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广东省"建设学习型和谐社区"试验研究报告 

13年前 [01-06 13:54 周四]
           广东省"建设学习型和谐社区"试验研究报告 
gxm 发表于 2006-2-1 19:03:00

李    季

              一、实践探索:创新社区教育模式
  社区是一定 社会区域范围的生活共同体。广义的社区泛指城区、街道所辖区域(大社区),狭义的社区特指街道居委所辖区域(小社区)。社区具有教育的功能,提高居民素 质,营造家庭幸福,促进社区和谐是现代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当代中 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发展社区教育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平台,而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是发展社区教育与形成学习型社区的目的。
  传统的社区教育模式,对社区居民进行的是以公共道德教育和校外青少年补充教育为主要内容,以 老人和妇女儿童为主要对象,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缺乏理念指导、缺乏内容体系、随意性很大,与全民终身学习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学习的要求相距甚 远。创新社区教育模式,建设学习型社区是落实"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的一项基础工程。
  广东省重 点课题《建设学习型城市--城市化与学习化进程中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点与策略研究》与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 广东课题组从2002年12月开始采取行动研究方法,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如何成为社区教育发达地区和创建学习型城市问题。
  课题组在广州市 海珠区建立南华西街、滨江街、沙园街创建学习型社区试验基地,开展创新社区教育模式,建设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学习型社区研究,并分别形成了以"学习型家 庭"、"社区教育资源开放"、"社区心理辅导"为主要特色的学习型社区模式。2003年底,《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总课题组,在海珠区召开全国 经验交流现场会与学术研讨会,总结并肯定了海珠区岭南文化特色的学习型社区模式研究经验。进而,海珠区在全区其他15条行政街道全面推进岭南文化特色学习 型社区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学习海珠"在全区18条行政街道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为海珠区成为教育强区和提高社区人口素质作出了贡献。研究成果汇编成 《岭南特色学习型社区研究》专集。
  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组建并成立广东省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颁布学习型社区课题研究指南,以便在更广泛的范 围内实验和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广州市芳村、荔湾、天河、越秀等城区和中山、东莞等20多个城区、街道社区加入建立岭南文化特色学习型社区的试验研 究。其中,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芳村以"打造水秀花香,人和商旺的学习型和谐社区"为主题,建立五个试点实验基地开展"创建学习组织,营造和谐社区"的行动 研究。五个试点基地探讨的课题是:茶滘街"传统教育"学习型社区模式,石围塘街"专业市场自我管理"学习型社区模式,中南街"社区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学 习型社区模式,东氵教街"多媒体平台"学习型社区模式,芳村检察院创建"文化育检"学习型组织模式。他们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以组织学习和个体学习的形式 促进学习普及化和建设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城区;并在创建"三全"学习型城区的基础上,营造水秀花香、人和商旺、文明共进的"三美"和谐 芳村,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学习型和谐芳村》)。
  越秀区以"优化教育资源,发展优质教育"为主题开展学习型社区建设;荔湾区 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建设学习型和谐荔湾"为主题建设学习型社区;建立社区老师制度,开展社区未成年人教育行动研究;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天河区 以"提高居民素质,营造和谐社区"为主题,建设多元化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型和谐城区;东山区以"打造书香家庭学习型和谐城区"为主题,建设学习型城区。白云 区以"发展家长学校,建设星级家庭"为主题,开展学习型和谐家庭构建活动。为深入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和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 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的要求,广东省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于2005年2月,成立广东省社区教育讲师团,广泛深入开展建设学习型和谐社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 作,积极推动各地的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
  经过三年多的创新社区教育模式和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积极探索,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不同范围社区--居委、街道、城区学习型和谐社区的发展模式,探讨了不同学习型组织--机关、学校、家庭三种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模式,形成了学习型和谐城市建设的构建策略和发展模式。
  个案研究1
  广州海珠区创建"岭南特色学习型城区模式"
