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将成功传给下一代(5)

15年前 [10-23 00:27 周四]

第五、弥补中小学衔接的缺陷。

据我市的教育专家研究,每年小学六年级升初一的学生有70%成绩大幅下滑,年年如此。这是为什么?就是制度上出了问题。中国的小学和中学是分开的,小学管小学,中学管中学,国外是一年级一直到九年级。我们国家的小学生学三门主科,上学时间是从早上七点半到下午五点半;一到中学就要学七门主科,上学时间也是从早上七点半到下午五点半,这科学吗?

我们学校在1999年以前也是一样常常出问题,学生一到初一成绩就下滑,家长意见很大,我们感到很伤脑筋。后来我把初一和六年级的老师,中学、小学的校长都叫来开会,我对六年级的老师说:“你们能不能跟着学生上中学,到初一再带一年?”老师说:“不行,不行,中学的教法和我们小学不同,中学是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我们小学是灌输式的,我怎么能去当中学老师?“我又问初一的老师:“你能不能下到六年级去带一年,再跟到初中?”他们也说:“不行,不行,我们中学老师不教小学,那搞不定。”后来我一想,六年级老师要升到初一都适应不了,你说这学生就凭两个月的暑假过渡就升初中了,哪能不出问题呢?

实际上,初一的学生既要用小学的管理方式,也要用中学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平稳过渡。比如,为了让学生记住学过的知识,小学老师习惯对学生进行重复讲课,而中学由于课程压力,老师大多数讲一遍就过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就需要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因此,我们要求小学老师从五年级开始减少重复讲课的次数,同时要求初一的老师增加重复的次数,这样,就解决了学生逐步适应的问题。

从那时起,我把我们中学老师专门调到小学培训两年,然后从五年级带到初二,这样,学生的成绩就避免了下滑的现象。导致学生成绩大幅度下滑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小学的学习速度太慢,也就是学习习惯问题。小学是三门功课,一到中学就七门功课,一下子是应付不过来的。小学中高年级考试内容用120分钟完成,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宽松的,因此小学生在考试时不会紧张,慢慢来,老师也要求慢慢做,不要着急,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形成慢的习惯,一到初中,同样是120分钟,可是考试内容难度大多了,加上题目又多,很多学生都不适应,慢慢做,到考试铃声响了才只做了一半。所以,我们学校小学五年级开始,120分钟的标准考试时间,我们要求学生100分钟全部交卷,一个半小时的作文,要求一个小时完成——提速!

有的家长不懂教育,孩子在一、二年级考试时第一个交卷,考95分,就批评孩子:“你怎么搞的,只考95分,还有半个小时才到点,你那么早交卷干什么?本来可以打100分的,为什么不检查?”我觉得这样指责孩子是不妥的,因为,交头卷打95分的,比最后一个交卷打100分的更有价值。有两方面的价值。第一、他从小就有第一的意识。第二、他速度快,到了中学他就能持续性进步、有后劲。有的时候,孩子马虎是常有的事,我们在座的大人在小时候读书也常有检查不出来的时候,你自己都有检查不出来的,你就要求儿子什么都要检查出来,这没有道理嘛。有的孩子就是不愿意注意这些细节,他是属于抓大放小——领导型的人才,干吗一定要100分呢?

另外,在小学阶段,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多玩。为什么?你不让他出去玩,本来一个小时就可完成的作业,他就花三个小时,因为你反正不让他出去玩。他就慢慢磨呗!你如果让他出去玩,他就会想办法快点写完作业,这样,慢慢就养成了快的惯。

有的老师看到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写作业就表扬他,我就批评这样的老师。本来孩子是有专门时间写作业的,课外活动就应该出去玩的,他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作业,课外活动时还在写,不就动作慢了吗?你还表扬他,他不就越搞越慢吗?所以我们学校的课外活动一个都不许留在教室,统统出去玩,孩子最开心的就是玩嘛!只要写完作业就出去玩,你要给他希望,你不给他希望,他肯定给你慢慢磨,养成一个慢的习惯,一到中学就千万乱了阵脚,这门作业没完成,那门功课又压来了;考试规定时间到了仍交不了卷,会做又有什么用?这样慢慢地学生就会越来越没自信,成绩自然就下降了,所以一定要在小学时候提速。

