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为为"减负"校长与教师打"游击" "减负"难题如何解

15年前 [04-15 10:17 周三]
2009年04月14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图为山东省博兴县博昌街道办事处伏田小学校长王学农抽查学生书包的重量。该校规定每天放学学生带回家的课本重量不得超过1.5公斤。王蕾 孙国栋 摄

  编者按:

  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减负”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中小学久而未决的棘手难题,日前媒体关于“示范校为应试一天学18小时,女生压力下选择自杀”的报道,更是说明了“减负”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只有勇挑重任,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使命,“减负”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增负”,我不得不

  -麻风安

  作为一名乡村中学的校长,我经常阅读一些教育类的报刊杂志。看到别的学校进行这样那样的改革、探索这样那样的教学方法而成为名校,我也曾满腔热情,跃跃欲试。听到领导多次要求减负,我也曾想遵照执行,以落实这件利于师生的好事。

  作为一名九年级教师兼班主任(我一直带着课),亲眼看着学生们每天马不停蹄、眼神疲惫、没有活力,我难道不心疼吗?偶尔,我领着学生打打篮球、乒乓球,他们欢呼雀跃,围在我身旁不肯走。

  遗憾的是,我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做,不能遵循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运用不上在师范时所学到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上级要求双休日只能布置少量作业,我也曾为此高呼“领导英明”,然后天真地去执行。一个学期后,效果格外明显。暑假后开学,我们学校以往车水马龙的盛况不见了。我赶忙召开全体教师紧急会议,大家左思右想不知道哪里做错了。后来经高人指点才如梦方醒:仅仅因为我们实行了双休日。我们赶紧亡羊补牢,到村里去宣传国家和上级的政策,可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乡亲们都说:“说啥也不能上公办学校,一个星期只上5天课,双休日还没有作业,管得那么松,孩子咋能学得好。”我们解释:“我们按科学方法安排课,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5天已经足够保证孩子们学好。再说,只学习,不玩耍,怎么能保证大脑充满活力呢?”“我就不相信时间少了能学好,你看人家私人学校,两个星期才让回家一回,小学一年级就有早晚自习。哼哼!”当我校教师向乡亲们介绍,到我校学习可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贫困寄宿生每个学期可以享受生活补贴375元。乡亲们的回答足以让我以头撞地:“便宜没好货。”虽说我可以坚持自己的做法,等到见了成效,证明了自己,生源自然不缺。可那是一个很漫长的周期,不是一年两年能证明自己的,谁敢去赌这口气呢?

  看到人家学校熙熙攘攘,我校门可罗雀,教师们心里都很难受。强烈要求抖擞精神,全力一搏。下学期,我立刻“改邪归正”,把5天工作制改为6天。可是即使这样,依然不能讨得乡亲们一个“好”字。因为我们是走读和寄宿结合的学校,一到中午放学,附近村子的学生就要回家吃饭。于是,又有人说:“你看人家××学校,两个星期都不开校门,必须吃大伙,即使家长送饭,也只能由老师传递,瞧,多严!一中可好,一放学就让学生走。”天哪!放学后让学生们在乡间小路上散散心、休息休息大脑难道不好吗?于是,在一片“一中管得不严”的议论声中,我只好挥泪关校门,并把我学到的、读到的所有先进教育理念一同锁在心里。

  以往,我常常建议教师们带着学生出去走一走,进行各个季节的郊游,看一看大自然的美妙,可如今不行了。学生们一出去,与我们隔河相望的老乡就会说:“看看,一中的学生又出来玩了,我说的没错吧?我的孩子到××学校没错吧,就是不能让他玩。”无奈,我也只好像一些兄弟学校一样,以安全为由,禁止郊游。如果学生闹得很了,我就让他们站在楼上向远处看碧绿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远处剪影一样的柳树,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总之,学校大门以外,我不敢再越雷池半步,只是在校园内,多开发一些活动以满足学生的愿望。

  现在,乡亲们又改变了他们的评价:“这两年,一中又好了,管得可严了,封闭式教学,任谁也不能随便出去。”听了这样的评价,我不知道是该感到高兴还是悲哀。

  在我们这里,乡亲们一般文化程度都不高,暂时还不能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比较好的教育呢?现在乡亲们认为“好的教育”就是“管得严”,不给孩子们任何玩的时间和自由。增负,我是不得不。(作者为河南省项城市贾岭一中校长)