   广州海珠区位于广州中部是一个四方环水、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岛区人口120多万辖内18条行政街道。从2002年底开始,广东"建设学习型城市" 课题组在海珠区建立试验基地,结合创建教育强区,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在全区范围进行"学习海珠--岭南特色学习型城区模式"的探索。最初,建立南华西、滨 江、沙园三条街道学习型社区试点基地,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研究,取得经验和形成模式后,向全区其它15条街道全面推广实施。试验研究成效显著:在教育创 强评估中富有岭南特色学习型城区的社区教育获得高度评价;有关成果获得广州市"精神文明创新奖";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 展》总课题组为此在海珠区召开全国经验交流现场会与学术研讨会,总结并肯定了海珠区岭南文化特色学习型和谐社区研究经验;研究成果与经验受到省市文明办、 关工委、妇联与教育部门的关注和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广州市芳村、荔湾、天河、越秀等城区和中山、东莞等地受到海珠区岭南文化特色学习型和谐社区研究的影 响,加入广东"建设学习型城市"课题,相继开始学习型和谐社区的试验研究;2005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 等三个社区作调研后,向全省提出《建设平安和谐社区》报告和号召。
  海珠区岭南文化特色学习型和谐社区模式研究,形成了如下经验:1、社区为 本策略,即由城区统一组织,街道为实施主体,居委会为落实单位的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和谐社区构建策略,是有效推进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2、特色发 展策略,针对城区的特色和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社区是学习型和谐城区发展的内在动力。3、社区教育与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融为一体,以社区 教育为建设学习型和谐社区的基本手段,由普及社区教育对社区学习普及化,是构建学习型和谐城区的重要途径。4、街道社区在建设学习型和谐社区的管理和组织 上具有比其它构建模式更多的优势,"街道为本取向"是学习型和谐城市的构建策略。5、家庭是构成社区的最基本单位,创建学习型和谐家庭是建设学习型和谐社 区的细胞工程。6、建立试验基地,开展行动研究是创建学习型和谐社区的重要方式。7、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与开放是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特征和主要形式。 8、宣传、教育、妇联"三结合管理体系"是建立学习型和谐社区的组织机制;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同盟"是有效工作机制。
  个案研究2
  广州海珠区沙园街创建"心理辅导学习型和谐社区模式"
  街道学习型和谐社区指以街道为社区单位而开展的学习型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海珠区沙园街"心理辅导"模式,以实施居民"健心工程"为主要内容,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居民的素质发展与心理和谐。
  沙园街针对辖区内老国企多,下岗干部、工人多,心理情绪问题多的特点,积极开展以"人人学习齐参与心理健康进万家"为口号的形式多样的社区"健心活动",以此为载体,提高居民群众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家庭生活质量。
  明确一大目标。确立培养身心健康的社区学习者,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和谐健康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取向,把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与培养终身学习者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树立二大观念。一是学习普及化的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不分男女老少,人人是学习主人,社区处处时时要为居民创造学习的机会、环境和氛围;二是学习型社区建 设以人为本的观念。学习型社区建设要关注居民的内心需要,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居民的素质发展服务,体现人性化、服务化的活动宗旨。
  建立三大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型社区建设内容较丰富,要求持久性开展活动,需要建立基本的学习场所和阵地来保证。社区教育中心、学校心理辅导基地,以及街道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是三个基本的阵地。
  形成四支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较强,服务对象广泛,需要不同层次的辅导队伍。包括专家顾问队伍、志愿者队伍、社区工作队伍和自发群体队伍,以适应不同层次的社区人群的服务需要。
   建立五大机制。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作为支柱,才能使整项创建活动按预期目标去实现。组织机制-- 完善组织机制有利于创建活动的宣传发动,管理与指导工作,保证活动的方向与协调。学习机制--建立开放、互动、全方位、资源共享的社区学习机制,有利于满 足居民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舆论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型社区建设需要居民的主动参与,需要有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需要各种媒体,形成有效的宣传与舆论机 制。合作机制--以关注心灵为取向的心理辅导学习型社区建设需要各方力量的协作,街道、学校、企事业单位、小区、楼院、青工妇、少工委、关工委等形成共同 合作机制,才能多层面、立体化地促进这项工作开展。评价机制--制定有利于促进不同社区群体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辅导学习型社区的评价体系,使创建工作更 为规范和可操作。
  实施六大举措。实施"心理健康进万家"的社区"健心活动工程",使构建活动更有组织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强化宣传,树立人人 学习的社区学习意识和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为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心理健康辅导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开展 丰富多彩社区群众性心理自助教育活动,以生动的活动载体实现学习型社区的目的;开展对不同社区群体的学习需要与心理状况调查,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型社区 建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和资源库,使心理健康教育适应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二、理论探新:构建学习型和谐社区体系
