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第30种沟通方法 理解

13年前 [12-27 23:12 周一]
第30种方法  理解
第30种方法nbsp;nbsp;理解--教育--人民网 - 悠雁(THINKER) - 悠雁的博客
 
 

  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地探寻隐藏在儿童背后的那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
——意大利教育家 蒙台梭利
    教育,首先就是理解。不理解孩子,不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不清楚孩子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这就谈不上教育。
——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前任主席赖斯?狄恩说:“心灵需要理解才能沟通,感情需要理智才能升华。”
    理解就是了解孩子的内心,并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地探寻隐藏在儿童背后的那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说:“教育,首先就是理解。不理解孩子,不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过程,不清楚孩子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这就谈不上教育。”
    许多父母自认为天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非常了解孩子,他们认为,孩子不就需要吃好、穿好吗?实际上,他们却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他们并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信任;需要父母给他们自由、宽容他们的错误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有独立自主的思想,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像小时候那样与父母做各种亲密的动作,越来越喜欢把自己的秘密藏起来。
    作家梅洁曾经这样写道:
    “儿子的唇边有小胡髭了,儿子的脸上有青春痘了,儿子的喉结突出了,儿子的嗓子变音了,儿子越长越像他爸爸的影子。
    ……
    不再搂着妈妈的脖子说悄悄话了;不再把一个接一个的吻,很响地贴在妈妈的脸上了;不再无忌无讳地和妈妈表示亲昵了……
    不再爱提女同学的名字了,一提女同学的名字就很蔑视的样子。不再有女孩子来家找儿子耍了,女孩子送的贺年卡,被儿子悄悄压在了抽屉的最下面。有时,说起班上“递条子”的事儿,儿子的脸比秋天羞得还红呢。他再也不说到少林寺当和尚、到武当山做道士了——小时候他是无数次很响亮地说过的,小时候他最最向往过。”
    理解的基础就是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关心,只有关心孩子精神生活的父母,才会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想,同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最可贵的帮助——就是理解、怜恤和真诚的同情。而那种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的态度,会使孩子感到震惊……”可见,缺乏理解,沟通的障碍也就形成了。
    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理解孩子呢?
    
    建议一:主动询问孩子的各种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的时候,学校里的环境美化工作一直做得很好。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在巡视校园的时候,发现一个4岁的小女孩走进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然后就往外跑。
    如果是其他的老师,可能会大声呵斥小女孩,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如此做。他和颜悦色地问小女孩:“孩子,可不可以告诉我,你摘下来的这朵花是送给谁的?”
    “先生,我奶奶病得很重,躺在床上。我告诉她学校花房里的玫瑰花开得真好看,想让她高兴。可是,奶奶不相信。我只好摘下一朵来,让她亲眼看一看,开开心。”小女孩向苏霍姆林斯基保证:“奶奶看完了,我一定把花送回花房。”
    听了小女孩的话,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感动。原来,小女孩摘花是出于对奶奶的关心。于是,他牵着小女孩的手又走到花房里,苏霍姆林斯基亲自摘下两朵玫瑰花,他慈祥地对小女孩说:“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小小年纪就知道关爱别人。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写道:“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父母的好儿子(或女儿),是一个志趣高尚、积极上进的人。”
    不管孩子做了什么,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思想来推测孩子的思想,一定要主动询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父母也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建议二: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美国成功学家、“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曾经讲述过一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
    卡耐基家附近有一座公园,他经常去那散步、骑马。公园为周围人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但是,附近的孩子们也经常到公园里去玩,他们喜欢在公园里野炊,这使得公园经常发生火灾。因此,卡耐基只要看到有孩子们在野炊,就要上前劝阻。但是,孩子们根本不听他的劝告,火灾还是屡有发生。有一次,卡耐基在愤怒的情况下,采取了恫吓的方法,扬言要把孩子们交给警察。孩子们似乎有点害怕,停止了玩火。但是,好景不长,只要没人看见,孩子们还是会生起火来野炊。
    后来,卡耐基反省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当他再看见有孩子玩火时,就亲切地对他们说:“孩子们,这非常惬意,是吗?我年幼的时候也非常喜欢玩火,现在也喜欢。但你们知道,在公园里玩火是危险的。我知道你们不是故意的,但是别的孩子不会像你们一样小心,他们看见你们玩火,也过来玩火,回家时也不把火扑灭,以致发生火灾,烧毁树林。因为玩火,我们可能没有树林,你们也可能被拘捕入狱。我不是要剥夺你们的快乐,我喜欢看到你们快乐。但是为了避免造成火灾,请你们现在把火堆周围的树叶弄开一些,离开要回家时,用土把火盖起来。下次要取乐时,请你们在山丘那边的海滩上生火,好吗?那里不会有危险。”
    最后,卡耐基还不忘对孩子们说:“多谢了,孩子们。祝你们快乐!”
    结果,孩子们渐渐地不去公园玩火了。原因正是卡耐基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说:“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悬殊、身份互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一生中最早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所以,父母不应该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而是需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并通过与孩子的沟通让他理解你的想法。不要总是以家长式的权威对待孩子,而应该时刻以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时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尊重你,信赖你。
    
