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教 育 的 智 慧(1)

15年前 [12-24 00:03 周三]

教 育 的 智 慧

(王财贵)

 

按:2008年春节,在深圳鹿鸣学堂,众私塾老师肯请王老师再次讲讲读经老师自己的成长,于是有了这个讲话:

 

教授:本来说过年来这里休息两天,结果天天开会,不得闲。(众亦笑)刚提到怎么办读经班,就一路谈下来,谈到有个问题,有人说私塾和读经班好办,有人说不好办,说读经的老师好当或不好当,我就引用昨天晚上赵升君所说的,读经老师真的太占便宜了。其实不应只是私塾读经老师,应该天下所有老师都“占便宜”才是。所以就提到我们如何做一个老师,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是用智慧来做老师,不是用劳力做老师。

 

教孩子有以下这三种模式。如果老师是怠惰的懒惰的那自不用说了,如果是负责任的老师有三种。

 

一种是很认真,花了很多精神力气,这种认真我们可以把它比喻做“挑砖头”。挑砖头的苦力很认真,他一个一个砖头挑,也可以努力把一件事情完成。这个老师把孩子当砖头一样挑,把我们的孩子当死东西,也会有一定功效——把砖头从这里搬到那里的功效,不过砖头还是砖头。

 

另外一种方式,也是一直照顾学生,照顾得很周到;他一直提防着学生,生怕哪个学生出差错。一旦出差错他一定要管,管得很严格,这不是挑砖头的模式,是“警察抓小偷”的模式。这个警察,很认真的啊!他为了维持社会的平静与安定,所以他要除暴安良,他要很细心的防止这里那里的学生作怪,他也能把一个班级管的很好。但是这些学生是不是就能有很大进步呢?他管理的这一段时间之内当然有进步,但过一阵子时间呢?就不一定保证有进步。

 

我有一次去新加坡演讲,开始我赞扬新加坡,这么小一个城市,地方这么小,人口那么多,街道那么挤,但是呢,新加坡政府把它治理成一个公园城市。新加坡就是一个城,可能整个国家还没有深圳大。但它到处井井有条,没有人不守规则,路上没有一片纸屑。我说新加坡人了不起!但是呢,听说新加坡人到马来西亚也会乱丢垃圾,(众笑)因为新加坡到马来西亚就隔着一条水沟嘛!他们就哈哈大笑全体鼓掌。所以这个是国家对人民没有信赖感,不信任人民,那这种人民不一定就是有德有文化涵养的人民,只是守法的人民。这个是警察抓小偷的管理模式,所以第二种老师很累,第一种老师也很累,所教的学生都未必可以成就。

 

所谓成就,就是开发他的人性。

 

那第三种,就是要更进一步的老师,他也不是不认真,也不是不去管束学生,但他管学生有另外的方法,就是你与其努力挑砖头,为什么不把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有生命的,他的生命是能发展的,或者说他也是可以自动的。你要把你的子民你的人民培养成都是有德的君子,警察就轻松了就没事做了。所以一个教学很认真的老师不一定是个好老师,我去学校演讲常常讲这个观念。

 

我说有些老师很认真的改作业薄,管理学生很认真,而且时常和家长经常打电话联络等,认真到最后,这个老师自己也受不了。又胃溃疡又肝病啦!我就说这个老师“活-该!”(众亦笑),为什么活该?谁叫他要害人!怎么说这样认真的老师害人?他当然害人!

 

所以做一个老师要有智慧,所谓智慧就是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通达人性!那我们要知道人都是有良心的,其实这个我们在座的也知道太多,讲得太多了。我们换个说法:“人的生命都是追求长进的,人性本来是光明的,而且他也希望自己是光明的!”对人性要有这种深刻的判断,人的一些毛病,怠惰懒散、自私自利、浮躁,像这些毛病都是外表的,都是因为现实的一种污染。人还有他超越的、深刻的、内在的、本质性的能力!这种是天性,人有他如是光明的、超越的天性。

 

我们也可以随俗说人有两种天性,《中庸》的“天命之谓性”;但人也有另外一种“天性”,因为它好像从天而来,好像一生下来就有。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也是一生下来就有,不止是如此,本来就有!这个是形而上的有,超越的有。而我们又说人有另外一种“本性”,好像也是一种“天性”,诸如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等等,像这种你也可以说是一种“天性”。但是如果用一种哲学的眼光看待这个“天性”,那《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是天性!后面的那一种就不能叫天性,因为后一种说法不是形而上的天性,是形而下的,在形成个体所谓阴阳造化以下。因为你作为一个人不保护自己的生命,有时好像就活不下去,所以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是因为你有这个个体,有这个生命,因为有这个就和别人分别,佛教是从这里讲起的。