   从学习型和谐社区到学习型和谐社会发展取决于许多要素:学习型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学习普及化意识的增强,学习型和谐社区模式的形成,由学习型和谐社区 到学习型和谐社会促进机制的建立,等等。通过不同范围社区与不同形式学习型组织基地的试验研究,我们对建立现代学习型和谐社区模式与促进学习型和谐社会发 展,形成了较清晰、明确的认识。
  (一)学习型和谐社区是学习型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学习型和谐社区是现代社区教育 的发展取向。由教育社区到学习型社区,由学习型社区到学习型和谐社区,是现代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创新社区教育模式,促进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变, 形成学习型和谐社区是现代社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习型和谐社区反映了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如下特点:(1)目标内容上的素质教育发展取向特点。现代社区教育 由一种以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模式转向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生命品质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的社区学习模式。(2) 教育功能上的优化整合发展取向特点。现代社区教育由单一的社区公民道德教育功能扩展为优质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融合沟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 育互动整合的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功能。(3)服务对象上的全员学习发展取向特点。现代社区教育由一种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要教育服务对象的教育转向学习对 象普及化和以全体社区成员人人参与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全民普及性学习。(4)教育时间上的全程学习发展取向特点。现代社区教育由一种阶段性的教育转向居民时 时学习、持续学习的终身学习。(5)教育空间上的全方位学习发展取向特点。现代社区教育由社区学校的转向全体居民随时随地的学习活动。(6)教育方式上的 多样性与自主学习发展取向特点。现代社区教育由一种单向的教育转向多元的、以学习者的需要为中心的学习。
  学习型和谐社会是学习型社会与和谐 社会的目标整合。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中国社 会发展取向的目标定位。它充分反映了社会学习化的世界发展潮流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形成学习社会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建设和谐 社会的核心目标也是促进人的素质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学习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同一性,其实质是人的素质的发展。因而,建设学习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目 标可以整合成为学习型和谐社会的共同发展目标。同时,也说明学习型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取向原则,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换言之,促进人的素质 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
  学习普及化是形成学习型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学习是现代人的生活方 式,是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学习成为了每一个人自主自觉的生活方式、情感需要和自我发展动力,成为了一种社会 文化和社会风,成为一种政府推动的社会行为,才会成为促进人的发展和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形成一个崇尚学习与具有学习力 的和谐社会,首先要营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全方位学习的社会学习环境和学习机制,广泛建设学习型组织,实现学习普及化。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推进学习型和 谐社会建设。
  建设学习型和谐社区是构建学习型和谐社会的基石。社区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学习型和谐社区是学习型社会形成的基础。中国 要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必须首先建立由数以百万计的学习型和谐社区。形成学习型和谐社会有两个基础,一是社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二是人人有 学习的需要。社区全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和各种学习组织的建立,能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满足每一个人的学习需求,使人人都 有机会和可能来发展自己,保障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人是社会的核心,社会学习普及化体现最终为每一个人的学习需要,社会和谐体现为人的素质的和 谐。因此,建立社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和培育社区居民的学习需要,是形成学习型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街道为本取向"是学习型和谐城市的构建策略
   学习型社会建设采取什么样的构建策略和方式,直接关系到创建活动的效果,并影响创建目标的实现。在城市化、学习化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经由创建学习型 和谐城市到学习型和谐社会是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构建策略。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是学习型和谐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学习型和谐城市建设要以社区为本,立足社区、 服务社区。立足社区,是指在社区教育的目标定位、模式构建、实施策略上要基于社区的特点,充分整合和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的优势,形成本社区的特色和模式;服 务社区,是指社区教育发展和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要为社区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有利于学习型和谐城市建设。
