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芬兰 教育全球第一 教育不是赢在起跑线的百米赛

14年前 [02-12 07:23 周五]
2010年02月11日 16:29 来源:中国教育报
 

  芬兰人认为打好基础比抢先起跑更重要
 
 

  芬兰学校的运动会

  编者按:相信大多数人都看过长跑比赛,也清楚地知道:起跑时,冲在前面的人并不一定能笑到最后,后来居上并最终成为胜利者的人比比皆是。但一旦从赛场回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就常常忽略了这个事实。

  无数家长在“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之类口号的蛊惑下,纷纷将孩子送进名目繁多的课外班学习,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如此看来,“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并非教育的要诀。将人生看成一场与自己比赛的“马拉松”,不急不躁,不争不抢……对孩子的教育,你或许会有全新的体验。

  人生真的不是一场需要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为了夺冠军,争第一,而是为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改进,考试的目的不是要给孩子带来挫折和惩罚,而是要让孩子和老师共同了解对于学科的认识到了哪里,最终求得大家共同进步。——陈之华

  【冷言观察】人生处处是起跑线

  -顾雪林

  如今,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教育产品广告宣传:“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每每看到这样的宣传,我不禁哑然失笑,心想,又有教育掮客们开始忽悠家长了。

  于是,什么胎教、零岁教育班、婴幼儿识字班、奥数班等风起云涌,让那些年轻的妈妈爸爸们目不暇接,晕头转向,乖乖掏钱。而这些家长们不知道,当孩子小小年纪奔波于这些辅导班时,他们让孩子加速失去的是快乐的童年!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其实,哪有什么“人生的起跑线”?在人的一生中处处是起跑线。学生们每天都面临新的起跑线,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开始接受终身教育的理念。

  教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你赶我超,谁也不可能是永远的第一。一时落后了并没有关系,想办法赶上来就是了。你在这方面落后,可以在那方面赶上;你今天落后,可以明天赶上;你小学落后,可以中学赶上;你在学校里落后,可以在社会上赶上……站在今天的起跑线上,你落后了;站在明天的起跑线上,你则可能就是胜利者。

  爱因斯坦曾经输在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起跑线上,他在上小学、中学和大学时并不出色,是个偏科的学生,是个让老师们为他的成绩头疼的学生,他甚至在念中学时被开除过,大学是复读一年才考上的,但这些并没有阻碍他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和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由此可见,“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是用静止的、“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误导家长,而不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一生。这些人常常用中国的一句老话“三岁看老”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如果真是这样,那还要什么教育!谁是“三岁看老”的?大思想家孔子?大文豪曹雪芹?革命领袖毛泽东?看看他们的成长经历,谁不是靠后天的社会实践和勤奋学习来获得成长的动力的?

  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成功,通过终身教育获得成功,不需要“赢在起跑线”上,这已经被无数人的成长一再证明。

  成功的教育应当是多数人享受教育的成功,而不只是少数人的成功。遗憾的是,在今天,我们中国的家长们往往很少能体会到自己孩子在教育上的成功。当你的孩子是全班第一时,老师告诉你还不是全年级第一;当你的孩子是全年级第一时,老师告诉你还不是全校第一;当你的孩子是全校第一时,老师告诉你还不是全市第一。接下来还有全省第一、全国第一、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只有一个,可能还不是中国的孩子。照这样的逻辑,那么,全中国的孩子在教育上都是失败的了。显然,这是谬误,可这种谬误让今天的无数家长为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品尝成功的教育,对中国家长而言,真难!难于上青天!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能从小享受表扬?不能从小享受一点一滴的教育的成功?不能从小快快乐乐地上学?