 

所以人人都有光明的天命之性,又都有一定的劣性;这个要知道,这叫深通人性。但所谓邪不胜正!要知道人形而上的原初的天性,它是永恒的力量!它是虽然被埋藏,但也有深厚的根性的。为什么它被埋藏?因为你有现实的种种挂碍。有的人是埋藏的已经比较深、比较隐密,这种人生命就比较混浊,有的人是比较浅、比较薄,这种人就比较清明。所谓“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孟子》)尧舜的德是从他们的天性而发,所以几乎没有障碍。自从汤武以下就要反一下,反省一下,回归一下,就要冲破一下。他们要冲破生命现实的限制,才能发显天性!

 

连汤武周公这样的圣人啊!也要反一下,何况一般人呢?人的现实的驳杂混浊,这是人类最深沉的悲哀!但人类一定要冲破它,这是人类最高贵之庄严!所以对人性要同时两面了解。对自己要这样了解,对别人也需要这样了解,对学生一定要这样了解!因此在这里你就起了一个无限的悲悯之情,也起了一个无限的希望和怀抱。你对你的学生有无穷的希望,但是呢!又有无限的同情悲悯。不过刚才说过的这个内在的、光明的、本性的力道,它发出来的力道,我们可以用鲁迅的说法,叫它“呐喊”,人性的呐喊!不过鲁迅的“呐喊”还深不到天命之性来,所以说鲁迅不行,在这里就知道他不行!

 

把孩子当贼来看,认为孩子是错的;把孩子当砖头来看,认为孩子是笨的,这好像都不对。那么做一个老师该该如何引导一个孩子呢?用我们很现实的工作上看,这个老师能不动就不动,能不讲话就不讲话,能不管理就不管理,这就是最好的老师。一切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让孩子自己愿意学习。而这样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愿意学习,自己鼓励自己学习的孩子,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他有一种自豪感!他觉得能对自己负责,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他就跟他自己是合一的。不是用另外一个自己鼓励自己,也不是用另外一个自己来责备自己,他的光明好学的自己跟现实的自己是合而为一的。

 

如果不是这样,好一些的就是用光明的自己鼓励现实的自己,等而下之的就用光明的自己来对抗现实的自己。乃至他不来对抗自己,他来对抗老师,他希望现实受限制的自己不受老师的管束,因此他希望成为现实的那个自己,所以来对抗老师。或者在老师面前对抗现实的自己,虽然老师的管理他并不服气,他也会按老师的标要求自己,规矩很多规范很多,这种学生表面看起来是好学生,其实当然还不够,因为他自己是分离的,自己跟自己隔阂,自己跟自己对抗,他是在消耗他自己的生命力和智慧。

 

所以让孩子能够自己喜欢做一个有德的孩子,自己喜欢学习、喜欢长进,让他自己回归到光明,这是对他最大的保护,他也得到人间最大的幸福!而且这种幸福感一旦确立了,其实就是他光明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能合而为一。用光明的自己引导现实的受限制的自己,当人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他内心的喜悦是不可限量的!还有呢!这种人叫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且能保持一辈子这样的智慧。因为当他自己跟自己有一种摩擦的时候,会很快警觉,这是不对的,很快警觉他的人生不会幸福的!所以要让一个孩子永远是自觉,就是离开家长离开老师,依旧有不断的长进。

 

让一个孩子养成这种心态,靠他自己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刚才说尧舜性者也,汤武还要反之也。汤武这个反之也,是障碍很少的反之也,那孔子的障碍也不大,孔子的学生回更厉害一点,所以回的天性比孔子还要更加清明一些。孔子大概和汤武一样,所以孔子不敢说自己和尧舜一样。而照牟宗三先生分析,天下是没有尧舜的。天下间没有尧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把尧舜当作一个理想人物,理想中的人。所以汤武是可以有的,这种非常快速敏捷就可以体贴自己天性的人,这一种人是有的;从来没有障碍,一下子都是从天性而发,这是没有的,这不是人这是神!