  为了探讨不同社区(城区、 街道、居委)和不同学习组织(机关、学校、家庭)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在学习型社区试验基地实践了多种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发展取向模 式:1、学习型和谐城区--"城区为本取向"模式;2、学习型和谐街道--"街道为本取向"模式:3、学习型和谐社区--"社区为本取向"模式;4、学习 型和谐家庭--"家庭为本取向"模式:5、学习型和谐学校--"学校为本取向"模式:6、学习型和谐机关--"机关为本取向"模式。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不同 构建策略在学习型城市形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学习型和谐城市建设,可以采取不同的起点与取向策略。它们都能达成个性化学习型 城市建设的目标。但对于学习型和谐城市建设来说,"街道为本取向"发展策略更具应用推广价值。理由是:其一,街道社区是城市肌体的基础组织。城市或城区的 建设、管理和发展主要由街道社区来承接、执行、落实和体现。因此,学习型和谐城市或城区建设的基础与实质是学习型和谐街道社区建设。学习型和谐城市是由一 个个学习型街道社区构成的,创建学习型和谐街道社区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工程。其二,街道作为城市的最基层行政机构,对上有上级行政机构直接领导和指 导,对下直接联系家庭和社区群众,上呼下应、承上启下,较城区更有利于规划、组织、宣传、发动和直接开展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其三,与城区和居委社区 相比,街道社区是一个更加完整和健全的小社会,更具构建组织健全、管理到位、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学习型和谐社区的各种条件,而学机关、家庭、学校与教育 部门则没有这些管理关系和条件,因而,"街道为本取向"的特点与优势是"城区为本取向"、"社区为本取向"、"家庭为本取向"、"学校为本取向"和"机关 为本取向"等其它模式所不具备和不能比拟的,;其四,"街道为本取向"学习型和谐社区模式是政府管理职能下放、重心下移和城市社区化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 是学习型和谐城市的缩影和基本模型。可见,街道为本取向是建设学习型和谐城市的基本策略,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理论与实践模式。
   "街道为本取向"模式并不忽视其它学习型组织在形成学习型和谐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在学习型和谐城市建设中,无论是"城区为本"、"街道为 本"、"社区为本",还是"家庭为本"、"学校为本"、"机关为本取向",都仅仅是一种构建策略、实施途径和落脚点的不同而已,而在目标、内涵等本质内容 上都是共同的和一致的,都具有殊途同归的意义。整合与创新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和谐社区发展模式,促进普及学习,提升生活品质,培养终身学习者,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和与人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学习型和谐城市建设永远不变的宗旨。
  实施"街道为本"学习型和谐城市构建策略,要取得实效,实践过程中必须解决管理与工作机制操作与技术层面的问题。
  首先,要确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取向和长远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其次,以街道为中心建立城区、小区、单位相结合的社区协作共建机构,学习型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和指导中心,建立学习型和谐社区组织领导、社区老师、志愿、讲师团、理论研究五支队伍,形成创建学习型社区的组织、协调与指导体系与实施体系。
  第三,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和谐社区的宣传与教育活动,促进社区群众形成"学习是权利"、"学习是需要"、"学习是生活"、"学习是财富"、"学习是终身大事、终身大计"的全民终身学习意识,使学习成为居民的自觉行为,促进学习的普遍化、普及化。
  第四,开展特色化、个性化的学习型社区模式研究,深入对社区居民学习状况、学习需要、学习形式等进行不断探讨,加强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人力资源开放相整合的探讨,努力使学习型社区建设更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
  第五,加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和社区学校三大基地建设,整合社区各种教育资源,发展社区教育超市,为社区居民提供随时随地灵活学习所需的学习课程、学习资源、学习形式、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
  第六,组织利用社区各种人才资源,形成多种学科、跨界限的学习辅导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不同的社区群体和个人提供以需要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课程和指导服务。
  第七,根据社区的特点,结合"四进社区"活动,开展形式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和自愿参与的社区教育系列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社区学习文化和人人想学、好学、乐学、能学的社会风尚。
  第八,制定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与发展指引纲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制度保障、评估激励机制,促使学习型社区建设与发展走规范化、制度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升社区人口素质,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区人际关系和谐是是创建学习型和谐社区的目标要求。
   学习不仅可以让人增长知识、技能与智慧,还可以使人学会沟通、宽容、尊重与理解。学习是营造和谐人际的桥梁,是提升社区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方 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营造和谐社区,首先要形成学习社区,形成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文化与氛围。学习社区是实现学习普及化的 平台,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工程。实现了学习的普及化,社区的环境美、人际美、精神美才有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可靠的智力保障。也只有这样,和谐社区 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才能最终达成。
