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高中生参与科研遭困境 免费时间

13年前 [12-21 23:32 周二]

高中生参与科研遭遇困境 专家称要避免浪费时间

2010年12月21日 15:09:18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日前,天津市科协启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将从全市46所高中科技示范校新入学的高一学生中,遴选出百名青少年,他们将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研究生一起走进高校实验室,接受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等领域专家的现场指导。

    近两年来,国内各省市纷纷开启高中生科技创新培养计划,通过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以促进资优高中生的培养、大学和中学教育的衔接,以及学生学术道德、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上海的高中生科研见习计划、北京的翱翔计划等。

    但是,由于国内并无先例可借鉴,各省市的培养计划在实践和推进的过程中,纷纷遭遇了类似的问题:如作为课程改革的延伸和拓展,创新人才培养 应该面向哪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如何选拔?选拔之后要建立怎样的培养机制?应该为他们提供哪些课程内容,使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培养期结束后如何考评?高考近 在眼前,如何协调学生参与科研与复习备考的时间,让家长减少顾虑?只有找出对策,进一步理顺培养机制,高中生科技创新培养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实践探索】

    北京优秀高中生提前参与高校科研

    日前,由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陆续展开,来自本市多所高中学校的学员们汇报了他们在为时近两年的翱翔计划培养过程中,所取得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与成长感悟。

    据了解,这个面向高中生、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的的培养计划——翱翔计划,于2008年3月在北京启动。“我们的定位是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教育、文化与科技资源,建立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机制。”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张毅介绍说。

    翱翔计划的人才培养链由生源校、基地申报校、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组成。“翱翔学员在生源校进行基础性课程的学习,在基地校进行过渡性课程 学习实现学科拓展,并在高校、科研院所借助其科研资源进行体验式学习,由生源校指导教师、基地校指导教师、实验室指导教师‘三导师’共同培养。”北京市教 委副主任罗洁说。

    2008年初,翱翔计划首批招生,由北京市示范高中各推荐2名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一学生,通过选拔,最终有120余名学生成为翱翔计划的学员。“2009年,我们开始面向北京市所有普通高中招生。”张毅说。

    在学员的选拔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也进行了很多探索。“我们招收的学员并不一定是第一,但至少是名列前茅。”参与2009年学院选拔 的地理特级教师王能治说,“但什么样的孩子具有创新潜质,并没有固定答案。”为此,翱翔计划项目组专门赴国外多所学校考察。他们把目标对象定为有科学兴 趣、科学禀赋和勤奋顽强的科学作风的学生。

    到目前为止,北京市教委共选择了北京市20所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一定实践经验,并有较高积极性和培养条件的学校作为基地校,选择了北大、 清华、中科院等25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家实验室承担学员们的科研培养任务,涉及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地理、数学6个学科领域。

    让学员们感受最深的是在高校、科研院所的体验式学习。2008级翱翔学员于洋第一次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国家重点 实验室时,“感觉有点蒙,教授解说的仪器名称、术语我都不懂,我以前把科研想得太简单了。”而实验室科学工作者的性格、思维方式也令翱翔学员深深着迷。

    翱翔计划的培养时间为一年半至两年,学员们在高一下学期进入培养计划,高三上学期结束。学员们对其所申报的科学领域有了一段时间的了解以后,就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论文题目,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论证,形成论文,并在结业的论坛上进行陈述和答辩。

    “我们尽量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避免和学生们平时的学习相冲突,如果平时学生们有疑问,可以随时和3个导师电话沟通,避免路上浪费时间。”谈到大家最关心的学生们的科研时间从哪里来的问题时,王能治说。

    而论文答辩,则是对学员们两年学习成果的检验。“这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他们思维清晰,表达到位,引经据典,科学论证,很有研究者的范儿,根本就看不出他们还只是高中生。”张毅说。

    【专家观点】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副院长张铁道:

    引导高中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创新意识

    高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确立人生志向,奠定终身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并初步形成自身价值观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因此,高中阶段也就必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关键阶段。

    北京市的翱翔计划为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提供了一种以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为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全程体验,使他们从中感受科学价值,激发科学兴趣,并通过课题研究过程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能力等。

    如何让高中生科研之路走得更好,国外、国内各省市都在探索之中。我们认为,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要扩大教学视野,多借鉴、多学习国 内外的有益经验,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索。例如,要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梳理具有创新潜质高中生的甄别指标、学习需求及其学业成就评估指 标。我们的初步实践也表明,在针对基础教育阶段探索育人模式创新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学生必须围绕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认知和系统学习,可以围绕一定学科 与现实生活的相关问题开展专题探究、实证调查和实验研究。要针对高中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注重体验等特点,创设富有个性特点的探究课程,引导他们获得丰 富、深刻而富有成就感的学习经历。此外,要有效协调、整合并充分利用已有科技教育资源,如利用网络资源平台,为后续学习提供可供借鉴的学习资源。(记者 易鑫)

 

肖庆兰搜集整理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12/21/c_12903656_2.ht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