 

所以尧舜在中国史上这么重要,在中国哲学史上这样重要,其实他只是理想中的人格,这个叫“立象作用”。就像易经立个卦象,比如乾卦就是画六个划,象征天地的创造性,象征无限的光明刚健,这个叫“象”!所以尧舜拿起来做象征,因此不要寄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尧舜,都是要“反之也”。要让他冲破他的一些难关。而老师呢!要对他光明的本性有无穷的信赖,要协助他冲破难关。一个人如果能冲破现实的限制——刚才说的他要超越的光明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合而为一,或用超越的自己引导现实的自己,而且是自愿用超越的引导现实的——他将一辈子去克服自己现实的限制。而能够克服这种种限制的人就是所谓“内圣”。而发现这种人间的不安、污染和拙劣去覆盖了光明——人间本来是光明的——所以他对人间的种种污染拙劣就有一种深刻的同情心,他就想用光明来改变这种不安污染与拙劣,这叫“外王”。

 

所以这个内圣外王是永远的理想,要做永远的奋斗!所谓永远广大!你也要去广大的推行,这个永远广大就在你一念中,所以“一日克己礼,天下归仁”。你在这个地方克己礼通达了人性,你在这里当老师,其实整个天下也只不过如此!所以天下都在你的仁德感召之中。这样你的生命,虽然你只是坐在这里面对几个孩子,其实你的生命与宇宙相通,与生也是相感通的,就叫一日克己礼,天下归仁。

 

那么我们老师有这样的心态,很容易就引导学生。这说来很困难——人间最困难的学问就是这个学问——其实又很简单。那你说这个你做不到,你境界太差,你做不到你就必定受苦!不但你受苦,也带著别人受苦。其实要做到也不会太难。王阳明说知行要合一,你说我不能做到,就是还没有真知所以做不到,行动因此跟不上来。我们今天把道理讲清楚,你道理现在知道了没有,或者说你现在知道了,等一下会不会忘记!那你就要随时这样想,一直这样想,当你想得很透彻的时候,你自然很愿意这样做,马上这样做,几乎一步到位!

 

刚才说我自己做老师一辈子,我在二三十岁都不敢讲我是这样一个老师,我很认真,我用我的体力去工作,我会把班级带的很好。越长大,到五六十岁,我渐渐有了一种体会,有时老师是越教学生越没有信心,越教越一无所获。那我是越教越有信心,虽然学生底子越来越差,这十几年就看出来了,尤其是近年来的大学生,但我也知道怎么教。我现在教大学生,对大学生有时会失望,我对小孩子绝对没有失望。大学生已经养成懒散的习惯,投机取巧专门只选修一些简单的课程,上课不听讲,让交作业就呱呱叫,他已经养成这个习性了。我们的孩子没有,他刚刚过来,就是有污染,也污染的不深,人性的光明是很容易提升的!

 

一个老师要有这样的认定,你要用智慧来引导,用你的智慧启发他的智慧,用你的这种光明的信赖,对人性的信赖引导他也能走向人性!如果这样的话,这个孩子渐渐可以不去管,不必太管他,只要他不过分。孩子总是活泼的嘛,他精力旺盛,他总是喜欢要表现小聪明嘛!总是喜欢要表现甚至捣蛋一下。所以我们也要立规矩,但要有弹性,如果只设规矩没有弹性,这条线画得太死,那老师的心也是死的,这孩子的心於是也死了。这个规矩的外面有个弹性,这个弹性的空间要看老师,老师严格一些空间就小一些,老师放松一些空间就会舒展些。但是一定不可以超越这个弹性!规矩之外已经有弹性,再超越这个弹性就是放肆。所以不让孩子放肆,但是也不要让孩子完全规规矩矩,就在这个地方拿捏。

 

一个老师要让孩子很快把握他的规矩在哪里,弹性在哪里!这个老师也要很明白,不要一高兴起来就变成放纵,心情不好就变成严格,这样孩子永远把握不好你的弹性与规矩在哪里,这个孩子心里会乱的。孩子的心乱就变成师生之间的不协调,你就感觉孩子不如你的意,而孩子也随时提防老师,像这样多不好!要一直心平气和的、安安稳稳的。如果这个孩子超越了你的弹性,你就一定要规范他,有时是一个肢体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就好了。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一旦超越界限,旁边的孩子会提醒他,孩子会管孩子,他也会警觉这样下去老师会生气的,最后就变成老师不动声色。

 

所以《中庸》最后一章一定要读一读,一个很认真做事的人是很好的,但是再进一步是要“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有明德的人是不会经常大呼小叫的,不会变脸色的。那么不大声以色就是最高的吗?不行!要进一步到“德如毛”,你的德像羽毛一样使人几乎感觉不到压力,不要一讲我要修德了,於是就板起脸孔,你不要板起脸孔嘛,自自然然好像你没在努力,你却是一个有德者。这个也接近庄子说的逍遥了,但是《中庸》依旧批评它,“毛犹有轮”,羽毛轻吗?它还有一个图样形状咧!还要再进一步,“无声无臭”。所以《中庸》这篇大文章,三千五百字的文章到最后是“无声无臭”。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