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第28种沟通方法 关爱

13年前 [12-24 23:43 周五]
第28种方法  关爱
第28种方法nbsp;nbsp;关爱--教育--人民网 - 悠雁(THINKER) - 悠雁的博客
 
 

  没有父母的爱而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缺陷的人。
——苏联教育家 马卡连柯
    孩子最喜欢爱他的人……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当孩子看到并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他会努力听话,不惹父母生气。——苏联革命家 捷尔任斯基
    父母之爱是无私的奉献,历来为人们讴歌,但切不要把它当做是对孩子的馈赠,否则便成了溺爱,反而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中国教育家 周弘
    
    心理学家早已发现,孩子是最需要关注的,他们迫切地需要父母或老师关注自己,这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研究表明,一岁的婴儿已经出现了“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是孩子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儿童情感发展研究则表明,没有爱或缺少爱的孩子,往往生长发育差,言语、动作发育迟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落后于得到正常关心与爱的孩子。因此,爱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
    但是,如今的父母却很少有真正关爱孩子的。在《母乳新发现》一书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件事情:
    4年前,在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撰写献词的时候,我想听听孩子的声音和心里话,就去采访北京市一所重点学校的学生,请他们帮我出出主意,也想听听他们献给母亲的爱之歌。没想到,一个女孩站起来说:“现在的妈妈根本就不懂得爱。怎么给她们写爱的赞歌呀!”
    我惊奇地看着她,有点自言自语地说:“怎么会呢?”
    “真的!她们真的不懂得爱。”于是,她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见一张漫画,画面上一个女孩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她妈妈瞪大眼睛愤怒地看着她:“在哪学得这样坏?”看着那幅漫画,我不明白,她的妈妈为什么对“妈妈,我爱你!”这句话如此愤怒,就想回家试试我妈妈对这句话的反应。
    那天放学回家,一进门,我就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我妈妈在看报纸,没有任何反应。我又大声说了一句:
    “妈妈,我真的爱你!”
    我妈妈把报纸一摔:“你不爱我爱谁?”(大笑)
    紧接着,她就数落开了:“我整天大鱼大肉地侍候你,鞍前马后地围着你转,难道你还不该爱我吗?”
    第二天,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好朋友听,她说她也想试试她妈妈对“我爱你”这句话的反应。那天放学,她回家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爱你!”她妈妈在织毛衣,没有理她。
    她提高声音又说了一句:“妈妈,我真的爱你!”
    她妈妈把毛衣用力往沙发上一放:“说,要多少钱?”(大笑)
    这两个妈妈真的不懂得爱吗?爱在她们的心中真的变成了讨债和金钱了吗?不,不是的。只是她们把爱僵化在语言的信息里了,只是她们封闭了爱交流的其他渠道,她们丢失和遗忘了原始的爱的表达;丢失和遗忘了与孩子生命最直接、最细腻、最亲切的情感交流;丢失和遗忘了爱最单纯、最质朴的古老含义,丢弃了母亲与孩子之间最原始的交流。
    日本池田大作说:“把孩子培养成优于父母的人,这是父母给自己规定的任务,由于这个可能的未来,父母为孩子成为更优秀的社会人奠定了基础,为此孩子把他们看做老师,肃然起敬。真正的亲子联系就是在这种互敬互爱的气氛中形成的。”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关爱孩子呢?
    
    建议一:把伟大的母爱给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母爱使孩子感到,降临人间是美好的;母爱在孩子身上逐渐灌输了对生命的热爱,而不仅仅希望活着就是了。”他还说,“由于母爱具有利人、无私的特点,因此一直被视为最高尚的爱、最神圣的情感。然而,母爱的真正实现似乎并不在于母亲对初生婴儿的爱,而是在于以后成长中对孩子的爱。”
    作为母亲,应该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事业尽管重要,但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要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的情感出现障碍,从而造成亲子关系的隔阂,留下永远的遗憾。
    印度的甘地夫人曾经说过:“孩子们需要母亲的爱抚,犹如幼苗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对一个母亲来说,她应该把孩子放在首位。因为孩子们对母亲有着非常特殊的依赖。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我所负责的公职和我对家庭、孩子应尽的义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斯特娜夫人说过:“理想的母亲应该永远镇定,永远和善,永远富有爱心地对待孩子,永远知道管教孩子的恰当方法,永远愿意花时间陪孩子共同成长,永远对孩子抱着必胜的信念,永远愿意与孩子一道讨论问题。”
    当然,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许多母亲给孩子的却是溺爱,替孩子做任何事情,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这种爱其实并不能促进亲子关系,孩子反而会看不起母亲,事事要求母亲做,处处呵斥母亲怠慢了他。到那时,母亲们可要后悔了。正如我国革命家邓颖超曾经告诫过我们:“母亲的心总是慈的,但是慈心要用得好,如果用得不好的话,那结果就适得其反。”
    