  街道社区是城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平台,社区学习普及化是形成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因此,学习型城市建设必 须坚持以街道社区为本取向,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展学习型街道社区建设。我们的试验与实践表明,建立宣传与文明部门、街道社区、妇联与民政部 门、教育与科研部门紧密配合的街道社区教育领导与工作机制,形成一支组织领导、专家指导、具体实施和志愿者积极支持的工作队伍,实施"以学习型组织理念和 科学发展观为观念引导","以提升居民文化生活质量与学习意识能力为内在动力","以形成各种学习模式、营造社区学习文化氛围和建立学习组织评价制度作保 障"等是创建学习型和谐街道社区的有效途径。
  (三)建设社区全民终身学习课程体系是创建学习型和谐社区的重心
  学习 型和谐社区建设是形成学习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民性、普及性与终身性的特征。它以社区为平台,以满足居民的学习需要为主要内容,以激励居民广 泛参与为基本原则,以社区学习普及化为基本方向。社区全民终身学习课程建设是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的核心。社区全民终身学习课程建设必须反映学习型和谐社区 建设的特征和居民的学习需要,体现出全民性、终身性的特点和要求,形成以社区成人学习与教育为主线,妇女儿童与老人教育健全发展的社区全民终身学习课程体 系。
  1、开展以塑造现代化城区新市民形象为主题的公民道德规范教育课程。
  2、开设以提高城区居民文化程度为目标的学历教育课程。
  3、发展以提高从业能力为目的的各类型职业技术培训学习课程。
  4、形成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系列活动学习与教育课程。
  5、亲子教育课程系列。亲子教育是社区学习与教育的最需要、最经常的内容。但是,亲子教育又是社区教育中最不规范和最缺乏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内容。
  (四)建立实验基地,开展行动研究是创建学习型和谐社区的先导
   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家庭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支柱和基本形式。不同形式的学习型组织,是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然而,学习型和 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不同的学习型社区或学习型组织最合理的结构模式是什么?不同的学习型社区或学习型组织在学习型和谐城区、城市建设中的个 性特色与优势如何体现?价值与发展策略如何?这些都有待试验去验证。因此,为使社区教育和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之上,建立试验基地采取以 点带面、互动发展的方式是探讨创建学习型和谐社区模式,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和建设学习型和谐社区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社区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以问题解决为推 动力,与文化活动为基本载体,因而,课题推动与引导、科研介入与指导、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和指向的行动研究是构建学习型和谐社区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建设试点基地和开展行动研究要保障试验效果,就要进行规范化建设。试点基地和开展行动研究的规范化建设要做到"十有":有领导机构、有理论指导、有研究 方案、有宣传发动、有研究队伍、有培训计划、有经费投入、有组织检查、有学习交流、有总结提高。科学规范的试验是全面有效推进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保 证。为了形成改革开放前沿、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学习型和谐城市模式,课题组建立了广州市海珠、芳村、荔湾、天河、越秀等城区和中山、东莞等20 多个城区、街道、居委社区和机关、学校、家庭试验基地,全方位、立体化开展学习型和谐城市模式构建,形成了不同范围社区--居委、街道、城区学习型和谐社 区的发展模式和不同学习型组织--机关、学校、家庭等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模式,以及学习型和谐城市建设的基本构建策略和发展模式。
  (五)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与开放是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的特征
   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之处在于它教育对象全体居民 的全员广泛参与性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范围(不同年龄层次)的全面普及性,教育过程的全程 关注性和教育形式的丰富多样性。根据社区教育的这些特点来开展以社区教育为基础的学习型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区具有丰富的学习与教育 资源,不同的社区更有各自独特的优势资源,整合和充分发挥、利用、开放这些资源,是深化社区教育与形成特色化学习型和谐社区的重要条件。社区教育资源,指 具有学习和教育意义功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传统资源、人文资源、信息资源、师资资源,人际网络资源等等。同时,社区居民如家长既是教育对象,也是 教育的资源,社区的各种学习与教育资源各具优势、无穷无尽,关键在于要形成相应的机制来加以整合、开发与利用,发挥其潜能与作用。
  社区教育资源功能与作用,主要在于为社区居民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条件,促进居民人人参与学习。因此,要充分开放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资源开放、交流、增值制度与策略,发挥社区教育资源在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基础与保障作用。

            三、问题探讨:建立学习型和谐社区持续发展机制
