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长自曝 打造“博士级论文”让孩子获大奖

11年前 [05-09 00:13 周三]

家长自曝找专家当枪手 打造“博士级论文”让孩子获大奖

 

 


  在广东,高二学生完成了《华南型黄瓜雌性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及初步定位》,小学五年级孩子也写出了《家庭冰箱中的微生物种类调查》。全国各地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中,中小学孩子的高水平课题让家长和网友们纷纷叹为观止,并由此生出许多“代工”的质疑。
  高深学问
  出自中小学生之手
  第27届(2012年)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赛果日前公示。在今年的获奖名单里,记者仅翻阅以广州中小学生为主的前25项,发现许多高水平的课题:《“瘦肉精”高精度多元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获一等奖、《一种河涌原位生物修复新方法》获一等奖、《华南型黄瓜雌性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及初步定位》获一等奖、《受荷叶效应启发:一种具有自清洁功能表面涂层的研究》获二等奖、《家庭冰箱干净吗?—家庭冰箱中的微生物种类调查》获二等奖。 
  根据官方资料显示,这5个得奖题目的成员分别是高一、初二、高二、高二、小五的中小学生,后面有指导老师的署名。 
  在高二学生完成的《华南型黄瓜雌性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及初步定位》课题里,AFLP鲜为人知。据某内部知情人士透露,《家庭冰箱干净吗?—家庭冰箱中的微生物种类调查》的文章内容中,涉及到过百上千个微生物种类的研究,当中触及的生化科学理论,“明显超出一个小学五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 
  记者拿着今年的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获奖名单,让中山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郑先生“感受”一番。在“高精度多元检测方法”、“原位生物修复”、“AFLP分子标记”等专业名词前,他也不禁摇头,坦承“没听说过”。 
  “但也不能排除中小学生完成这种文章的可能性。”郑先生认为,如今信息渠道发达,“百度一下就能弄来各种专业论文。”
  家长讲述
  得奖之路不堪回首
  去年,黄女士(化名)的儿子在广东省某市的年度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段经历却让她“不堪回首”,她说:“经历千辛万苦而获奖后,我们两夫妻的心情反而是很压抑的。” 
  黄女士的儿子当时读六年级,为了争取进入重点初中,家里请来一个生物学的博士研究生,为儿子量身打造了一项“外来物种”的研究课题。周末拿着文章去找市少年宫的辅导老师,打算报名参赛,结果对方瞄了几眼就说,“即使让你得到参赛推荐,去到市里面的比赛也铁定没戏。”接下来的几周里,黄女士通过关系,再找到科技领域的专家,代笔打磨出一篇“博士级别”的论文。 
  这还没完,由于需要通过面试,接下来的好些天里,儿子在黄女士夫妻俩的督促下,死记硬背论文内容。其后再经过面试前的关系打点,儿子终于如愿获得市级竞赛的一等奖,但之后没有继续参加省一级竞赛,“因为儿子才这么小,便让他沾染上成年人世界的不良习气,实在有违我们的初衷。” 
  得益于家人职业之便,黄女士能够了解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的某些内部运作,她肯定地告诉记者:“不找代工,又不找关系,你的孩子就基本没戏。” 
  对话评委
  跟分数脱钩是正确方向
  据悉,类似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在全国各大省市都有定期举办,历时多年,规模不一,所采取的评审方式大同小异。然而多年来对赛果的质疑声音从未平息,用微博网友的话来说,就是“光看标题就昭然若揭”。
  王正询,广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管理委员会会员,曾担任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的市赛和省赛评委。
  记者:怎么看待最近对竞赛的质疑声音? 
  王正询:这是老话题了,早在10年前就有各种批评。当年我们搞科技教育的走出去,看见国外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水平,大家都感到很震撼。社会各界都不愿看见孩子的作品维持在低水平。
  记者:追求高水平,似乎也损害了公平? 
  王正询:作品难度的高低跟代工与否无关。事实上,我们在选择高深作品的同时,也会颁奖给捕鼠器、助行机等小发明。在这个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两难的选择。 
  记者:问题会否出在评审制度上? 
  王正询:负责评审的都是专家,如今主要靠面试来核实作品的原创性。对于制度的改进,我们一直欢迎社会各界提建议。事实上,竞赛成绩跟高考分数脱钩就是正确的方向。
  据《广州日报》报道

 

(孙晓燕收集整理)

全文来自:http://www.morningpost.com.cn/xwzx/guonei/2012-05-08/364673.s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