总之,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学习效率,天天读书未必是好事

我们认为,家长应该帮助初一孩子完成从小学初中的学习过渡,我们提出6条建议供家长参考:

1、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环境。初中不同于小学,突出表现为“三多”:课多、书多、老师多。不少孩子感到不习惯,对功课应接不暇。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不要只重视班主任的课而忽视科任教师的课。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养成科学的作息守时、专注的读书听课、积极的勤学好问、独立钻研问题、自我验收的习惯等。

3、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学的学习任务很重,学校把学习方法指导已列入教学内容,家长要积极配合。一般强调五个环节:①预习,②听课,③笔记,④复习,⑤作业。

4、明确智力上要“三过渡”。初中一年级与小学高年级在智力培养上既有衔接又有发展,要完成三个过渡:一是在感知方式上,由以听觉型为主转变为以视觉型为主,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二是在记忆方式上,由以机械记忆为主转向以意义记忆为主。三是在思维方式上,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鼓励孩子学会独立地对学习材料进行综合、判断、推理,发展思维能力。

5、家长应着重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当天学的,及时复习;单元学的,整体复习;阶段学的,系统复习。

6、排除孩子的学习困扰。有些孩子成绩下滑是有多种原因的,心理因素是其重要的一方面。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和孩子仔细谈谈心,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及时疏泄不良情绪。

第六、补上意志磨练这一课程。

我们国家没有设置专门对学生进行意志磨练的课程,国外的中学都有。国外的学生在中学时代都必须完成意志磨练的课程。比如,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是却使学生们获益匪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更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

我们那个年代是毛主席给了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上山下乡,锻炼了我们的意志。现在回头看的确受益匪浅,我们之所以能成功也是自己的意志以前受到过磨练。为了补上这一课,我们学校从2003年开始,专门设置了这个课程。初三以上学生两天时间行走100公里。2004年的429号到30号,我们为市里“申亚”进行了100公里拉练,我们的孩子经历过这样强度的拉练,他和同龄人相比,在意志方面就会比别人强。两天走100公里,晚上没有觉睡,在农民家的屋檐底下坐一晚上,吃的菜没有肉,就一个青菜,快到目的地那几十公里,有些孩子边走边哭。许多孩子的父母开着车在一旁陪伴,让他们上车,没有一个肯上,都咬着牙,一拐一拐走到终点,到了终点,与父母、同学抱头痛哭。走完这次拉练,可以说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观,许多孩子说:“读了十几年书,真不如这两天。”他们从此懂得了感恩,懂得了要爱父母,爱老师。

另外,我们要加强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太快,加上数字化、信息化,导致现在的青少年,心智成熟缓慢。也可以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了现在的孩子心智成熟较慢,在小学阶段还不明显,一到初二、初三就容易出问题。美国专家做过这个方面的研究:20年前美国的青少年心智成熟在15岁,而现在美国的青少年要到25岁至30岁心智才能成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倒退呢?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工业化进程太快,小孩的动手机会和动手能力都大大减少了。为什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穷人的孩子生活压力大,家务劳动和其他事务多,他的动手能力很强。所以,越是富裕的地区,孩子的心智成熟得越慢。

在上个世纪末,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做过统计:美国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仅为0.2小时,即12分钟。2002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也发现,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11.32分钟。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孩子家务劳动时间要少得多,甚至只是美国的零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按说劳动应多于发达国家,却为何出现这么一种状况呢?最根本的就是观念问题。许多家长这样要求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话,其含义是分数决定命运,一切为了考试,什么道德呀、体育呀,都算不了什么,劳动更是不必提及的事。那么,我们来看看孩子是否需要劳动,劳动对于儿童成长有何意义?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威特伦花了40年的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结论是: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多2倍,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充实美满,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

在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自己的父母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做小保姆去赚钱。有个女孩每周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以领取工资。但这女孩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被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在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所以如果您想让孩子比别人早成功,你就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劳动意识的培养。

