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孩子心中的无奈“想得美课程表”

13年前 [03-18 23:58 周五]

期待孩子“玩”的需求进入教育视野

2011年03月18日 

作者:张玉胜   来源:河北日报 

   “玩游戏,玩电脑,痛快玩,继续玩,再玩……”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自制了这样一份以“玩”为中心的“课程表”,还特意起了一个幽默的名字———“想得美”。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向社会诉说着童年的无奈,宣泄着心底的渴望。3月14日,这份名为“想得美”的课程表在网上贴出后引发网友热烈讨论,不少人认为,“玩”已经成了孩子的奢侈品。(3月17日《武汉晨报》)   

     面对这份“想得美”课程表,人们应该对“玩”进行全新的审视。如同吃饭、睡觉一样,“玩”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在玩耍中接触人生、感悟亲情、认知世界。玩,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增加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有人把“玩”比喻为孩子人生发育过程中必需的维生素,比喻为情感发育的基础、发现自我的桥梁,这些都不无道理。但曾几何时,人们对“玩”持有偏见,认为是对时间的浪费和对意志的消磨。“玩”也成了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玩的时间也被百般挤占。“想得美”课程表,还应当引起我们对儿童教育的全面检视。既然“玩”是儿童的天性,我们的教育就应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这些年来,尽管我们已经开始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呼吁为孩子的书包减负瘦身,并引入素质教育的观念,但由于目前教育评价系统的单一与刻板,高考指挥棒功能有增无减,加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认知忽悠,孩子们玩的天性依然被书山题海绑架,假期被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培训班取代,孩子们童年缩短、童趣索然,素质教育成为镜花水月。

 

    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成功的儿童教育应当是顺应天性、启迪潜能的教育,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一味加压紧逼的弃“玩”教育,则很可能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人们注意到,在这份自拟的最喜欢“课程表”中,除了玩,其中也不乏球类、田径、看课外书等益智益体类活动,尤其是“机器人制作”更凸显其志向。如何通过改革教育模式,实现让孩子“想得美”的心愿与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或许正是“想得美”课程表带给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最大启示。(张玉胜)

 

  王丽珍 收录

http://news.jyb.cn/opinion/jcjy/201103/t20110318_420570.html

http://edu.qq.com/a/20110318/000063.ht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