 

  为了“减负”我与教师打“游击”

  -李志欣

  与教师打游击,实际上就是我与教师在“减负”的问题上所进行的思想与行动上的冲突与较量。3年前,我成了一名中学的校长。工作的变化,让我从教学到了管理层面,也开始了我的艰难“减负”的历程。

  我一直在观察着、思考着,为什么教师和学生这么用功、做这么多的习题、学习工作的时间这么长?我曾带领教师们走近学生,倾听他们从内心发出的心声。我在与广大教师和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了这种极其不正常的、摧残生命的现象。我和我的同事们毅然作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决定:实施“零作业”。

  为了这一决然的行动,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与教师展开了长期的游击战争。例如,刚开始,我们规定每门学科课下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半个小时。但是,每科作业的数量和时间,由谁来把握呢?于是,我们进一步规定,每星期的一、三、五只允许做语文、数学,二、四只允许做英语、理化。同时也规定,语文只允许做一个阅读理解题,数学、理化只允许做一个题,不允许大题套小题,英语只允许写一篇小作文,政治、历史地理和生物不允许布置任何形式的书面作业。但是,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会对学生这样说:“这个题可以不做,但下节课我要讲。”有了这样的暗示,学生就不敢不做这道题了。学校不允许布置书面作业,但教师可以布置背诵作业。

  在“减负”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我控制作业,有的教师把我通报在黑板上的作业检查情况擦掉,有的教师责问我成绩下降了怎么办?很多家长也纷纷找我或给我打电话:“学生没有作业学什么?”其他的中层领导也经常跑到我的办公室:“这样做行吗?”我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当时,我也想到过失败,因为那么多的孩子交给了我,失败了,我就是一个罪人。但是,教育是需要按规律办事的,如果拿出真心来办真教育,我想,再困难也要坚持。当然,作业改革的目的,不是纯粹的没有作业了,我是想通过这种绝然的方式,让教育回归,不要再按应试教育的道路走下去了,我们应该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点行装。

  推行“零作业”,我截断了传统的教育思维和运行路径,让教师重新思考和实践教育本原的东西。我取消了那些机械性的、重复性的、惩罚性的和出于不正当竞争性行为的作业,代之以让教师认真备课,解读好教材,精心选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学生该学的该做的并没有少,教师该教的该讲的也并没有少,怎么会影响质量呢?当然这需要改革课堂,课堂上教师尽量少讲,多给学生留下活动和思维的时间。

  为了让改革措施有效、高质量地运行,我还有一项改革措施是“逼”教师成长,营造学校的学术文化。比如,我要求所有教师必须每月看一本书,书写自己的教育实践,我亲自检查。这些措施,似乎又是很另类,但是我坚信:“只有教师成长了,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只有教师快乐了,学生才能幸福。”在我的“逼迫”之下,教师们由被迫读书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喜欢学习,甚至有不少教师已经把读书、学习、写作等当成了自己的爱好与习惯。在这种氛围下,我又开始了打造学校各种学术共同体。现在,教师们自发地组成团队,主动形成“教师成长共同体”、“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课堂文化建设共同体”、“教学常规研究共同体”等教师社团,主动报名参与各种学生社团的组织与开展。我想,要让这一个个的团队形成我们学校的特色,就是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的文化场域,最终实现让文化来管理我们学校。

  “零作业”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让教育改革成果有后劲,还需不断思考,坚持前行。我称这次改革是一次冒险行动,但是就在这次令人不可理解的改革中,让我们闯出了农村素质教育的一片新天地。说句实在话,当时并没有想到实施作业改革后会有这么多的后续工作要做。我们所前进的每一步,都遇到了挑战。就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在与教师变相布置课下作业在“斗争”。我们改革的过程,其实就是和传统教育打游击战的过程。(作者为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一中校长)

用多元评价为师生“卸载”

  -钟乐江

  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减负令”、“禁补令”等政策措施,但在具体执行中,却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局面,探究其原因,传统应试教育单纯注重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旧观念是罪魁祸首,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帮凶。要真正为师生减负,校长可从评价体系改变着手。

