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20%青少年心理健康堪忧”唤心理型家长

13年前 [03-21 20:19 周一]
“20%青少年心理健康堪忧”呼唤心理型家长

2011年03月21日 14:58
来源:深圳晚报 作者:雷泓霈

雷泓霈

  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青少年心理纠结不仅只是局限于精神抑郁。近年,青少年因心理危机造成的自杀、校园暴力、沉迷网络等事件不绝于耳。我国3亿多未成年人,他们最弱的是心理健康,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教养方式不当,引发的心理健康危机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尽管加强心理教育已得到认同,可现实生活中,由于绝大多数家长缺乏一定的心理教育常识,心理尊重、心理体恤意识时常缺位,孩子有了烦恼、焦虑等问题,多被认为是“小心眼”、“想不开”,孩子的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满足和科学调节,就容易出现心理亚健康。这也正印证了专家的观点,“有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这就呼唤心理型家长。家长应摒弃传统教育思维,在物质关怀、功利发展之余,将对孩子的情感尊重、心理发展提升到重要位置,多学习心理学知识和调节方法,科学驾驭孩子的情感、释放孩子的压力。

  孩子有了负面情绪,最糟糕的方法就是打压--“不准哭”,“没出息”--哭是孩子释放压力和愤懑的心理本能,家长应该允许孩子哭,或者让孩子选择其他的发泄方法。在事后,找出哭的原因,告诉他负面情绪人人都会有,应该合理对待,科学释放,而不是埋在心里。孩子的哭闹完全无损于他们的本质,哭完、闹完,他们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境界。

  家长还要多让孩子多些宽容,多些博爱,多些谦让,很多心理问题当然也就会无处藏身。而这种观念现在已经被“不能吃亏”、“别人欺侮你,你不能呆着受气”等报复性教育方法取代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和谐的心理发展。

  笔者认为,心理型家长的缺位,多与家长的尊者意识、家长作风关系密切,没有将孩子当做平起平坐的“权利平等者”,而是看作父母的附属品,进而才容易在权益发展、心理发展中,因为孩子的弱势,而忽略了这种“孩子本位”。这种“虎妈作风”尤其应该受到声讨和批评。

  不要忘了,家长、教育者搞“功利崇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成功,如果因为过分功利而忽视了心理发展,让“高分孩子”得到了更多不快乐、不和谐,这种所谓的成功还有什么意义呢?新闻中那些家破人亡的“心理悲剧”尤其让人触目惊心。

曾经,我们将不识字的人称为“文盲”,今天,我们要将不懂得心理关心的人,称为新时代的“文盲”。毕竟,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是提供物质营养而缺乏精神营养,这已经不适应孩子的发展需要了。

  肖庆兰搜集整理

  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1_03/21/5273629_0.s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