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孙云晓: 童年恐慌呼唤捍卫童年

15年前 [05-28 20:41 周四]

孙云晓: 童年恐慌呼唤捍卫童年

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刚刚过去,面对这样一个童心与爱心交融的日子,我们在表达衷心祝福的同时,不能不说出心中深深的隐忧。至少近10年来,由于过高的期望和沉重的负担,导致中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长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相当多的孩子被剥夺了快乐的童年。然而,当教育部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一个冷漠的观念正在流行:“孩子如果有了快乐的童年就不会有幸福的成年。”显然,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即孩子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真的能给他们幸福的未来吗?

  一、       值得警惕的“童年恐慌”现象

  有一个惨痛的悲剧是让人难以忘记的。

  2005710日,当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参加结业典礼时,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化名)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给父母的遗书中,秀秀的话令人震撼:“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10万元”。在给班主任老师的一封未发出的信中,秀秀写到,班里的一个同学在跟她闹矛盾时总会不屑地说:“考六七十分的差生。”“差生”让秀秀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觉得自己成绩不好,是个差生,感觉难以面对父母可能是秀秀选择自杀的主要原因。

  秀秀的死刺痛人们的心,然而,更令人忧心的是,秀秀的悲剧仅让我们看到了冰山一角,在当今中国,还有不少儿童像秀秀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与学习有关的压力。这使儿童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快乐和轻松,在紧张不安中过早地告别了童年时代。“童年恐慌”的现象正在整个社会蔓延。

  捍卫童年是全社会的神圣责任。目前国际社会基本认同的童年概念包括:第一,我们必须将儿童当“人”看,必须承认儿童具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而不是成人的附庸;第二,我们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承认并尊重童年生活的独立价值,而不能仅仅将它看作是成人的预备;第三,儿童在成长阶段,应当为其提供与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儿童个人权利、尊严应当受到社会保护。

  “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压力,且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巨大的学习压力扭曲了儿童的学业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儿童认知需要缺乏,竞争需要强烈,人际关系不良,使儿童失去快乐,童年过于短暂;而且对于应对能力不足的儿童来说,沉重的学业和发展压力容易使他们对未来产生不可预知的疑惑和恐惧,致使儿童厌学,厌恶生活,甚至采用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童年恐慌”。“童年恐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童年恐慌”首先表现在儿童承受着与学习有关的巨大压力。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是儿童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最主要压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9月对全国9-18岁儿童的抽样调查表明,儿童的日常烦恼主要来源于与学习有关的压力。调查显示,儿童普遍感到苦恼的三个方面是:学业压力大(57.6%)、不被人理解(53.9%)、成绩不好(38.7%);儿童普遍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三个方面是:实现了目标(48.7%)、学习成绩提高(42.4%)、受人尊重(39.2%)。这表明,儿童日常对幸福和苦恼的体验普遍都与其学习状况关系密切,学业上的成功往往是他们快乐的主要源头,学业上的压力和不成功往往又成为他们烦恼的诱因。同样,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也主要来自学业。调查表明,升学考试激烈(66.9%)、考不上好大学(41.2%)、学习压力大(38.2%)、找不到好工作(37.4%)、学费高(30.0%)是中小学生认为他们未来生活将会面临的主要困难。

  随着年龄增长,感觉压力大的儿童越来越多。据中学生回忆,在读小学的时候,感觉学习压力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学生有5.3%,初中的时候有55.3%,高中的时候有87.4%。考试是学习压力的集中反映,调查显示,49.6%的小学生、84.7%的中学生觉得考试带来的压力太大,且随着年级增长,感觉考试压力大的儿童越来越多。

  近年来,儿童的压力还呈现出下移的趋势。由于中小学名校考试录取率远低于高考,为就读名牌小学和名牌中学,许多小学生甚至幼儿被迫参加更多的培训班,以增加应考时的砝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调查显示,64.4%的小学生当年暑假参加了培训班,远高于中学生的39.1%;其中74.8%的小学生、81.5%的中学生参加了以提高学业成绩为目的的培训班。不少儿童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背负起沉重的升学压力。儿童被一遍一遍的告知:“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个可怕的压力链条将触角深到天真烂漫的幼儿身上,使儿童感到将来的生活非常的可怕,很小的时候就对未来产生了恐惧。

