到一个最好的理由——怨孩子笨。他们常常会这样训孩子:“你怎么这么笨!”“看你把球打哪去了!”“还想不想打了!”

 

其实,面对孩子一次一次的挫折,当我一次一次弯腰捡拾孩子落空的球,我也确实着急,心里有些烦。但是,总有一个信念支持我陪练下去:孩子打不好球,不是孩子的问题,不是孩子笨,而是做家长的我的问题,是我笨!需要检讨的恰恰是我——为什么没有教好孩子?为什么没有在孩子受挫折的时候鼓励他?为什么没有把球回到孩子最容易打的地方?

 

说到这里,想到一些教育的道理,提出来供大家思考。

 

第一,对于孩子来说,教育就是“喂球”。所谓“喂球”,就是要把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经过家长的反复考虑,调整到一个让孩子最容易接受、最容易吸收消化的程度,让孩子很容易获得成功。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第二,教育不是“练”孩子,而是“练”教育者。或者说,表面上是“练”孩子,实质上是“练”教育者。要喂好球,家长自己不会打球不行,家长不辛苦不行,陪练的能力、陪练的态度都要有较高的要求。彝ソ逃幸桓鲎畛<南窒缶褪牵页ざ宰约阂蟛桓撸霉夜炊院⒆釉鹬跹希M浅鋈送返兀M抢赐瓿勺约何词迪值睦硐搿U饪梢运凳羌彝ソ逃畲蟮奈笄弧N以谒胁怀晒Φ募彝ソ逃陌咐校抟焕舛挤⑾至思页す勰畛戮伞⒉凰冀 ⒓惫⒓虻ゴ直⑾不侗г埂⒆运健⒗炼璧鹊热诵缘娜醯恪N胰衔烁改福且饩龅牟皇呛⒆拥奈侍猓亲约旱奈侍狻?/FONT>

 

第三,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对于他们,“犯错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犯错误倒是太可怕了。他们的错误有个名字,不叫错误,而叫“成长”。用成长的眼光看孩子,我们就会多一份理解,少一份错怪;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急躁。

 

每一次陪孩子练完球,他都会问:“爸爸,今天我进步了吗?”我知道,这就是支持孩子练球的全部动力。我发自内心地回答他:“今天,你又上了一个台阶。”

 

    上台阶的,其实也包括为人父母者的感受
   来源:http://blog.sina.com.cn/u/53a0fe4b010003u3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