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新中国60年教育大事记:兴国之路与地位变迁(1)

14年前 [09-24 07:46 周四]
http://edu.QQ.com  2009年09月23日08:29   中国教育报    
 

张力,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恢复高考(论坛)后第一批新生入学

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学习异常努力

【关键词】教育地位

■毛泽东主席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教育地位的基本定位。

■邓小平同志关于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思想,为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序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立足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基本国情实际高度重视教育战略地位。我国初步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决策,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乃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60年前的10月1日,金秋的北京,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那一激荡中国人心田、震撼全世界的时刻,在广场上沸腾的群众游行队伍中,有一名北京奋斗中学的高三女学生,19岁,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知道,当时在她的同龄人中,只有不到20%能够读完小学,6%能够念初中。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公布了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这一纲领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教育地位的基本定位。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摧枯拉朽,迅速完成了对旧中国教育制度的“坚决改造”,向工农敞开教育之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基本权利。1951年政务院公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立了各级各类学校面向学龄人口、劳动人民、工农干部服务的途径,在实施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开展大规模扫盲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教育。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这是以法律形式第一次确认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地位。

1956年,新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年9月,党的八大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相应地,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也转变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开始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步伐。

此后10年,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向祖国建设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千万计文化素质较好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教育事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

但是,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育领域成为“重灾区”,学校教学秩序混乱,教师成为备受打击的对象,青少年失去正常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社会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当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每况愈下时,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必然走下坡路,年轻的共和国与世界发展之间本来正在缩小的差距,又在这10年间被拉大了。

1975年,谁也无法预料文化大革命何时落幕,中南海红墙内却有一个声音异乎寻常的响亮。“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首次复出,主持中央党政军日常工作,表达了他要大力整顿当时严重混乱局面的决心,但因“四人帮”干扰未能如愿。

直至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同志党内外一切职务,他自告奋勇地提出分管教育和科技工作,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区,肯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方向,全面纠正、平反教师和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使教育系统成为全国最早拨乱反正的战线之一。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还亲自主持恢复了高考制度。一个崇尚科学、尊师重教的春天来到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开始建设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我国教育重大问题特别是教育地位作出了深刻阐释,逐渐形成了邓小平教育理论体系,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形势和我国经济实力薄弱、资源不足、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同志具有远见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

1983年10月1日,又是一个国庆佳节。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集中体现了他对教育地位的全面审视和战略思考,形成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1985年5月,京西宾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主题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探讨把教育改革纳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

邓小平同志出席了5月19日的大会闭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他提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这篇讲话高瞻远瞩、气势恢弘,对于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具有定准基调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同志把教育看作全党的历史重任,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他强调:“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他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邓小平同志关于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为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序幕。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在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从而立足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基本国情实际高度重视教育战略地位。

同年9月,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百年大计,对社会生产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1991年,他又强调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是江泽民同志首次确认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要表述,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教育发展道路的准确定位,对近十多年来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1993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到20世纪末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年6月14日,人民大会堂,江泽民同志出席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开幕式,他在部署实施纲要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来认识教育问题,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要犯历史性错误。”

1995年5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必须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9年6月15日,京西宾馆,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2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部署到2020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四大目标之一,并且再次强调:“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系统论述,是对邓小平教育理论在新时期的丰富与发展。世纪之交的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体制改革有了显著进展,初步完成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继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程中,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给予更加高度重视,不仅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而且在中央全会文件中,都对落实教育战略地位提出新的要求,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2003年1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开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议时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2006年8月29日,中南海怀仁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中讨论教育体制改革专题时强调:“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他还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重要部署时,明确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理念。

2007年8月31日,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并且提出了“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具体要求。

同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教育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的首要位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党的十六大业已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围绕“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发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推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新的动员令。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决策,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标准要求,推动政府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乃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又是一个金秋的北京,新中国即将迎来60华诞的盛大庆典。见证了新中国诞生和发展、将青春和壮年投身于祖国西部建设的母亲,如今已年近八旬,正和父亲一起安度晚年。如果她还想知道,60年后的今天,一个19岁的青年人和同龄人能够受到什么程度的教育?我会告诉她,至少有99%的小学毕业,95%以上的初中毕业,70%左右的可以读完普通高中或者中职,差不多23%能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也是多么不容易达到的水平!让我们一起寄希望于明天,为中国教育的明天而继续奋斗!(■张力/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60年大事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