    建议二:父爱不可缺席
    音乐家贝多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作为孩子的父亲,不管你有多忙,事业有多重要,孩子同样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不可因为工作原因而冷落了孩子,让孩子体验不到父爱。
    斯特娜夫人曾经在她的作品《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中举过一个关于她的同事温斯特博士的例子:
    小时候,温斯特家里非常富裕,父亲是外交官,为母亲和她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父亲很少在家里,温斯特很少看见父亲,以至于她觉得父亲非常陌生。每次在父亲回家的短暂时间里,她会与父亲熟悉起来,但是,很快就又分离了,而且一别就是很长时间。
    有一次,父亲回家,母亲让她和父亲谈话,她却对母亲说:“你和他聊吧,我和爸爸没有什么话说。”
    她向斯特娜倾诉说:“尽管那时候母亲经常会解释父亲为什么不在家,而且我们之所以享受现在的生活,多亏父亲的辛苦,但这些对我来说都太抽象了。因为作为一个孩子,我当时需要更直接的体验来体会父亲对我的爱;我需要父亲能够牵着我的手,回答我提出的许多问题,需要趴在父亲的肩头看着背后倒退的树林与房屋,我也需要父亲同我一起游戏,让我在大胆的玩闹中放声大笑。”
    古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如果孩子体验不到父爱,那么会对父亲产生一种冷漠,甚至仇恨的心理。作家康志刚曾经这样写道:
    “也许是我和儿子缺乏交流,也许是父子之间多多少少都会有一道鸿沟,儿子平时和我有点疏远。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总喜欢向他妈诉说。不但和我说话少,有时甚至还会‘报复’我一下。比如,我和妻子为什么事发生争执时,儿子就会立场鲜明地替他妈说话;当我们的争执开始升级,并且弥漫起火药味时,儿子也和他妈形成统一战线,一副同仇敌忾的样子,像个小牛犊一样将他妈保护起来。有时电视上播映能开阔孩子们视野的节目,我就想把儿子喊来一起看。可他偏偏就不买我的账,把节目大贬一通。见到了好的读物,我又极力向他推荐,可儿子只是扫上一眼,绝对不会当着我的面去阅读的。我感到儿子已经和我开始对着干了。”
    快乐教育创始人斯宾塞指出:“与自然界万物的成长一样,在教育中,宁静、和谐,渐渐地发展、耐心地等待,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相反,太剧烈的变化、急切的要求,则是有害的。父亲,在很多时候应该放弃一些自己的冲动和权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心理学家认为,父亲首先要与孩子分享情感,不能总是充当指导者,而是应该做孩子的导师。
    美国艾柯卡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每当我们家遇到困难时,总是父亲鼓励我们振作精神。不论发生什么事,他总是我们的靠山。他是一个思想豁达的人。关于世事人情他有许多格言和警句。他最喜欢谈论的话题是:人生有起落,每个人处于逆境都要安之若素。当我在学校里考试成绩不佳或者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时,他总是这样对我说:‘没有一些不如意的事做比较,你就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幸福了。’”
    在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与孩子交流情感,让孩子体验到父亲的关爱。同时,父亲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自己的爱意表现出来。比如,给孩子购买图书、辅导孩子学习、给孩子讲故事等等。不管父亲怎么忙,父亲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与孩子一起成长。比如,父亲可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录下来,随时播放给孩 子听;走到哪里,父亲都可以给孩子打个电话,让孩子知道父亲时时在关心他;等等。
    