   广东"建设学习型和谐社区"试验研究,经过三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些对学习型和谐社区与学习型和谐城市发展模式与策略的 经验与体会。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对建设学习型和谐社区和形成学习型和谐社会存在问题的认识。为此,特提出我们的忧虑、思考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政治口号"、"功利行为"与"形式主义"
   1、"政治口号"模式。"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从根本上为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指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 路。随着这一目标的提出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区域性学习型社会或社区热。对于我们从"九五"到"十五"一直锲而不舍地探讨社区教育和学习 型社区建设的课题组来说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更是一种令人振奋的研究动力。然而随着"和谐社会"等其它口号的提出和重心的转移"学习型社会"的口号 就会渐渐淡化。
  2、"功利行为"现象。从我们建立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的几个城区来看学习型社区试验基地的建立最初的动机大都出于达到"创建 教育强区"中社区教育部分的分值要求或完成全国与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任务的要求新楼盘小区则出于用社区教育品牌来促销商品房等功利性的需要。一旦"创 强"使命完成或楼盘销售完成后学习型社区建设活动也就偃旗息鼓了。
  3、"形式主义"倾向。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在社区有较广泛的需求和 群众基础。但是街道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经常忙得不亦乐乎。街道社区工作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载体。因此学习型社区建设活动开始时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但与很多其它活动一样经常无声无息地收场。"走过场"、"花架子"、"形式主义"、不留效果、缺乏长期持续发展规划是常有的现象。
  (二)问题诊断:全民终身学习缺乏法律保障没有成为政府行
   全民终身学习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行为学习是与人生命相始终的生活方式与素质发展的途径。但是由于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宣传文 明部门落实政治任务科研课题推动妇联、关工委、志愿者、社区教育团体机构的热心推动。换言之当前的学习型社区建设主要是一种活动推动、政治口号推 动和团体热情推动而并非居民自觉自动的学习需要和政府行为推动。因而学习型和谐社区与城市建设目标很容易受"运动过后"、"课题完成"、"领导换 位"、"工作重心转移"等因素影响而搁浅。而事实上真正的原因是建设学习型和谐社区与城市的工作并没有真正成为全社会的意识和政府的行为没有政策法律 机制的促进与保障,而基本上仍然是一种领导意识和长官意志。全民终身学习意识强的领导会审时度势、把握先机;意识不强的领导则可能不把社区与城市学习力问 题当一回事。换言之社会尚没有真正形成和完善学习型和谐社区与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以广东和广州为例建设"文化大省"、"和谐广东"和"文化广 州"、"和谐广州"的口号接二连三但是基础并没有落实到"学习广东"、"学习广州"之上学习型和谐社区与城市建设没有形成的长效机制。
  (三)应对策略:建立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长效机制才能使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从科研推动模式到自主探索模式的转变从政治运动模式到持续发展模式从社区文化活动到学习 型和谐社区的持续发展从学习型和谐社区迈向学习型和谐城市。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长效机制是指以促进学习普及化、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人 自主自觉学习、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有完善策略法律为保障的理论与实践、组织与行为体系。
  1、素质发展为本:形成市民学习与素质发展促进机制
  市民学习与素质发展促进机制,主要体现为学习型和谐家庭建设与全民读书活动的开展。创建学习型和谐家庭是建设学习型和谐社区的细胞工程,是形成学习型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家 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人口素质是全民素质发展的基础,决定了学习型和谐家庭建设是学习型和谐社会建设的细胞工程和素质工程。学习型社会是学习普及化的社 会,文明、幸福、和谐的社会。全民参与学习和学习型家庭的广泛建立是学习型和谐社会形成的基础,是学习普及化的根本保证。没有全民参与学习和广泛的学习型 家庭作基石,形成学习型和谐社会、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式的空想。
  学习型和谐家庭是现代家庭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现代家庭发展以追求家庭幸福和高品质的生活为目标。学习型和谐家庭是现代家庭发展的重要形态,它以建设家庭学习共同体、营造家庭和谐人际关系、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创造家庭幸福生活和提高家庭人口素质为宗旨。
  2、形成政府行为:确立学习型城市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应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具体行动计划和监督评价制度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规范政府的学习型城市创建行为。
   确立学习型城市政策法规保障机制首先要切实提升各级党政领导的全民终身学习观念形成把建设区域学习型社会作为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发展的基础和重 要策略而不仅仅是一种口号的意识;其次形成领导班子学习制度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第三组织制定区域学习型社会发展规划与行动计划切实改变区域学习 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政治口号"、"功利行为"与"形式主义"等倾向;第四积极鼓励各级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研究、评价工作形成由学习型和谐社区向学习 型和谐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第五积极探索和推进学习型城市的立法工作,并通过立法组织和建立区域性全民终身教育与学习体系把学习型城市建设纳入法制 化、规范化轨道。