第七、重视孩子教育环境的选择。

“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有的专家说是谎言,有的说是对的。我搞教育十几年,我是这么看的。在计划经济年代“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肯定是谎言,为什么?学生不能流动,换不了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换环境,它就不是谎言。

解放初期,为什么将军、元帅、总理、部长、省长的孩子都在北京101中学读书,他们为什么不能到老百姓中间去读书?因为他们父母地位太高,因为他们的父母水平太高,一般的老师和学校教不了他的,所以要集中在这一类的学校读书。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康家庭子女也是如此。因为,学生在一起的时候,要有一个平等的环境。

1993年,我们刚办学校的时候,很多在其他学校学不好的孩子送到我们这里都学好了。比如前年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的王文同学,她爸爸是我市一个旅游局的干部,因此在她上三年级时就已经周游了全世界,她见识广,知识渊博,在课堂上她根本听不进去,总是说小话影响课堂秩序,她是“吃不饱”,老师都讨厌她。三年级下学期转学到我们学校以后,我们充分发挥她的特长,让她给一年级的同学讲故事,讲她的旅游见闻,结果,她找到了感觉,成绩突飞猛进,最后我们让她跳了一级,六年级毕业那年还派她到美国学习一年。高考她考上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所以,你把孩子送到一个适不适合他发展的学校非常关键。

有一个学生,家里不是很有钱,是初中进来我们学校的,在阳江市读书调皮捣蛋,结果在我这里经过两年半的学习,进步了,考高中刚好上线。我们教导主任跟他妈妈说:“你这孩子想进步了,但是,他在我们这里有压力。”原来表现差,一下子变好也会有压力。就像你会喝酒,这里的朋友都知道,每次喝酒,你说你不喝,人家还是要把你灌醉。好了,你换到一个新的地方,新的同事都不知道你会喝酒,你说你不会喝,他们也就不劝你,你就戒掉了。学校要他转学,他妈妈很不理解,找我说:“你们的教导主任要我孩子退学,孩子回阳江不就麻烦了吗?他到这里已经好多了。”我说:“你这孩子来的时候很调皮,他现在16岁半了,已经懂事了,他想变好了,但在我们这里有压力,他回去一定能变好。”我还说:“你一年给我4万(高中4)我怎么不高兴呢?有钱赚怎么不好呢?可是我们是搞教育的,不能因为赚钱而害了你的孩子,你要相信我。”这样,她才将孩子转回阳江去读,转到阳江三个月就当上了班长,最后考上武汉大学。

所以,有时给孩子换个环境,对孩子很有好处。假设你的孩子现在跟自己的班主任搞不好关系,要么你把关系处好,要么你就换个环境,否则一年下来,孩子的成绩就跟不上了。有的孩子要换个环境,才能够改变自己,所以,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尤为重要。

关于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在苏格兰一个非常偏远的牧场,有一个农夫,一天,他正在田里干活时,听到有孩子的哭声和求救声,他赶快跑过去,发现一个孩子掉进了粪池里,农夫把这个孩子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第二天,一辆高贵的马车停在了农夫家门口,车上走下来一个绅士,他说,他是被救的那个孩子的父亲,专程来报答农夫的救命之恩。农夫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不想因为这件事情接受你的报酬。正在这个时候,从农夫简陋的茅屋里走出一个男孩,绅士问,他是不是你的孩子?农夫骄傲地说,是的。绅士说,你看这样好不好?我把你的孩子带走,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他一定会成为一个令你骄傲的人。农夫答应了。后来这个孩子真的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了,并成为爵士,1944年受封骑士爵位,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就是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了肺炎,谁救活他?青霉素!绅士的儿子是谁呢?就是英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丘吉尔。

所以说无论国家、民族、还是家庭,教育孩子都是头等大事,教育也是一项最有效的投资。试想一下,如果弗莱明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很有可能仍旧是一个农夫,尽管也许是一个优秀的农夫,但世界上却缺少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所以,大道理不用多讲,你们的心中一定非常清楚,教育环境对于你的家庭,对于你的孩子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