  制订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以前,很多学校是单纯以学生考试分数、学科人均分、毕业升学率等,来考核评价教师业绩,使得“减负令”、“禁补令”不能真正得以施行和落实。正如有的教师所说:“别人都在补课,我不补,质量上不去,要挨批评,我是傻子吗?别人都在布置课外作业,我不布置,自己任教学科成绩下降,考核受影响,划算吗?”所以,校长考核评价教师不能单看分数,要结合教师师德、工作态度、工作岗位、工作量和教学质量、学生人数等方面全面衡量,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案。校长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采用多元化评价,评价出“师德标兵”、“教学骨干”、“优秀班主任”、“家校配合模范”等单项或多项“星级” 教师来,以彰显教师特长,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这样,教师就可能从关注学生作业布置、考试、补课上转移到在课堂中来,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改革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只要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就会主动学习,学有所获,学有提高,也就用不着假期补习和搞“题海战术”了,减负就会见到实效。

  找准“减负”的入口

  -姜滇

  作为在一线落实“减负”的校长,找准“减负”的入口才不会迷路,身体力行地做起来,才有改观的可能。

  从源头抓起。教师的负担是学生负担的“堰塞湖”,给学生减负的源头理应是解放教师。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决定了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在考核制度这个层次上,学校应该更多地关注平时的动态的内容,比如随机听课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精神面貌;不对教师要求整齐划一的模式,让每个教师依据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淡化同学科教师间的比对意识,允许班级同学科之间的分数存在合理的分差;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进行评比,实现由“负”向“趣”的转变;关注成绩,更关注教师取得成绩的方式,对那些师生关系融洽的、学生学习轻松的教师,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在价值引领这个深层次上,我们应该站到更高的高度,带领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追求深层次的职业幸福,享受教学,享受创造教育幸福的过程。教师幸福了,才会给学生带去幸福。

  从小处做起。面对“减负”,有两种典型的思维模式,一种是“受害者”思维:在一片讨伐声中,大家几乎一直剑指升学考试,于是升学应试成了最好的卸责借口,也成了众多软弱者为自己寻找的皇帝新衣。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向外归因。另一种思维是认为“减负”是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也只能如此,最轻率的假设就是不搞大密度、高强度的训练就出不了高升学率。我们最近几年的教学试验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只要在作业设计、师生关系建设、学生问题行为会诊等方面做细、做实,周末和节假日不补课,课外作业比以前几乎减半的情况下,升学率不减反增,减负增效已经取得了令各界满意的效果。

  从现在做起。面对一个个鲜活的“涸辙之鲋”,我们应该先行动起来,把一个个鲜活的“鱼”放进水里,再考虑制度层面的设计。面对“减负”难题,人们大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态,希望有能人横空出世,拿出一套全新的、革命性的制度体系,挽狂澜于即倒,立竿见影地扭转颓势。只是这样的突变和跃进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时候,人们都被貌似强大的、新奇的终极解决方案所迷惑,付出了进一步退两步的代价。在完善高考改革、“减负”还难以一步到位的现实中,所有教育人士和关心教育的人们都应该行动起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比想更重要。

  从自我做起。目前的基础教育上存在太多的“路径依赖”,诸如上级怎么要求就怎么做,别人有了成功经验再跟着后面学,还有就是别人都没减我先减了会不会吃亏,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很保险,但也把自己弄成“逃避专业户”了,省时省力的同时,各种跨越式发展的机会肯定也会毫不犹豫地绕开我们。如果校长要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就只能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减负”中先行一步,即使闯不出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至少也可以为应试教育植入更多的“素质因子 ”。(作者为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副校长)

  校长勇挑重担“减负”才有希望

  -周文

  “减负”是中小学久而未决的棘手难题,虽然新闻媒体已经连篇累牍地多次呼吁,社会有识之士也提出过诸多良策,但学生的课业负担却从未有实质性的减少。尽管成因错综复杂,但笔者总以为,校长不作为是学校“减负”难的主要原因。只有校长真正挑起“减负”第一责任人的重担,学校才有希望“减负”。