  出生于1592年的夸美纽斯是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的现代教育理想主义者,他曾用令人生畏的措辞描述学校教育是“男孩子们的一种恐怖经历,也是对他们智商的扼杀。”他认为,没有一个人的智力差到不能提高的程度,教育应当是普遍的,适合社会中所有的孩子。可我们的一些学校仍在公开地搞智商测试,搞成绩排名,搞惩戒教育。今天的智商测试,能代表孩子们明天的智商吗?今天的成绩排名,难道不是对那些一时落后的孩子的一种人格侮辱吗?在全社会提倡和谐、以人为本的今天,还有人举起封建主义的大棒,大言不惭地宣扬“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严重点说,这是教育思想的倒退!退一步说,不能因为历史上出过棍棒底下的孝子,就让今天的孩子一生蒙受棍棒威胁的阴影。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慢工细活,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的成果在一个人接受教育时往往看不出来,而在他进入社会作出或大或小的贡献时才被反映出来。一般而言,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和高考成绩在本质上都不能反映教育的成果。前者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测评,目的是改进教学、提携后进。后者是为高校选拔学生,其最大的意义是选拔,而不是比谁高谁低,落选者不一定就是水平低的。从古至今,名落孙山的成功者,多如过江之鲫,而当时那些金榜题名之人,如今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位?

  教育,需要的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在教育的“马拉松长跑”中处处都是起跑线,成功者将是那些持之以恒、终身学习的人。

  

芬兰学校的运动会
 
 

  【教师发言】知“道”更要守“道”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李红延

  学期末的家长会刚刚结束,学生小璐的妈妈就愁眉苦脸地来到我面前,我俩不约而同地叹了一口气:“唉……”

  平心而论,我很喜欢小璐。上课时,坐在第一排的她,总是睁着大眼睛,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她很努力,也很听话,只要你告诉她:“这样做能提高成绩。”她会毫不犹豫地照着你说的去做,可是,她的成绩在班里始终处于倒数10名,原因只有一个:她比其他的孩子小两岁!

  “您说我们该怎么努力?”小璐妈妈每次都问同样的话。

  “您什么努力都做了。”我鼓足勇气,终于说出了一直想说的话,“但关键问题是,孩子的能力真的达不到。”

  听了我的话,小璐妈妈的眼泪一下就掉了下来,她伤心地说:“您不说我也知道,我觉得特别对不起孩子……”

  我连忙安慰她:“既然你们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又想坚持走下去,那么就要调整好心态。虽然25岁和23岁的成人之间没有什么差距,但是10岁和8岁的孩子之间,差距却很大。”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说出这么莫名其妙的理论,但小璐妈妈却感觉好多了,使劲地点了点头,而我则无奈地摇了摇头。

  我们总说顺其自然,这里的“顺”不代表放任,而是在说尊重个体成长的规律。古代人把“规律”称谓“道”,但其实有些“道”并不玄妙,比如几岁该上学,几岁开始学习计算,几岁该学到多少个字……而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我国教育的现状,我不禁感叹:知“道”不难,守“道”才难呀!比如,我曾遇到过一个孩子,上小学时是真正的零起点,结果,一个学期下来狼狈不堪,孩子的妈妈十分困惑。她调查了一下班里一般水平的孩子,发现就算只达到一般水平,上学前最起码要认识150个汉字,能够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她沮丧地说:“我连起跑线在哪儿都没搞清楚,就糊里糊涂地输掉了比赛。”

  我还教过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最后上了一所重点中学的实验班。在领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其他家长都十分羡慕地夸这个孩子是个天才。谁知“天才”的奶奶愤愤地说:“什么天才,就是提前学!哪个假期也没闲着,都戴500度的眼镜了。”

  面对如此高昂的代价,身为教师的我们也经常在问:“真正的教育难道会是一个乌托邦吗?”后来有幸读了《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这本书,才眼前一亮,哦,教育本该如此。在我看来,芬兰的教育就是不但知“道”,而且守“道”。例如在教育上要求“慢”,正如书中所说:“世界各国教育体系和师生群体所拥有的多种焦虑、竞争,在芬兰却都归于最根本的人性化思维,以行之自然、不疾不徐、不争不抢的基本理念贯穿整个基础教育。”这不禁让我联想起芬兰十分有名的赤松。赤松被誉为“欧洲的绿色之钻”,因为它纹理均匀细密,质量上乘,是几个世纪以来许多行业首选的木材。赤松之所以能长得出色,是因为异常寒冷及漫长的冬天使一年中只有大约100天的时间适合树木生长,缓慢匀称的成长造就了这种最佳的木材。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芬兰的教育真如赤松一般,是在缓慢匀称地“树人”呀。