  3、社区教育同盟:完善"三结合"管理与工作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齐抓共管是中国特色德育和社区教育多 年以来积累的经验。"三结合"教育机制具有净化社区环境、优势资源整合、促进互动发展、相互配合、协调与补充的功能。但是,长期以来,齐抓共管过去是只有 倡导部门(一般是教育部门),缺少组织领导和落实机构,没有真正形成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有倡导,无响应行动;或有行动,无落实。齐抓共管有形无实,"三 结合"领导、工作机制有名无实、结合不密切或相互脱节,社会并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和相互配合局面,等等。这些都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社区教育 实践经验表明,"三结合"教育网络的构建通常有四种基本模式:(1)学校教育(家长学校与关工委工作)主导模式。优势是教育部门主管,措施落实到位,资源 丰富和有专业队伍与专职老师的保障;不足是缺乏组织与号召力。(2)家庭教育(妇儿工作)主导模式。优势是由妇联主管,措施落实困难,教育资源丰富;不足 是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与完整教育体系。(3)社区教育(文化活动)主导模式。优势是由文明办、街道主管,统一部署,上呼下应,声势浩大,经费、措施落实, 资源丰富,活动形式;不足是文化活动为主,缺乏系统性与长效性。(4)社会教育(宣传、文化、教育共建与大众传媒、社会风尚影响)主导模式。优势是由宣传 部、政府主管,组织有力,管理到位,经费落实。所谓"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面不难",影响面广泛。不足之处是,用政治运动方式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缺乏长 效机制;时尚文化与情绪诉诸与煽动性强的媒体文化的影响力往往大于主流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青少年社会化影响模式的结构性变化:由传统的家庭 -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影响,转变为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学校-家庭影响模式。大众传媒与同辈群体影响增强,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弱化成为必然趋势。
   社区是"三结合"教育网络的主要阵地与载体;社区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青少年儿童每年和每天平均将近一半的时间在社区和家庭生活。学校、家庭、社 会在社区平台上互动促进是"三结合"教育网络的特征。三、形成以社区教育为平台,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营造社区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社 区具有丰富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与阵地,通过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三结合"教育网络与运行机制,有利于加强宣传、文明部门对学习型平安和谐社区建设 的组织领导;有利于政府保障必要的经费投入;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相互配合、互动促进的教育同盟;有利于整合发挥优势资源,净化环境和补充学校、家庭教育 的不足,拓展教育内容;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改变"5+2≤0现象",提高教育实效的目的。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各具优 势,但学校、家庭教育有弱化的倾向,社会文化,尤其是大众传媒日趋成为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影响源"。而且,在现代中国社会,儿童是家庭的中心,也是 社区生活主体和教育的重心。因此,家庭和社区文化影响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健康和谐的社区文化与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青少年儿童在校内生活 170多天,校外(社区和家庭)生活130多天。因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责任,是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以社区为中心 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同向、同步、合力的"三结合"教育网络,把德育资源、途径由"学校为本"和"家庭为本"拓展到"社区为本",扩大德育途径,发 挥"加和效应",让未成年人在社区、家庭过道德生活,过文明生活,对儿童的成长和社区的平和谐意义深远。荔湾区坚持七年实行"社区教育专职老师制度",海 珠区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对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和促进社区和谐建设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建设学习型和谐社区是建设学习型和谐城市,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针对当前"三结合"机制存在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根据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内涵、目的和功能,形成 同向合力的社区教育"三结合"管理与工作机制。根据实践经验,建立由宣传文明部门牵头、学校教育部门和妇联紧密配合的三结合管理机制(组织指导结构),督 导、宣讲、咨询和志愿者队伍联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形成家长学校、亲子指导中心、社区学校教育基地,以及建立学习型家庭,提高父母教育素质等,是建立社区教 育"三结合"管理与工作机制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吴紫彦、李季等:《教育蓝图--区域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2、《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季、温丹娜:《论学习型城市构建策略》,《教育导科》2004、1。
  4、《岭南特色学习型社区研究》 广东建设学习型城市课题组,2004。
  5、《构建学习型和谐芳村》广东建设学习型城市课题组,2005。
作者系广东教育学院教授,广东省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020-88237238 ELJMM666@163.COM □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