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学家教应扬长促短 --油田第四中学--王廷君

12年前 [12-13 12:24 周二]

摘要

由于家长的一系列不良教育方式,孩子的特长不能很好地发展,压缩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使孩子过多地看到的是自己的不足,自信心受到挫伤,失去了进步的勇气和动力,对孩子的危害极大。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给家长提供了发现孩子优势智能,并以优势智能促进劣势智能发展的的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科学  家教  扬长促短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不能很好地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到“扬长促短”,而是担心孩子不能全面发展,盲目的和别的孩子攀比,出现了一幕幕扬短抑长的做法,致使孩子的特长不能很好地发展,压缩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使孩子过多地看到的是自己的不足,自信心受到挫伤,失去了进步的勇气和动力,对孩子的危害极大。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科学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扬长促短”才是家庭教育过程中明智的选择。

许多的家长由于受传统教育和社会现实思潮的影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科学方法来促进孩子的发展。相反,采取了一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孩子身上不但没有出现家长们期望的结果,而且还导致了孩子没有了自信、丧失了前进的目标、削弱了进步的动力,最终出现厌学、逆反,严重制约和阻碍了青少年的发展和健康成长。这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攀比代替正常教育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共性。为了能让孩子成龙成风,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忽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道德素养、生活习惯、交往处事能力、理财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简单地以“分数论英雄”,只要学习成绩好,一切都好。家长一方面在希望自己孩子优秀的同时,又时常与其他孩子攀比,甚至还会贬低刺激孩子,会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谁家的孩子多优秀,考上了清华、考上了北大”、“谁家的孩子考试得了第一”等等,对别人家优秀的孩子充满了羡慕,言外之意是自己的孩子不如以上这些孩子优秀,殊不知,这些话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痛。过分看重考试成绩,盲目进行攀比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要用多元智能观认识孩子,扫除种种偏见,承认儿童智能的差异性、特殊性以及个体在不同领域中其认知能力发展的非同步性,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从而有意识地避免消极的教育行为。所以,家长盲目地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与他人比较的对象,这样的行为是很不可取的。

2 溺爱包办弱化能力培养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多,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四二一”式家庭,即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爸爸、妈妈围绕着一个孩子的现象,许多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并被加以重点保护。在家庭地位上,孩子高高在上,有求必应,精心呵护;在生活上,衣食住行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的动手锻炼机会。经济上过多偏重孩子,这种溺爱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于是出现了小学生还要家长接送,中学生还要家长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还要家长护送的现象。因而,现代的父母们有必要让孩子充分分担家务事,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3、隔代教育取代亲子教育

年轻父母由于工作等原因,认为老人有时间和精力带孩子,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或者大部分时间交给老人代为管理和教育,还有些家长迫于生存竞争的压力,无奈把孩子托付给保姆或者其他人代管,于是让别人代替亲子教育的现象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殊不知家长的这种做法,会给孩子造成永久的伤憾。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教育可以满足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各方面需要,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需要和别人交流,这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家长不要以为不会说话就不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等,这些细小的动作其实都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隔代教育代替不了亲子教育。因而,家长应该顺应科学的发展规律,抓住一切孩子成长的有利时期,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为其将来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

 一种表现是:很多父母把自己摆在权威的位置,时时把自己作为统治领导者放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小孩子就在一种不平等的环境下成长。他们自身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也就无法理解尊重的含义,更谈不上尊重别人。长此以往,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使性格造成扭曲。

另一种表现是: 一些家长存在一种“补偿心理”。把自己没有实现的一些理想愿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代替自己来实现。这种心理会导致家长用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甚至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譬如要求孩子节假日放弃休息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考重点学校以及出国等。要求孩子样样事情必须服从自己的安排,稍有不满就认为孩子不听话、没有志向和抱负,认为孩子不可救药,严重的还会出言不逊或拳脚相加,导致孩子整天诚惶诚恐,无法安心学习。在这种压力下,家庭气氛变得日益沉重,父母们牺牲了亲子关系的和谐,实在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5、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我国教育正在不断地改革,但目前考试成绩还是各类学校录取的重要标准。这种情况下,考试的指挥棒指挥了一代又一代人,有的家庭的氛围也因而在它的指挥下变得格外的紧张。父母因为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生活压力,失去了正常的情感交流和幽默感,家庭人际关系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一个小矛盾就会引爆冲突。生活中离家出走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泡网吧整夜不回家的孩子更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弑母”“弑父”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不和谐家庭教育方式的确值得每一位家长反思。

 除了以上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外,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也是导致不能很好地做到“扬长促短”的重要原因。虽然家长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但家长作为教者必须要清楚了解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这样才会使教育有的放矢,才能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每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都会不同,这就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掌握这些特点和“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心智健全、充满自信而又有能力的人才,需要的是富有个性,有创造能力的接班人,可以说未来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健康丰富的个性。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适应了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家长只知道加强孩子的智能教育,不能看到孩子的其他智能优势,从而导致家长教育孩子的诸多困惑,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不仅是对家长教育观念的一次解放,同时也是对学生优势智能的一次释放。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家长可以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下,重新审视孩子个性培养的问题,在理论上,树立多元智能的观点,克服传统观念对孩子个性发展的束缚,认识到孩子个性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实践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不走错路,少走弯路,充分发挥教育在孩子个性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做为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切忌“盲目跟风”、“盲目攀比”,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应该坚持“适合自己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加德纳说:“所谓科学的教育,就是发展儿童的优势,增强儿童薄弱环节的教育。”所以,做为家长要发现孩子的优势智能、认清孩子的弱势智能,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到“扬长补短”。

2、全面发展,多元评价

要克服“分数至上、成绩压倒一切”的不良观念,树立“多元”的评价观念,家长在教育中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如用成绩的优劣、分数的多少)来衡量孩子,而应结合孩子的特点对孩子的提出有差别的评价标准,并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来进行,从而真正体现对孩子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情境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和成长的轨迹,使家庭教育过程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既全面发展而又有个性特点的有用人才。

3、展望未来,长远发展

做为家长,眼光不能只停留在孩子成长的某一阶段,要树立孩子长远发展的眼光,要展望孩子的20年、30年后的情况。要立足现在和孩子的优势,在新的教育理论引导下,做到和学校教育紧密配合,营造多元生活,推动多元评价,开发多元潜能,我们的孩子们将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优势迁移,扬长促短

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的表述中提到,挖掘和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天赋,使他们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教育的可为之处。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孩子,要克服以往的嫌弃和冷淡,而是要倾注了更多的热情和耐心;用发展孩子的优势和长处来克服劣势和不足,做到“哪壶先开提哪壶”。站在多元的角度观察孩子,引导他们向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要始终坚信:多元智能的实施,定会换来孩子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

5、民主平等,和谐融洽

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到个体智能的发展受到家庭环境的极大影响,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孩子健康个性初步形成,不断发展,直至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家长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教育方式与孩子个性的形成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即使现在社会的压力再大,家长也应抽出时间,多学习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家庭氛围,在教育观念上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并时刻注意提高自身文化知识水平及素养,为子女树立良好地榜样。只要父母双方共同努力,就可以创造出健康、轻松的家庭氛围,为孩子个性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春玲.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中国教育学刊.2002,(6.

[2] 杨丽珠,许文. 浅析幼儿个性的成因[J]. 教育科学, 1994,(03).

[3] 陈忠琴. 正确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J]. 安徽教育, 2001,(04).

[4] 轩扬. 浅谈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J]. 普教研究, 1995,(01).

[5] 陶宏. 谈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J]. 安徽教育, 1999,(02).

[6] 冯桃. 幼儿对心理健康相关概念认知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