  首先,校长要转变理念,用实际行动来促进“减负”。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要端正办学思想,切实转轨,把读书的快乐还给学生。但不少校长依旧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仍然把教学成绩视为考核教师的“法宝”,大搞拼时间、拼精力和拼体力的错误做法。许多校长阳奉阴违,大会上讲的是一套,台下做的却是另一套,始终不相信改革新举措,还设置种种障碍阻碍改革推进。所以,校长观念不转变,“减负”永远是“镜中花、水中月”。

  只有校长彻底解放思想,自觉挑起“减负”“第一责任人”的重担,有宁愿丢掉“乌纱帽”的勇气和魄力来承担升学率降低的风险,并敢于和善于顶住各种压力,愿意给教师“松绑”,这样,学校才有“减负”希望。

  其次,校长要躬身实践,通过课堂高效来支撑“减负”。实践证明,“减负”着力点在课堂。校长要虚心倾听教师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多深入课堂,重视抓好两头。既要大力推介和表彰“轻负担,高质量”的先进典型,又要通过建立长期的课堂跟踪听课、请名师“课堂会诊”等办法,帮助薄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校长要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重视提高集体备课质量,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过程,实行分层次教学,给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全体学生学有所得。校长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教师正确解读新课标,切实提高他们驾驭新课程的能力,重视教师作业布置、批改和选题、命题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提高。

  再其次,校长要引领骨干教师退出有偿家教,从源头上来治理“减负”。综观社会上众多的“家教市场”,“招蜂引蝶者”大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是他们支撑并“火爆”了家教市场。只有他们退出了有偿家教市场,校外有偿补习自然会偃旗息鼓。所以,学校要加强师德教育,组织党员教师带头,通过向骨干教师发倡议书、集体宣誓,以及个别谈心、交流、沟通等活动,把思想工作做到家,争取他们理解、支持与配合。

  减轻学生负担校长大有可为

  -刘丽娟

  减负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制约中小学发展的“痼疾”。让“减负”真正落到实处是校长应该承担的责任。

  带领教师认真审视“减负”内涵,重塑学校教育理念。

  站在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谈减负,绝不是减少学生书包重量、减少课外作业那般简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以往减负难见成效的原因,有人将其简单地归结为评价机制存在的弊端,而实际上,减负的失败主要缘于学校教育理念、教师学生观的陈旧。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将教育从“分数中心”导向“能力中心”,将对学生的认识从“工具主义”转向“自然主义”,才能真正对学生减负。为此,校长必须剥开减负的外壳,深刻领悟其内在蕴意,并带领学校教师共同学习、反思,在实践中确立“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认真审视儿童,将“快乐学习、自由成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只有树立与减负相匹配的教育观念,从思想层面开始转变,才能保证学校减负工作在现实中的顺利展开。

  改革学校教育模式,制订个性化的减负方案。

  站在减负的立场上,学校不仅要抛弃僵化、陈旧的教学内容,更要改变那种束缚儿童创造性、主体性、特殊才能发展的教育模式。减负不是绝对量上的改变,而是要因材施教,用最少的课业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为此,校长要积极推行学校教育模式改革,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差异性的减负方案。

  当然,要做到个性化的减负,学校不仅要设计适宜的教学模式,制订相应的学校工作方案,从技术和制度上予以保障,同时也要从情感上着手,督促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这就需要校长率先垂范,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树立有爱心的教育者形象,同时激励教师爱护每一个学生,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服务。

  开展家校合作,保证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减负。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也是学校教育成果得以巩固的关键。如果学校的减负工作家庭不配合,甚至学校减负的同时家庭增负,那么中小学减负就名存实亡。为此,学校在开展减负的同时,要努力赢得家庭的认同与支持,保证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减负。

  一方面,可以通过“校长一封信”、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传统形式向家长传达学校减负的理念和目的,帮助家长认识减负的意义以及家庭在减负工作中承担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减负工作对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家长更科学、全面地认识孩子,建立符合其发展特点的家庭教育方案。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作为学校代言人的校长应与家长直面交流,认真阐释学校的相关工作和制度,既以权威优势从心理上赢得家长的重视,又以人格魅力感染家长,从情感上获取家长的赞同,从而保证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举措在家庭更好地延续。

  总的来说,“减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条必经之路。在这一路上,校长大有可为。(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