  也许有人看了芬兰的教育,会对身边的教育感到失望,其实再好的赤松也是需要相应的环境和土壤的,如果我们想寻找改变的方法,大教育家陶行知早就用他的名字告诉了我们答案——知行合一。比如大家都知道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所以芬兰为孩子乃至全体公民提供了最优质的阅读条件。我们现有的国力可能达不到,但在一个班级当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却是完全可行的:设立读书日(这一天不留家庭作业)、开辟读书角、师生共读一本书、成立读书会……这种氛围的熏陶其实也是在缓慢匀称地“树人”。

  芬兰的教育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但我们不要只把它看成是栽在彼岸的一片赤松林,而要学习其不仅知“道”更守“道”的精神,知行合一地去栽种此岸属于我们的一片森林。

   

  芬兰人认为打好基础比抢先起跑更重要

 

  【家长心语】

  孩子要经历几十年的人生,我不能在她的第一个10年就耗尽了她对知识的兴趣、对学习的热情,否则才是真正输在了起跑线上

  赢了现在 输掉未来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 张亚华

  为了尽快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我在图书城里转了多半天,浏览着那令人眼花缭乱的书籍,不知如何选择。“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好的人生”,看到芬兰前总理阿赫的这句话,深有感慨的我驻足凝视。是啊,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有最好的人生,可是谁又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带来最好的人生?

  我急不可耐地翻开了《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这本书,这一翻让我惊讶地发现:芬兰,真是教育的奇迹!芬兰教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慢”。它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来学习,为每一个孩子量身定做,根据孩子的个人发展来确定孩子的学习进度。7岁上学,两年的学习可以3年完成,居然还有“零年级”!

  从芬兰教育的“慢”,我想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则大约可以用“急功近利”来概括。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就像百米冲刺,总是快马加鞭。

  女儿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别人说公共英语是热门,也是小升初的“敲门砖”。我听了以后热血沸腾,马上给女儿报了名,根本不考虑她的意愿和实际水平。于是,才四年级的女儿就必须完成每天定量的单词背诵,每周一次3个小时的大班学习,每周一次的大学生家教补习,临考前一周每天晚上3个小时的强化冲刺和每天一张的试卷。看着孩子愁眉苦脸地忙碌的样子,我挺高兴:“嘿,俺家四年级的孩子就和初中的学生一个水平,太棒了。”但孩子并不高兴,有一次,为下午要上公共英语,女儿一上午哭了7次!拿着公共英语一级的合格证书,女儿恨恨地说:“我讨厌英语。”我当时不以为然,心想:“以后会感谢妈妈这么早让你学英语的。”现在想来,用孩子学习的兴趣换来一张合格证书,真是得不偿失。

  何止我一个人对孩子的教育是这样?我周围的很多朋友和我如出一辙:

  朋友小刘的儿子明明看到邻居家的姐姐弹钢琴,那悠扬的乐声让他很喜欢。于是,他没事儿就到邻居家摆弄两下,陶醉在自己弹奏出的不成调的曲子中。小刘一看,欣喜异常,赶紧买了一架钢琴,给明明找了一个钢琴老师,让他学音节、练指法,每天必须练习半个小时。只要有弹错的地方,小刘就大声地呵斥,还伴以小棍的惩罚。如此不到半年,明明的弹琴技术颇有提高,但同时,钢琴也成了明明最憎恨的东西,没有小刘盯着,他看都不看一眼。小刘很无奈:“花钱不说,还搭进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唉,错在哪儿了?”