1949年

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2月23日—31日 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本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军管会接管、整顿和改造新解放区各级学校。

1950年

6月1日—9日 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提出改造高等学校的方针和高等教育的建设方向。

6月19日 毛泽东写信给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要求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

9月20日—29日 教育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工农教育的方针与原则。

1951年

3月19日 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发展和建设中等教育的工作方针与措施。

8月27日—9月11日 教育部合并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提出发展和建设初等教育与师范教育的方针、任务。

9月20日—28日 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讨论制定民族教育方针。

10月1日 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以法令形式确立和保障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

1952年

6月5日 教育部公布汉字常用字表,列出常用汉字1500个字作为脱盲标准。

7月8日 政务院通知,在全国高、中等学校学生中实行人民助学金制。

9月10日 教育部决定,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

本年 教育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进行全国公办高等学校院系和专业的调整工作,并把全部私立大学改为公办。

1953年

1月13日—24日 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召开大区文委主任会议,提出“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工作方针。

5月 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作出抽调干部充实学校领导,编写教材,允许小学民办,注意青年健康,中小学毕业生参加生产劳动等决定。

6月30日 毛泽东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1954年

5月24日 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响应党的号召,许多城镇高小、初中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8月29日 中共中央转发北京市委《关于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决定》,批示要求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改进中小学教育。

9月20日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保证公民享受教育权利。

1955年

3月20日 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学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选派得力干部到学校担任领导职务。

7月30日 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中提出教育事业五年建设的计划和工作重点。

本年 高等教育部调整部分高等学校院系分布,改变高等学校过于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状况。

1956年

1月14日-20日 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

5月28日-6月1日 中央宣传部召开部分省市委宣传(文教)部长座谈会,反思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中的生搬硬套等问题。

9月15日-27日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要根据“掌握重点、照顾其他”及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方针,进行全面教育规划。

1957年

2月27日 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6月 全国开始反右派斗争,一批干部、教职工和大学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80年中共中央为被错划为右派的同志全部平反。

11月17日 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会见我国在莫斯科的留学生、实习生,指出“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1958年

4月、6月 中共中央分两段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总结建国以来的教育工作,讨论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问题。

5月30日 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同时并行。

9月1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

1959年

5月17日 中共中央印发了十个教育工作文件。

1960年

11月24日-12月12日 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召开全国文教工作会议,部署教育政策和教育事业的调整、整顿工作。

1961年

7月30日 毛泽东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写信,赞成和支持该校实行半工半读和勤工俭学,希望各省也应该有这样的学校。

9月15日 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1962年

5月25日 中共中央批发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调整教育事业和精简学校教职工的报告》,改变国家对教育事业包得过多的做法。

1963年

3月5日 毛泽东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由此,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

3月23日 中共中央批准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1964年

2月13日 毛泽东在主持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教育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但办法不对。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

7月—8月 刘少奇在向中央各部委和北京市委干部作报告及在各地视察时,建议在全国试办半工(农)半读学校,五年试验,十年推广。

1965年

7月3日 毛泽东写信给陆定一指出: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健康。建议从学生活动总量中砍去三分之一,使学生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时间。

1966年

6月1日 新华社播发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人攻击学校党委和北京市委的一张大字报,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

6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推迟高等学校招生。12月15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中等学校放假闹革命的指示。此后大中小学全面“停课闹革命”。

1967年

10月14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通知,要求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

1968年

7月21日 毛泽东在对一个调查报告的批示中提出:大学还是要办的,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

12月22日 《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中引述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由此形成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1969年

10月-12月 大批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根据中共中央加强战备的“第一号令”,被从大中城市外迁或被裁并。

(未完待续) (执笔:李玉非)

(中国教育报)

http://edu.qq.com/a/20090923/000061.ht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