    建议三:让孩子明白你的爱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谁都爱孩子。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非常需要你通过语言或者行为告诉他,你是爱他的,因为,你心里爱孩子,孩子是难以体会的。这时候,许多父母恐怕有些为难,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爱字是比较难说出口的。
    斯宾塞的朋友查理曾经给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是查理自己的亲身经历:
    一天,当我回到家时,和往常一样,我拿起报纸,端起咖啡。12岁的儿子突然对我说:“爸爸,我爱你!”
    在随后漫长的几秒钟内,我只能站在那里,不知道怎样回答,是点点头,还是语气和善地嗯一声吗?我竟然有些迟钝地不知所措。最后我问他:“你想说什么?有什么事吗?”
    他笑起来,向屋外跑去。我把他叫回来,问他怎么回事。他笑着说,这是我们老师要求我们回家做的一个实验,你明天去问问老师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第二天,我真的去问孩子的老师。她告诉我,她只是想通过这个实验了解一下父母在对孩子情感表达方面的一些情况,大多数的父亲和我的反应一样。
    后来这位老师还告诉我,她的父亲一辈子也没有对她说过这句话——我爱你。
    我忽然发现,我们这些在生活中打拼的人,或许太少花精力去发现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感情了。我们早该知道,孩子不仅需要桌上的食物和衣柜里的衣服,还需要父母对他说一声爱啊!我的父亲也从来没有对我说过这句话。
    就在那天晚上,当我走进孩子的房间,准备向他说晚安时,我用一种深深的、富有男人味的声音对他说:“喂,亲爱的,我也爱你!”
    孩子脸上出现的惊讶和感动的表情让我心里一酸。我暗自想,早知道如此,我会天天这样对你说的。
    可见,爱,真的需要说出来。只有让孩子知道你的爱,才能唤起孩子对你的爱,情感的沟通就真正实现了。
    事实上,向孩子表达爱意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你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就行了。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脸蛋,微笑地看孩子,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时说一句:“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好孩子。”甚至,你可以给孩子写信来表达你对他的爱。随时向孩子传递你的爱,让孩子感受爱的温暖。
    作家梅洁曾经在给儿子的信中充分地表达了父母对儿子的爱:
    ……
    Y?B,爸爸告诉我,说列车开动后,他追了你很远,他想再多看你一眼。然而,你并没有看见他。那一刻,他哭了。爸爸是在你走了很久的日子以后告诉我的。你知道,你的爸爸是个内心意志很坚强的人,不是万般的情感震撼,他是决不流泪的。爸爸对你的爱对整个家的爱使我们有力量去步履生活的悲辛,去感受人生的苍茫。作为父亲,你的爸爸是个很出色的父亲,作为男人,你的爸爸是个很优秀的男人。他有思想有人格力量,他对家对亲人有深刻的爱心和责任感。Y?B,爸爸对事业的精益求精和对爱的精益求精是你一生都要学习的。
    记得你临行前的那个夜晚吗?恍恍的灯下,爸爸为你打点行装。硕大的黑色软箱前面,爸爸席地而坐,一件件熨叠整齐的衣服,一样样学习、生活用品:录音机、计算器、参考书、绘图仪、英语磁带,一把梳子、一块香皂、一瓶洗发液、一卷卫生纸、一个针线包,鞋垫、鞋刷、鞋油、手帕、领带、擦手油、指甲刀……一应俱全啊!爸爸把深刻铭心的爱殷殷实实地装了满满一箱啊!
    Y?B,妈妈的爱似海,碧波般荡漾,它可以使你在其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全心全意地做心灵的徜徉;而爸爸的爱似山,凝重而深远,它可以使你有依有靠有指有望啊!
    ……
    妈妈       
    1991年9月16日
    
    建议四:不要溺爱孩子
    我国早教专家冯德全指出:亲子关系有3种不同的爱。
    第一种是“教育爱”。这种爱体现在家长有育儿成才的理想、目标和信念;讲究爱子态度、原则和方法;在满足孩子必要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特别注意丰富孩子精神生活和情趣;和孩子建立起民主的、相互关心的“双向爱”。
    第二种是“血缘爱”。与教育爱相反,不讲究爱的态度、原则和方法;主要设法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和欲望;是一种“水往下流”的单向爱。这种爱虽不失父母高尚的牺牲精神,但它毕竟是朴素的、低级的、有待升华的爱。
    第三种是“溺爱”。这种爱不讲任何原则,一味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爱如同横溢泛滥的河水“淹没”了孩子,是一种失去理智的爱、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许多父母给孩子的爱往往是溺爱,实际上,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教育爱。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如果真爱自己的孩子,那就应当把心用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对孩子的教育上,如果像狗那样去爱护孩子和抚养孩子,就不算其为人了。”教育爱可以让父母更关爱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引导孩子面对生活,走向人生的辉煌。
    让我们记住“知心姐姐”卢勤的话:“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一点儿爱他人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要当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换个位置、换个形象吧!让孩子做高山,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当大伞,孩子就能顶天立地。”






引文来源  第28种方法  关爱--教育--人民网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