  错在哪儿了?总想把孩子感性的生活上升到理性,总想让孩子的兴趣成为特长,这也许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相关。在我们的文化中,出人头地常常被看成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大幸福。我们的目的性太强,只要能达到目标,过程可以忽略。这让我想到芬兰教育的“先见林再见树”,例如游泳课,芬兰的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下,先玩水,在水波中浮沉自如,快乐逐浪,自然地体会到自行换气和游泳的快乐,然后才学游泳。这在我们看来,花费那么多时间却什么都没学到,太浪费。我们希望每节课都在反复操练下立竿见影,但如此一来,也许孩子能在几节课内学会游泳,却丢失了学游泳的快乐。而芬兰那种看似不严谨又不要求标准动作,而用体验、鼓舞法的玩乐教学,则让孩子们真心不怕水,以最自然的方式如鱼得水般地畅游。

  有媒体曾经报道,每到8月,我国就有一些地方出现剖腹产高峰。相当多的准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比别人的孩子晚上学而选择了剖腹产,其中有的甚至提前一个月让孩子降生。

  就这样,在我们眼里,教育变成了一场家长和孩子在各方面的竞争。我们只看重短期内的结果,却忽略了过程。

  芬兰的教育是根据孩子自身成长的需要进行的教育,我国的教育却是要孩子根据社会的要求来成长。

  我们一直在替孩子选择要与不要,总怕在孩子不懂事的时候没有帮他选择好会耽误他的一生。该上幼儿园了,要选择兴趣班最全的,教知识最多的。该上小学了,要选择条件最好的,于是,挥手百十万买“学区房”。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论:考不上好初中就会考不到好高中,考不到好高中就不会有好大学,考不到好大学就不会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

  相信经历过小升初的家长,对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都会记忆犹新。“娃升的不是学,是困难”,为了让孩子上一所我们认为理想的学校,大家都像着了魔。孩子们拼成绩、奥数获奖、英语过级、乐器弹奏……小小年纪一大摞证书,却依然不能升入理想的中学,家长们也使出十八般武艺,却往往无用武之地。朋友小郭为了孩子的小升初几乎得了躁狂症,“不能耽误了孩子。没买到便宜房是投资的失败,没让孩子上好学可是一生的失败。就这么一个孩子,赌不起。”

  人生,真的是一场需要赢在起点的百米冲刺吗?还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

  我从心底认可芬兰的教育,教育是要讲可持续发展的,如果早早就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耗尽,怎么能算是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从今往后,我会把孩子放在人生的长河中去看待,不再只争朝夕。孩子要经历几十年的人生,我不能在她的第一个10年就耗尽了她对知识的兴趣、对学习的热情,否则才是真正输在了起跑线上。 

    

  芬兰人认为打好基础比抢先起跑更重要
 
 

  【精彩书摘】别用冲刺的方法去长跑

  -陈之华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是台湾作者陈之华的作品,她的两个女儿在芬兰受教数载。此书是她对芬兰教育贴身观察、走访后的全面了解和纵深解读,带给我们发自内心的震撼、感动与认同。

  打牢基础的“零年级”

  我们亚洲人喜欢“赢在起跑线上”,学习被认定越早越好。但是,芬兰人却认为有好的基础,房子才能盖得牢靠与长久。一切人生事物最重要的启蒙,就在学习的基础阶段,所以急不得。

  芬兰孩子满7岁才入小学,比大多数国家都来得晚。芬兰的研究与教育单位认为,7岁的孩子在心智与情绪各方面的发展相对成熟,所以比较适合开始进入小学。但如果孩子尚未准备好,学校会鼓励父母让孩子多预备一年,以3年时间读完小学前两年,即所谓的“零年级”。或者申请将孩子读幼儿园的时间提早一年,成为两年的学前教育。

  为什么会有这种延缓、推迟呢?因为芬兰教育者认为,孩子在10岁前是一切学习态度养成与阅读习惯建立的基础阶段。如果能在各方面及早察觉到需要特别协助的孩子,为他们量身定制出适合其发展学习能力的课程,即使多花了一两年时间,但日后整体教育需要再为这些孩子付出的额外辅导与附加资源,就会相对降低。

  芬兰学校附设“零年级”,无非就是希望能让基础教育在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群当中,打下良好的根基,实实在在地去协助、辅导每一个需要特别照顾的孩子。

  人生其实最像一场马拉松,一再强调孩子要赢在起跑线,却没有适当地去发掘每个孩子的差异、天分与资质,那就是鼓吹每个人用冲刺的方法去长跑!赢了起点,却会在中途把气力和耐力用尽。而启动每位孩子那颗学习的因子,让学习能力不同者都能获得不同的关注,是芬兰教育深信不疑的信念。

  阅读是终生资产

  许多人百般好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芬兰的孩子在阅读的国际教育评比中表现如此优异?有没有什么推广阅读的秘诀可以分享?