  第二,“童年恐慌”表现在儿童扭曲的学习动机和较高的成就焦虑上。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习需要其效果也是不同的。以学习知识本身为目的的认知需要,是最稳定、最持久的内在需要,而把学习作为竞争的手段从而提高自己在群体中地位的竞争求胜需要,是最消极、最扭曲的学习需要。竞争需要较强的学生攻击性也较强,他们很难体验到和谐与快乐,甚至无法接受别人的成功。沉重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升学竞争扭曲了儿童的学习动机,强化了儿童学习的竞争需要,弱化了认知需要,使大部分儿童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持久的动力,陷入成就焦虑之中。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对全国6-14岁儿童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儿童学习的认知需要不足,仅30.3%的儿童是因为“喜欢读书”而学习,相当多的儿童是将学习作为实现理想(69.5%)、将来有个好工作(59.8%)、将来造福社会(58.3%),以及让父母满意(46.5%)的手段,还有一些儿童将学习作为竞争的手段,为了让同学看得起而读书(7.6%)。

  另外,调查显示,对于本应成为儿童隐私的成绩及成绩排名,却有49.9%的儿童认为应该公开成绩,62.1%的儿童赞同成绩排名,73.6%的儿童认为成绩排名能够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水平,67.4%的儿童认为成绩排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这也反映了相当多的儿童具有较强的竞争需要,他们将学习看作是一场竞争,把其他同学看作是竞争的对手,他们更关心的是与其他人的比较,总是担心不能超越别人或被别人超越,因此经常处于紧张不安之中,难以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也影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第三,“童年恐慌”还表现在儿童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上。台湾学者张春兴指出,当儿童感到周围环境中有太多的压力,而儿童又无法回避这一切时,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不合理的恐惧反应,严重地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儿童因考试或学业压力而心情不好(76.2%)、郁闷(55.4%)和烦躁(54.2%),部分儿童因此睡不着(38.2%)、不想学习(25.1%)、自卑(24.5%),还有少数儿童甚至对生活绝望(9.1%),而且随着年级增高,这种情况呈增加趋势。

   二、“童年恐慌”的原因分析

  童年本应是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而如今却变得如此沉重,充满了压力、紧张,甚至绝望。反思“童年恐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第一,父母过高的学历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一个直接原因。调查发现,父母对儿童的学历期待和学习成绩要求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调查数据显示,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但大学扩招到今天,高校入学率也只在20%左右,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更是少之又少。数据还显示,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其中,要求总是做第一名有3.4%;前3名的17.4%;前5名的17.1%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90分以上,其中,34.9%的要求95分以上,9.3%的要求门门都是满分。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是绝对不可实现的,因此,很多儿童成了“失败者”,丧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

  李维榕博士是美国纽约家庭心理治疗研究中心教授,她在心理咨询方面颇有建树。她曾经给大家讲过一个非常典型的由于父母成就焦虑导致孩子成就焦虑的案例。她说:

  我认识一个小女孩,她的父母给了她一个十分出众的名字,让我们暂且叫她“超人”吧。超人精灵可爱,在班里也很优秀,成绩好,邻里看了都喜欢,是家人及老师的宠儿,就是有一个毛病,她很容易哭泣。很小的事情,像铅笔芯断了,或皮鞋的带子打了结,或她的书桌被人收拾过,都会令超人眼泪盈眶,抽泣不止。

  超人的父亲是个物理教授,却是无法理解女儿的个性。他说,女儿见过很多大场面,惯于应付各种环境的压力,对着一千人独奏钢琴都从容镇静,怎么对毫不重要的生活小节却完全失去控制?