    建议三:理解孩子的心情
    暑假里,妈妈给小俐报了钢琴班。刚开始的时候,小俐很有兴趣,每个周末都很开心的去上课,放学回家也会自觉地练习。可是时间一长,她好像对钢琴失去了兴趣,开始不认真学了,即使已经学会的也不认真弹了。妈妈很生气,开始责备她,可是妈妈越责备,她越不喜欢钢琴,后来甚至和妈妈争吵起来。
    后来,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她尝试着站在女儿的立场上为她考虑。她想,即使一个成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有碰到一些让自己不耐烦和不愿意坚持下去的事情,而他们不是都对自己宽容了吗?为什么当孩子出现不耐烦、不坚持的现象时,我们却要这样严厉的要求孩子呢?她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她想要的只是妈妈的夸奖,对她的宽容。
    想到这些,妈妈开始尝试着宽容和鼓励小俐。一天,她对小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辛苦,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妈妈只是想让你明白,成功地做好每一件事都是不容易的,妈妈有时候也会像你一样,对一件事变得不耐烦,不愿意再继续坚持,所以现在妈妈不强迫你,你自己来决定你还练不练琴,不管怎样,妈妈觉得你弹得真不错,如果你还想练,那就让我们一起从钢琴开始,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听了妈妈的话,小俐心里痛快多了,也明白了妈妈的一片苦心,于是又开始认真练琴了。
    作为父母,遇事多从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进行一下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心情。比如,孩子约好了要和同学去爬山,而父母却坚持要孩子陪他们出去买东西,这时,孩子顶撞了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这时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孩子和同学的约定肯定是很正规的,如果孩子不去,同学们可能会看不起他,觉得他不守信用。如果这样父母就应该对孩子说:“真是一个守信用的好孩子,我们理解你的心情,快去吧!”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一些看起来非常难以理解的行为和做法,其实都是可以理解和宽容的,并且这些做法中可能潜藏着孩子的一些优点和值得赏识的方面。
    
    建议四:理解孩子青春期的变化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其实孩子像大人一样,也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是成人了,这就更需要父母耐心地教导,并给予正确的示范。
    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往往想主动摆脱父母的束缚,割断与父母之间的心理依赖关系。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因此,父母要正视孩子的这种心理,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氛围,促进孩子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发展。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出现了这种变化心里就惴惴不安,应该充分理解和支持这种变化,并给予积极的引导。比如,妈妈可以说:“看来小姑娘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妈妈真为你感到自豪,如果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助的,妈妈一定乐意帮忙。”这样反而可以引导孩子与父母交流。
    在这个阶段,孩子除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可能更需要和别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父母应该切实从精神上更多关爱、鼓励和支持孩子,再也不能把他们当做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正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聪明的父母总是考虑孩子的感受,在适当的场合轻松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建议五:理解孩子不同的意见
    许多父母总是习惯于替孩子作选择。在家里,孩子的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孩子的选择自然也是父母代劳。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他往往不愿意父母越俎代庖,抹杀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事实上,当一个人为他人活着的时候,他的人生是没有目标的,当然也是没有激情的。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掌握自己前途的主见,他就不可能有成就动机,必然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2002年考入北京大学的魏娜曾经这样说:“现在我离开家,离开爸爸妈妈一个人在外面读书,可能一个学期不见面,再回家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我有很大的变化,甚至会有陌生感。但是我希望他们能明白,作为女儿,不管怎么变,我爱他们的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也希望他们还能像对待小时候的我一样对待现在的我。我很害怕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之间会出现所谓的代沟,当我回家的时候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陌生人,也没有办法和爸爸妈妈沟通。如果这样的话,将是我最大的悲哀。”
    可见,孩子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但也希望父母能够与自己一起成长,理解自己变化,尊重自己的意见。
    对孩子由于经验不足而产生的幼稚行为,父母应该能包容,进行开导纠正,而不是打骂和压抑。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倾听,这表示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说得不完整,父母可以补充;孩子说的有偏差,父母可以纠正。比如:“妈妈的意见和你不一样,我觉得……更好,你觉得呢?”或者“妈妈认为……你再仔细考虑考虑,总结一下再下结论。”但是,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不成熟想法泼冷水或是讽刺和嘲笑,这样会使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因此父母要用理解的心去接纳他们。





引文来源  第30种方法  理解--教育--人民网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