  其实,阅读之于芬兰人,早已是一种普遍的习惯,他们对于阅读重视的程度,或许就和我们对数理学科的看重一样,也更像是印度学生必须将九九表不只背到9乘9,而是25乘25一般的重要。当人们对文字的看重程度和看重数理学科发展一样的时候,人的心智平衡、学生的学习不偏废,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了。

  但阅读绝不是芬兰独有的文化资产,阅读在欧美西方文明早已行之多年。许多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很自然地会去找到适合零岁时期的塑料小书、玩具书本,就在婴幼儿舔了又舔、抓了又抓,既有视觉影像,又有语音入耳的多管齐下,加上父母轮班上阵陪伴之下,从玩具书、图书、生动的绘本等,再逐步跃进深浅不一的文字书与创意故事里。如此的循序渐进,在家在校都能依照各个孩子的阅读进度,多年如一日地灌溉与培养,那阅读深耕入心,必会生根发芽。

  书与阅读,对于西方和芬兰教育来说,就是培养孩子终生受用的生活兴趣,让书与人从小就产生互动,并成为能伴随终生的友谊与养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更能知道为什么芬兰会如此重视阅读与鼓励孩子们去探索书中世界,把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视为最重要的教育基础。因为,这对他们一生都重要。

  因此,重视阅读不是短视地只期盼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不是只想要让学生成绩评比顶呱呱,更不是只想要创造出过目不忘的天才,而是希望能培育孩子有兴趣找书来看,养成独立学习与思考的习惯,才能在知识的空间中自由自在地游走,开启心灵与脑海中的创造、幻想与视野。当学子们能受惠于书中的任何人物、故事与角色的互动,酝酿出往后成长生命中的厚实养分,那阅读就真正能丰富自己的人生,借着文字、文学与文化,认识自己并探索人性。负责编著教科书的芬兰最大出版社WSOY的出版经理跟我说,我们芬兰人很爱书,像我如果要送孩子礼物,首选必定是书。

  我一直深刻地体会到,西方式的教育,不论欧、美,有许多理念与精神是相似相通的。这其中最显著的一项,就在希望学生终生阅读、一生爱书的养成。如果一定要有所分野,那芬兰只是将这个理念落实得最平民化的国家。因此,阅读在芬兰,不是资质优异、环境良好、书香世家孩子们的特权,而是一项普罗大众都可以拥有的资产,与一生受用的能力。

  不重“精英”重平等

  在全球成绩评比上,芬兰学生不见得在单一科目测试里最杰出的,但他们是综合评量结果中,受测成绩最平均、上课时数最少的。原因在于,多数芬兰老师会尽力去带好大多数的学生,而不会逼迫少数学生去冲击单一科目的好成绩。

  芬兰教育界人士再三强调:

  “我们不需要创造出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的天才,我们要的是能与大家相处的人才。”

  “天资聪明固然好,但是一味地追求智力,却缺乏与朋友互动能力的孩子,其实是失败的教育。”

  “每个人都有其价值。”

  国家提供基础教育的义务,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提供平等而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拥有特殊才能与兴趣的孩子,可以从初中起,选择以数学、运动、艺术等额外加重的学校去就读。虽然芬兰的家长们还是知道哪些是所谓“明星”高中,但那只是个别选择,不是唯一需求。社会风气不强调,也不会极度地以此作为引领风潮的议题。教育体系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希望落实相对的平等,并以此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倡导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几十年来,竟在偏远极地的芬兰不断被落实。

  (摘自《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