  从超人出生的一刻起,父母就为她安排了一切有益于发展的活动,给她准备了父母认为最适当的环境加以栽培。父母都喜欢古典音乐,超人的婴儿室里也天天播放莫扎特与巴赫。父亲头脑精密,女儿的玩具也全部是发展脑力的益智游戏。母亲精通几国语言,女儿的故事书也备有中、英、法、德语版本。

  这是一个在放大镜下长大的孩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逃不过父母的苦心观察,刻意启发。无疑,这是一对时时都处在成就焦虑中的父母,他们一心一意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最优秀的人。超人的父亲曾说:“超人在班上如果考了第二名,我就鼓励她下次一定要考第一。”

      一个永远向上的孩子,其实就像一匹赛场上的宝马,被人罩上眼罩,只能望着目标奔跑,不可旁观。在这样绝对理智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当然无法承受这世界的不完整之处,因此,生活稍一出错,就触发起内心无比的愤怒,无比的控诉。

  年仅8岁的超人,在下意识中知道,超人的路并不好走,因此,一有机会,她就会放声大哭。她能够哭泣是件好事,至少可以让她心中的压力有个出路,但是,慢慢地,她会学到怎样控制哭泣,那时候,她将会把自己的感觉藏得很深。事事追求完美,是我们不少人一辈子镶在头上的紧箍咒,那金刚圈子一天不能除下,我们一生不得自由。

  李博士建议超人的爸妈,为女儿起个新名字,叫小花猫也好,小黄狗也好,8岁的孩子应与动物为伍,跳跳叫叫的。一个孩子过早背上那征服世界的使命,担子实在太重了。

  第二,教育评价指标单一,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是导致“童年恐慌”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52.2%的儿童认为学校把提高升学率排在最重要的位置,随着年级的增高,持这种看法的儿童有增多的趋势,有40.2%的小学六年级学生,60.9%的初三学生,73.9%的高三学生持这种看法。将升学率放在最重要位置的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必然集中在学习成绩上。评价指标的单一,不仅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过多的精力用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重复、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上,而且使学生发展中许多真正重要的方面常常被忽视,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剥夺了孩子生活中的许多乐趣,也使孩子丧失了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压力的渠道。

  第三,社会上扭曲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是导致“童年恐慌”的深层原因。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浮躁心态和狭隘的成功标准给儿童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媒体对高考状元的热捧和对十几岁孩子考大学的宣扬,都将追逐“所谓”成功的压力直接对准了儿童,使儿童对未来望而生畏,内心恐慌不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被广泛的误导成竞争越早越好,完全背离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据《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青年报》报道,幼儿园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天津河西区一所幼儿园已开始应父母要求教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上海一所小学名校招生不到300人,报名达3000人之多,6岁的孩子被父母逼着识更多的字,解更多的题。“橘、凳、酱、藕、墨”这些原在小学三年级才会学到的字,也出现在《学前500字》之中。毫无疑问,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摧残童年的暴力行为。

  三、捍卫童年解放孩子的几点思考

  今天的中国儿童教育亟需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因为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不仅严重迫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也从根本上摧毁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世界来说其后果都是灾难深重的。我们要举起捍卫童年的旗帜,把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作为儿童教育最神圣的天职。

  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开端,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源头。带着“童年恐慌”长大的孩子是难以获得幸福的。甚至可以说,许多人生的悲剧都可以从童年找到原因。

  任何成年人与儿童的关系不仅仅是爱与被爱的关系,更不是因为爱就可以为所欲为,而是以法律为基石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具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儿童有权应当受到优先保护和特殊保护。因此,一切真心爱孩子的成年人应当成为儿童权利的捍卫者。

  儿童当然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的发展权中,受教育权是首要的权利。但是,真正的教育尤其是现代的教育必定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必定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教育,而制造“童年恐慌”的教育必定是野蛮的教育,必定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爱的前提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我们赞成学者卜卫的观点,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赋权。赋权一词来自英文“empowerment”,其意义是“使拥有权力以及拥有使用权力的力量和能力”。这一概念受到国际上参与式发展思潮的影响。参与式发展思潮认为,应该对发展的主体进行反思,发展的核心动力应该来自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外界的干预。“赋权”指任何群体或任何人能够支配自己的生活,制定自己的生活议程,获得相应的技能,建立自信,能够参与有关自己的问题解决的决策。当然,赋权模式不是儿童自己就能完成的模式,它需要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有力的支持。

  快乐的童年是一生幸福的营养。儿童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儿童的名字不仅仅是明天,而首先是今天。积极应对“童年恐慌”问题,捍卫孩子快乐的童年,是全社会的重大责任,需要一切关心下一代的人们紧急行动起来!

 《捍卫童年》(孙云晓教育作品集之一)孙云晓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